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水稻品种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性鉴定和抗性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室内选用致病力强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株S_2对550个水稻品种进行了三次苗期的抗性鉴定,供试品种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存在明显的差异。抗性机制初步研究结果,发现供试抗病品种健叶内过氧化物酶活性、酚类化合物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感病品种,而感病品种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却高于抗病品种:接种后3天和6天测定抗病品种的酚类化合物和可溶性糖含量下降,感病品种却有所上升;无论抗、感病品种其过氧化物酶活性均上升;感病品种的游离氨基酸下降,而抗病品种到后期才稍有下降。高抗品种杜勒的气孔孔隙比其它所有供试品种都小,但各品种的叶片气孔密度与抗性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2.
以棉花黄萎病菌强致病力菌株Vd084、Vd082和弱致病力菌株Vd001为供试菌株,以耐病品种中棉所35和感病品种冀棉11为鉴别寄主,采用蛭石沙土无底纸钵定量蘸菌液体法,首先明确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与落叶间的关系,然后采用大丽轮枝菌落叶型菌株特异引物D-1/D-2和非落叶型菌株特异引物ND-1/ND-2对供试菌株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1×107 mL-1的常规接种量下,3个菌株均能导致棉苗出现落叶;与弱致病力菌株相比,强致病力菌株出现落叶的时间早3d,且落叶株率高。在接种量为1×105~1×107 mL-1,强致病力菌株的落叶株率显著高于弱致病力菌株,当接种量达到1×108 mL-1时,强致病力菌株和弱致病力菌株间差异不明显。3个菌株在耐病品种上的落叶株率(28.8%)显著低于感病品种(37.7%)。分子检测表明,2个强致病力菌株Vd084和Vd082为落叶型菌株,弱致病力菌株Vd001为非落叶型菌株。结果显示,该2对引物检测出的非落叶型菌株Vd001在温室苗期人工接种条件下仍能导致棉苗落叶。可见,对于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的检测还需要建立更完善的方法,尤其是模拟大田间条件的检测方法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从源于2个地区种植的辽粳401自然发病的8穗稻曲病穗的8个稻曲球中分离获得15株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其中从2个稻曲球的不同部位共分离获得8株稻曲病菌。用人工注射接种法将菌株分别接种到水稻品种丰田一号(感病品种)和辽粳401(中抗品种)上。结果表明,分离的菌株致病力分化较大。不同地区种植的同一寄主品种菌株致病力有差异;同一稻曲球上分离的菌株表现出致病力差异;同一菌株接种不同水稻品种,株发病率主要与水稻抗性有关。为提高稻曲病病菌接种成功率,对接种稻曲病病菌的水稻进行不同梯度的温度和保湿时间处理。结果表明,低温处理有利于提高稻曲病病菌的接种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的致病力水平,为筛选抗病玉米品种及该病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在玉米苗期采用喷雾接种法,以11个玉米品种为材料,以分离自福建省7个地区21个县(市)的298株玉米小斑病菌菌株的孢子悬浮液为接种体,先在感病玉米品种上品上进行菌株致病力测定,7d后调查病情指数,从中选出致病力较强的菌株,采用同样方法接种其他玉米品种,分析菌株致病力差异。【结果】供试菌株对玉米感病品种上品均有致病性,病情指数介于13.50~80.95,平均值为49.49。根据致病力测定结果将菌株分为强、中、弱3种致病类型,各类型出现频率分别为29.87%,63.42%和6.71%,中等致病力菌株占优势。不同地区菌株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以福州地区菌株致病力最高;同时福州地区来自玉米连作田的菌株比非连作田的菌株具有较高的致病力。不同菌株、甚至同一菌株在不同玉米品种上的致病力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供试的298个菌株中MH141和JY142致病力较强,供试的11个玉米主栽品种中榕甜1号和永珍7号抗病性较好。【结论】来自福建省不同地区的玉米小斑病菌对玉米的致病力存在明显的分化现象,不同菌株对同一玉米品种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同一菌株对不同玉米品种的致病力也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田间苹果黑星病菌致病力的分化情况,选取中国、英国、印度3个国家不同苹果产区的57株有代表性的苹果黑星病菌株,分别接种嘎啦、富士、秦冠3个寄主品种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在相同寄主上能产生不同类型的病斑,其病斑大小、形状、颜色存在较大差异。同一菌株对不同寄主品种的致病力也存在较大差异。根据寄主对病菌的反应类型并结合病害严重度的聚类分析结果,可将57株苹果黑星病菌菌株划分为3个类群:强致病力Ⅰ型、中等致病力Ⅱ型、弱致病力Ⅲ型。  相似文献   

6.
对来源于湖南、江西、云南、江苏和安徽省的71株细菌性条斑病菌菌株,通过采用苗期注射接种和成株期针刺接种法,分别研究了它们在6个鉴别水稻品种(金刚30、IRBB4、IRBB5、IRBB14、IRBB21和IRBB24)上致病力分化及其对水稻幼苗和成株致病力差异,为品种布局和条斑病菌致病力快速鉴定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Xanthomonascompestrispv.orgzicola(Fangeral)Dye抗性鉴定方法的研究结果,通过人工接种及大田调查,明确了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在苗期比成株期感病;针刺与喷雾两种方式在显症率上没有明显差异,且病情严重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明确了接种浓度应不低于每毫升9×10 ̄7个细菌,从而总结出了一种人工接种鉴定水稻品种抗细菌性条斑病的方法:即在水稻苗期于中午以强致病力细菌性条斑病菌株配成每毫升9×10 ̄7个细菌以上浓度菌液喷雾接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棉花立枯病和红腐病是新疆棉区主要的两种苗期病害,获得强致力菌株,筛选针对两病的抗病品种及防病药剂。【方法】研究用分离自新疆天山以南各棉区的30个立枯丝核菌菌株和30个串珠镰刀菌分别对感病品种(冀棉11)进行人工接种后对上述菌株进行致病力比较。【结果】在两种病原菌间和种内的不同菌株间均存在显著的致病力差异;30个立枯丝核菌菌株中,强致病力菌株有8株,占总数的26.7%;30株串珠镰刀菌菌株中,强致病力菌株有6株,占总数的20%;两种病原菌之间立枯丝核菌的致病力极显著高于串珠镰刀菌;两种病原菌中,不同地区来源的菌株间存在显著的致病力差异,南疆四地中,来源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菌株致病力相对较强,来源于克孜勒苏自治州的菌株致病力相对较弱,同一地区的同一病原的不同菌株间也存在显著的致病力差异。【结论】新疆天山以南棉区立枯丝核菌的致病力极显著地高于串珠镰刀菌;两种病原菌间及种内不同地区来源的菌株间均存在显著的致病力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筛选在多个生育期对多个强致病力细菌性条斑病病菌具有广谱抗性的水稻材料,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性品种的培育提供可靠抗源材料.[方法]以1100份具有丰富遗传背景的水稻品系为试验材料,以高感病品种金刚30为感病对照,以5株强致病力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病菌为接种对象,采用针刺法进行多生育期、多个强致病力细菌性条斑病菌菌株重复接种抗性筛选鉴定.[结果]初筛获得14份抗病材料,占全部材料的1.27%.复筛获得9份具有中抗级别以上的材料,占全部材料的0.82%,其中有3份材料(RL6、RL9和RL14)在水稻的3个生育期对多株水稻细条病菌菌株具有抗性,尤其是RL6表现出对多菌株的广谱抗性,且抗性水平高;6份材料(RL2、RL4、RL5、RL8、RL11和RL12)在单个生育期对单株水稻细条病菌菌株具有抗性.[结论]获得3份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具有多生育期广谱抗性的材料,可作为重要的抗源应用于水稻抗性品种培育,其中RL6可作为优质抗源优先应用于水稻抗性品种培育;获得6份在特定生育期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具有抗性的材料,可作为候选抗源应用于水稻抗性品种培育.  相似文献   

10.
1990~1992年室内和大田接菌观察3个不同致病型菌株对水稻成株期致病力,THA的菌株147 ̄#致病力最强。该菌具菌核萌发快,菌丝长势强,病斑潜伏期最短。还对品种、菌株、施肥量、密度等4个因素3个水平对病发生发展影响,及田间病害扩展动态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Field experiment was carded out to nitrogen release characteristics of rice controlled release fertilizer (RCRF) coated with natural and half natural high molecular materials, and to thereof effects on the nitrogen uptake and yield of early and late hybrid rice from 1999 to 2000, with urea as control.In experimental fields regardless of early and late seasons, the amount of N in the plants increased exponentially at the early growth stage (y=ab^x) and nonlinearly at the middle and late growth stages(y=a bx cx^2).Rice controlled release fertilizer lengthened the exponential phase and increased the parameter -b/c during the nonlinear phase. Although the N amount of plants was less in rice controlled release fertilizer plots than in urea plots within 20 days after transplanting, at the heading and maturity stages, the N amount of plants in rice controlled release fertilizer plots was above two times greater than in the urea plots due to the higher N recovery, and the high absorption density of N in the nonlinear phase. Tillers pattern and achievement of the maximum filleting stage varied with fertilizer types. The maximum tillering stage in the urea plots occurred a week earlier than in the rice controlled release fertilizer plots. Yield sink size and potential sink size of the plants reflected the N absorption pattern and the amount of N in the plants. The yields of early and late rice with 90 kg N ha^-1 of rice controlled release fertilizer were respectively increased by 832.7 kg ha-1 and 412.8 kg ha-1 than those with 90 kg N ha^-1 of urea, almost equivalent to the yield of early and late hybrid rice with 180 kg N ha^-1 of urea.  相似文献   

12.
通过层次分析法、星空图分析法等定量分析方法的分析,云南旅游核心吸引力目前主要依赖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旅游业绩三大因素。云南未来旅游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除了维持上述三大因素之外,要更注重管理和技术因素的引进和培育,否则会坐吃山空。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华中地区麦—稻轮作系统中小麦季不同施氮水平对后季直播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探讨此系统中最佳的氮肥管理模式,为制定合理的氮肥管理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小麦季3个不同氮处理(施N 0、105和210 kg/ha,分别记作WN0、WN105和WN210),副处理为后季水稻3个不同氮处理(施N 0、90和180 kg/ha,分别记作RN0、RN90和RN180),测定小麦和水稻不同生育期的株高、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等指标,成熟期测定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及秸秆和籽粒氮含量。【结果】与其他施氮量相比,麦季施氮210 kg/ha对后季直播水稻的株高、分蘖数、生物量、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均有明显影响,其中WN210RN90处理的各项指标均较高,整体表现较好。在麦稻季均施氮的情况下,系统周年产量表现为WN210RN180>WN105RN180>WN210RN90>WN105RN90,前3个处理的系统周年产量均在13.50 kg/ha以上;结合小麦产量来看,WN210RN180和WN210RN90处理(3.55 t/ha)高于WN105RN180处理(2.79 t/ha)。【结论】小麦—直播水稻轮作系统中水稻生长季应充分考虑前季小麦的氮肥后效,适当降低后季直播水稻的施氮量。综合考虑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麦季210 kg/ha和稻季90 kg/ha的施氮组合(WN210RN90)为华中地区小麦—直播水稻轮作系统的最佳氮肥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1985~1987年,本实验鉴定了4298份水稻叶瘟和穗颈瘟抗性。结果表明,叶瘟0~3级和8~9级材料,叶瘟抗性与穗颈瘟抗性高度相关,叶瘟4~7级材料,叶瘟抗性与穗颈瘟抗性无相关。对20个抗性不等的水稻品种分别用人工接种后,加盖尼龙薄膜方法和早晚播法,进行叶瘟抗性鉴定,结果基本一致。旱田晚播鉴定法可用于杂交后代抗稻瘟病鉴定,以减轻育种工作的压力。  相似文献   

15.
通过Tn5诱变、缺失分析和标记置换构建了一个缺失了rpfC基因上游约0.8kb序列的水稻黄单胞菌水稻变种突变株,该突变株被命名为SL3751,在剪叶接种植株试验中,SL3751对水稻广桂110具有极弱的毒性,而在浸种和喷雾接种试验中它不致病.在剪叶时,该突变株能在广桂110叶片中繁殖到每叶含107菌落,这比野生型低两个数量级,SL3751能侵染水稻种子并在随后长成的植株中定殖.用突变株浸种处理广桂110种子,在温室生长植株的分蘖和抽穗期分别剪叶接种野生型菌株,接种14d后,处理植株的病斑长度分别对比对照植株的病斑长39.0%和18.6%.在温室条件下,SL3751预处理广桂110种子能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病情指数降低5.3,预效54.6%.1996年晚造,经SL3751浸种处理过的小苗移栽到大田中,在植株分蘖早期喷雾接种野生型菌株后20d,处理植株的病情指数为9.15,比对照植株低3.68.突变株浸种处理对白叶枯病的防效为28.7%.这表明本研究将是一种新的具有发展潜力的生物防治水稻细菌性病害方法  相似文献   

16.
袁梅  谭适娟  孙建光 《中国农业科学》2016,49(19):3754-3768
【目的】分离鉴定湖南水稻内生固氮菌,研究水稻内生固氮菌的系统发育,分析测定分离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探讨接种水稻内生固氮菌对稻苗镉(Cd)吸收的影响。【方法】表面灭菌水稻植株样品后采用低氮培养法分离水稻内生细菌,采用PCR扩增、测序检测菌株nif H基因确认分离物是固氮菌,通过16S r RNA基因序列测定、比对初步鉴定菌株,分析菌株系统发育,通过温室盆栽试验探讨接种水稻内生固氮菌对稻苗Cd吸收的影响。【结果】从8个湖南水稻植株样品中分离到19株内生固氮菌,这些菌株在系统发育地位上属于Bacillus aryabhattai、B.cereus、B.idriensis、B.indicus、B.licheniformis、B.megaterium、B.methylotrophicus、B.subtilis、B.tequilensis、Brevibacterium halotolerans、Fictibacillus phosphorivorans、Paenibacillus barcinonensis、P.lautus 4属13种。分离到的19株内生固氮菌中有大约1/3的菌株产生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的能力较强,在48℃生长良好,在产孢液体培养基上生长良好(OD1.0),在固体产孢培养基上产孢率高(60%—90%),产碱能力也相对较强(p H 8.5—9.0)。有1/6的内生固氮菌(3个菌株)分别对立枯丝核菌、禾谷镰孢、拟枝孢镰孢具有拮抗性,抑菌率为42%—55%。有大约2/3的菌株对抗生素相对比较敏感,对杀菌剂耐性强。测定的4个代表菌株对检测过的78种碳源中的7种利用较好,它们是乳酸钠、蔗糖、葡萄糖、甘油、苹果酸、丙氨酸、葡萄糖醛酰胺。试验的19株内生固氮菌中有6个菌株促进水稻苗期Cd吸收,与对照相比植株Cd含量增加6.41%—38.45%;其他13个菌株抑制水稻苗期Cd吸收,与对照相比植株Cd含量减少2.06%—34.46%。【结论】从湖南水稻分离到19株内生固氮菌,系统发育地位属于Bacillus、Brevibacterium、Fictibacillus、Paenibacillus 4属13种。部分菌株产碱能力强,产孢率高,可在48℃高温下生长,产蛋白酶、纤维素酶,拮抗立枯丝核菌、禾谷镰孢、拟枝孢镰孢,具有良好应用前景。接种水稻内生固氮菌可以显著影响水稻苗期Cd吸收,提示采用微生物方法阻控稻田Cd污染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探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氮肥对水稻苗POD、SOD活性及稻瘟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明确氮肥处理下3个不同抗性水平的水稻品种特优627(抗)、D奇宝优527(中抗)和汕优63(感)的抗瘟性变化及其生化机制,使用不同剂量碳酸氢铵(纯氮17.1%)作为水稻苗期氮肥不同处理水平,测定了3个品种水稻苗的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温室人工接菌条件下的苗瘟、叶瘟和穗瘟病情指数,并分析了...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水氮管理模式与磷钾肥配施对水稻养分吸收的影响,为水稻水肥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杂交稻冈优725为材料,通过“淹水灌溉+氮肥优化运筹(W1N1)”、“控制性交替灌溉+氮肥优化运筹(W2N1)”、“旱种+氮肥优化运筹(W3N2)”3种水氮管理模式及不同的磷钾肥配施处理,分析对水稻氮、磷、钾吸收特点的影响,并探讨各养分间及其与产量、生理特性指标间的关系。【结果】水氮管理模式和磷钾肥配施对水稻氮、磷、钾素的吸收、生理特性及产量均存在显著的影响;W2N1管理模式与磷、钾肥施用量均为90 kg?hm-2的配施(P90K90处理)组合能促进抽穗及成熟期各养分的累积,提高剑叶光合速率(Pn)、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根系活力,延缓剑叶丙二醛(MDA)增幅,为本试验稳产、高效最佳的水肥运筹模式;而配施肥量过重(P90K180处理)时水肥调控优势减弱,增产不显著,会导致肥料利用效率、产投效益降低。旱种相对于淹灌下的水氮优化管理模式与P90K180配施组合,会导致肥料利用效率降低,但能提高稻谷增产幅度,为生产中水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参考。相关分析表明,水肥调控下稻株抽穗及成熟期氮、磷、钾累积间及与产量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r=0.644*—0.939**);且抽穗及成熟期各养分累积量和产量与结实期各阶段剑叶Pn、SOD活性及根系活力均存在正相关性(r=0.545—0.902**),与剑叶MDA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r=-0.612*—-0.879**),尤其以抽穗后1—7 d相关性最高。【结论】本试验条件下,W2N1-P90K90为最优的水肥调控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结实期稻株生理代谢活性,提高养分累积量及稻谷产量,W1N1模式与P90K90配施为宜,而W3N2模式下可适当提高钾肥配施量以P90K180配施为宜。  相似文献   

19.
主栽品种镇稻88对水稻条纹叶枯的抗性特征及其遗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农业科学》2009,42(1):103-109
 【目的】明确镇稻88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抗性特征及其抗性遗传模式,寻找与抗条纹叶枯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方法】利用单分蘖鉴定、苗期接种鉴定、非嗜性测验和抗生性测验分析镇稻88对水稻条纹叶枯病和介体灰飞虱的抗性;分别采用单分蘖鉴定和苗期接种鉴定方法对武育粳3号与镇稻88构建的F2群体、F2:3家系进行水稻条纹叶枯病抗性遗传分析;以SSR标记连锁分析方法对抗病基因进行定位。【结果】镇稻88表现出较强的病毒抗性和较弱的抗虫性;其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抗性表现为显性单基因的遗传模式;SSR标记分析显示该抗病基因位于水稻第11染色体上,与标记RM229间的遗传距离为4.7 cM。【结论】镇稻88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抗性主要来自于对病毒的抗性,由一对主效核基因控制,以镇稻88为抗病亲本结合本研究结果,可望加快水稻条纹叶枯病抗性品种选育的速度。  相似文献   

20.
利用已知植物的蛋白激酶及抗病基因氨基酸序列,设计含激酶保守功能域的简并引物,运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显示经病原菌诱导的抗性品系(IR26)及感病品系(金刚30)愈伤组织mRNA表达差异,并对差异片段分子克隆.Northern杂交结果提示克隆片段确受白叶枯病病菌诱导表达且该基因仅在抗性品系IR26中存在高水平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