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随着城市群战略地位的提升,以及一体化区域扩容呈现加速态势,城市群一体化经济增长效应评估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科学问题。为此,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扩容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1990—2017年城市尺度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多角度评估政府合作推动的城市群一体化经济增长效应,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空间计量模型等,分析一体化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发现:城市群一体化能够显著促进经济增长,且这一效应具有较强稳健性。多角度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城市群一体化经济增长效应的异质性,主要表现为城市规模越大,促进效应越大,融入一体化时间越长,促进效应越强,不同批次之间效应的下降态势,以及区域之间浙江>安徽>江苏的效应差异。市场一体化深化、要素集聚能力提升是一体化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机制,但空间溢出效应“距离衰减”、产业关联“核心—边缘”格局是效应异质性的重要因素,这对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区域扩容,助力城市群协调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群通过区域内城市整合,强化城市间的功能互补和深度合作,能拓宽发展空间,为工业化、信息化提供高效率的环境,挖掘区域经济更为强大的发展功能,从而加快整个区域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就我国而言,城市群发展是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城市群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最快、基础最好的地区.而对长三角城市群的产业发展给出明确的战略定位是当前的当务之急.基于此,本文在分析长三角城市群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服务经济定位长三角城市群未来的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广西北部湾城市群开展政府合作营销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而要开展政府合作营销,应从整体上制定营销战略,树立共同的愿景和优势互补的城市定位,建立有效的区域城市政府集体磋商机制和高效的城市群营销合作协调管理机构,培育和吸纳其他社会组织参与。  相似文献   

4.
基于城市流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衡量城市间经济联系的重要指标,城市流反映了城市群中城市集聚辐射能力的大小和相对经济地位的高低。基于城市流模型,实证研究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群内34个城市间的经济互动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处于发育初步阶段,整体城市流强度不强,经济实力较弱;武汉居于群内城市等级体系的最高层次,长沙,合肥,南昌为区域内次级中心城市,多数城市的城市流规模较小位于城市体系的末端;中心城市的集聚能力远高于其他城市,但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大部分城市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研究提出需要通过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加快中小城市发展,强化城市间交通设施建设,来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与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的不断深化,中国迁移人口不断向城市群迁移,如何优化城市群人口分布成为每个城市群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议题。选择中国19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研究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的人口分布效应。研究发现,城市群人口分布随着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的不断深化呈中心化态势,相较于其他城市群而言,这一特征在东部沿海五大城市群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的城市生产率增加效应在不同城市间具有异质性,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均从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中获益,但中心城市的获益程度更高,从而导致城市群人口分布的中心化态势。此外,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强化城市群人口分布呈现的中心化态势;随着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的不断深化,高技能劳动力在分布上也呈中心化态势。在迁移人口不断向城市群迁移的背景下,研究从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的角度为优化城市群人口分布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可为城市群发展规划在优化人口分布方面的顶层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
集聚视角下高速铁路与城市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快速进入高速铁路和区域同城化的时代背景下,文章在简要回顾高速铁路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后,分析了高速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的竞合关系及其对个体出行行为的影响。高速铁路收缩城市间空间和经济距离,交通可达性和便利性增强带来市场结构效应、劳动力池效应和创新溢出效应等三个效应。高速铁路是城市经济增长的必要而非充分影响因素,此外还具有优化产业结构,改变城市空间结构和调整城市群体系等效用。最后,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基础上指出高速铁路未来重要研究方向和关键点。  相似文献   

7.
作为衡量城市间经济联系的重要指标,城市流反映了城市群中城市集聚辐射能力的大小和相对经济地位的高低。基于城市流模型,实证研究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群内34个城市间的经济互动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处于发育初步阶段,整体城市流强度不强,经济实力较弱;武汉居于群内城市等级体系的最高层次,长沙,合肥,南昌为区域内次级中心城市,多数城市的城市流规模较小位于城市体系的末端;中心城市的集聚能力远高于其他城市,但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大部分城市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研究提出需要通过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加快中小城市发展,强化城市间交通设施建设,来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城市群作为一种新型的地域空间组织形式,已成为各国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关键力量,对一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跨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展现在我们面前,危机态势也日趋严重,但是城市群内没有隶属关系的地方政府合作困难重重,很多环境治理合作无法顺利进行或勉强维持也难以达到理想目标。对城市群环境合作治理困境的原因分析关乎采取何种措施解决困境、破解难题。本文认为,我国城市群政府间环境合作治理困境是地方政府区域合作意识淡薄、环境合作组织机构不完善、环境合作机制尚待完善以及城市群环境治理的合作法治尚待健全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刘光溪 《东岳论丛》2004,25(2):66-71
城市群发展的关键是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能否形成协作机制和互补性竞争优势 ,达到规模和簇群效应。其核心是生产要素在城市群之间的充分自由流动 ,也就是说在城市之间搭建起保障要素流动的链。就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实际需要来看 ,六 (流 )链的搭建和培育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城市群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发达的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二三产业的拉动、城市间产业的合理分工与密切协作、市场机制与政府机制的双重作用以及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等。针对我国城市群发展中的问题,促进我国城市群健康快速发展,一要按照“七个统筹的原则”作好科学规划,发挥规划的指导、协调和约束作用;二要转变城市群发展方式,增强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能力;三要加强政府之间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四要清除市场障碍,促进区域市场发育;五要建立完善的城市等级体系和产业分工体系。  相似文献   

11.
酒店业是一个与各行各业都发生密切联系的综合性产业,酒店业本身就具备了形成集聚的条件与优势。通过对近年来文献梳理,发现城市星级酒店空间集聚研究主要集中星级酒店集聚现象及其形成、影响因素、集聚效应三个方面的问题;同时从现有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星级酒店空间集聚研究仍不够深入,缺乏系统化的理论总结;对酒店空间集聚现象直接研究较少;研究方法较为单一。文章对今后我国星级酒店空间集聚形态发展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城市群发展战略在我国已经实施20多年,也取得了较好的发展绩效。但是,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群的建设也将从以往的规模拓展型向效率增进型转变,城市群运行效率的高低将成为衡量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推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同时,我国城市群发展普遍存在产业同构现象严重、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生态环境治理困难等突出问题,亟须打破阻碍城市群发展的行政壁垒,协同构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协调推进体系、规划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和治理体系,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13.
城市群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中原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比较有代表性的城市群。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原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在产业、市场等方面产生了利益冲突,这些利益冲突严重影响中原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的健康发展。文章利用库仑定律,构建了城市群利益冲突模型来测度中原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的利益冲突,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201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内2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结合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和宜居性发展现状,利用熵值法分别测算二者综合发展指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耦合协调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韧性与城市宜居性总体水平不断上升,相对而言,城市宜居性的发展水平要略高于城市韧性;两系统耦合协调指数较高,总体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态势,区域内部上海耦合协调度保持在最高水平,协调城市类型主要以初级和中级协调为主;空间格局上耦合协调城市板块呈现出环绕式聚集分布。据此,提出通过加强韧性建设来提高城市抵御风险的能力、因地制宜以特色发展打造宜居韧性城市、城市转型实现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等政策建议,进而推动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综合发展能力,实现以点带面辐射整个城市群。  相似文献   

15.
国内城市群治理研究开始于2005年。城市群基本概念的研究为城市群治理研究奠定了基础,城市群快速发展所产生的"治理困境"和国外城市群治理理论、经验的借鉴推动了我国城市群治理研究的发展。目前,国内学界已经初步形成了城市群治理研究的主要框架和主要领域。但是在主要研究内容上对国外理论和经验的引介和借鉴较多,我国实践经验的总结研究较少;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有所增加,但大都限于规范演绎研究,对具体操作层面的研究较少;实证研究方法使用较少,不利于提高我国城市群治理的科学化水平。在总结我国城市群治理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6.
17.
在全球灾害事件频发的影响下,探究城市韧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调关系对促进城市治理水平的提高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及灰色关联模型,对城市韧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城市韧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在研究期间显示出持续上升态势,区域内部北京耦合协调度保持在最高水平,协调城市类型主要以轻度失调和勉强协调为主。空间格局上,协调城市由中东部地区逐渐向东西方向蔓延。耦合协调度的发展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市场能力、政府调控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其中以经济发展水平对耦合协调度的驱动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8.
曹文超  韩磊 《西部论坛》2022,32(1):16-33
经济主体和经济活动在不同地理空间的集聚产生众多城市,城市之间的分工和经济联系形成城市网络.产业在城市的集聚可能带来集聚经济或集聚不经济,且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影响城市生产效率的机制不同,因而MAR外部性与Jacobs外部性对城市生产效率可能有不同的影响并表现出区域异质性;城市可以"借用"网络内其他城市经济集聚的外部性...  相似文献   

19.
聚集经济是城市经济的核心特征并且与城市经济增长紧密相连.本文从城市聚集经济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入手,探讨了城市聚集经济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机制,建立了实证检验两者相互关系面板数据模型,以中国地级以上城市1990-2008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的数据分析方法,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城市聚集经济对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效应,该弹性系数为0.14%且具有长期、动态性特征,同时这一效应要低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聚集经济的增长效应,以此提出了促进中国城市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泛长三角的形成与安徽城市群的东向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连生 《江淮论坛》2009,(1):22-26,37
从长三角发展到泛长三角,不是简单的逻辑上的推论,而是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变化。本文从安徽省的视角论证了泛长三角形成的客观必然性。过去几年安徽靠近江浙的城市各自寻机对接长三角,主动承接产业和资本的梯度转移,取得了实效。现阶段安徽对接长三角的最好的方式是加强自身城市群建设,打造安徽的增长极城市群,构筑与长三角以及国内城市发展群落化趋势相同的平台,形成一般制造加工业基地来承接产业和资本的梯度转移。这样既有利于安徽加快发展,也有利于原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模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