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种类不同来源的含油污泥性质差异很大,选取炼化厂含油污泥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理化特性分析,得到该含油污泥三组分、元素分析、工业分析、热值、重金属含量、油相组分、残渣组分等理化特性指标。在氮气气氛下对含油污泥进行热重分析,得到含油污泥的热重曲线并对其进行分析;采用微分法对热重数据进行回归拟合,得到该含油污泥的热解动力学参数,求得反应活化能E和指前因子A。  相似文献   

2.
自高含油罐底油泥回收原油的深度处理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高含油罐底油泥回收原油可以达到污泥的资源化、无害化的目的。针对含油质量分数为30.2%的胜利油田郝现联合站罐底油泥,采用热碱水洗涤-气浮三相分离处理技术回收罐底含油污泥中的原油。考察了洗脱反应过程的理想条件,洗脱温度为70℃、碱水中Na2CO3质量分数为2%、液固质量比为3∶1、搅拌10 min、气浮分离15 min,脱油率可达94.3%。洗脱液可循环使用,脱除的原油经蒸馏处理可回收利用,如此脱油后的底泥中石油类残留质量分数小于1%,可达到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国家标准GB4284-85。郝现联合站现场试验结果表明,按日处理400 m3油泥的装置投资为2万元,日创产值3.6万元。  相似文献   

3.
采用固相烧结法制备了Ba2LaBiO6/ZnO复相材料,研究了Ba2LaBiO6/ZnO复相材料的组成和显微组织对材料电性能的影响:实验样品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均显示了良好的NTC特性;烧结体中的相主要由六方结构的ZnO、立方结构的Ba2LaBiO6及含量很少的未知相组成,样品的平均晶粒尺寸随着材料中ZnO含量的增加有减小的趋势。在给定Ba2LaBiO6的组成下,随着材料中ZnO固溶体含量的增加,样品的室温电阻率减小,B25/125系数的值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4.
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 MBR)的膜污染限制了MBR工艺的发展。为了能更好地了解污泥膨胀对膜污染发生过程的影响机理,运行了膨胀污泥系统的一体式MBR,通过分析污泥胞外聚合物EPS(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跨膜压差TMP(Transmembrane pressure, TMP)、膨胀污泥沉降性能等,总结膨胀污泥对MBR膜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膨胀污泥的EPS中蛋白质和多糖含量偏高;膨胀污泥松散絮状结构难以沉淀,沉降性能差,易于形成泥饼层,Rc是导致膜组件污染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镇污水处理行业重水轻泥现象严重,致使大量市政污泥积聚并亟待处理处置.在污泥处理处置过程中,重金属不断富集,其广泛存在严重制约了污泥最终的土地利用,因此,重金属在污泥中的吸附特征及存在形式受到广泛关注.胞外聚合物(EPS)作为污泥有机物的主要成分,主要由蛋白质、腐殖酸和多糖类物质等构成,具有多孔聚合结构,含有大量以羰基、羧基、羟基等官能团为代表的潜在吸附位点,能够有效吸附重金属离子,其物化特性对污泥中重金属含量及分布特征影响巨大.本文首先介绍中国市政污泥处理现状以及典型城镇污泥中EPS的化学组成、物理特性和结构特征,并对可能含有的吸附位点进行分析总结;在此基础上,重点概括近年来污泥重金属在EPS上吸附的研究进展,对EPS吸附重金属研究中常见的表征手段进行总结;最后,针对性地提出未来EPS吸附重金属研究方向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超临界水氧化处理油田含油污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一套自设的简便实用的超临界水氧化实验装置,对运用超临界水氧化法处理油田含油污泥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中使用过氧化氢(H2O2)做氧化剂,考察了反应停留时间、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和pH值等工艺参数对含油污泥中原油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超临界水中的氧化反应能有效去除含油污泥中的原油,去除率可达95%,反应停留时间、反应温度、反应压力是影响含油污泥中原油去除率的重要因素,随反应温度、反应停留时间和反应压力的增加,含油污泥中的原油去除率增加,pH值对去除率也有影响,但不大.对指导油田生产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针对冀东油田含油污泥特点,合成3种生物柴油,并以此为污油清洗剂,通过耦合超声辐照方法对冀东油田5种含油污泥样品进行清洗效率研究。结果表明:以大豆油基生物柴油为清洗剂,在泥剂体积比1∶2,清洗温度55℃,超声辐照清洗时间为20 min时,对含污油量适中(37.0%)的5号样品的清洗效率最高,为58.7%;与热溶剂萃取法相比,耦合超声辐照方法污油清洗效率可提高2.2倍,以5%偏硅酸钠溶液代替水作为分液剂,污油清洗效率可提高到80%以上;清洗剂循环使用4次,污油清洗效率均保持在70%以上。失效清洗剂可随原油集输回收,实现资源再利用。  相似文献   

8.
活性污泥中的胞外聚合物(EPS)高度亲水,破坏EPS结构是促使结合水释放的必要过程.为此,研究利用过氧乙酸(PAA)预氧化破解污泥和化学絮凝过程以同步实现污泥减量和脱水性改善,深入解析组合调理过程中污泥絮体形态特征及EPS分布和组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PAA处理污泥对其过滤特性影响不大,但有效降低滤后泥饼的含水率;PAA能够有效破解污泥,破坏EPS中蛋白质类有机物,促使结合水释放;随着p H的降低,PAA对污泥脱水性的改善效果更佳,这主要是因为酸性环境有效提高了PAA对污泥EPS的氧化效率;高剂量PAA处理污泥后未见到有完整结构的絮体.投加聚合氯化铝(PAC)和氯化铁后,污泥絮体重新形成,同时污泥更容易过滤且脱水性随之提高.由于具有更强的吸附架桥能力,PAC在改善脱水性方面的效果优于氯化铁.  相似文献   

9.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对江汉油区高场集油站含油污泥取样化验分析,提出了混凝-浮选-回注工艺流程,即HFH含油污泥处理方法。试验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可获得质量较好的原油,原油回收率达到95%以上,经济、环境及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0.
采用改进固相法制备了钙钛矿结构La1-xSrxGa1-yMgyO3-δ固体电解质材料,对电解质的制备方法、物相组成、微观形貌及电导率进行了分析研究.借助XRD分析了样品中钙钛矿相的形成过程,用SEM分析了电解质颗粒的表面形貌;采用交流阻抗谱技术研究了实验所获得La1-xSrxGa1-yMgyO3-δ样品的电导率.XRD分析表明,在1 250℃烧结后,粉体开始形成钙钛矿结构,随着温度的升高,粉体中杂相含量越来越少,经1 450℃烧结后,形成了单一的钙钛矿结构相;SEM分析表明,合成电解质粉体的晶粒相对圆润,晶粒分布较均匀;交流阻抗谱检测表明,烧结样品具有稳定的离子电导性能.  相似文献   

11.
微生物降解作用对稠油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微生物采油技术(MEOR)的主要机理之一就是利用微生物降解原油中的胶质、沥青质等重质组分,降低原油粘度和凝固点,以达到改善原油物化性质的目的。利用从原油及含油污水中分离、选育出能有效降解稠油中重组分的菌种对青海、胜利、辽河、大港等油田的稠油进行了微生物降解实验,分析了细菌降解对原油饱和烃、芳烃以及胶质、沥青质各组分在原油中相对含量和内部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细菌作用引起原油性质发生明显变化,原油中胶质、沥青质含量降低9%以上,其组成和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原油饱和烃轻重组分比值变大,粘度和凝固点分别降低15%和20%左右。大大改善了原油的物化性质。  相似文献   

12.
针对炼油厂含油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三泥"处置难题,从大庆油田含油污泥中分离出一株既产表面活性剂又能降解石油烃的菌株GJ,通过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菌株GJ为希瓦氏菌属(Shew anella sp.),将菌株GJ应用于浮渣和生化污泥的降解试验,探讨GJ对浮渣和生化污泥的降解动力学....  相似文献   

13.
含油污泥作为一种重要的污染物和污染源,对环境的危害愈来愈大,其无害化处理问题已迫在眉睫。辽河油田年产原油1200万吨,其中2/3以上为稠油和超稠油。采油生产所带来的含油污泥越来越多,积存量较大,包括污水处理过程的浮渣、罐底污泥等,这些含油污泥流动性差,粘度高,含有大量的有机和无机化学药剂。据不完全统计,辽河油田含油污泥存放量约20万吨,并且以每年5万吨的速度递增。  相似文献   

14.
针对白家海凸起侏罗系J1b1段储层油水同出的情况,有必要开展储集层研究与含油性评价。本文利用岩心样品、测井及试井资料,通过各种分析、测试等手段,论述了研究区八一段碎屑岩的岩石类型、孔隙结构、物性及流体的相渗特征。发现白家海凸起八道湾组八一段存在如下油气藏特征:储层的含油性与碎屑岩粒度及岩石物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根据储层物性、微观特征,认为储层物性是影响含油气性的关键;压实作用使储层物性变差,导致含油饱和度不高;本区储层的孔隙结构特性、含油饱和度、相渗特征等决定了八一段储层的产液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粤中地区三水盆地古近系布心组湖相碳酸盐岩的岩性、物性、源储配置关系等储层要素,综合运用测录井资料、岩芯描述、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及扫描电镜等资料开展岩性及含油气性分析; 结合孔渗分析、微米CT扫描等资料,开展物性分析; 再结合布心组烃源岩资料,开展源储配置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三水盆地布心组碳酸盐岩主要有泥灰岩、云质泥灰岩、泥晶灰岩、泥晶砂屑灰岩、生物灰岩等岩石类型,岩性总体较细; 碳酸盐岩分布于湖盆两侧斜坡的滨、浅湖区域,总体表现为以湖盆缓坡为基底的泥岩与碳酸盐岩间互沉积; 碳酸盐岩孔隙度为2.8%~9.6%,渗透率一般小于1 mD; 较致密储层内发育有由裂缝、微米级基质孔隙、少数溶蚀孔组成的储集空间,组成基质孔-裂缝型、溶蚀孔-裂缝型两种孔隙结构; 孔隙、裂缝中普遍含油,油气显示活跃,一般具有油迹—油斑显示级别; 浅湖—半深湖形成的暗色泥岩总有机碳为1%~2%,高丰度的暗色泥岩与碳酸盐岩相互叠置,形成良好的互层型源储配置关系; 储层初步评价表明,分布于浅湖的泥晶灰岩、泥晶砂屑灰岩、生物灰岩的方解石矿物含量高,分布较连续,储层物性相对较好,源储配置关系好,为潜在有利储层。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吉化污水处理厂两个车间排放的污泥中Cu、Zn、Cr、Pb、Cd的含量及形态分布.研究结果表明:采自中和处理车间污泥样品中重金属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是Zn>Cu>Cr>Pb>Cd;采自污泥处理车间污泥样品中重金属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是Cu>Zn>Cr>Pb>Cd.污泥样品中Cu的含量最高,为8487.58 mg/kg;Cd的含量最低,为2.72 mg/kg.BCR形态分析结果表明,2种污泥中Cu主要以可氧化态和残渣态存在;Zn主要以可氧化态和可还原态存在;Cr主要以残渣态存在;Pb的形态分布较为均匀;Cd主要以可还原态存在.  相似文献   

17.
油田采出污水的处理大多采用重力式沉降处理工艺技术,沉积在各污水储罐中的含油污泥如不能有效排出,造成各污水储罐出口水质(污水含油、悬浮物指标超过设计要求)超标,污水过滤装置负担过重,最终导致污水处理水质难以达标。为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特对旋转式刮吸泥装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污水储罐底部安装旋转式刮吸泥装置可以有效排出沉积在储罐下部的含油污泥,达到改善污水水质效果。  相似文献   

18.
以两相一体式污泥浓缩消化反应器(Two-phase Integrated Sludge Thickening andDigestion reactor,TISTD)为对象,研究了反应器稳定运行期间菌群结构及反应器负荷改变时其内部生态结构的变化。在以30%的投配率稳定运行时,从产酸相和产甲烷相分别取样、培养和分离出20株优势菌属。选取其中6株进行了16S rDNA序列分析,分属于芽孢杆菌属、产甲烷螺菌属和产甲烷球菌属。在投配率分别为10%、20%、30%以及启动期和系统崩溃期5个时期采取10组样品,对其污泥进行DNA提取、纯化和16S rDNA PCR扩增及温度梯度凝胶电泳(Temperature gradientgel electrophoresis,TGGE)电泳检测等。结果表明:中温下反应器中微生物菌群呈多样性分布,生态系统复杂稳定,维持了反应器的正常功能;反应器不同负荷时期污泥DNA提取及扩增效果良好;TGGE图谱分析表明,投配率20%、30%时的群落结构相似度最高,污泥中生物含量丰富,支撑了TISTD在污泥浓缩下良好的消化效果。  相似文献   

19.
陶瓷样品的电阻开关特性报道较少见,本文采用传统的高温固相法制备出钛酸锶铅((Sr0.9Pb0.1)TiO3)陶瓷,并对陶瓷样品的相结构、电性能、阻抗进行了测试表征.XRD图谱显示样品呈现纯的钙钛矿四方相晶体结构. 循环回路测试其I-V特性,当施加电压±60 V,陶瓷样品显示出良好的电阻开关效应.考虑到材料在制备过程中Pb挥发产生的氧空位,通过分析阻抗图谱,利用Arrhenius公式拟合计算出样品的活化能,进一步确定引起器件电阻开关特性的可能是氧空位机制.  相似文献   

20.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出Ba(Zr0.06Ti0.94)O3-x%BiFeO3(x=0.2,0.4,0.6,0.8)系列复合陶瓷,并研究了其相结构、介电、铁电和压电性质.XRD结果表明,所有样品均呈现典型的钙钛矿四方相结构,而样品的晶格常数随着BiFeO3的含量改变发生了一定变化.介电-温度图谱表明,复合陶瓷的相变温度和介电常数都受到了BiFeO3成分影响,室温介电常数随着BiFeO3含量的增加不断增大,并且复合陶瓷中存在弥散相变.所有样品均显示出明显的铁电与压电特性,并且随着BiFeO3含量变化,两种特性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