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明升 《供用电》1994,(3):29-30
自1966年以来,弹簧防振装置已在全国24条35~110kV线路上应用,运行结果如下:1)所有装有弹簧装置的线路的线夹内,没有发现导线断股,说明弹簧防振装置已起到消振和保护导线的作用,2)现场观察发现弹簧防振线路的振动较防振锤防振线路的振动严重。导线垂直振幅很大,横担吊杆振动噪声也较大,说明弹簧防振不是压迫振动,而是传递振动,改善导线的受力情况带来了横担、吊杆、导线与线夹联接处的噪声。现对弹簧防振装置的性能作一些  相似文献   

2.
杨稚荪 《供用电》1995,12(6):29-30
1994年第3期我刊发表张明升同志的文章《高压线路的弹簧防振装置》后,同年12月收到杨稚荪同志来稿,叙述1992年新建的一条110kV线路使用“弹簧防振装置”后所发现的情况,认为在原理上有偏差,性能上有弱点,不宜推广使用。为此,本刊曾请张明升同志对使用“装置”的线路作些调查。根据调查分析,认为:除少数使用单位发生事故外,均运行良好。可见两人的观点并不一致。现将杨、张两稿同时发表,供读者共同探讨交流。  相似文献   

3.
高压输电线路新型弹簧防振装置,不久前在南溪县水电局35千伏南宋线的跨长江段上,顺利完成了现场实测。通过实测,在弹簧防振装置与防振锤的防振性能对比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科学数椐,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高压架空输电线路的振动问题,是目前国内外尚未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导线因经常性的风的动力作用而引起的振动,轻则会使导线断股,金具损坏;重则可造成断线拉倒杆塔的严重事故。  相似文献   

4.
马杰  石宝山 《吉林电力》2002,(1):45-46,48
介绍了FD、FG等型式的送电线路防振锤存在的问题。以试验数据为依据,定性和定量地分析了XF型防振线夹的主要特点、防振性能以及影响导线动弯应变大小的因素。运行经验证明,送电线路采用XF型防振线夹,完全可以取消防振锤及其它防振装置。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110~500 k V防舞相间间隔棒易与导线脱落的难题,以220 k V双分裂导线防舞相间间隔棒为例,设计一种同时具有防振、防舞功能的弹簧阻尼装置。介绍装置的构成及工作原理,并对防振弹簧、防舞弹簧和弹簧阻尼装置结构强度等数据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得知,防振弹簧和防舞弹簧的固有频率均不在导线微风振动和覆冰舞动的频率范围内,不会发生共振。  相似文献   

6.
前言我国第一代500千伏线路普遍采用了四分裂导线,呈正方形布置,分裂间距450毫米,采用单绞式间隔棒。其防振措施是:600米以下档距仅靠单绞式间隔棒防振;600米以上档距另加防振锤。采用这种防振措施能否保证线路的安全运行,各单位有不同看法。为此,我院于1978年至1984年先后在试验线段及两条500千伏线路上进行了导线振动测试。现根据测试结果对单绞式间隔棒的消振作用做一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防振装置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线路的安全运行。针对当前我国电压等级最高的输变电线路官亭变—兰州东变750 kV输变电示范工程的大档距OPGW防振设计,文章描述了OPGW的防振措施,结合OPGW的防振锤功率特性,介绍了为750 kV送电线路大档距而设计的防振方案,并对试验结果进行评估,对此次工程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可靠保证,同时也为业内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运行13 年的某500 kV 大跨越导线进行微风振动防振效果时效分析试验研究,证明随着运行时间的推移,线路导地线的自阻尼特性及防振措施性能将逐步劣化,建设初期所设计的防振措施将有可能不再有效地抑制微风振动,造成微风振动超标,这将会严重威胁大跨越线路的安全可靠运行。因此,在大跨越防振措施设计时,推荐方案与技术条件间必须有一定的安全裕度;此外,应定期进行现场测振试验,以便在振动超标的初期能早发现、早治理。  相似文献   

9.
500kV线路大跨越微风振动在线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玉金 《安徽电力》2006,23(2):29-32
大跨越是整条输电线路的防振重点,大跨越的安全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地线和防振装置的可靠性。微风振动引起导、地线疲劳断股等事故是通过累积效应的方式发生的,有一个累积时间和过程。国内大量的证据表明:微风振动严重威胁着架空输电线路特别是大跨越的安全运行。文中简要讨论了输电线路微风振动的机理,介绍了一种通过监测仪和计算机网络方式实现的对大跨越导、地线进行远程监视的在线测量系统,并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以便为线路的运行和维护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韩国电力公司于2002 年投产亚洲第1 条765 kV 超高压双回路输电线路, 该线路一直安全运行至今。文章介绍了该线路的主要设计参数的选择, 包括导线、地线、绝缘、防振间隔棒和铁塔等。  相似文献   

11.
张明升 《供用电》1996,13(4):30-31
关于“弹簧防振装置”,我刊曾于1994年第3期及1995年第6期共发表了三篇文章,对这种装置从原理、构造、安装及运行等方面作了介绍和探讨.现再将宜宾供电所的南宋35kV线上的现场测试情况刊出,供读者探讨、交流.  相似文献   

12.
彭毅  安宁  刘胜春  杨光  郭学健 《电力建设》2011,32(11):89-92
甘肃河西地区输电线路地线的微风振动非常强烈,常发生防振锤滑移、地线疲劳断股等事件,威胁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为此,结合线路地线参数及地形、气象条件特点,研制了专用的预绞式线夹防振锤,并提出布置方式;对微风振动特别强烈的地区,推荐采用“预绞式线夹防振锤+阻尼线”联合防振装置。经过室内模拟试验和微风振动现场测试,新型预绞式线夹防振锤的各项指标均满足标准要求,其具有良好的防振效果,已成功应用于甘肃河西750 kV输电线路工程。  相似文献   

13.
架空输电线路微风振动危害的实例及现场测振的重要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会韬 《电力建设》1997,18(9):38-40,44
架空送电线路受微风振动的危害而引起导,地线断股和防振器滑落的现象十分普遍,严重威胁送电线路的安全运行,因此,应加强对送电线路微风振动的监测,把防振工作做好,确保线路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4.
为减少振动对导、地线及金具的危害,电力工作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迄今为止,规程规范及有关技术文件规定的防振措施(除明确说明针对舞动、次档距振动的除外)都是对微风振动而言,对舞动、次档距振动的控制和预防尚未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就微风振动的成因及其危害进行分析和阐述,对普通线路和大跨越线路的防振措施和动弯应变极限值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了防止或减轻导、地线振动的措施、线路防振装置在运行中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并针对大跨越线路的测振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电力金具》2008,(1):25-33
架空输电线路间隔棒回转线夹,导线防振器,八分裂管母式硬跳线装置,八分裂鼠笼式硬跳线装置,输电线路八字型绝缘子串悬挂装置,八分裂阻尼间隔棒……  相似文献   

16.
500KV线路大跨越分裂导线防振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风振动引起的导线疲劳断线严重威胁到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随着500KV超高压线路的发展,对分裂导线的大踞度开展防振研究已变得十分重要。本文总结了近十几年来我国大跨越防振试验研究的技术成果,结合500KV大跨越实际工程,借鉴国际上先进经验,系统地论述了大踞越分裂导线防振试验研究技术的开发,包括导线振动测试技术、试验程序、线路振动强度的计算方法及防振方案优选等一整套技术。这一技术不仅适用于四分裂导线防  相似文献   

17.
风对输电线路的影响最为频繁且持续时间较长,输电线路上风速的分布式监测可观测到整条线路的风速分布,对输电线路的防振及防振定位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输电线路上的风速的分布式监测极为重要。文中以两条实验线路为例,根据卡门漩涡理论公式中振动频率与风速的关系计算相应时刻和相应位置的风速,并与微气象风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这一稳定的振动频率能够很好地反映风速在输电线路上风速随时间的变化,预测风速的精度较高,为输电线路上振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张荣生 《电力建设》1997,18(3):32-34
由于目前我国大跨越输电线路防振设备的防振效果不够理想,因而研究开发了一种实用型防振设备-交叉阻尼线夹。经工程应用实例证明,交叉阻尼线夹具有较显著的防振效果,能改善电网的安全运行条件,提高电网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正> 东北220千伏电力系统营口一次变电所某条线路上安装了许昌继电器厂生产的50万伏线路整流型线路保护与综合重合闸装置。从1980年8月28日投入运行至今已经两年多,在试运行期间整套装置经受多次区内外故障考验,都没有发生过误动或拒动情况,被保护的本线路先后发生两次单相接地故障,保护装置均正确跳闸,综合重合闸自动重合成功。在该套装置投运以前,为使其正确可靠运行,我们曾编制《50万伏线路整流型线路保护与综合重合间装置试运行规程》,并且在东北电业管理局召开的《50万伏保护试运行会议》上得到与会专业人员审议通过,两年多运行实践表明此规程尚可行。现将此规程介绍如下,以供有关运行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超高压输电线路与普通单层输电线的路在振动类型及防振措施上的差别,探讨了超高压输电线振动的特点,并结合其特点对超高压输电线路的防振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