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革命的本雅明"是伊格尔顿思想转型的重要理论资源,与此同时,伊格尔顿又深受"解构的本雅明"影响,这种影响在内部的方法论前提和具体的方法策略上,以及外部的写作风格上,都有广泛而清晰的体现.然而,这种解构思想主要集中在感性的方法论层面,它不同于解构主义的极端破坏和颠覆,最终指向的仍是"革命的本雅明",即文化政治批评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通过对本雅明早期的代表作品在现代性视阈下进行解读,发现并呈示出隐含在青年本雅明哲学思想中的逻辑线索--通过艺术获得真理的救赎.笔者在文中把本雅明写于1916年的"论语言本身和人的语言"视为其早期(乃至更晚些)哲学思想的逻辑起点,而其<德国悲苦剧的起源>以前的作品则是这一起点的内在逻辑的展开,即经过把隐含在"论语言本身和人的语言"中的思想萌芽由潜能逐渐发展为现实这一渐进的过程,本雅明实现了他独特的艺术-真理观的塑造.  相似文献   

3.
作为20世纪重要思想家的本雅明虽然是“难以分类的人”,但在他复杂多样的思想身份中,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现代文人与后现代文化的预言家的身份标签似乎格外耀目。论者既不想简化本雅明复杂多样的思想面孔,也无意将这样一个罕见的天才加以分类,因为分类往往是对思想体系的一种流派性划分,而本雅明的特殊性在于:其多重思想身份并不是简单的平面的思想体系的划分,而是由其短暂一生中的“博学”与“才华”召集的一种纵向(时间维度)、立体(空间维度)层面的思想上的融会贯通。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也好,作为现代文人也罢,还是作为后现代文化的预言家,其最终的指向都是弥赛亚精神(救赎思想),这无疑对现代社会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惊颤体验"是理解本雅明现代性理念的重要术语,但在传播、理解和接受的过程中产生了巨大分歧。通过探究本雅明对该术语的思考与提出过程,查阅德文词典,剖析该理论的深层内涵,对该术语作出界定:中译"惊颤体验"更能体现本雅明关于现代性生存的思考与救赎思想。同时,本雅明"惊颤体验"概念的理论基础包括哲学、社会学、美学等,本雅明"惊颤体验"的提出对"惊颤"理论作出了集大成的贡献。本雅明对"惊颤体验"的矛盾态度反映了他对现代性的矛盾态度。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是思辨的历史哲学大师.他构筑了一个哲学的世界史体系.这是一个"精神"的世界史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他以"人是否意识到自己是自由的?"、"在什么程度上人意识到自己是自由的"为主线,探讨了世界史的发展历程.他的历史哲学的意义不在于所构筑的世界体系本身,而在于他强调人的认识主体的作用,强调人的认识能力是可以随着变化了的形势而不断提升的.他的这一思想对以后的历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雅明生前未完成的"巴黎拱廊街研究"表面看是在经由记忆对现代主义那些被忽略之意味细节的披露,其实,由此披露旨在展示现代主义对人自然生活的损毁,从而以意象展示方式审美地实施着现代性批判.这个深层题旨不仅见诸于该项研究的始末,而且也贯穿于本雅明整个思想历程中.  相似文献   

7.
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中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家,他所研究和阐述的一系列课题,对现代传播学理论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但是,大多数学者在研究哈贝马斯的传播理论时,几乎都是抽取其论著中与传播学内容比较相近的论题进行孤立的探讨,而不是把它们置于哈贝马斯的哲学思想体系中进行考察.如果从哲学层面以一种整体的、发展的眼光来认识和理解哈贝马斯的传播思想,可以发现,当哈贝马斯从"工具理性"批判走向"交往理性"时,也必然带来媒介批判视角的转向.这种双重变奏,对当代传播学批判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中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家,他所研究和阐述的一系列课题对现代传播学理论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但是,大多数学者在研究哈贝马斯的传播理论时,几乎都是抽取其论著中与传播学内容比较相近的论题进行孤立的探讨,而不是把它们置于哈贝马斯的哲学思想体系中进行考察.本文试图从哲学层面以一种整体的、发展的眼光来认识和理解哈贝马斯的传播思想.文章指出,当哈贝马斯从"工具理性"批判走向"交往理性"时,也必然带来媒介批判视角的转向.这种双重变奏,对当代传播学批判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黄春燕 《学术研究》2005,(7):116-119
本雅明以别具一格的文化批评方法实践批评家的"谋略".对艺术界的深刻洞察总是使其能够在词汇中接续与社会历史的内在关联,词汇的阐释抗拒了体系的构建,这种方法体现出一种怀疑知识而追寻真理的态度.诸如灵韵、震惊、寓言等被印上本雅明独特标记的词汇,在人们不断接近真理的路途中具有了意义.这启发我们在词汇中开辟具有独特性的文化空间,以词汇连接起日益遥远的文化传统.本雅明将艺术置于世界这一文本中进行观照,又在对艺术现实的审视中探究大众的命运,希望大众在古典艺术品灵韵消散的欢歌中释放革命的力量,却又在对灵韵的追恋中悲悯大众经验的贫乏.他将城市生活凝结在有关巴黎拱廊街研究的意象交错中,而这些意象又在日常生活理论中延续了艺术与大众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迄今对本雅明思想的关注大多集中在他对现代主义及其"后现代"转向的披露上,而往往忽略了其背后深层的批判性题旨.这是当今社会越来越失落批判性精神使然.其实,本雅明整个思想的意旨在社会批判,在于通过其特有的意象语汇展示现代主义中令人悲哀的方面,从而指明消除或医治其弊端的根本所在:告别主体性.正是在这一点上,本雅明向现代主义中注入了"后现代"转向.  相似文献   

11.
法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帕斯卡尔曾经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人只不过是一棵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棵能思考的芦苇."他一生体弱多病,只活了39岁,但其<思想录>并不因为他的短命而短命,给无数人带来心灵的慰藉.  相似文献   

12.
从"韵味"到"震惊"——再论本雅明的艺术现代性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涛 《北方论丛》2011,(2):40-44
作为现代性的理论家,本雅明对于现代性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就其艺术现代性而言,传统艺术使人们体验出来的是韵味。而韵味作为艺术的本真性,让人体验的是美,呈现给人们的是膜拜价值。而现代艺术带给人们的体验则是震惊,而不再是作为审美的韵味,呈现给人们的是展示价值。在本雅明那里,这种震惊体验主要表现在电影和现代都市之中。  相似文献   

13.
由于马尔库塞一直重视理论的政治实践功能,在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革命中,他的大众文化观从追随法兰克福学派主流观点走向了另类,即他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阿多诺的悲观思想,而从本雅明的理论中汲取了灵感和资源,并在新的历史主体那里发现了大众文化的革命功能。马尔库塞大众文化观中的这一主题是特殊历史语境的产物,但是,与阿多诺相比,他毕竟看到了大众文化更为丰富复杂的作用。同时,他的价值观念的位移,也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民间立场。  相似文献   

14.
说起法兰克福学派,人们首先想到的不外乎霍克海默、马尔库塞、阿多诺和哈贝马斯这些名字,稍具学识的人还会提及本雅明乃至波洛克等等。相形之下,阿尔弗雷德·施密特(Alfred Schmidt,1931-)的名声则要小得多。其实,施密特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思想家中的左翼代表。和哈贝马斯比起来,他更加忠实于法兰克福学派从20世纪30年代开创的“批判理论”传统,有法兰克福学派的“传家宝”之美称。1931年5月19日,施密特出生于德国首都柏林。1957-1961年间,施密特在法兰克福大学攻读哲学、社会学和历史。1960年,在大名鼎鼎的阿多诺指导下,施密特完成了题…  相似文献   

15.
辩证的总体性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重建马克思的革命的辩证法一个重要武器.选取其中的代表人物早期卢卡奇,本雅明和阿多诺为典型,探讨他们之间的总体性思想的继承关系:早年卢卡奇接受了齐美尔为代表的物化思想,却保持了一种乐观主义的革命总体性思想.而本雅明则是认同他的观点,认为艺术能够发现真理,承担了总体性革命的角色.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不仅继承了对总体性真理的信仰,又无奈的将总体性的拯救力量摆在艺术身上.  相似文献   

16.
本雅明的"光晕"概念十分复杂.结合本雅明的早期认识论笔记去分析,光晕是本雅明构建经验的基本原理,它与本雅明的语言认识论、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的划分关系紧密.光晕不仅仅是艺术哲学的术语,更是本雅明阐释经验与第一自然辩证关系的认识论概念.它揭示了经验片段中还原第一自然的潜在性,同时赋予了个体意识超越自身、达到充分认知状态的可能性.光晕代表的距离,是意识与第一自然的距离,也是意识与意识之间的距离,参考纯粹直接意向性,本雅明的哲学本质上是一种超越哲学.  相似文献   

17.
法兰克福学派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最重要代表,其"社会批判理论"继承并发扬马克思哲学的批判精神,并从经济、政治、法律、文化、人性、社会心理等方面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尤其是对"发达工业社会"最基本最迫切的问题即"工具理性"对人的异化问题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批判,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但也明显存在着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误读.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电影艺术的日益繁荣,本雅明的电影理论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但他的电影心理学理论却很少有学者进行系统研究。观众接受心理是本雅明电影心理学理论中的重要观点,对这种不同以往的接受心里,他主要通过绘画与电影的比较而得出。大众的感知觉因为电影的出现而得到了深化,同时本雅明还对电影演员的心理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本雅明的翻译思想主要来自他的纯语言观,由于延承了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本体论思想,因而其翻译思想的哲学基础依然是西方延续两千多年的柏拉图客观唯心主义和先验论。但其主张翻译是救赎纯语言而不是传递交流信息,且又受卡巴拉神学思想和德国浪漫主义思潮影响,肯定语言差异的客观性,批判资本主义的语言工具论。这些观点又成为西方解构主义理论的主要来源。因此,应辩证认识本雅明的翻译思想,积极借鉴,以促进我国的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20.
吴宓新人文主义的"道德"的文学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宓文学观中最核心的思想是"道德".他深受儒家文化和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新人文主义的"道德"的文学观,这一文学观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思想理论基础和哲学背景.这一文学观贯穿在他的文化思想和文学批评论著中,涉及了文学与人生的关系、文学与道德的关系、人生与道德的关系、文学的道德功用等方面.吴宓文学观有很强的前瞻性和世界性的普遍意义,因此,在当代中国文学转型期,研究吴宓文学观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价值重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