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手性药物布地奈德差向异构体核磁共振信号进行归属。方法用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纯化(R)-和(S)-布地奈德;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分别测定(R)-和(S)-布地奈德的结构。结果得到差向异构体单体(R)-布地奈德和(S)-布地奈德,对二者的核磁共振信号进行了归属,从而确定布地奈德核磁共振各信号的归属。结论依据(R)-和(S)-布地奈德核磁共振数据可将布地奈德核磁共振碳谱和氢谱中的信号进行归属。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仪器和实验技术的发展,~1H-核磁共振(~1H-NMR)在药物定量分析中的应用和研究已引起重视。~(13)C-和~(31)P-核磁共振定量分析技术及其应用研究亦已取得很大进展。与其他光谱方法相同,核磁共振定量分析是通过比较不同的吸收峰强度实现的。因此,只要样品中每个组份有一个或一组特征的、且互不重迭的吸收峰存在时,一般都有可能应用核磁共振进行定量分析。核磁共振作为药物的定量分析方法具有简单、快速、准确、专一性高和不破坏被测样品等  相似文献   

3.
核磁共振波谱法快速鉴定异戊烯基异黄酮类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比较异戊烯基异黄酮类化合物核磁共振谱的特征,归纳核磁共振波谱法快速鉴定该类化合物的规律。方法应用核磁共振波谱法。结果从中药刺桐(ErythrinavariegataL .var .orientalis(L .)Merr.)的茎皮中分离得到8个异戊烯基异黄酮类化合物,即scandenolone( 1)、alpinumisoflavone( 2 )、6 ,8 diprenylgenistein( 3)、osajin( 4 )、isoerysenegalenseinE( 5 )、wighteone( 6 )、labumetin( 7)、lupiwighteone( 8)。结论总结出核磁共振波谱法快速鉴定异戊烯基异黄酮类化合物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简称 NMR)是一种非侵入性、非电离性探测技术。四十年代中期,有机化学家、生物化学家以及物理学家曾用核磁共振谱仪分析一些复杂而性质非常接近的液体和分子,核磁共振成象系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与 CT 几乎同时出现。1971年美国纽约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超导磁体高磁场核磁共振仪的普及应用,二维核磁共振技术(2D-NMR)发展极快.应用二维核磁共振技术,为阐明和解析抗生素物质的化学结构,提供了新的途径,所以相关的报道已渐渐多了.作为抗生素研究工作者更关心的是二维核磁共振谱所提供的结构信息,所以本文拟结合抗生素结构研究的实例简要地介绍一些二维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二维核磁共振(2D-NMR)与常规的一维核磁共振的主要区别在于:一维核磁共振谱只涉及一个频率变量,是吸收峰强度对一个频率变量的作图.而二维核磁共振谱则代  相似文献   

6.
液相色谱(LC)是分离复杂混合物的较好方法,核磁共振(NMR)是结构分析的强有力工具.液相色谱-核磁共振(LC-NMR)联用技术是快速分离、确定结构的一种分析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主要综述了LC-NMR联用技术在化学药物分析(包括未知杂质的结构分析、混合物中已知成分的定量分析)、中药及天然药物分析(包括异构体分析、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海洋生物及生化大分子、代谢产物分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核磁共振谱对于组织内代谢变化包括药物反应可能是一种快速识别的有效手段。美国得克萨斯州South Western大学的研究人员已使用了核磁共振这一手段,他们利用的是~(31)磷的共振信号。初步结果表明,体内研究测定的核磁共振谱,不仅能确定引起不可逆损伤的早期心脏变化,而且有助于了解阿霉素如何在分子水平上产生损伤。 ~(31)磷在体内虽然丰富,但其浓度比氢核(质子)低得多。然而,~(31)磷对于代谢研究更为有用。 9只无癌的兔子给予1.5、3或5毫克/公斤体重的阿霉素,连续5天。然后将动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40例前列腺癌患者与40例参加癌症筛查的其他前列腺疾病患者,均接受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前列腺癌的诊断结果.结果 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与CT检查的诊断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核磁共振动态...  相似文献   

9.
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原称核磁共振(NMR),磁共振显象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H)是一门新的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现就其原理及在医学上的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磁共振成象(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以前称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为避免同核医学的“核”混淆,便将Nuclear的“核”字改用为Imaging“成象”。又称柴格马托成象(Zeugmatography)。亦称自旋体层成象及核磁共振CT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定量核磁共振氢谱法(qHNMR)测定维莫非尼含量的方法。方法:首先采用质谱、核磁共振方法对维莫非尼结构进行确证,然后采用Bruker ANANCE NEO 600型核磁共振波谱仪测定一维定量氢谱,90°脉冲,弛豫时间(D1)15 s,扫描次数(NS)32次,测定温度25℃,以对苯二酚为内标,氘代二甲基亚砜(DMSO-d6)为溶剂,对维莫非尼进行定量研究。结果:对维莫非尼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数据进行归属,利用qHNMR对维莫非尼进行定量分析,测得含量为98.78%,与质量平衡法测得的结果(98.91%)基本一致。结论:建立的qHNMR法操作简单、快速、准确,可用于维莫非尼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导,从日本东北甘草分离得到的甘草抗胃溃疡成分甘草酮(Licoricone,Ⅱ)的结构鉴定。甘草酮(Ⅱ)为熔点250~251°的无色针状结晶。经元素、质谱分析其分子式为 C_(22)H_(22)O_6,经紫外吸收光谱、核磁共振光谱推定为异黄酮衍生物,并根据核磁共振光谱和质谱的分析提出(Ⅰ)的部分结构,B 环的置换形式有11种可能性。因此,将Ⅰ制成Ⅱ的一溴化乙酸盐(Ⅲ)进行-X 射线衍射分析,结果测得如图所示的分子结构并确定了甘草酮的结构为Ⅱ。  相似文献   

13.
自脉冲Fourier变换用于核磁共振后,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达到新的水平。除了出现许多新的脉冲激发法,如自旋回波傅氏变换法(SEFT法),选择能态转换法(SPI),无畸变核极化转移法(DEPT),以及双量子跃迁法(INADEOUATE)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鸟嘌呤乙酰化混合物中一、二乙酰化物进行了核磁共振(NMR)含量测定,并选择了非那西丁作内标物,方法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15.
前文报道由节孢状镰孢菌(Fusarium arthrosporioides)F198菌株的代谢产物中分离出一种白色固体,暂称为F 198。 F 198的红外光谱显示有酯(5.7μm,下同)及酰胺(6.00)吸收峰。核磁共振谱仅出现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3.0T核磁共振与多层螺旋CT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回归性分析2017年7月~2019年7月于某院就诊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5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3.0T核磁共振与多层螺旋CT检查,比较两种方法诊断结果,并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3.0T核磁共振的灵敏度和约登指数明显高于多层螺旋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的特异度均为100%;3.0T核磁共振的诊断检出率(Ⅰ型85.71%,II型88.89%,Ⅲ型96.30%)高于多层螺旋CT(Ⅰ型71.42%,II型72.22%,Ⅲ型6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0T核磁共振与多层螺旋CT用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诊断,均有较高的特异度。核磁共振具有更高的灵敏度,无辐射作用,分辨率更高,更适用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7.
新疆雪莲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新疆雪莲的全草中分离得到一种新倍半萜内酯,根据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等证明了其结构式为1,并命名为雪莲内酯(Xuelianlactonc)。  相似文献   

18.
从膜荚黄芪的水提液中得一多糖,经酸水解、高碘酸钠氧化当量、Smith降解、乙酰解、红外光谱、~(13)C核磁共振谱等项检测,确定此多糖为α(1→4)葡聚糖。  相似文献   

19.
新疆雪莲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新疆雪莲的全草中分离得到一种新倍半萜内酯,根据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等证明了其结构式为1,并命名为雪莲内酯(Xuelianlactonc)。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分析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诊断与对比治疗效果。方法:从2013年1月到2017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6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每组30例患者分别采用CT和核磁共振诊断进行检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断疗效。结果:在CT组患者30例中,12例患者诊断为股骨头坏死,确诊率为40.00%;而在核磁共振诊断患者30例中,20例患者诊断为股骨头坏死,确诊率为66.67%,根据对比分析,核磁共振诊断组的确诊率明显要比CT组要高(P0.05)。而且CT组股骨头坏死阳性检出率为70.00%,核磁共振诊断组患者股骨头坏死阳性检出率为80.00%,核磁共振诊断组患者股骨头坏死阳性检出率比较高,要比CT组要高(P0.05)。结论:核磁共振诊断组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效果要比CT组效果好,比较安全,可以在临床实践中进行广泛的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