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Chen XH 《中国针灸》2011,31(6):557-558
中暑常发生在高温和湿度较大的环境中,是一种以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为特征的疾病.中暑的发生除与高温有关外,还与周围环境的湿度有很大关系.中医学历来都有"暑必挟湿""暑多挟湿"的说法,夏季炎热,多雨潮湿,热蒸湿动,暑热湿气弥漫空间,故暑邪常挟湿邪侵犯人体,暑邪(挟湿)侵犯人体后,必影响到脾胃,脾之运化功能失调,津液内停,导致痰湿内生.笔者于2007年7月-2009年9月每个长夏季节采用针灸治疗热痉挛型中暑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湖南中医杂志》2012,(4):156-156
炎夏即将来临,清热消暑成了重中之重,为了保持人体健康,人们应根据夏季气候的特点,做好以下四防。第一,防中暑。夏季气温高,当外界温度超过人体正常体温时,极易发生中暑。因此,应尽量避免烈日曝晒,避开高温环境,适当饮些绿豆汤、茶、银花露等解暑降温饮料。第二,防伤湿。夏季多雨,加上大量食用生冷瓜果及冷饮,或者大汗后用冷水洗澡,容易导致人体伤湿,而出现头昏困乏、身重无力、精神萎靡、不思饮食等症状。  相似文献   

3.
中暑是夏季常见病,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发病率高,而重症中暑属危重病之一,死亡率很高,介于20%~70%之间,50岁以上可高达80%[1].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物理降温,西药包括人工冬眠在内的治疗效果不够理想.中医药治疗中暑有数千年的经验积累,在中暑的治疗方面有独特的优势.笔者根据近年来的有关文献报道,就中医药治疗中暑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名家经验蔡荫庭[2]认为暑乃天火,治必借重寒凉,暑性酷烈,暑邪伤人,传变迅速,常耗气伤津.治暑病讲究存一分津液即多一分生机,必须大胆使用清热药,才能及时解除邪热,保存津气,以防动风痉厥之变.纵然是体虚之人也必须在重用清热解暑药的前提下予以兼顾.其治暑喜用三石汤(生石膏、寒水石、滑石)加黄连.  相似文献   

4.
重症中暑患者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暑是由于机体受高温环境或烈日暴晒引起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汗腺功能衰竭 ,神经系统功能损伤及水、电解质平衡失调等为临床表现的一组急性疾病。重症中暑起病急、预后严重、病死率高 (5 %~ 30 % ) [1] 。 2 0 0 3年 7— 8月 ,由于连续高温中暑患者明显增加。我科共收治 4 7例重症中暑患者 ,经积极抢救 ,治愈率明显提高 ,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我科共收治 4 7例重症中暑患者。重症中暑的诊断依据我国《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GB115 0 8- 89)。多器官功能障碍 (MODS)的诊断参照我国 1995年庐山全国危重病学术会议通过的…  相似文献   

5.
中暑常发生在高温和湿度较大的环境中,是以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为特征的疾病,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是一种急危重症。中暑的常见原因:①环境温度过高;②产热增加;③散热障碍;④汗腺功能障碍。我院2004年6月-2005年7月收治18例中暑患者,现将治疗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暑是高温环境下或受到烈日暴晒,引起人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过度丧失,从而导致代谢失常而发病.通过我院的院前急救的回顾性分析,从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共收至63例中暑患者院前急救.做好院前急救,给予及时有效中西医结合治疗和抢救,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中暑,夏季我们在大太阳下晒了很长时间,出现了头晕、头痛、目眩等中暑症状时,需要立即离开高温环境,然后以性凉味甘、消暑利尿的绿豆汤为主补水.  相似文献   

8.
7月6日,卫生部发布《高温中暑预防知识要点》,提出要对中暑患者及时进行对症处理,使患者迅速脱离高温环境,移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处平卧休息,给予含盐清凉饮料。必要时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相似文献   

9.
湿度是指空气中所含的水气量。房间里的湿度一般以相对湿度来表示,一般认为熏相对湿度在75%以上为高湿,在30%以下为低湿,适宜人体的相对湿度为40%至60%。祖国医学认为熏外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偏盛,都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使体内阴阳失调而引起疾病。其中湿邪为患,会使体内的水湿运化失调,形成“内湿”。例如,我国南方的不少地方熏特别是沿海地区熏夏季处于高温高湿的环境。特别是在梅雨季节,过高的湿度常常会造成人体诸多不适。当气温高、湿度高时,湿热的空气会阻碍汗水的蒸发及体表的散热,增加中暑的机会,使人体产生疲倦,头昏,…  相似文献   

10.
(一)高温中暑和中医阳暑同类。高温中暑是指工厂车间温度较高,劳动过度,体温显著异高,放散受有阻碍,则体内温热蓄积以致发病。中医典籍中无此名称,而中医所谓中暑,就是一类病。但中医的中暑,有阴暑阳暑之分,阴暑与高温中暑不相侔,暂且不谈。阳暑就是夏天的中暑,张仲景伤寒论里面,名曰中暍、暍字意义包括中暑与中热,中暑即相当于西医的日射病,中热即相当于西医  相似文献   

11.
邓凯 《科学养生》2011,(8):21-21
酷暑来临,很多抵抗力差的人,如:婴幼儿、孕妇、老弱者,在高温环境里一不留神就会中暑,抢救不及时可能会导致悲剧的发生。因此,在高温天气下,这些特殊人群更应采取措施防中暑。  相似文献   

12.
中暑常发生在高温和湿度较大的环境中,是以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为特征的疾病,临床上可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与重度中暑。前二者可经脱离热环境、口服补液而恢复,后者常伴多脏器功能障碍,若救治不及时恰当,其病死致残率极高。我院心脑内科于2006年7月2213收洽1例重度中暑致多脏器功能损伤的患者,现将中西医结合救治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湖北中医杂志》2003,25(2):F003-F003
24 中暑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中暑是夏季在烈日或高温环境下劳动,因暑热侵袭,致邪热内郁,体温调节功能失常,所发生的急性病变。24.1 诊断依据24.1.1 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全身乏力,头昏肢倦,胸闷恶心,口渴多  相似文献   

14.
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除了高温、烈日曝晒外,工作强度过大、时间过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均为常见的诱因。根据临床表现的轻重,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渐进的。一、先兆中暑症状:①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②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③如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二、轻症中暑症状:①体温往往在38℃以上。②除头晕、口渴外往…  相似文献   

15.
高温高湿对黄芩、牡丹皮饮片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考察高温、高湿对黄芩、牡丹皮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将黄芩、牡丹皮药粉分别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放置5d,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变化。结果:丹皮酚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贮存5d,含量明显降低。黄芩苷在高湿条件下,其含量明显降低;高温情况下,含量反而有所增加。结论:高温、高湿影响中药饮片质量。  相似文献   

16.
中暑是发生于夏季或高温环境中的一种急性病。初见发热、头昏、烦渴、疲倦、少汗,继则高热神昏、烦躁、抽搐、四肢厥冷。中暑的特点是发病急,转变快,且易伤津耗气。多因高温环境,体内汗液蒸发困难,导致机体产热大增,从而造成热量在体内积聚而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莲心碱PVP-K30固体分散体的溶出度为指标,采用强化试验(高温、高湿、光照)对莲心碱PVP-K30固体分散体的稳定性进行考察。方法在高湿、高温及强光的条件下,考察各个因素对莲心碱PVP-K30固体分散体质量及稳定性的影响,以溶出度为指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含量测量,检测波长为282 nm。结果高湿及强光对莲心碱的溶出及含量有较大的影响,在高湿的环境中,固体分散体具有很强的吸湿性能,不但增加了其自身的重量,而且对其自身的颜色也有影响,高温的环境对莲心碱的含量及溶出度的影响不大。结论莲心碱-PVP-30固体分散体应保存在干燥、避光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18.
夏天高热,易成中暑.中暑严重者,可导致中暑性脑病,引起周围循环衰竭而死亡.当然,因中暑而并发脑炎死亡者并不多见,但因炎热而中暑者并不少见.正常成年人中暑后,根据自身调节和机体防御机能,可促进人体康复,不易引起死亡,但患有慢性病、身体虚弱者、老年人,却有因中暑高热而死亡的可能,因而应当引起人们的注意. 中暑是夏季常见的急性热病,当外界气温超过35℃时,就有中暑的可能.在高温环境下劳动或工作,出现大量出汗,口渴,明显疲乏,四肢无力,头昏眼花,胸闷,恶心,注意力不集中,四肢发麻等症状时,为先兆中暑,应及时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吞服一些解暑药,并给予清凉饮料,经过短时间休息后,即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9.
走罐配合捏脊治疗中暑8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俏敏 《中国针灸》2004,24(5):321-321
中暑是因较长时间的日光曝晒或高温而引起的,为夏季的常见病,常在体弱或机体过于疲劳时发生.近年来,笔者采用走罐配合捏脊手法治疗中暑82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中暑是在高温下工作生活,机体体温调节功能发生紊乱引起的内科急症,临床上可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与重度中暑。前二者可经脱离热的环境、口服液体而恢复;后者常伴多脏器功能障碍,若抢救不及时,处理不当,可造成死亡或终生残疾。我院急诊科于2003年8月28日收治1例重度中暑致多脏器功能损伤的患者,现将抢救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