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陆刚 《模具技术》2012,(3):59-63
在机械制造中,模具因热处理质量不佳,产生变形缺陷而导致报废,控制模具的热处理变形是生产中的关键问题。介绍了模具的常规热处理、模具的表面处理技术和模具热处理的硬度检测方法,分析了模具热处理缺陷的原因,探讨了模具热处理变形缺陷的影响因素,同时,指出了预防对策,以提高模具产品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2.
石油机械热处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介绍了中国石油机械产品结构、质量特性、设备状况及石油机械热处理技术特点,分析了目前国内石油机械制造业的热处理现状和国际热处理技术发展趋势。明确了入世后石油机械热处理面临的挑战和技术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热处理与表面改性技术数据共享网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热处理与表面改性技术数据共享网的数据资源体系,初步构建的数据资源体系含基础数据、热处理工艺、表面改性技术、材料热处理、典型零件热处理、质量检验与控制、装备及工艺材料、标准、数字化热处理、绿色热处理十个方面的数据,同时还介绍了元数据标准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以及数据质量的评价指标、分档与控制.  相似文献   

4.
磁场热处理及其应用和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孙忠继 《热处理》2004,19(4):17-19
简述了磁场热处理使钢强化的机制和强化效果 ,并将其与普通形变热处理作了比较。介绍了冷冲模的磁场淬火和高速钢的磁场回火等应用情况 ,展望了磁场热处理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大型铸钢件的热处理数值模拟与实验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大山  范柳光  崔振山 《铸造技术》2007,28(9):1238-1242
对一重量为3323kg的大型车轮铸钢件的预备热处理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介绍了铸件的结构尺寸和铸件材料的热物性参数,以及数值模拟所需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模拟得到了热处理工艺的CCT曲线和铸件某些位置的冷却曲线,计算了铸件在整个热处理工艺中不同阶段的温度场、金相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变化和分布状态。在铸件进行了实际热处理后测试了力学性能指标,实测结果与模拟结果基本吻合。实践证明,数值模拟技术是确定和优化热处理工艺参数的有效工具,能有效缩短工艺设计周期,降低生产成本,保证热处理质量,这对于单件小批量生产的大型热处理件具有更加实际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福龙  何晓聪  曾凯  王医锋 《焊接学报》2015,36(10):41-43,48
通过组建局部热处理试验装置,对压印接头进行局部热处理,之后制备金相试样,以观察热处理后压印接头的金相组织,检测热处理前与热处理后接头的组织硬度. 并对热处理前与热处理后的压印试件进行拉伸-剪切试验,对比热处理前与热处理后接头的静强度. 结果表明,局部热处理使压印接头部位材料由铁素体与珠光体组织发生转变出现马氏体组织;与前者相比,马氏体组织具有较高的强度与硬度,马氏体组织的这种特征最终使接头静强度得到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钛及钛合金热处理的分类,对钛及钛合金热处理国内外常用标准做了汇总;分析了我国现阶段钛及钛合金加工企业对热处理制度的理解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钛及钛合金热处理标准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我国轴承行业现状及热处理技术和装备概况,提出了我国轴承热处理技术和装备的发展方向.介绍了工艺优化、余热利用、智能控制、减少热损失等节能措施,并列举了轴承节能热处理技术和装备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9.
安运铮 《热处理》2008,23(2):6-13
对修复热处理的技术范围和发展前号进行了探讨。该技术属于修复工程学的一部分,应该按照以可靠性为中心(RCM)的理论和原则发展这一技术。另外,探讨了零件损伤与修复热处理技术的关系,分析了修复热处理在再制造工程中的可行性,以及修复热处理的主要技术途径。最后,展望了修复热处理在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热处理与“环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处理行业是机械工业的重要基础工艺行业,又是重污染、高能耗、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工艺.上海市从1985年开始,对热处理行业实行了生产许可证制度,对热处理产生的三废二防方面实行严格的控制。本文从目前我国的国情,叙述了热处理产生污染的几个方面以及国家对噪声、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工业炉窑烟尘排放标准、上海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电磁辐射防护规定等控制标准进行列表,以便于热处理许可证复证、换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激光熔覆自润滑耐磨涂层进行热处理,获得具有较好摩擦学性能的复合涂层。方法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在TA2合金表面熔覆40%Ti-25.2%TiC-34.8%WS_2复合粉末制备自润滑耐磨复合涂层。将涂层置于500℃真空中分别保温1、2 h,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能谱仪(EDS)、显微硬度计、摩擦磨损试验机以及原子力显微镜(AFM)系统地分析了热处理前后涂层的物相、组织、显微硬度及摩擦学性能。结果未经过热处理和经过热处理涂层的主要物相均为α-Ti、(Ti,W)C_(1-x)、TiC、Ti_2SC和TiS。相比未经热处理涂层的显微硬度(1049.8 HV_(0.5)),经过热处理1 h和2 h涂层的显微硬度(1143.3 HV_(0.5)和1162.7 HV_(0.5))有所上升。热处理1 h和2 h涂层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分别为0.29和6.66×10~(-5) mm~3/(N·m)以及0.29和5.65×10~(-5) mm~3/(N·m),比未热处理涂层(0.32和18.92×10~(-5) mm~3/(N·m))的耐磨减摩性能有所提升。经过热处理1 h和2 h涂层的磨损机理均主要表现为磨粒磨损,未经热处理涂层的磨损机理主要为塑性变形和粘着磨损。结论相比未经热处理的涂层,经过热处理1 h和2 h的涂层显微硬度有所升高,摩擦学性能得到提升,但在两种热处理时间条件下,涂层显微硬度和摩擦学性能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12.
Cr12钢真空热处理组织和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Cr12钢经真空热处理和普通热处理后,对其变形量、硬度、冲击韧度;抗弯强度、耐磨性进行测定,并观察其显微组织和断口形貌.结果表明:Cr12钢经真空热处理后,其力学性能明显高于普通热处理的,其冲击韧度、抗弯强度和耐磨性分别提高31.8%、18.5%和33.7%.真空热处理后的碳化物分布较均匀细小,抗弯断口上韧窝比普通热处理的密集,晶粒更细小.生产实际应用表明:Cr12钢模具经真空热处理后使用寿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15MnNi4MoA钢渗碳后的热处理工艺对其微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设计了3种不同的渗碳后热处理工艺:淬火+低温回火、一次高温回火+淬火+低温回火、两次高温回火+淬火+低温回火,并对热处理后的力学性能及微观组织进行了对比和分析。通过扫描电镜对3种不同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和冲击断口形貌进行了观察。同时,对不同热处理工艺的试样进行了维氏硬度和常温冲击吸收能量(U型缺口)检测。结果表明,经3种不同的热处理后,试样的微观组织差异不大,均为马氏体+残留奥氏体组织。其中,经两次高温回火处理所得到的试样,马氏体组织更加细小,力学性能更加突出,心部硬度降低至358 HV,表面硬度提高到664 HV,常温冲击吸收能量达到143 J。  相似文献   

14.
感应热处理技术及工艺装备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盛军 《热处理》2007,22(1):19-23
介绍了等速万向节感应淬火等6种感应热处理技术,感应器设计制造技术和数控感应淬火机床等感应热处理工艺装备,以及近年来计算机在感应热处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根据内螺纹的成形过程,研究经热处理前后冷挤压加工内螺纹的表层显微组织结构及其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热处理试样挤压成形后螺纹表层的条形纤维组织中裂纹的数量以及裂纹的宽度和长度都减小了,增加了纤维的流线密集程度,晶粒破碎和细化程度更高。热处理试样挤压成形后螺纹牙顶、牙侧与牙根部分显微硬度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各位置硬化层深度略有降低,显微硬度曲线变化梯度较低,其抗拉强度也有较大程度的提高,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为202.68 kN,提高了9.24%。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热处理对铝基阳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概述了该类铝合金材料常用的热处理方式,总结了典型铝基阳极的热处理变化规律,指出了铝基阳极材料不同热处理方式的意义,并分析了铝基阳极材料热处理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采用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技术制备NiCoCrAl合金薄板,研究热处理对合金薄板的微观结构和拉伸强度的影响。制备态的合金薄板具有柱状晶结构,柱状晶间存在间隙。经1050°C热处理,柱状晶间的间隙消失,从而导致柱状结构间的结合强度提高;新相Ni3Al在合金中析出,这有助于提高柱状结构间的结合强度。热处理后,合金薄板中残余应力减少,证明薄板中柱状结构间的界面结合有改善。柱状结构间结合强度的提高最终导致合金薄板的拉伸强度和伸长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通过钨极氩弧焊方法,对1Cr18Ni9Ti与2Cr13钢实施焊接,并对焊接接头整体进行焊后热处理。采用OM、SEM对2Cr13与1Cr18Ni9Ti钢热处理前后的焊接接头组织进行分析,利用显微硬度计、电子万能拉伸机测量了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1Cr18Ni9Ti和2Cr13钢焊接接头热处理前焊缝组织为典型的柱状晶,组织为板条马氏体+残留奥氏体+碳化物;热处理后焊缝组织为回火索氏体,而且碳化物析出量也明显增多。拉伸时,热处理前后焊接接头断裂的部位都发生在奥氏体不锈钢热影响区一侧,热处理前后焊接接头的抗拉强度分别约为635.56、649.44 MPa;焊缝区的显微硬度分别约为276、222 HV0.5,热处理后焊接接头的整体显微硬度比热处理前的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9.
Regarding heat treatment as one of the main methods for improving property of die steel, dead annealing, quenching, once tempering, twice tempering, and thrice tempering treatment of H407 die steel were conducted in this thesis. Microstructure conversion and grain size development in various stages of heat treatment were analyzed, and then magnitude, shape, and distribution of secondary phase during heat treatment were investigated to explore the function mechanism of microalloyed elements on evolution of microstructure and grain during heat treatment. The steel achieves homogeneous micro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after this heat treatment. The final phase constituent is α and γ phase as well as the final microstructure consists of tempered martensite, trace retained austenite and granular carbides. A large number of fine and dispersive MC as well as M7C3 type granular carbides containing V, Mo and Cr precipitate in trice tempered microstructure. After this heat treatment grain is finer with grain size of 5.96 μm.  相似文献   

20.
The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ductile irons after casting are dependent on the heat treatment conditions. The shape, size, morphology and distribution of phases are related to the heat treatment variables. An attempt was made to determine the optimum treatment conditions. The objectives of this investigation wer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austenitising temperature and time and aluminium content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Austenitising was carried out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holding times for a variety of experimental irons to achieve sufficient homogeneity for further isothermal heat treatment.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hardness and electron-probe micro analysis (EPMA) were used to follow the phase transfor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