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在矿山已有勘探资料的基础上,利用3DMine矿业工程软件对戈塘金矿二龙口矿段上免浪块段13~25号勘探线之间的13、30、34号矿体进行三维地质建模,建立了钻孔数据库、地表三维实体模型及金矿体三维实体模型,并对矿体形态进行了分析。为矿山选择合理的开采方法、优化生产方案、高效管理及决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结合DIMINE软件,对矿山三维可视化建模的方法、流程及应用进行了研究,分析和解决了三维可视化建模的部分关键技术.基于DIMINE软件构建出矿山数字化地质数据库、地表模型、矿体模型、井巷模型、品位模型,实现了矿山的三维可视化建模,对提高矿山的设计、生产、管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于3DMine的露天矿开采境界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立矿山地质数据库、实体模型及块体模型的基础上,运用3DMine矿业软件对露天开采境界进行优化;并讨论了不同矿石价格及不同边坡角对露天境界的影响,同时分析了不同条件下剥采比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对露天开采进行初步设计,为矿山开采提供了技术方案及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将传统的工程技术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本文以国内某矿山为例,详细介绍了矿山井下硐室的计算机辅助三维设计过程,并将其与二维设计软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数字化矿山软件进行矿山工程三维设计可以大大提高设计的质量和效率。矿山工程三维建模的精准化设计是建设"数字化矿山"的基础和依据,对实现矿山的可视化、信息化、自动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新桥矿业公司数字化矿山项目自实施以来,一直在地质模型建立方面未找到突破口,在专家的带领下,数字化矿山研究小组开发了三维数字化软件,并将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该软件在矿山普及应用后,可全面实现矿床三维地质建模、储量计算、数据的快速成图及地下矿开  相似文献   

6.
针对露天矿三维建模因采场经常变动需快速重构的问题,采用无向图树结构提取闭合圈的算法,将地形、采场和地质体3种不同结构体分解为4类闭合多边形集,再分别对各类闭合多边形进行面集划分,并结合矿山实际,实现露天矿山虚拟现实构模,实例表明:建模方法简单,速度快,无人工干预。与传统的D-TIN三角化方法相比,充分利用了多边形原有的矢量拓扑结构,简化了面集构模算法,有助于大规模复杂场景的动态建模。  相似文献   

7.
地质构造的三维可视化模型能够将复杂的地质构造情况、地质体的形态以三维的形式表现出来,可有效地应用于矿产资源勘查、油气勘探开发、煤田地质勘探、矿山生产和管理、地质灾害治理等地质科学的各个领域。综述了三维地质建模软件的开发现状,三维地质可视化技术发展概况和趋势,三维可视化模型实现的典型方法和关键技术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多点统计建模都需要借助于"训练图像",它是多点地质统计的输入参数,其准确性是建模成功的关键。本文首先探讨了多点统计建模中训练图像的来源,随后介绍了多点统计学原理。最后研究了二维训练图像和三维训练图像。分析结果表明,利用三维训练图像进行建模所得模拟结果比较符合已有的地质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分析了煤矿数字地址平台的构建过程,通过对煤矿钻孔数据和五个地质界面的信息分析以及对区域地形图等分析,找到了建立煤矿三维地质可视化的系统,实现了矿床的三维角度的显示,并实现了矿床模型统各项数据的结合和更新。建立煤矿数字地质平台对现代化生产有非常大的帮助,本文希望通过对该方面的研究给煤矿的设计和管理提供一些指导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结合前人的研究,在基于面的矿山井巷模型建模的算法,特别是井巷的相交处理算法中,融入逐层分解的思想,同时通过Python编程语言有效地实现建模算法,计算出模型数据,再结合开源动画软件Blender基于面的三维可视化技术资源,从而实现矿山井巷模型的自动建模。研究发现基于面模型的算法能够很好适应复杂井巷模型的构建,也能巧妙地处理井巷相交这一建模难题;结果验证了算法能有效地实现对矿山井巷立体,直观,准确的三维自动建模。  相似文献   

11.
针对传统矿山数据存在的格式多样、存储分散、使用不便、分析困难的问题,将矿山地质、测量、采矿业务数据按维度分为空间数据、三维图件、二维图件和传统附件4种类型,并研究各类数据的格式转换、要素分类、几何及属性处理、数据集管理的标准,进而研发空间数据处理组件实现数据的本地SQLite数据库存储,以及研发空间数据管理组件实现数据在集团服务PostgreSQL数据库中的存储和管理。建立了矿山空间数据库系统,实现了对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为业务系统的数据分析、生产决策提供了保障,为数字矿山、智能矿山、智慧矿山建设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12.
对于石油化工行业而言,AVEVA E3D是当今世界上技术最先进,功能最强大的三维设计解决方案。通过运用E3D建模技术在海洋工程领域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从技术上验证了可行性,而且通过归纳和经验总结,初步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关于E3D建模数字化技术实施方案,以此方案作为中海油信息管理系统(EDIS)的分支开展实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也初步形成了技术方案,希望通过对该技术方案的研究,对中国海油上游工程设施数字化起到指导作用为实现"数字油田"积累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BIM即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简称,中文为"建筑信息模型",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了建筑设计、建造、运维等项目全过程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其功能强大,具有三维建模、可视化等功能。文章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分别通过对BIM技术特点、建模要求以及公路勘察设计阶段BIM技术的应用等多个方面就该技术在公路勘察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以期通过研究推动BIM技术更好地应用到公路勘察设计中,旨在为相关技术人员提供建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4.
火山岩具有结构复杂、岩性岩相变化快、储层非均质性强等特点,从而使火山岩储层的地质建模工作变得十分复杂。为了对火山岩的认识更全面,进行了火山岩气藏储层地质建模,利用井点资料、地震解释等资料建立储层构造层面和断层模型,再建立三维构造地质建模,实现三维岩性模型及其相控属性参数模型。笔者通过此方法对S气田的火山岩气藏进行了地质建模,通过对模型的检验与后续开发钻井结果符合性较好,实现了进一步对火山体地质认识,对部署新井有很重要的作用,为气藏开发决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升矿山地质测量精度,降低测量人员工作强度,本文基于测绘技术的基础上,介绍了CIS数字测绘技术,并给出了CIS数字测绘技术的优点,通过对三维GIS技术为主,信息数据模型、建设地理信息系统、信息数字化系统、测量数据分析库、信息数字化系统等进行分析,为CIS数字测绘技术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为矿山地质测量精准性做出一定...  相似文献   

16.
目前国家对于油田的开发项目非常重视,所以必须对油田的基础地质进行科学的研究,根据现今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在油田基础地质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将在介绍三维地质建模的基础上,对油田基础地质研究中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应用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7.
在三维地质建模基本原理及影响三维地质模型精度关键因素自乞分析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模拟对象进行了相应的模拟算法研究,并进行了如何应用地震属性体、反演数据体和前期地质研究成果提高三维地质模型精度等方面的研究,通过研究掌握了提高三维地质模型精度的方法,使所建立的地质模型更合理清楚地表征油藏的构造特征、储层特征和油水关系等。  相似文献   

18.
某矿山经空场法开采多年,形成大量采空区,为消除采空区造成的安全隐患,需对采空区稳定性进行研究。通过实地调查、现场取样以及室内岩石力学试验得到矿岩力学参数,利用3DMine软件建立了矿山采空区的三维可视化模型,以此为基础,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采空区的稳定性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Ⅰ号、Ⅱ号、Ⅲ号采空区对周围岩体的影响最大,Ⅰ号采空区上部地表位移较大,塑性区连通至地表,是矿体开采对地压影响最大的采空区。Ⅱ号采空区围岩上盘中部区域受拉应力影响较大,影响采空区的整体稳定性;Ⅰ号采空区与Ⅲ号采空区之间区域的岩体出现剪切破坏,Ⅲ号采空区顶板围岩稳定性较差。为保证安全生产,应尽快对采空区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9.
洪积扇作为一种地貌现象,具有其独特的形成环境以及地质构造,对洪积扇储层进行油藏描述技术的实施,主要步骤包括:划分小层并对比分析、精细小层解释、测井四性关系分析、研究精细小层沉积微相、三维地质模型的构造、油藏预测地质模型构造以及分析目标潜力提出挖潜建议等。其中,三维地质模型的构造可以通过洪积扇储层地质建模来完成,洪积扇储层地质建模主要为三维储层地质建模,其内容主要包括准备数据、设计网格、地层层面建模构造、建立储层岩三维相模型以及洪积扇储层三维参数建模等。  相似文献   

20.
地质建模工作是在地质、地震、测井研究基础上进行的三维综合一体化研究,对于研究评价储层非均质性,尤其是评价储层不确定性,为油田开发提供风险依据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过程使用了国际上成熟的建模工具PETREL来进行地质建模研究,建模过程遵循从粗到细、分级控制以及确定性建模与随机建模相结合的原则,以确保建立的模型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同时为NB油田开展剩余油挖潜及数值模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