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宁南干热河谷内共有种子植物81科276属115种。当地拥有全部15类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其中以热带性质的属占优势,全热带分布的类型就有81属,比值32.0%,当地植物区系起源古老,与外地植物区系联系广泛。宁南(金沙江)干热河谷植物区系是热带植物界在当地的残存,并逐步演化而成。  相似文献   

2.
米草属植物是典型的盐沼湿地优势种,在北美东海岸及墨西哥湾广泛分布,同时作为一种引入种或入侵种分布在西欧沿海湿地及我国广大沿海湿地,并有不断扩大其分布区面积的趋势,构成了全球沿海盐沼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重要的甲烷排放天然源。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米草属植物盐沼湿地甲烷排放研究进展,包括米草属植物盐沼湿地甲烷排放通量、季节变化、甲烷的产生、氧化与传输以及影响甲烷通量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3.
鹤山龙口村边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鹤山龙口村边次生常绿阔叶林属季风常绿阔叶林类型, 其种类组成复杂多样而富于热带性, 据1200 m2 的样方统计, 有维管束植物62 种, 分属于32 科、54 属, 其中, 属热带分布的有32 种, 属热带- 亚热带分布的有21 种, 属亚热带分布的只有7 种, 其余2 种为世界分布。本群落的外貌终年常绿, 层次结构复杂而不明显, 样地内高于1-5m 的立木有52 种1857 株, 灌木层种类和株数尚多, 100 m2 内有185株, 草本层以乔灌木幼苗为主, 草本植物较少。群落组成结构与地带性常绿阔叶林相似, 乔、灌、草各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在4 左右, 群落均匀度为0-7 ~0-9 , 生态优势度为0-07 ~0-10 , 但群落明显具有次生性, 大部分优势种群呈集群分布。若能减少人为干扰破坏, 本群落将向地带性典型植被类型演替。  相似文献   

4.
上海地区湿地水生维管束植物及其区系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王伟  陆健健 《湿地科学》2004,2(3):171-175
在参照相关资料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得出上海地区湿地水生维管束植物共49科107属179种。从植物生态型和生活型等方面来划分,上海地区水生维管束植物可主要分为内陆河湖水生植物、河口海岸滩涂植物和湿生植物3种类型。从区系组成来看,包含5种以上的12个较大科构成了上海地区水生维管束植物的主体,其中禾本科和莎草科种类最多;区内各属种数都在10种以下,包含3种以上的属有19属,共79种,分别占总属数的17.8%和总种数的44.2%。从区系分布区类型来看,水生蕨类植物种主要有4种分布区类型,世界分布为主要类型;而水生种子植物属有13种分布区类型,其中6个热带分布类型共有39属,占总属数的61.9%,6个温带分布类型共有24属,占总属数的38.1%,表明上海地区水生种子植物区系具有偏热带性质。同时,讨论了水生维管束植物在湿地生态系统以及湿地生态恢复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我国长江流域分布着约100种槭属植物,占世界槭属植物种类的二分之一.长江流域槭树的地理分布,横断山区有17种,峨眉山有26种,庐山有13种等。同时对庐山、黄山、南京、苏州、杭州、上海等地,作为城乡绿化美化的风景树种,槭树的栽培和置景概况作了介绍.最后,提出槭树资源的开发利用4条建议.  相似文献   

6.
于1982~1983年和2008~2010年,对东江东莞段水生维管束植物进行了调查。1982~1983年,记录有水生维管束植物93种,隶属33科60属;其中,蕨类植物3科3属4种,单子叶植物11科30属48种,双子叶植物19科27属41种,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在水生植物中,有漂浮植物18种,沉水植物25种,挺水植物29种,水生植物中沉水植物占优势;群落组成有4个代表类型。2008~2010年,记录有水生维管束植物50种,隶属28科42属;与1982~1983年相比,物种科数减少15.2%,属数减少30%,种数减少46.2%;沉水植物物种减少幅度最大,为64%;4个群落组成类型基本消失。两次调查结果表明,除世界分布属占最大比例外,热带亚洲分布属也显突出,但热带—亚热带分布种是东江东莞段水生维管束植物群落的主要优势种,它们共同组成南亚热带植物区系的主体,植物属的分布表现出较强的热带性质;分析了该区水生维管束植物资源变化的原因,提出对水生维管束植物修复、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种子植物特有科属的分布型   总被引:47,自引:2,他引:47  
王荷生  张镱锂 《地理学报》1994,49(5):403-417
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有268属,归78科,其中有8个单种属中国特有科。本文根据特有属的地理分布及与环境的关系,区分为9个分布型和23个亚型(包括本分布型),对各分布型和亚型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详细阐述,讨论了分布区的间断和替代现象。提出特有科属分布型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8.
秦皇岛柳江古植物遗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研究河北秦皇岛柳江古植物群,共发现植物化石44属86种,主要属种有蕨类,石松,苏铁,银杏,科达等植物,华夏植物群特征明显,纵向分布可划分为6个植物组合,其中有少量安加拉植物群混生分子,该古植物化石遗迹是宝贵的资源,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同时是科普教育,旅游开发的良好场所。  相似文献   

9.
卧龙是四川省珍稀濒危植物最丰富的地区,有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24种,隶属18科,20属,其中一有保护2种,二级保护11种,三组保护11种。本文论述了该地区珍稀、濒危植物的特点、类型及地理分布,以及这些植物的一些利用价值及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了加强对洞庭湖区入侵植物的管理,2019年11月7日至2021年5月31日期间,在东、西和南洞庭湖区,开展了入侵植物野外实地调查;结合筛查到的文献资料,对野外调查记录的入侵植物物种名单进行了补充。研究结果表明,洞庭湖区有入侵植物35科82属107种;有26科83种入侵植物为恶性入侵、严重入侵、局部入侵和一般入侵物种,其中,恶性入侵、严重入侵、局部入侵和一般入侵物种的数量分别为19种、24种、15种和25种;在调查的入侵植物物种中,有25种菊科植物,占洞庭湖区入侵植物总物种数量的23.36%;有70种入侵植物的原产地为美洲,占洞庭湖区入侵植物总物种数量的65.42%,有22种入侵植物的原产地为欧洲,占20.56%;在东、南和西洞庭湖区分别记录了20科47种、31科74种和18科48种入侵植物;洞庭湖区入侵植物科的特征区系以世界广布为主,世界广布入侵植物科的数量占总科数的51.43%;入侵植物属的区系分布则主要集中在世界分布和泛热带分布两种类型,其入侵植物属的数量分别占总属数的24.39%和23.17%;入侵植物物种表现出明显的热带区系特征;与以往记载的入侵植物物种数量相比,目前洞庭湖区的入侵植物物种数量明显增加,表明外来植物的入侵与扩散速度迅猛,因此,应该加大对洞庭湖洲滩上外来入侵植物的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11.
Tourism resources are the basic material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hey also provide the support for regional tourism spatial competi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depends on the degree to which tourism resources are utilized, and it is of grea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i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to study their spatial structure. Based on a large sample of data on tourism resources, and starting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type, multi-level and multi-combin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framework and method for analyzing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ourism resources. Taking Hainan Island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Hainan Islan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point pattern analysis, identifies the tourism resource development zon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characteristic scale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Hainan Island is 30.5 km, and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distributions of all kinds of tourism resources. (2) Through the spatial structure map of tourism resources, the tourism resource development zones are identified, including three tourist central city levels, “one horizontal and three vertical” tourist belts and four tourist combination areas. (3) By comb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e development zones in Hainan Island, the cross-borde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urism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zones are obvious.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spatial combination and superposition effect of tourism resources, a change from a single isolated development mode to the overall combined development between regions is suggested. On the provincial scale, it is relatively accurate to describe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ourism resources for point data with a large sample size. However, the method of point pattern analysis can not only accurately describe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ourism resources, but it can also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types of regional spatial analyses.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spatial planning of regional tourism resources and hav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m.  相似文献   

12.
海南岛为海南省的主体,也是我国第二大岛,地理位置与地形独特,拥有丰富的海岸带滨海湿地类型与资源。近年来受到海平面上升、沿岸风暴潮灾害等自然因素以及旅游开发活动、港湾工程建设和围垦、养殖等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红树林、珊瑚礁以及砂质海岸等海岸带滨海湿地遭到大面积破坏,退化趋势明显。通过对海南岛海岸带滨海湿地类型、分布特征以及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科学合理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3.
海南岛东南海岸带景观生态规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海南岛东南海岸带进行了景观生态规划。根据海南岛东南海岸带的自然资源条件与经济运行特点,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生态区:近岸热带海洋旅游区;海水养殖区;海岸平原粮牧生态区;生态林业区。各区的生态与社会经济特征不同,在利用与管理各生态区的过程中应该采取不同的对策措施,即加强宣传教育与宏观管理,以重点项目建设为契机,加快生态经济建设,优化生态经济结构。建立生物多样性管护区。  相似文献   

14.
海南岛地域文化的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朱父  司徒尚纪 《地理研究》2001,20(4):463-470
分析了海南岛地域文化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区域差异、南海岛文化景观的地理分异、人才及农业景观的区域分布等问题,指出海南岛地域文化的空间分布与地形条件和气候等地理要素密切相关,各种文化景观的分布总体上呈现沿海拔依次成圈层展布的特点。沿海平原地带城镇密布、人口众多、工业发展、交通设施齐备,整体文化水平处在最高层次。岛内丘陵、山地地区文化相对落后。另外,东部地区普遍先进于西部地区也是一个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海南岛珊瑚岸礁的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分析了海南岛珊瑚岸礁的成礁环境,论述了本岛岸礁的结构特征,进而划分了岸礁类型,最后探讨岸礁发育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海南岛西部热带沙漠化土地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李森  孙武  李凡  林培松  郑影华  聂磊 《地理学报》2005,60(3):433-444
海南岛西部沙漠化土地具有热带海岸沙地的地域特征、形态特征、旱生植被景观特征和土地利用快速演变特征。在大气环流、雨影区和海流的共同影响下, 岛西形成热带半干旱气候和热带稀树草原环境, 孕育并存在自然沙漠化发展的动力、空间和物质基础。岛西历史时期沙漠化受气候变化和毁林开荒等活动的影响, 但仍是自然沙漠化为主的沙漠化过程。20世纪以来现代沙漠化经历了发展、恢复、再发展、逆转、波动等5个阶段, 沙漠化既受数年或数十年尺度的气候变化的作用, 又受人为不合理经济活动的影响。用因子分析等诊断、分析后认为人为活动的贡献率远大于气候变化的贡献率, 现代沙漠化已演变为以人为沙漠化为主的沙漠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海南岛西部是我国惟一的热带稀树干草原沙漠化地区,选取5期遥感数据,采用室内解译和野外检验修正的方法,获得海南岛西部不同时期土地沙漠化数据库。结果分析表明,海南岛西部土地沙漠化在时间上经历了快速发展—初步逆转—全面逆转—波动反复的变化过程;在空间上由沿岸带向昌化、莺歌海两重心收缩、逆转;同时,其发展/逆转过程以沙漠化土地与林地、耕地相互转化为主,伴随着沙漠化土地内部复杂程度间转化。总之,总体逆转、局部反复波动是近50 a海南岛西部土地沙漠化时空演变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18.
行政建置变更对海南岛区域文化历史发展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竑  司徒尚纪 《地理科学》2006,26(4):490-496
一个区域文化的发展除了受历史时期科技发展水平、移民、国家开拓方略等因素的影响外,也因为行政建置的不同而产生很大的不同。不少地方因为长期隶属于同一个行政区,在文化上就表现出非常明显的趋同性。而历史期海南岛区域文化的发展进度则与反映中央王朝重视程度的行政建置的级别、深入岛内实质管理的辖区大小等要素紧密相关。行政建置变更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海南岛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重要的导向标。在探讨了历史期海南岛行政建置变更对海南岛文化发展带来的影响,以期对海南岛区域文化的生成和发展寻求上层建筑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开疆文化在海南的地域扩散与整合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朱竑  司徒尚纪 《地理学报》2001,56(1):99-106
在界定海南文化是一种开疆文化的基础上 ,对其地域扩散与整合进行了研究。指出 ,开疆文化在海南岛的传播扩散有别于大陆文化传播中占主流的沿江河、沿平原扩散的模式 ,而呈现出以移民和传染方式为主 ,先西后东 ,先北后南按海拔从沿海向腹部五指山 ,从低到高渐次推延的文化传播特点。此外 ,海南文化的形成 ,实际上是各种形式的开疆文化在海南地域上的一种文化长期作用的结果。即是在黎族文化本底的基础上 ,经历史时期汉、苗、回等民族文化 ,以及近代华侨文化、农垦文化等多种文化长期影响 ,并经相互碰撞、彼此融合等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后 ,在海南这一地域环境下整合生成的一种海岛文化。  相似文献   

20.
海洋表层沉积物的磁学性质逐渐被证明是分析海洋沉积物物源的有效手段之一。选取海南岛周边海域39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磁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岛周边海域表层沉积物的低频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表现为高值区主要出现在海南岛以南海域,而海南岛以东和以西海域则呈现从岸向海逐渐降低的趋势。磁化率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研究区海洋表层沉积物的磁化率主要由陆源碎屑物质贡献,因此可以认为沉积物低频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的空间分布特征能指示陆源输入的变化。利用多个环境磁学参数对采样点进行Q型聚类,并结合低频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采样点的地理位置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区域:海南岛以东水深超过100 m的海域(Ⅰ区)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其东北面的珠江水系,同时粤西沿岸河流携带来的物质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海南岛以东水深小于100 m和海南岛以南海域(Ⅱ区)沉积物可能主要来自于海南岛沿岸侵蚀搬运以及入海河流输入;北部湾北部海域(Ⅲ区)沉积物受琼州海峡和北部湾沿岸河流输入物质的共同影响;海南岛以西海域(Ⅳ区)沉积物受来自海南岛西南侧河流输入、沿岸侵蚀物和由南向北的洋流所携带的沉积物的共同影响。研究表明:低频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组合可有效指示近岸表层沉积物的物源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