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患者男,52岁.以上腹部不适、胀痛10年为主诉入院,每年发作数次,疼痛发作无规律,服药尚能缓解,近来症状加剧.体检:消瘦.左锁骨下淋巴结(一).上腹部无压痛,未触及肿块.胃镜检查:胃大弯侧可见4×3cm不规则溃疡,胃镜提示胃溃疡恶变.粪便隐血试验(+).X线钡餐造影:胃大弯侧1.5×3.5cm巨型溃疡龛影,周围粘膜消失,并见有“环堤”,蠕动波在龛影区消失.诊为胃溃疡型癌.1991年6月在市某医院作胃癌根治术,术中可见胃大弯有一肿块约5×3×2cm,  相似文献   

2.
本文收集 16例不同类型确诊胃癌的患者 ,行 CT扫描 ,观察癌肿的 CT表现 ,有无淋巴结转移 ,癌肿与周围脏器的关系 ,分析 CT对胃癌的诊断价值 ,丰富胃癌的诊断方法。1 对象与方法16例患者均经钡餐透视、气钡双重照影、纤维电子胃镜确诊为胃癌。不分年龄与性别。9例溃疡型胃癌 ,4例肿块型胃癌 ,3例胃窦浸润型胃癌。术前行 CT扫描。 CT表现。溃疡型 ,见胃腔内充盈缺损及腔内龛影 ,龛影周围不规则结片状突出 ,胃壁增厚不光整 ,失去正常形态。肿块型 :见胃壁增厚 ,腔内充盈缺损 ,表面不规则 ,凹凸不平。浸润型 :胃壁不规则环状增厚、毛糙、模…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分析X线胃精细钡餐造影对胃癌患者的鉴别价值。方法选取从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62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X线胃精细钡餐造影,并对造影的价值进行分析。结果我院就诊的62例胃癌患者经X线胃精细钡餐造影检查可检测出胃癌情况54例,检出率为87.10%;其中有3例误诊,误诊率为4.84%;5例漏诊,漏诊率为8.06%,漏诊部位为胃底贲门以及胃窦和胃体;确诊的54例患者中,溃疡型40例(占74.07%),蕈伞型8例(占14.81%),肿块型6例(占11.11%)。经病理学结果发现误诊以及漏诊的8例患者中,溃疡型4例,蕈伞型2例,肿块型2例;胃癌多发于胃窦和胃底贲门,其次为胃体及胃大弯处。结论 X线胃精细钡餐造影对胃癌的早期诊断准确率高,且能定位癌症所在部位,有利于病情的判断和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47岁。因上腹部不规则疼痛伴嗳气,食欲减退3个月,加剧1个月入院。体检及化验无特殊发现。胃肠钡餐X线造影:胃体粘膜肥厚纡曲,窦部小弯侧有一约1.5×2cm大小的胃腔内龛影,周围见一约4.5×3cm大小的透亮区。诊为胃窦癌行手术治疗。病理检查:肉眼见胃窦部有一蕈伞状3×2×2cm肿物突入胃腔;肿物呈颗粒状外观,较硬、质脆,切面呈灰白色,窦部小弯侧见3个淋巴结融合成团。镜检见癌肿由腺癌和鳞癌两种成份构成,以腺癌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良性溃疡、溃疡型癌(以下称恶性溃疡)和良性溃疡恶变的溃疡大小、部位、形态、龛影与胃腔的关系、龛影的周围粘膜及邻近胃壁的改变等X线表现进行比较分析。对照手术病理检查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兹将我们遇见1例青年胃癌患者伴发广泛的骨和骨髓转移报道如下: 患者,男,19岁,住院号101169,因上腹饱胀伴恶心、呕吐,吐出咖啡色食物残渣1月余,近呕血3次,每次约70~80ml,伴柏油样大便。经胃镜检查诊断为胃窦癌,子1984年3月8日在硬膜下麻醉行胃癌根治术,术中见胃窦部,幽门环处有3×4×3cm肿块,癌肿侵及浆膜,幽门周围淋巴结肿大数枚。切除标本病理报告:“胃窦部低分化腺癌,溃疡型。肿瘤旁淋巴结转移”(病理号84—5318)。术后恢复良好,9  相似文献   

7.
胃窦部是胃部疾病的好发部位,胃癌发生于胃窦部者占50%,且恶性程度高,转移早。胃溃疡亦以胃幽门腺区域最多。经内窥镜诊断的胃窦部炎症亦较胃底部炎症为多。胃窦炎在X线钡餐检查时常有发现,其临床意义如何?且胃窦既为癌肿及溃疡的好发部位,是否有可能X线将恶性病变误诊为胃窦炎,其误诊率多少?值得进一步研究。我们在4000多例纤维内窥镜检查中,对经X线钡餐证实为胃窦炎的病例,与纤维内窥镜的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对比X线造影检查对胃溃疡和胃癌的X线征象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胃溃疡和胃癌,用双对比造影检查48例的X线征象,包括胃壁变化,充盈缺损特征,溃疡龛影,黏膜皱襞改变,溃疡周围黏膜面及胃小区的变化。结果:双对比造影检查对胃溃疡和胃癌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1.8%和94.9%。结论:双对比X线造影检查对胃溃疡和胃癌的诊断符合率高,鉴别诊断意义重要。且操作简单,无创伤,可实用于基层医院,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冲洗胃内液后行X线常规胃低张双重对比造影,对鉴别胃内早期癌及良性小溃疡的细微病变的价值.方法 搜集经临床和手术、胃镜活检证实的100例,其中早期胃癌58例,良性溃疡30例,糜烂萎缩性胃炎12例.采用抑制胃内分泌液药物与插管注入氯化钠(包括西皮Ⅱ粉)冲洗排除胃内残液,然后行X线常规胃低张双重对比造影("双连法")以显示胃内微细早期癌及良性病变进行图像分析及统计.结果 发现58例早期胃癌(Ⅱa型8例,Ⅱb型4例,Ⅱc型12例,Ⅲ型20例,Ⅱc Ⅲ型14例),主要表现为"火山口"征、胃壁"双轨"征、基底凹凸不平"指压"征及"杵状"征,是鉴别良恶性病变依据.另30例良性溃疡表现为"星光状",其周围黏膜纠集,自远而近由粗变细不中断,基底光整.12例糜烂萎缩性胃炎表现为小点状龛影,形态圆形,少数呈不规则、周围小透亮带及小环圈.结论 "双连法"在鉴别诊断中有一定优势,可显示病变周边细微变化,可明确病变大小范围,易显示对胃前后壁隆起或凹陷性病变、浅表性凹陷病变.veinfovce可弥补常规双重造影不足,正确熟练应用可以明显提高早期胃癌诊断率.  相似文献   

10.
胃窦部是胃部疾病的好发部位,X线对胃窦部的检查也比较容易,但有时会把胃窦癌误诊为胃窦炎,也会把胃寞炎误诊为胃窦癌。本文15例进行了普通X线造影检查,均表现似胃窦癌,而后经纤维胃镜及病理检查均证实为炎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浸润性乳腺小叶癌小肠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对1例浸润性乳腺小叶癌小肠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点进行综合分析,按WHO乳腺癌分类进行组织学分型。结果患者以黑便原因待查收住,入院后胃镜检查提示,胃窦黏膜充血水肿,血管网易见,未见溃疡;气鋇造影回肠黏膜下见一肿块,肿块大小4cm×4cm×3cm。B超检查示,小肠见一肿块,大小4cm×4cm×3.5cm,肿块周围边界不清,临床以小肠原发性肿瘤行小肠肿瘤切除术,手术所见,回肠黏膜下见一大小为4x4x3cm的实性肿块,质稍硬,周围界限不清,肠壁有轻微粘连。临床诊断,小肠肿瘤性质待查。病理诊断:小肠转移癌,倾向浸润性乳腺小叶癌小肠转移,待免疫组化进一步证实。最后免疫组化证实为浸润性乳腺小叶癌小肠转移。讨论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女性健康,乳腺癌通常向乳腺周围及远处淋巴结转移,其中乳腺小叶癌与乳腺导管癌不同还可转移到骨、肺、肝和脑,胃肠道转移通常以胃转移为多见,类似于胃原发性浸润性胃癌,本例浸润性乳腺小叶癌小肠转移非常少见,临床容易误诊或漏诊。研究发现浸润性小叶癌占浸润性乳腺癌5%~15%,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因此,在不能确定肿瘤性质的情况下,结合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分型及免疫酶标的联合检测在准确诊断浸润性乳腺小叶癌小肠转移以及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中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胃结核易被误诊。本文报告经手术病理证实而被误诊的4例,并对误诊原因进行简要讨论。例1 男,21岁,因上腹部隐痛,伴反酸,嗳气、恶心、消瘦9个月,拟诊胃溃疡恶变入院。既往无慢性胃病与结核病史。体检无异常发现。胃肠钡餐透视发现胃小弯体部有3×2cm龛影,周围粘膜平坦,部分集中。胃窦部扩张度差,强硬感,  相似文献   

13.
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X 线检查是发现肺癌的一个主要方法。本文就4例周围型肺癌的 X 线征象作一介绍。例1,男性,因咳嗽,胸闷2个月,咯血丝痰1周入院。体检。无异常发现。X 线检查:右上肺背段见一4×5cm 呈椭圆形阴影,密度中等,边缘毛糙。X 线印象:右上肺背段周围型肺癌。手术治疗。术中见肿瘤位于右上肺叶,约4×5×4cm 大小,质硬,肿物侵入中叶,作右上、中叶切除。病理诊断:右肺上叶周围球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癌组织浸润肺膜,肿瘤伴  相似文献   

14.
<正>患者,男,47岁。10年前起感上腹部胀痛,常于饭后3~4 h发作,偶有反酸,药物及进食能缓解。行胃肠钡餐检查,发现胃角切迹处有一腔外龛影,约1.0 cm×0.7 cm,附近胃壁柔软。胃窦扩张差,黏膜皱襞纵行增粗,X线诊断为良性胃溃疡。以后患者反复发作,近期X线钡餐复查,溃疡仍存在,约0.5 cm×0.3 cm,窦部呈峰样狭窄形僵硬,但加压时显示胃窦壁尚柔软,原来纵行增粗的黏膜皱襞消失,而显示为密集的  相似文献   

15.
徐向红  庄一平  王海彦  顾慷 《江苏医药》2003,29(12):917-918
目的 探讨早期食管癌气钡双对比造影X线表现与病理所见对照观察,以提高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了5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早期食管癌的X线表现。结果 糜烂型、乳头型和斑块型早期食管癌的X线表现可见浅表充盈缺损及浅表溃疡龛影、钡斑以及粘膜皱襞增粗、紊乱、破坏等改变,检出率高。平坦型X线表现轻微,需仔细多轴位观察,一般结合食管镜能作出诊断。原位癌检出率低,易造成漏诊,粘膜癌及粘膜下层癌检出率高。结论 食管气钡双对比造影,多轴位、多角度观察可以发现早期浸润癌的局限性管壁浅凹、粘膜微细颗粒等轻微改变,是诊断早期食管癌有效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1病案摘要 患者女,80岁.因上腹部隐痛不适2个月就诊.查体:一般情况尚可,皮肤粘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肺听诊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78/mm、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剑突下轻微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腹部B超、心电图、X线胸片未见明显异常.胃镜检查:胃窦部小弯侧见一2.0cm×1.8cm溃疡,表面附着污苔,边缘岸堤样隆起,质脆、易出血;贲门下胃底可见一0.6cm×0.8cm隆起性病变,表面糜烂,周围粘膜充血水肿.分别对其行活检,病理组织学报告为胃窦低分化腺癌、胃底鳞腺癌,诊断为胃双重癌.  相似文献   

17.
胃一点癌是早期胃癌的一种特殊类型 ,病变仅限于粘膜内层。目前关于胃一点癌的报道较多 ,但关于胃一点癌与Hp的关系罕见报道 ,现将我院经胃镜检查发现的胃一点癌 2例报告如下 ,并浅谈其与Hp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例 1,男性 ,3 9岁 ,因上腹部隐痛不适 4月就诊。查体无阳性体征。胸片示心肺无异常 ;腹部B超示肝、胆、胰脾均正常 ;胃镜检查示 :胃窦粘膜充血水肿、红白相间 ,以红为主 ,胃窦小弯侧见一 0 3cm大小的溃疡 ,边缘不齐 ,周围粘膜稍隆起 ,取活检 3块 ,病理报告 :(其中一块黏膜 )高分化腺癌。胃大部切除术后病理 :慢性中度浅表性胃炎…  相似文献   

18.
副乳腺在乳腺发育畸形中较常见,但发生于副乳腺的癌很少见,现报告二例.病例1 女性,40岁,已婚.发现右腋下肿块一年,轻度触痛,直径约4cm,肿块与乳腺尾叶无关,右乳房亦未查及肿块.抗炎治疗无效后行手术切除.病理检查见肿块4cm×4cm×3cm,周围附有软组织,肿块切面为灰白、灰黄色,与周围境界不清.镜检见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小部分仍为导管内癌,癌边缘可见乳腺小叶结构,且少数导管上皮呈实性增生及不典型增生.术后一周又行乳癌根治术,经详查未见癌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性,56岁,住院号332010。痰中带血5月余,近20天加重,于1980年6月入院。X线胸片示左第二前肋间有一4×4 cm圆影,密度均匀,略呈分叶状。侧位片见于左上叶前段。作上叶切除手术。见肿瘤表面有糜烂及小溃疡,剖面灰白,略带黄色。与周围境界清晰。病理切片(片号803034)报告:支气管腺癌部分呈类癌。类癌90%发生于胃肠道,在肺部者不足5%。肺类癌的发病年龄平均为30岁,以右叶多见。大多位于Ⅰ、Ⅱ级支气管壁。为一个或多个肿块。镜检下,呈实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44岁。上腹不适、隐痛一年余,近一周内略有加重。无呕血、黑便史。体检:剑突下可扪及一包块,质软,境界清楚,无压痛,大便隐血试验(-)。钡餐检查:胃窦部有一约4.5×5cm 的充盈缺损,轮廓清楚,边缘光滑,充盈缺损内无龛影,局部粘膜纹无破坏表现,周围粘膜纹有推移改变。胃窦小弯侧可见蠕动,胃移动性好。诊断为胃良性肿瘤。胃镜见胃窦后壁粘膜下肿物,粘膜表面正常、滑动。手术切开胃腔,肿瘤位于胃窦后壁如鸡蛋大小,轮廓清楚,表面光滑,周围粘膜纹正常,病理报告为胃神经鞘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