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运用问卷测量的方法,以346名知识员工为被试,探讨了核心工作维度和社会支持两类工作特征作用于敬业度过程中内在动机的中介作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核心工作维度对知识员工敬业度以直接促进作用为主,社会支持对知识员工敬业度为间接促进作用;核心工作维度和社会支持对知识员工内在动机均有促进作用,社会支持作用较大;内在动机在核心工作维度与敬业度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在社会支持与敬业度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唐锦铨 《情报杂志》2012,31(7):200-204,190
技术转移是技术合作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合作中技术转移以及技术学习的重要前提是塑造企业的吸收能力.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为样本,关注技术合作中企业技术能力形成过程,研究先验知识、员工资质与培训投入等吸收能力维度对技术转移效果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先验知识对技术转移效果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员工资质因素影响力次之,并且先验知识与技术转移效果间存在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3.
人际信任对知识转移促进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高祥宇  卫民堂  李伟 《科研管理》2005,26(6):106-114
近来,如何促进知识在组织中、组织间有效地转移,已成为众多经理人和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尽管过去诸多文献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人际信任如何促进知识转移,但还未有研究将这些文献整合在一起。本文分别从知识提供方和知识接受方的角度出发,论述了不同维度的信任是通过四种方式促进知识转移的:(1)促使双方减少防御性行为;(2)增进双方间的认同;(3)调节内部动机与知识转移行为的关系;(4)促进积极的归因。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提出六个命题,构建了理解人际信任如何促进知识转移的框架,从而将过去从不同角度研究信任对知识转移的促进作用的文献整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4.
联盟网络社会资本对知识转移影响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考察了联盟网络企业中的社会资本关系维度,分析了企业间社会资本关系与知识转移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路径,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200家联盟网络企业知识转移状况进行问卷调查,运用所获有效数据验证它们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企业间社会资本关系与知识转移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且通过知识转移机会、动机、能力的中介效应影响知识转移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社会资本对个体间非正式知识转移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将个体知识转变成组织知识.个体间非正式知识转移是组织知识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基于现有的知识转移理论,提出社会资本对个体间非正式知识转移影响的假设与理论模型.通过实证研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和修正,揭示社会资本三个维度不仅时个体间非正式知识转移效果产生正向的显著影响,还分别通过知识转移机会、动机、能力(吸收能力)的正向显著中介作用影响个体间非正式知识转移效果,为组织试图通过促进个体间非正式转移以提升组织绩效提供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组织内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机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ITKT)是组织内隐性知识转移的主要方式,直接关系到组织核心竞争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本文依据知识特性和转移具体方式两个维度,将知识转移划分为正式显性知识转移、非正式显性知识转移、正式隐性知识转移和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4种类型,比较了它们的特征。分别从个体间、个体与团队间、个体与组织间、团队间、团队与组织间5个视角,分真隐性知识和伪隐性知识两种情况,考察了组织内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的过程机理,建立了过程模型,提出了组织内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的实现条件。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献综述梳理项目间学习的知识转移效率影响因素,建立项目间学习的知识转移效率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探讨了直接影响因素以及网络传播、项目间关系等复杂因素对于知识转移效率的影响,并以京津冀地区的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为样本,模拟治理项目方案的知识转移效率变化。主要结论有:(1)在项目间学习的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转移效率逐步增长,积极促进作用的因素占据主导地位。(2)在知识转移中后期,正是知识吸收过程的转化能力和开发能力阶段,是网络传播影响知识转移效率的关键时间,增长的知识转移效率会直接提高网络传播强度,形成正向反馈;更加紧密的项目间关系增加了转移情境强度,提高了知识转移效率;业务部门间紧密的直接联系对知识转移起到阻碍作用,代表着过多地干涉这一期间的知识转移过程,对知识转移效率提高有益的状态是业务部门间呈现更加松散的联系。(3)实证研究表明,联防联控机制代表着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治理项目方案中最好的知识转化水平,转移情境、转移媒介以及项目双方知识增量、社会网络等因素对知识转移的促进作用也最显著。  相似文献   

8.
基于已有文献的研究基础,构建知识密集型企业下代际员工差异性对知识转移影响的概念模型,采用网络链接形式进行问卷调查,运用因子分析和结构化方程模型分析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信任度和忠诚对企业代际知识转移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文化背景和知识转移动机对企业代际知识转移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员工之间的信任度和忠诚度受员工的文化环境和企业文化的影响。为提高知识密集型企业知识传承的效率和能力、进一步促进员工代际之间的知识共享意愿提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9.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个体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庆国  徐青  廖振鹏  张彩江 《科研管理》2006,27(3):50-54,35
从知识转移的概念界定出发,将复杂自适应系统的特征应用于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将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划分为:所转移知识的性质,知识发送方的传递动机、沟通编码能力,知识接收方的接收动机、沟通解码能力、吸收能力和已有知识基础,知识发送方与知识接收方的知识相容性,知识转移的沟通渠道等因素。  相似文献   

10.
驱动员工知识转移的组织社会资本功能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柯江林  石金涛 《科技管理研究》2006,26(2):144-146,149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组织竞争优势来源的视角,正逐渐从静态的人力资本转向动态的知识转移。但经济机制会导致员工知识转移激励扭曲问题,而应将它界定为组织公民行为,并运用社会机制来治理。知识转移除了需要意愿外还应包括机会与能力,基于此,从组织社会资本三个维度的七个构面探讨了其对员工知识转移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FDI嵌入型产业集群中,由外资企业的技术或管理类员工离职创业而衍生内资企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通过企业衍生途径获取FDI知识将成为内资企业知识创新的重要环节。本文系统研究了企业衍生促进FDI知识转移的机理及企业衍生途径下FDI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Tobit模型的实证研究发现:企业衍生对FDI知识转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更有利于隐性知识的转移;进一步对衍生企业和员工流动企业样本组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衍生企业样本组的知识创新绩效显著好于员工流动样本组,进一步证明了企业衍生对于FDI知识转移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陈耘  赵富强  周槿晗 《科研管理》2022,43(5):164-171
在行业边界日渐模糊和跨界竞争日趋激烈的移动互联时代,内部开发与跨界拓展并重的双元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现实选择。因而激发外部资源获取、内部资源利用与内外资源融合以实现双元创新的人力资源实践成为学界与业界关注的热点。鉴于此,本研究基于资源基础、依赖及拼凑理论,界定AUO-AHRP内涵构成,并探究其对组织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和边界条件。425名企业高层的实证研究发现:(1)AUO-AHRP对组织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2)知识转移中介AUO-AHRP与组织创新绩效间关系;(3)社会资本负向调节AUO-AHRP对知识转移的影响及其通过知识转移对组织创新绩效的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杜丽虹 《科研管理》2018,39(7):85-96
我国海外投资企业日益关注东道国创造性资产寻求,希望借此实现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那么如何获取东道国知识资源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在外商在华FDI活动中,我国企业往往借助知识和技术溢出效应获取资源和提升技术水平,而在我国向发达国家的OFDI活动中,这一方式则不太适用,我国企业需要更具主动性和针对性的知识获取途径和共享模式,而由海外子公司向母公司的针对性逆向知识转移则更能有效满足我国企业的特定资源需求,并有助于我国企业实现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本文试图从逆向知识转移方式出发,探究其作为我国企业获取东道国创造性资产路径的可行性,同时深入研究其影响因素和内在作用机制。为揭示我国跨国公司母公司微观因素对逆向知识转移的推动作用,本文围绕母公司战略因素和子公司逆向知识转移评价设计问卷,以我国海外投资企业问卷调研数据为基础,采用中介效应检验和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了母公司国际化动因,子公司影响力对逆向知识转移的影响作用。实证结果证实以上两类因素对逆向转移的应用和创新效果具有促进作用,其中国际化动因体现为对海外创造性资产寻求的重视程度,子公司影响力从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战略、文化和股权控制三方面实现对逆向知识转移的显著影响,而创造性资产的影响作用还通过转移意愿的中介效应体现,子公司影响力则借由渠道建设的中介作用实现。最后综合实证分析和华为案例佐证的结论,本文构建基于母公司战略和子公司影响力、转移意愿和渠道建设的逆向知识转移作用机制,为我国企业实践提供对策建议:(1)鼓励我国海外投资企业关注创造性资产寻求,尤其关注东道国技术、管理、市场和文化知识。(2)鼓励创造性资产寻求动因,提高对子公司的战略、文化和股权控制水平,提升子公司绩效对母公司的影响力,借以促进子公司逆向转移意愿;同时借由母公司控制程度提升,激励子公司完善渠道建设,实现基于编码和人员的双轨道知识转移系统,从而促进逆向转移效果。(3)增强全资子公司或控股合资等高控制度的海外市场进入模式实现更高水平的股权控制,同时通过对子公司的统一战略规划和资源支持加强其战略控制水平,通过构建更具内部凝聚力和控制力的强文化体系来加强对子公司的文化影响。(4)不仅关注逆向知识转移后的知识应用过程,更关注知识再创新和自主创新过程,实现后发国家的技术追赶。  相似文献   

14.
王宗军  蒋振宇 《科研管理》2006,41(1):274-284
通过对257家新兴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和研发人员的调查数据,本文研究了员工信息素养对外部知识效应的影响,重点分析了员工信息素养对外部知识获取与内部创新能力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技术探讨了企业规模对员工信息素养的制约效应。结果表明:员工信息素养对技术知识和市场知识的吸收效果均有促进作用;此外,企业规模越大,员工信息素养对技术知识与创新能力之间关系的促进作用越小。本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员工素养与企业创新等领域的理论空间,同时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有效提高员工信息素养、增强外部知识吸收、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提供了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从主体差异性的不同维度的角度, 深入分析了不同合作主体差异性对学习意愿和吸收能力对知识转移直接效应的调节作用。通过对211家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企业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产学研合作主体目标差异对于学习意愿和吸收能力与知识转移之间的关系存在负向调节效应,主体合作目标差异程度越大,企业学习意愿和吸收能力对知识转移的促进作用越低;合作主体知识技术差异对吸收能力与知识转移的关系具有显著的倒U型影响,高程度的知识技术差异减弱吸收能力对知识转移的影响,而知识技术差异程度过低也将负向调节吸收能力对知识转移的影响。基于以上研究结果, 本文提出了一系列的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6.
彭伟  李慧  周欣怡 《科研管理》2020,41(12):257-266
悖论式领导是领导力领域最近兴起的研究热点,其相关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已有研究表明悖论式领导对员工的态度与行为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悖论式领导影响员工创造力的作用机制尚未明晰。构建一个跨层次的被调节中介模型,从社会网络的视角探讨团队外部网络在悖论式领导与员工创造力关系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并考察中庸思维对团队外部网络与员工创造力关系以及对悖论式领导通过团队外部网络影响员工创造力的间接效应的调节作用。基于51名直接上司和175名下属员工的配对调查数据,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悖论式领导对员工创造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悖论式领导通过影响团队外部网络,进而作用于员工创造力;中庸思维对团队外部网络与员工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发挥跨层次调节效应;中庸思维对悖论式领导通过团队外部网络影响员工创造力的间接效应具有跨层次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国企业知识资源寻求型海外投资日益增加,而实施海外子公司向母公司的逆向知识转移是获取东道国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将从母公司视角切入探讨中国企业如何通过逆向知识转移获取海外知识资源,在问卷调研和实证检验后得出结论:母公司国际化战略导向、母子公司控制程度、吸收能力和转移支持制度对逆向知识转移效果具有显著影响,前两类为战略因素,后两类为能力因素。同时,基于上述两类母公司因素的影响差异,本文将逆向知识转移影响机制分为四类,即同时关注战略导向和吸收能力的主导型;侧重知识吸收能力和创新的应用型;侧重知识寻求战略导向的调度型;以及两者均较弱的被动型。  相似文献   

18.
知识型员工敬业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的人力资本价值日益凸显,知识型员工敬业度已经成为衡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重要指标。通过对知识型员工敬业度结构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员工特征、组织特征、工作特征、员工—组织/工作匹配程度的四维度结构,并以模糊层次分析法为基础构建知识型员工敬业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可以从薪酬、组织对员工的支持、工作环境和资源、信息反馈等方面的激励来提高知识型员工敬业度,为企业有效提升知识型员工敬业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世界制造业已进入了一个巨大的变革时期,传统的相对稳定的市场变成动态多变的市场,速度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焦点。通过分析国内制造企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从人员,技术和组织三方面入手,提高企业快速反应能力,从而增强制造企业竞争力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