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125)I粒子植入治疗肺癌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经肺穿刺活检、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确诊的肺癌,其中鳞癌13例,腺癌8例,转移性肺癌9例.采用治疗计划系统(TPS)重建肺癌的三维图像,计算出~(125)I粒子植入的数量和剂量分布率,肿瘤匹配周边剂量为80~130 Gy.中位植入粒子35颗(8~83颗).结果 30例患者术后1、3、6、12个月随访,中位生存时间12个月(7~18个月),6、9、12个月累计生存率分别为100%、80.0%、23.3%,随访至12个月肿瘤完全缓解(CR)9例,部分缓解(PR)14例,无变化(NC)4例,进展(PD)3例,1、3、6、12个月总有效率(CR+PR)分别为83%、80%、80%、77%.术后随访发生气胸3例,咯血痰7例.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125)I粒子植入治疗肺癌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直肠癌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20例直肠癌术后复发患者,在CT引导下植入~(125)I粒子治疗.术前采用治疗计划系统(TPS)重建肿瘤三维立体图像,计算出~(125)I粒子植入的粒子数目、空间分布和剂量率分布.~(125)I粒子的肿瘤匹配周边剂量(MPD)为80~130 Gy.粒子活度0.5~0.8 mCi/颗,中位植入粒子48颗(25~95颗).术后即刻行CT扫描进行粒子质量验证.观察全组患者疼痛缓解程度、肿瘤疗效评估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治疗后随访2~28个月,平均术后3~7 d疼痛明显缓解.术后2个月CT随访,肿瘤完全缓解(CR)2例,部分缓解(PR)13例,无变化(NC)3例,进展(PD)2例,CR+PR为75%.全组中位生存期18.8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75%、25%.2例死于肿瘤恶化,3例死于全身广泛转移.全组患者随访期间未见尿频、尿痛、血尿、直肠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植入~(125)I粒子治疗复发性直肠癌,近期疗效确切,具有较好的姑息止痛疗效,是一种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盆腔及后腹膜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23例盆腔及后腹膜恶性肿瘤患者,在CT引导下行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粒子植入前1周行腹部或盆腔螺旋CT扫描,将图像传送到计算机三维肿瘤治疗计划系统;勾画靶区轮廓(同时勾画肿瘤周围危险器官,如膀胱、肠管、大血管等);靶区及相关轮廓三维重建;确定肿瘤靶区放射剂量、粒子数量和粒子空间排列。术后随访均设定4个月,以观察局部治疗效果、有无消化道或泌尿系等不良反应、疼痛变化情况、局部肿瘤缓解情况。结果 本组23例中有16例患者术前有骶尾部或腰背部疼痛,术后5~14 d疼痛缓解,缓解率为69.6%,局部疼痛缓解近期疗效较显著。肿瘤局部控制2个月时有效率(CR+PR)为47.8%(11/23);4个月时有效率为43.5%(10/23)。患者术后随访未见腹痛、肠瘘、出血、尿痛等不良反应,也未见放射性肠炎、骨髓抑制等并发症。结论 初步研究表明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 I粒子近距离内照射治疗盆腔及后腹膜肿瘤安全、局部疗效明显等优势。对于无法手术、术后复发及单纯化、放疗效果差的盆腔及后腹膜恶性肿瘤是一种有效的补救治疗措施,并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通过CT引导下同轴法经皮穿刺125I粒子植入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瘤的技术方法、安全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对21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瘤患者,采用同轴法125I粒子植入近距离放射治疗,所有患者术前采用治疗计划系统(TPS),术后CT验证放射性粒子种植后分布,观察治疗后患者腹痛、腹胀、肿瘤指标等改善情况及粒子植入术后靶淋巴结的局部反应。结果 技术成功率100%,术后未出现消化道穿孔、放射性肠炎、大血管损伤出血等并发症。术后每隔1 ~ 2个月CT复查,术后6个月评价:完全缓解(CR) 13例,部分缓解(PR)6例,病灶稳定(SD) 2例,无病灶进展(PD),总有效率(CR + PR)90.5%。16例患者腹痛、腹胀均有不同程度减轻,14例患者肿瘤标志不同程度下降。结论 CT引导下同轴法组织间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瘤,疗效肯定、安全可靠,为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瘤提供了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评估3D打印共面模板在胰腺癌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行3D打印共面模板引导胰腺癌125I粒子植入治疗患者10例。术前根据CT扫描结果和治疗计划系统,制备3D打印共面模板,术中在该模板引导下进行穿刺和植入粒子,术后对剂量学参数进行验证。观察治疗前后90%靶区体积的剂量(D90)、90%处方剂量的靶区体积(V90)、100%处方剂量的靶区体积(V100)、150%处方剂量的靶区体积(V150)。评估3D打印共面模板引导下胰腺癌125I粒子植入穿刺定位的成功率,治疗后剂量学参数与术前计划的吻合度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0例胰腺癌患者在共面模板引导下均成功穿刺和植入125I粒子。术后剂量学参数D90符合术前计划,治疗前后D90差异较小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90、V100和V150分别为(94.3±2.4)%、(90.4±4.1)%和(62.1±13.4)%,符合治疗剂量学要求。1例患者术后出现局部血肿。结论 3D打印共面模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引导工具,有助于胰腺癌125I粒子精准植入,可使术后剂量参数符合术前计划要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技术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对40例不能手术切除的晚期胰腺癌患者作CT引导下植入~(125)I粒子治疗.术前采用治疗计划系统(TPS)重建胰腺肿瘤的三维立体图像,计算出植入的~(125)I粒子数目、空间分布和剂量分布率,在CT引导下将~(125)I粒子植入胰腺肿瘤内,采用~(125)I粒子活度为0.5~0.8 mCi/颗,相隔1.0 cm植入,避开血管和胰管等周围重要脏器.放射性粒子的肿瘤匹配周边剂量(matched peripheral dose,MPD)为60~140 Gy.中位植入粒子36颗(18~68颗),术后即刻行CT扫描进行粒子质量验证.术后1周10例患者给予吉西他滨和5-Fu动脉灌注化疗,3~4个疗程.结果 全组肿瘤平均直径为4.9 cm.治疗后随访2~28个月,术后患者顽固性疼痛症状明显缓解(P<0.05),Karnofsky评分显著提高(P<0.05).平均术后2~5 d疼痛开始缓解.术后2个月CT随访,肿瘤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20例,无变化(NC)14例,进展(PD)3例.总有效率(CR+PR)为57.5%.全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0.2个月.Ⅱ、Ⅲ、Ⅳ期粒子植入术后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4.7、10.9及7.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累计生存率分别为100%、88%、62%和70%、41%、0.其中5例合并肝转移患者,则同时行动脉栓塞治疗.3例患者术后随访发现4颗粒子迁移到肝脏内.在随访过程中未见上消化道出血、胰腺炎、胰瘘及放射性肠炎等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胰腺癌,近期疗效确切,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并发症发生率低的微创治疗方法,粒子治疗后联合化疗药物动脉灌注治疗,有望提高疗效,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和观察.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初步探讨125I粒子植入治疗外放后复发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2011年8月—2012年7月收治的17例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既往接受外放疗再次复发患者行回顾性研究。17例患者23处病灶,应用近距离治疗计划系统(TPS)制订治疗计划,确定粒子数目、活度及分布,粒子活度0.3 ~ 0.8 mCi,肿瘤处方剂量为60 ~ 120 Gy,CT及B超双引导下植入,术后24 h内CT扫描,剂量验证D90为(81.4 ± 2.1)Gy。术后每2个月复查CT检测肿瘤大小变化并观察并发症。结果 随访6个月,局部控制率为65.2%,其中,小于4 cm的淋巴结控制率(CR + PR)为90%,而大于4 cm的为46%,P = 0.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颈Ⅰ、Ⅱ、Ⅲ、Ⅴ区淋巴结各控制率(CR + PR)与未控制率(SD + PD)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孤立而边界清楚的21个淋巴结控制率为71%,融合而边界不清的淋巴结局部控制率为0。急性皮肤放疗反应Ⅱ度8例,Ⅰ度7例,无严重的其他放疗并发症。结论 125Ⅰ粒子植入治疗外放疗后复发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癌近期疗效好、创伤小、并发症少。小于4 cm且孤立、边界清楚的淋巴结更适合粒子植入治疗。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合并癌痛难治性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43例伴有癌痛难治性恶性肿瘤患者,在CT引导下行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分别在术后24 h、3 d、7 d、30 d、90 d 5个时间点评价患者疼痛指标的变化并评估肿瘤近期疗效。结果 43例患者125I粒子植入手术操作成功率100%,治疗后各时间点疼痛数字分级评分法(NR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植入后24 h疼痛缓解有效率67.4%(P<0.01);植入后3 d、7 d、30 d、90 d疼痛缓解有效率分别为86%、83.7%、79.1%、79.1%(P<0.01)。临床近期疗效,CR 4例,PR 16例,SD 17例,PD 6例,总客观有效率(RR)为55.8%,疾病获益率(CR+PR+SD)为83.7%。不同疼痛缓解程度的患者的客观有效率及获益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伴癌性疼痛的难治性恶性肿瘤起效迅速、疗效持续,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观察B型超声(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125I粒子植入姑息性治疗溶骨性骨转移瘤的疗效。方法 对2011年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8例晚期肿瘤患者的溶骨性骨转移瘤采用B超实时引导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术前、术后3 d以及术后1个月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疼痛评分。所有治疗病灶术后1个月复查CT检测肿瘤大小变化,观察粒子分布情况,必要时重复治疗。根据CT结果,按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评价疗效。结果 18例患者进行33次手术,术后3 d局部疼痛较术前已有明显改善,与术前VAS比较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疼痛仍能较好控制,P=0.000,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末次手术后1个月与基线相比观察疗效:CR 0例(0%),PR 11例(61.1%),SD 6例(33.3%),PD 1例(5.6%),局部控制率(CR+PR)61.1%。无严重的放疗并发症。结论 B超引导简便,可重复性好,能安全、有效地引导经皮穿刺125I粒子植入近距离放射治疗溶骨性骨转移瘤,在不采用治疗计划系统(TPS)的情况下,也能获得较好的局部控制率,疼痛缓解显著。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的初步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18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患者共20个病灶,应用近距离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治疗计划,粒子活度1.11 × 107~2.96 × 107 Bq(0.3~0.8 mCi),处方剂量60~110 Gy,CT引导下经皮、经肝植入粒子,术后验证D90(90%靶体积接受的剂量)53~107 Gy,评价患者临床受益反应(CBR)、2个月局部控制率、1年生存率,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 随访时间2~15个月,中位时间5个月;1年生存率22.2%。临床受益率72.2%,有效率70%,2个月局部控制率90%;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近期疗效好,创伤小、并发症少,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