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运用护理专案改善方法对ICU静脉输注胰岛素患者的血糖管理进行持续质量改进,使重症患者在静脉输注胰岛素时安全、有效和平稳降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上半年ICU静脉输注胰岛素患者低血糖发生率、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使用情况等,运用专案改善方法制订相应胰岛素输注和血糖监测质控方案,对2014年下半年ICU静脉输注胰岛素患者进行血糖管理,对比对照组(上半年)和干预组(下半年)患者低血糖发生率、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使用剂量、开始和停止胰岛素时血糖值。结果两组ICU静脉输注胰岛素患者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10%和2%(P0.05);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平均一次静脉输注胰岛素期间血糖达标时间分别为(11.83±4.98)h和(10.15±5.34)h(P0.05);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平均一次静脉输注胰岛素的剂量平均秩为54.96和44.94(P0.05);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开始使用胰岛素时的血糖值分别为(18.70±3.70)mmol/L和(16.82±2.98)mmol/L(P0.05);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停止使用胰岛素时的血糖值分别为(8.80±2.20)mmol/L和(9.88±2.31)mmol/L(P0.05)。结论通过专案改善,可降低ICU静脉输注胰岛素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缩短血糖达标时间,减少胰岛素输注剂量,提高护士预防低血糖的风险意识。  相似文献   

2.
李玲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3):3098-3099
观察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临床疗效,并总结相关的护理经验。67例DKA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n=35例)采用胰岛素泵治疗,对照组(n=32例)采用连续静脉输注胰岛素治疗,观察两组血糖达标时间、尿酮转阴时间、每日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并总结相关的护理经验。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尿酮转阴时间、每日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DKA患者采用胰岛素泵治疗并进行综合护理,可有效控制高血糖并降低低血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地:探讨胰岛素泵(CSII)在重症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8例重症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使用CSII持续皮下注射,对照组采用静脉输入常规胰岛素联合小剂量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及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血糖达标率、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等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CSII持续皮下注射治疗重症糖尿病效果显著,在减少胰岛素用量同时能有效降低血糖水平,从而改善患者各项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两种不同的胰岛素给药方法,在胰岛素总用量、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方面进行比较。[方法]选择86例住院使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病人,回顾性分为持续皮下胰岛素泵注射组(CSⅡ组)与静脉输注泵加常规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组,采取不同的给药方法治疗,比较效果。[结果]两种方法均能有效降低血糖,但胰岛素总用量、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CSⅡ组显著少于静脉输注泵组。[结论]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更能较快、平稳控制血糖,优于静脉输注泵加常规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并可减少低血糖发生的危险,缩短住院时间,减少胰岛素用量,减轻病人的负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非内分泌科胰岛素泵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7~12月重庆市人民医院(三院院区)非内分泌科住院但使用胰岛素泵的128例糖尿病患者分为观察组66例和对照组62例,对照组由非内分泌科护士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由内分泌科糖尿病专科护士实施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胰岛素泵使用过程中输注障碍发生率、餐时漏泵发生率、低血糖发生率及血糖达标所需时间。结果观察组胰岛素泵输注障碍发生率、餐时漏泵发生率、低血糖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血糖达标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非内分泌科使用胰岛素泵的患者中由内分泌科糖尿病专科护士进行护理干预,可降低胰岛素泵输注障碍发生率、餐时漏泵发生率、低血糖发生率,缩短血糖达标时间,可保障糖尿病患者用药安全,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护理专案在糖尿病患者胰岛素自我注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5月1日~7月31日收治的137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将2018年9月1日~11月30日收治的216例糖尿病患者作为干预组,实施护理专案。比较两组胰岛素自我注射规范率、出院6个月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_1c)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干预组胰岛素自我注射规范率、出院6个月FPG、2 hPBG、HbA_1c及低血糖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实施护理专案可显著提高糖尿病患者胰岛素自我注射规范率,从而使患者有效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微量泵输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3例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患者应用微量泵输注小剂量胰岛素控制血糖,对照组给予皮下注射或静脉滴注胰岛素,观察2组血糖、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天数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微量泵输注胰岛素组与对照组比较,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天数及低血糖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微量泵输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方法安全有效,操作简单,适用于基层医院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抢救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CSⅡ)及护理干预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效果.方法:将64例DKA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组(CSⅡ组)33例和常规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治疗组(对照组)31例,观察两组血糖达标时间、酮体转阴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CSⅡ组血糖达标时间与酮体转阴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CSⅡ组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人均发生例次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CSⅡ治疗DKA可以达到与常规静脉小剂量输注胰岛素同样的效果,且简单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安全管理配合饮食干预在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胰岛素泵安全管理配合饮食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在入组及术后12,24 h血糖水平以及围手术期相关指标。结果术后12,24 h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低于同期对照组患者(P 0. 05);观察组患者血糖达标时胰岛素用量少于对照组,且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胰岛素泵安全管理配合饮食干预可明显改善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减少胰岛素用量,缩短血糖达标时间,降低低血糖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胰岛素应用不同注射方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并介绍持续胰岛素皮下注射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将76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37例,观察组用持续胰岛素皮下注射39例控制血糖,检测2组治疗前后的血糖控制情况及2组低血糖、穿刺点感染的发生率。结果2组均能明显改善空腹和餐后血糖,但观察组改善更明显加〈0.01),血糖达标所需时间和所耗胰岛素用量少(p〈0.01)。观察组患者穿刺点感染率及低血糖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持续胰岛素皮下输注技术更能良好控制2型糖尿病血糖,降低低血糖发生率和穿刺点感染率.  相似文献   

11.
将60例颅脑损伤后高血糖反应患者分为胰岛素泵治疗组(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组,即CSⅡ组)和对照组(每日多次注射胰岛素组,即MSⅡ组)各30例,并实施有效护理.比较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水平、血糖达标时闻、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CSⅡ组血糖控制效果明显优于MSⅡ组,CSⅡ组能明显缩短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均少于MSⅡ组.提示应在重型颅脑损伤早期,对高血糖反应患者及早应用胰岛素泵治疗并强化胰岛素泵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选取收治的34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观察组给予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达标、血酮转阴、尿酮转阴时间、胰岛素用量和低血糖发生情况的差异。观察组血糖达标、血酮转阴和尿酮转阴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胰岛素用量和低血糖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素泵能模拟人生理胰岛素分泌模式,更快、更有效地纠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症状,降低低血糖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罗桃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0):4783-4785
目的胰岛素不同注射方式治疗糖尿病的护理风险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8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注射方法为多次皮下注射(MSII),观察组则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CSII)。观察两组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空腹及餐后血糖指数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对照组(P0.05)。结论胰岛素持续皮下输注对于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效果显著,护理风险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3例。观察组给予甘精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对照组给予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联合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比较治疗3个月后2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的变化,以及血糖达标时间、体质量增加量、胰岛素日用量、血糖日波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FPG、2hPG、HbAlc水平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体质量增加量、血糖日波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结论对于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甘精胰岛素与门冬胰岛素联合应用可理想控制血糖,减少体质量增加量,降低低血糖发生率,是安全而有效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持续注射胰岛素(CSII)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SII)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疗效与护理.方法将70例需要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CSII组35例,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MSII组35例,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达标的时间、胰岛素使用的总量及低血糖的发生率.结果 CSII组与MSII组相比,CSII组血糖控制时间缩短,胰岛素使用总量减少,且低血糖发生率明显减少.结论 CSII组与MSII组相比,降糖达标更快,胰岛素用量更少,并减少低血糖的发生,有效地提高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效果及护理。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DKA患者90例,根据入院时间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静脉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血糖降至13.9 mmol/L后,转为静脉滴注;观察组持续泵入胰岛素。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两组血糖水平和二氧化碳结合力均有改善(P0.05),但两组治疗前、治疗后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胰岛素总剂量低于对照组,血糖达标时间、血酮体转阴时间及尿酮体转阴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低血糖发生率高于观察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胰岛素泵治疗DKA可加快不良症状改善效率,并发症少,在应用中应加强日常护理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动态血糖检测系统(CGMS)和胰岛素泵皮下持续输注系统(CSII)组成的双"C"方案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中的临床效果和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研究86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应用动态血糖检测系统(CGMS)和胰岛素泵皮下持续输注系统(CSII)治疗(观察组)和多次胰岛素注射治疗(对照组)在胰岛素用量、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剖宫产率、平均住院日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在整个妊娠过程中,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胰岛素用量减少,血糖达标时间缩短,低血糖发生率及剖宫产率也减少,患者的平均血糖值、平均血糖波动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基础上,动态血糖检测系统与胰岛素皮下持续输注联合应用的"双C"方案能有效控制血糖,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血糖控制方案对脑出血术后应激性高血糖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入住重症医学科脑出血术后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分为A组(n=25)和B组(n=27),A组采用静脉单次推注,B组采用持续静脉泵注。对比两组28天生存率、格拉斯哥评分、血糖达标率、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两组28天生存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A组格拉斯哥评分显著高于B组[(6.9±1.6)vs(5.7±1.8),P0.05]。两组血糖达标率、达标时间以及低血糖发生率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静脉单次推注胰岛素改善脑出血术后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但不增加低血糖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治疗重症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并总结其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4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128例重症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观察组64例患者采用胰岛素泵进行治疗,而对照组64例患者则采用常规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PG、2hPG、达标率、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以及低血糖发生率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观察组患者的CRP、TNF-α以及IL-6等炎症因子水平均较对照组患者出现了明显改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胰岛素泵治疗重症糖尿病患者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缩短患者的血糖达标时间,提高血糖达标率,而并减少胰岛素使用量,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病情,促进患者的预后恢复,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实时动态血糖监测在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7年5月我院老年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点时血糖监测,观察组采用实时动态血糖监测,两组患者经过积极的胰岛素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血糖达标时间、治疗费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P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FE)评分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及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FPG,P2hBG,HbAlc低于对照组(P0.05),WHOQOL-BRF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实时动态血糖监测,可有效提升治疗效果,降低血糖水平,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低血糖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