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卡介苗接种已广泛应用于预防结核菌感染,但接种后导致播散性感染而死亡是罕见的,常因免疫缺陷所致。本文报导1例18岁的男性患者,接种卡介苗6年后死于播散性卡介苗感染,他有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功能异常。患者生于1960年12月,正常妊娠足月出生,双亲非近亲婚配,无结核家族史。婴儿期曾接种三联疫苗(百白破)和口服灰髓炎活疫苗均无不良反应。儿童  相似文献   

2.
卡介苗接种及其异常反应与并发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卡介苗 (BCG)是使用最广泛的疫苗 ,在WHO扩大免疫规划中覆盖率最高。BCG是最安全的疫苗之一 ,偶可发生异常反应与并发症 ,预防与临床专业应共同对此予以关注。1 BCG接种及正常接种反应BCG是人工减毒的牛型结核杆菌活菌苗 ,它失去了致病力 ,但仍保留了产生免疫力的抗原性。BCG接种是用人工方法 ,使未受感染的人体产生一次轻微的、没有临床发病危险的原发感染 ,从而产生特异性免疫力 ,减少结核病的发生。BCG接种可以预防和减少儿童结核病的患病与死亡 ,特别是对预防儿童粟粒型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具有相当功效 ,但不能防止结核菌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吸入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1日至 2018年12月31日确诊的164例住院吸入性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64例患儿中,男性103例、女性61例,发病年龄29天~13岁,≤6岁124例(75.6%);34例患儿有基础疾病,神经系统异常最常见(27例)。141例(86.0%)患儿有明确吸入史,淹溺是最常见病因;23例(14.0%)无明确吸入史,但均合并神经系统异常或先天性上气道/消化道异常。常见临床症状为咳嗽、呼吸增快、发热、意识障碍,79例(48.2%)患儿同时具有肺炎常见症状及肺部湿啰音。160例患儿行胸片或胸部CT检查,均提示肺炎,142例双侧肺受累,中下肺为主。127例(77.4%)患儿行病原菌检查,共检出革兰阴性菌64株,革兰阳性菌24株,常见细菌为大肠埃希菌(17株)、肺炎链球菌(17株)和流感嗜血杆菌(9株)。所有患儿均使用抗生素治疗,142例好转,22例预后不良。结论儿童吸入性肺炎临床表现复杂,吸入史、吸入风险评估及肺部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疾病诊断。病原学检查有助于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结核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随着结核分枝杆菌全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和有效抗原的不断发现,有关结核病新疫苗的研究进展迅速,多种结核病新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如何对已接种卡介苗人群、结核分枝杆菌隐性感染人群和免疫缺陷人群进行有效的接种是结核病新疫苗必须解决的问题.基础研究与动物实验、临床试验的相互印证有助于各项研究的深入及结核病新疫苗的改进和择选.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结核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随着结核分枝杆菌全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和有效抗原的不断发现,有关结核病新疫苗的研究进展迅速,多种结核病新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如何对已接种卡介苗人群、结核分枝杆菌隐性感染人群和免疫缺陷人群进行有效的接种是结核病新疫苗必须解决的问题.基础研究与动物实验、临床试验的相互印证有助于各项研究的深入及结核病新疫苗的改进和择选.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结核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随着结核分枝杆菌全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和有效抗原的不断发现,有关结核病新疫苗的研究进展迅速,多种结核病新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如何对已接种卡介苗人群、结核分枝杆菌隐性感染人群和免疫缺陷人群进行有效的接种是结核病新疫苗必须解决的问题.基础研究与动物实验、临床试验的相互印证有助于各项研究的深入及结核病新疫苗的改进和择选.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结核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随着结核分枝杆菌全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和有效抗原的不断发现,有关结核病新疫苗的研究进展迅速,多种结核病新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如何对已接种卡介苗人群、结核分枝杆菌隐性感染人群和免疫缺陷人群进行有效的接种是结核病新疫苗必须解决的问题.基础研究与动物实验、临床试验的相互印证有助于各项研究的深入及结核病新疫苗的改进和择选.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结核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随着结核分枝杆菌全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和有效抗原的不断发现,有关结核病新疫苗的研究进展迅速,多种结核病新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如何对已接种卡介苗人群、结核分枝杆菌隐性感染人群和免疫缺陷人群进行有效的接种是结核病新疫苗必须解决的问题.基础研究与动物实验、临床试验的相互印证有助于各项研究的深入及结核病新疫苗的改进和择选.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结核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随着结核分枝杆菌全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和有效抗原的不断发现,有关结核病新疫苗的研究进展迅速,多种结核病新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如何对已接种卡介苗人群、结核分枝杆菌隐性感染人群和免疫缺陷人群进行有效的接种是结核病新疫苗必须解决的问题.基础研究与动物实验、临床试验的相互印证有助于各项研究的深入及结核病新疫苗的改进和择选.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结核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随着结核分枝杆菌全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和有效抗原的不断发现,有关结核病新疫苗的研究进展迅速,多种结核病新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如何对已接种卡介苗人群、结核分枝杆菌隐性感染人群和免疫缺陷人群进行有效的接种是结核病新疫苗必须解决的问题.基础研究与动物实验、临床试验的相互印证有助于各项研究的深入及结核病新疫苗的改进和择选.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系统性评价去氨加压素、警铃、去氨加压素联合警铃、去氨加压素联合抗胆碱能药物4种干预措施治疗儿童单症状夜遗尿的疗效。方法系统检索PubMed、Cochrance Library、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时间截止到2017年8月1日。纳入对比去氨加压素、警铃、去氨加压素联合警铃、去氨加压素联合抗胆碱能药物中任意2个或以上干预措施治疗儿童单症状夜遗尿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照制定好的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对最终纳入的RCT进行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利用统计软件R 3.3.2和STATA 14.0完成数据分析。结果纳入15个RCT,共计1 505例患儿。网状meta分析提示,去氨加压素联合抗胆碱能药物的完全反应率和成功率高于去氨加压素(完全反应率OR=2.8,95%CI:1.5~5.4;成功率OR=3.5,95%CI:1.7~7.5)和警铃(完全反应率OR=2.7,95%CI:1.1~6.6;成功率OR=3.8,95%CI:1.6~9.0);去氨加压素联合警铃成功率高于警铃(OR=1.9,95%CI:1.1~3.4);治疗结束后警铃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去氨加压素(OR=0.15,95%CI:0.03~0.53)。排序结果显示,去氨加压素联合抗胆碱能药物治疗后的完全反应率和成功率治疗效果最佳,去氨加压素联合警铃能最大程度降低每周尿床次数,警铃的复发率在4种方案中最低。结论去氨加压素联合抗胆碱能药物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单用警铃或去氨加压素;去氨加压素联合警铃方案比单用警铃或去氨加压素治疗效果略有优势或相近;去氨加压素和警铃治疗效果相近;警铃治疗的复发率最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婴幼儿重症百日咳死亡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收治的婴幼儿百日咳25例病死病例(死亡组)及80例同期收治的重症存活病例(存活组)的临床资料。结果死亡组男性5例(20.0%),中位发病日龄77天,20例(80.0%)未接种百日咳疫苗;存活组男性47例(58.8%),中位发病日龄83天,63例(78.8%)未接种疫苗。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男性少、痉挛性咳嗽发生率低、肺实变(或肺不张)发生率高、外周血白细胞(WBC)增多更显著、肺动脉高压发生率高、使用丙种球蛋白比例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使用丙种球蛋白(OR=0.03、0.03)为重症百日咳死亡的保护因素,WBC最高值高、肺动脉高压(OR=1.10、13.31)为死亡的危险因素,有痉挛性咳嗽患儿死亡概率更小(OR=0.02)。预测死亡的WBC最高值的最佳临界值为55.37×10~9/L,AUC=0.83(95%CI:0.73~0.93)P0.001。结论未接种疫苗、高WBC血症、肺动脉高压明显增加婴幼儿重症百日咳的病死率,使用丙种球蛋白、早期换血减轻高WBC血症可能改善其预后,慎用激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食管心房调搏(TEAP)诊断儿童不明原因心动过速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8月诊治的28例不明原因心动过速患儿行TEAP的结果,并与心内电生理检查对比。结果共28例经TEAP患儿,男19例、女9例,平均年龄(10.8±3.7)岁;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15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8例,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IART)2例,未诱发异位心动过速3例,诊断率为89.29%(25/28)。21例行心内电生理检查(IEPS),1例经TEAP未诱发异位心动过速,后经IEPS诊断为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RVOT-VT),1例左侧旁道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LP-AVRT)诊断为房性心动过速(AT),其余的诊断两者均一致,符合率为90.48%(19/21)。结论 TEAP诊断心动过速与IEPS符合率高,建议临床不明原因心动过速的患儿可以先行TEAP,以明确心动过速的诊断与分型,为下一步的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发生及原因。方法收集2004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行介入封堵治疗PDA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其封堵前后及随访1年的变化。结果共收集1 408例患儿,男482例、女926例,中位月龄27.0(2.0~215.0)月,介入成功封堵1 404例(99.72%)。PDA内径术前超声测值为3.3(0.1~18)mm,主动脉造影为2.2(0.1~18)mm;选用封堵器大小为(8.47±2.52)mm。术后24小时心脏超声复查有残余分流125例,血小板减少21例,心律失常31例,溶血2例,动脉血栓3例,假性动脉瘤4例,右髂总动脉破裂1例,右肾挫裂伤1例,封堵器移位4例,降主动脉狭窄1例,肺动脉狭窄1例,三尖瓣前瓣腱索断裂1例。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肺动脉高压严重程度递增、封堵器直径增大为术后发生残余分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儿童PDA介入治疗安全、有效;PDA内径较大、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16.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瘙痒性皮肤病,成人和儿童皆可累及。其中儿童AD较成人更为常见,且病情顽固,往往迁延不愈。由于婴幼儿药物选择存在局限性,儿童AD的药物治疗仍面临巨大的挑战。除外用糖皮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传统治疗外,近期针对AD发病机制相关的小分子靶向抑制剂及生物制剂逐渐被应用于临床,文章就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不同评价工具用于儿童幼年皮肌炎病情活动度及严重程度评估的信效度检验及相关性分析,确定不同评价工具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9月诊治的幼年皮肌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入院当日及入院后24~48小时,利用儿童肌炎评定量表(CMAS)、肌炎活动性评价工具(MDAAT)、疾病活动性评分量表(DAS)完成的病情评估的信度和效度。结果共纳入35例患儿,包括2例多肌炎,4例无肌病皮肌炎,29例典型皮肌炎;男性15例,女性20例;平均起病年龄为(3.16±1.45)岁。血清酶学升高比例50.0%~95.5%。首发症状为皮疹、肌力减退及二者共存者分别占60.0%、37.1%和2.9%。MDAAT、DAS、CMAS三种评价工具的Cronbach α系数均0.8,组内相关系数(ICC)均0.75;KMO-Bartlett球形检验和探索性因子分析显示,以上评价工具结构效度均良好,各评价工具评分在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DAS用时短,完成时间仅为(1.56±0.20)min。结论 MDAAT、DAS、CMAS均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而DAS临床应用性更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33(IL-33)、可溶性致癌抑制因子2(sST2)在婴儿巨细胞病毒(HCMV)肝炎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HCMV感染婴儿40例,其中肝炎组20例,其他疾病组20例;另选择同期健康婴儿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三组婴儿血浆IL-33、sST2、IFN-γ、IL-4浓度,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Th2细胞比例。结果HCMV阳性肝炎组和HCMV阳性其他疾病组患儿的血浆IL-33、sST 2、IFN-γ、IL-4浓度及Th 1、Th 2细胞比例均高于对照组,肝炎组高于其他疾病组。肝炎组和其他疾病组患儿IFN-γ/IL-4及Th1/Th2均低于对照组,肝炎组低于其他疾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CMV肝炎组血浆IL-33浓度与sST2、IL-4浓度及Th2细胞比例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IFN-γ/IL-4、Th1/Th2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HCMV肝炎婴儿存在Th1/Th2失衡,IL-33可能参与HCMV感染所致Th2优势应答和Th1/Th2失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核苷类似物(NAs)对接受化疗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儿童HBV再激活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使用抗病毒药物对HBV再激活的防治作用。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受化疗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41例慢性HBV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规范使用化疗或免疫抑制剂治疗但未予以NAs预防性抗病毒的患儿设为对照组;将化疗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前1~2周开始使用NAs且至少持续使用3个月的患儿设为预防组。观察两组患儿乙肝病毒再激活及肝功能情况。结果 41例患儿中18例发生HBV再激活,其中预防组16例患儿中有1例(6.3%)出现HBV再激活,对照组25例中17例(68.0%)HBV再激活,两组间再激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72,P0.001)。预防组1例患儿因未规范化使用NAs出现再激活;对照组中出现HBV再激活后有11例患儿予NAs抗病毒治疗后9例HBV DNA下降,其中2例因继发感染后出现HBV DNA再次升高。结论所有需要使用化疗或免疫抑制剂的慢性HBV感染患儿在接受治疗前应常规筛查HBV血清学标志物、HBV DNA及肝功能。HBV再激活前预防性使用NAs和已经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的患儿及时规范化使用NAs,对于减少HBV再激活的发生、改善临床预后、降低乙肝病毒复制及减轻肝功能损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可存在气道炎症、可逆性气道梗阻、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重塑。微小RNA(miRNAs)是一类转录后水平基因调节的非编码小RNA,在哮喘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文章综述miRNAs在哮喘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中的研究进展,以及miRNAs作为治疗哮喘新靶点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