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国产封堵器治疗嵴内型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报道使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嵴内型室间隔缺损(VSD)的体会.方法:嵴内型VSD患者15例,行介入封堵治疗,根据缺损上缘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分:≥0~<1 mm(A组)、≥1~<2 mm(B组)、≥2~≤3mm(C组),依此制定封堵策略,选择封堵器和封堵方式.结果:①15例患者封堵成功率100%,无并发症发生;②15例嵴内型VSD患者A组3例,B组8例,C组4例;③根据缺损口大小及分组分别使用零偏心型、偏心型、对称型封堵器均封堵成功;④改良猪尾导管在嵴内型VSD封堵术中效果显著.结论: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嵴内型VSD安全、有效、并发症少、费用低,可作为有封堵适应证VSD患者的首选.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成人多孔型房间隔缺损(ASD)介入封堵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4年5月,13例在本中心进行介入封堵手术多孔型ASD患者,男性4例,女性9例,年龄18~67岁,平均(39.6±15.6)岁。术前通过超声心动图确诊ASD诊断,13例患者存在27处缺损。彩色多普勒探及均为左向右分流、无右向左分流或双向分流。全部患者在本中心通过经导管介入封堵手术治疗ASD。术后通过门诊体检及超声心动图进行随访。结果:术中超声测量ASD大缺损和小缺损的平均(19.2±5.9)mm和(7.3±3.9)mm。13例患者共使用14枚封堵器,封堵器大小为16~40mm,平均(29.1±7.4)mm。封堵器释放后经胸超声监测封堵器位置形态良好,3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随访中仅1例患者存在微量分流,心腔大小不同程度回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成人多孔型ASD通过介入封堵治疗近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嵴内型室间隔缺损的介入封堵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毅刚  李世杰  刘茹  付强 《山东医药》2008,48(42):65-66
选择嵴内型室间隔缺损患者22例,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动静脉输送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于术后1、3、6、12个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12导联心电图检查,观察封堵治疗的效果及有无传导阻滞发生。结果封堵成功15例,失败7例,成功率68.2%。缺损大小3-9mm,距肺动脉瓣〉2mm,距主动脉瓣〉1mm,合并主动脉瓣返流微量或少量10例,彩色多普勒呈火苗、柱状分流17例,呈五彩花样分流5例。其中6例合并主动脉瓣右冠状动脉瓣脱垂。封堵成功者随访8个月-4a,效果满意。认为超声心动图在嵴内型室间隔缺损的介入封堵治疗中起重要作用;直径7mm以内且无病理性主动脉返流的嵴内型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彩色超声心动图(彩超)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治疗前后的应用价值。方法:158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实施了经导管封堵术。封堵器为国产的镍钛合金制成的双盘片结构封堵器。经胸壁彩超获取心脏切面图像。平均VSD缺损为(5.86±2.96)mm,最小为3mm,最大为17mm。封堵器直径为4~20mm。结果:158例中153例VSD成功封堵,成功率96.8%。未成功的5例中,3例因导管未能通过VSD处,2例因封堵器放置后引起主动脉反流而放弃封堵治疗。153封堵成功的VSD彩超定位准确:包括膜部35例;嵴下型72例,隔瓣后型46例;其中嵴下型VSD的缺损上缘距主动…  相似文献   

5.
室间隔缺损(VSD)是先天性心脏病中发病率最高的先天畸形,可单独存在,亦可与其他畸形合并发生。国内自2001年应用镍钛合金封堵器治疗膜周部VSD以来,由于提高了对VSD解剖形态的认识,以及封堵器的不断改进,使VSD的封堵治疗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但是早期应用的VSD封堵器为对称的圆盘形,边缘比腰部大2mm,如VSD上缘距主动瓣小于2mm,则不宜封堵治疗。嵴内型VSD靠近主动脉瓣,一般认为不适合封堵治疗。我们应用国产偏心VSD封堵器(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有限公司提供,已通过国家医药卫生部门的鉴定)治疗了8例嵴内型VSD患,全部获得成功。提示应用国产偏心VSD封堵器治疗嵴内型VSD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采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62例室间隔缺损(VSD)患者,评价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VSD疗效。方法在经胸超声、X线监测、左心室造影指导下,采用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治疗。患者平均年龄(4.9±3.7)岁;膜部室间隔缺损平均大小(5.9±2.1)mm。结果62例VSD患者中,60例封堵获成功(成功率96.8%),术后无封堵器移位、脱落、溶血等并发症。结论国产封堵器封堵室间隔缺损成功率高(96.8%),与进口封堵器封堵室间隔缺损效果相似(93.1%),且费用低,符合国情,易于普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用国产偏心型封堵器介入治疗嵴内型室间隔缺损(IVSD)的操作技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介入治疗IVSD共24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11±6)岁,平均体重(23.0±8.4)kg。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IVSD边缘与主动脉瓣距离均〈2mm;IVSD直径2.5-6.0(4.3±0.8)mm。术中常规左心室造影。24例均采用国产偏心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型号4-10mm。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随访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片和超声心动图。结果全组无死亡。1例术中因主动脉瓣轻度反流放弃封堵;1例因缺损较大放弃封堵。即时封堵成功22例。即时超声心动图检查主动脉瓣微量反流3例。术后随访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用国产偏心型封堵器介入治疗嵴内型室间隔缺损安全、有效,但需要一定的诊断及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8.
超声心动图在嵴内型室间隔缺损封堵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军  李军  石晶  李利  张玉顺  左健 《心脏杂志》2005,17(3):275-278
目的:研究超声心动图在嵴内型室间隔缺损(VSD)封堵中的作用,并与X线左室造影结果比较。方法:入选病例包括嵴内型VSD患者13例。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彩色多普勒血流图于胸骨旁左室长轴、大血管短轴及心尖五腔观测量缺损大小及其距主动脉右冠瓣、肺动脉瓣及三尖瓣的距离;术中行X线左室造影观测缺损口大小、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封堵器释放后测量其腰部的直径。结果:二维超声心动图与彩色多普勒血流图除2例部分切面难以判断缺损口大小外,其余病例均显示缺损口大小及距各瓣的距离,大部分病例超声术前测量的缺损口大小与释放后封堵器的腰径相似。X线左室造影5例因造影角度不佳无法显示分流口大小,仅显示右室内存在分流;显示分流口的病例中部分明显小于释放后封堵器腰径。本组病例中1例封堵后出现少量主动脉瓣返流,1例术后出现封堵器移位,并出现残余分流。结论:超声心动图对嵴内型VSD封堵的术前选择优于X线左室造影。适合于嵴内型VSD封堵的患者缺损口不宜大于8mm,并无主动脉瓣脱垂。如缺损口过大可能出现术后主动脉瓣返流或封堵器移位。  相似文献   

9.
边缘不足巨大房间隔缺损的介入封堵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报道使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边缘不足(0~4 mm且无有效支撑),巨大36~42 mm房间隔继发孔缺损(ASD)的可行性和体会。方法:经胸和经食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证实36~42 mm巨大ASD,同时证实ASD边缘至少有一边为0~4 mm且无有效支撑的患者36例,按指南方法在经胸和(或)经食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及X线透视监护下行介入封堵治疗;并根据ASD边缘不足情况分房顶缘不足型、二尖瓣缘不足型、主动脉缘不足型、后缘(主动脉对侧缘)不足型、下腔静脉缘不足型及复合不足型,分别制定封堵策略,选择封堵器和封堵方式。结果:①36例继发孔ASD患者缺损36 mm18例、37 mm8例、38 mm4例、39 mm3例、40mm1例、41 mm1例、42 mm1例;②单纯房顶缘不足型4例,单纯二尖瓣缘不足型3例,单纯主动脉缘不足型15例,单纯后缘不足型5例,单纯下腔静脉缘不足型4例,主动脉缘并下腔静脉缘不足型2例,后缘并下腔静脉缘不足型3例;③36例成功封堵32例,成功率达88.89%,不成功4例,缺损分别为36 mm、37 mm、39 mm、41mm各1例,根据分型分别为后缘并下腔静脉缘不足型3例,主动脉缘并下腔静脉缘不足型1例;无介入并发症发生;④封堵器大小为38 mm26例,40 mm6例,均为国产封堵器。结论:边缘不足巨大36~42 mmASD可以行介入封堵治疗;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巨大房间隔缺损患者安全、有效、并发症少、费用低,可作为有封堵适应证患者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经胸微创非体外循环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的经验,探讨其临床价值和手术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03~2016-11采用经胸非体外循环小切口封堵术治疗VSD 10例,男2例,女8例,年龄9个月~21岁,体重7~48(平均19.35)kg,患者在食道超声心动图的监测下经右心室表面送入封堵器,闭合室间隔缺损。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提示VSD破口直径3~8 mm。结果封堵成功5例,出院时,无心律失常,无残余分流、瓣膜反流及房室传导阻滞,无封堵器移位、脱落及血栓形成。其余5例中转体外循环。结论经胸微创非体外循环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安全、可行,创伤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组患者157(男94,女63)例,年龄11个月~35(平均7)岁。VSD类型:嵴下型89例、隔瓣下型12例、嵴内型43例、干下型11例、肌部缺损2例。79例接受手术,6例行心内介入封堵。采用美国HP-5500型彩色多普勒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细小型成年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的造影、介入治疗特点,观察应用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关闭此类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安全性和意义。方法:选择成年PDA患者25例,造影观察PDA的形态、大小,将其分为长管型10例(A组),迂曲不规则型9例(B组),动脉瘤型6例(C组)。UCG显示直径1.2~2.8mm,造影显示最小直径1.2mm,最大直径4.3mm。PDA长度7.9~11.9mm,平均(9.9±1.3)mm。结果:选择对称型室间隔封堵器和肌部室间隔封堵器进行介入封堵治疗,治疗前后肺动脉压力无明显差异,但造影与TTE测量最窄处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成功率100%。随访无明显降主动脉缩窄、左肺动脉狭窄及其他并发症。结论:室间隔封堵器关闭细小型PDA疗效肯定、安全。  相似文献   

13.
经导管治疗嵴内型室间隔缺损适应证选择及近期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嵴内型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适应证选择,并评价其近期疗效。方法:2004年3月至2005年11月,采用国产新型零偏心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对49例嵴内型VSD患者进行封堵治疗,其中男25例,女24例,年龄2.5~15(6.2±3.6)岁。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VSD的直径2~10(5.2±2.3)mm。所有患者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1、3、6、12个月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12导联心电图检查等,从残余分流、瓣膜功能、心功能、心电图及封堵器直径变化率5方面进行随访评价。结果:45例患者封堵器置入成功,技术成功率91.8%。4例未成功者分别为:3例为伴有主动脉瓣脱垂者,1例为超声判断误差。42例患者接受了1~12(平均8.6)个月的随访,所有随访病例中,无新增加的三尖瓣关闭不全,无主动脉瓣穿孔,2例出现少量主动脉瓣反流者,其中1例为封堵器出现微移位。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封堵器置入即刻及术后6个月,左心室舒张末径发生进行性缩小,而右心室舒张末前后径及射血分数未见明显变化。封堵器置入24 h,封堵器腰部直径较置入即刻发生轻微变化,术后1、3、6、12个月随访无明显变化。结论:缺损直径在10 mm以内且无病理性主动脉反流的嵴内型VSD可以选择介入治疗,其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检查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术的适应证筛选及术中、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施行介入封堵术的患者术前用超声心动图测量VSD之形状与大小,术中进行超声心动图监测,术后以超声心动图随诊.结果 12例患者中,膜周部5例,隔瓣后型3例,膜周嵴下型2例,嵴内漏斗部1例,心肌梗死室间隔肌部穿孔1例.共放置13个封堵器,被封堵的VSD直径为3~8mm,平均为(5.2±0.8)mm.10例患者封堵术后即刻观察,穿隔分流消失,术后1周复查,封堵器位置良好、稳定、无残余分流;1例微量残余分流,术后24小时超声心动图复查分流消失;1例少量残余分流,术后即刻复查最大分流速度为1.2m/s(低于险值2m/s),6个月后复查仅见微量残余分流.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查对介入封堵术的适应证的筛选、确定封堵器释放时间、释放时即刻疗效的评价及术后随访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适应证,并比较其治疗嵴内型VSD和膜周型VSD的差别。方法:VSD患者共32例,其中嵴内型VSD组6例,膜周型VSD组26例,比较2组的手术步骤及方法,总的手术时间及建轨时间,封堵成功率,术后残余分流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嵴内型组总手术时间120~170min,平均147min,其中建立轨道时间28~87min,平均47min;膜周型组总手术时间70~280min,平均105min,其中建立轨道时间15~110min,平均34min。2组比较,嵴内型组的总手术时间及建立轨道时间均明显长于膜周型组(均P<0.01);两者封堵成功率均为92%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中均出现一过性心律失常,改变导管位置或撤离导管后均立即消失,膜周型组1例患者术后第4天发生脑栓塞,经脑血管介入溶栓治疗症状缓解出院,2例术后12h内发生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均经激素治疗后3d内恢复正常。术后24h复查超声心动图,嵴内型组无残余分流,膜周型组1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嵴内型VSD能达到和膜周型VSD封堵同样的疗效,另外,应用国产封堵器除其明显的价格优势外,对于嵴内型VSD,国产偏心型封堵器较进口Amplatzer封堵伞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主动脉窦瘤破入右心房的临床安全性、有效性以及长期随访结果。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3年4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先心病内科住院并应用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或细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成功封堵的主动脉窦瘤破入右心房患者,封堵术后进行长期随访。结果共入选15例患者,其中男11例,年龄21~48(35.50±8.79)岁,体质量为54~90(71.9±13.47)kg。15例患者中右冠状窦破裂11例(11/15),无冠状窦破裂4例(4/15);术前NYHA心功能分级为(2.56±0.63)级;术前测量肺动脉平均压为13.33~41.67(25.38±8.21)mmHg(1 mmHg=0.133 k Pa),Qp/Qs比值为1.34~2.81(1.93±0.39);主动脉造影测量破口直径为4~10(6.42±1.92)mm。6例采用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9例采用细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后肺动脉平均压显著低于术前平均压[(15.24±4.75)mmHg比(25.38±8.21)mmHg,P0.05];手术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末次随访患者心胸比值、右心房内径、右心室内径、左心房内径、肺动脉直径以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术前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所有患者随访35~132(78.6±28.57)个月,末次随访时NYHA心功能分级分布在Ⅰ~Ⅱ级,与术前比较,心功能均显著改善(P0.01)。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感染性心内膜炎、封堵器移位、严重残余分流、血栓形成、严重主动脉瓣反流、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应用国产细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及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封堵主动脉窦瘤破入右心房安全、有效,且长期随访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Am p latzer封堵器和国产封堵器的临床疗效以及经胸超声心动图和χ线透视下行膜部室间隔缺损(V SD)封堵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和χ线指导下,对15例膜部(膜周)室缺患者行室缺封堵术,术后1 d,1月,3月,6月随访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左室造影测量室缺的大小为3~11 mm,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V SD大小为3~10 mm,封堵器的大小为6~14 mm。15例患儿手术成功,其中8例选择Am p latzer封堵器,7例选择国产封堵器,二者在手术时间,手术即刻和随访的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二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患儿住院时间为5~7 d,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未见主动脉瓣,三尖瓣的关闭不全,无残余分流,心电图无房室传导阻滞。结论:(1)Am p latzer封堵器和国产封堵器性能相同;(2)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关于国产封堵器封堵房间隔缺损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采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44例房间隔缺损(ASD)患者,评价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ASD的疗效。方法:44例ASD患者,男18例,女26例,年龄:1.2~64,平均(18.9±16.7)岁,在胸部超声指导下,采用国产封堵器作介入封堵治疗。结果:44例ASD封堵均获成功,无封堵器移位、脱落等并发症。结论:国产封堵器与进口封堵器封堵房间隔缺损效果相同,且费用低,易于普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并发轻度主动脉瓣脱垂(AVP)的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并评价其近中期疗效。方法:采用国产新型VSD封堵器对27例并发AVP的VSD患者进行封堵治疗,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VSD的直径。所有患者术后进行定期随访。结果:27例患者中,嵴内型VSD10例,膜周部VSD17例,皆不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其中右冠瓣脱垂20例,左冠瓣脱垂6例,右冠瓣脱垂并无冠瓣脱垂1例;左心室造影显示缺损直径2~12(4.54±1.93)mm,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0~1(0.35±0.25)mm。27例患者封堵成功22例,成功率81.5%。封堵成功的22例患者术后即刻左心室造影及心脏超声检查无分流、无主动脉瓣及三尖瓣反流。术后随访6~30(平均18)个月,未发生主动脉瓣穿孔或反流,亦无二尖瓣和三尖瓣关闭不全,未出现新发心律失常。结论:国产VSD封堵器可以成功封堵并发轻度AVP的VSD,近中期疗效佳,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房间隔膨出瘤合并房间隔缺损(ASD)介入封堵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5例在本中心就诊的房间隔膨出瘤合并ASD患者,其中,男性1例,女性4例。年龄17~51岁,平均(37.0±13.1)岁。通过体格检查,胸片X线,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明确诊断,在本中心通过介入封堵治疗ASD。术后进行门诊临床检查及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5例患者ASD最大径为6~13mm,平均(8.4±2.7)mm,膨出瘤最大径14~20mm,平均(18.4±2.6)mm。1例使用30/30PFO封堵器,4例使用ASD封堵器,ASD封堵器尺寸为16~24mm,平均(20.0±3.3)mm。5例患者封堵成功,无残余分流。随访期内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通过合理的技术和器械对房间隔膨出瘤合并ASD进行介入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