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汤因比从斯宾格勒那里继承了许多东西,在历史研究单位和世界历史体系、历史研究的方法、欧洲中心论等问题上,他们是一致的。但是汤因比也进行了发展,例如文明的起源及其原因、西方文明的前途、文明间的关系等问题上,汤因比论述较斯宾格勒要全面和系统。  相似文献   

2.
汤因比的历史哲学往往被称作“历史形态学”。因为他同《西方的没落》的作者斯宾格勒一样,确认文明为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并根据某种生物学模式,断定一切文明都处在起源、成长、衰落和解体的某一个阶段。他以文明与文明之间以及文明内部各阶层之间的“挑战与应战”为核心的一系列范畴和术语描述各文明的具体形态。在我国学术界开展的文化研究中,汤因比的上述思想曾几度引起重视,“挑战和应战”不仅被当作理解汤因比  相似文献   

3.
本文重在阐述20世纪上半叶西方思辨历史哲学的代表人物斯宾格勒和汤因比的历史哲学思想,并试图从他们的思想发展中梳理思辨历史哲学的系统化与终结的线索,反思分析历史哲学产生的必然以及思辨历史哲学产生与存在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4.
斯宾格勒和汤因比均为现代西方思想巨匠,前者曾以振聋发聩的《西方的没落》轰动欧美社会,后者则因洋洋大观的《历史研究》饮誉西方学界。两者虽同为现代西方“文化形态史观”之代表人物,但其思想观点却同中有异,有时相去甚远,甚至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5.
斯宾格勒(OswaldSpongier,1880-1936和汤因比(AmoldJWe,1889-1975)提出的文化形态学(亦称文化形态史观或历史形态学)对本世纪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发展产生过、并正在产生着重要影响,在中国也不例外。斯宾格勒,德国著名哲学家,曾先后就读慕尼黑大学、柏林大学和哈雷大学,自1911年开始研究历史哲学,其代表作《西方的没落》两卷本在1918年、1922年出版这部著作所阐述的核心内容是文化是某种自我完成的历史有机体,即认为文化有生、长、盛、衰发展阶段,犹如春、夏、秋、冬四季变迁一样,而且任何文化都不能逃脱这一自然运动周期,…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文献中,历史哲学常被区分为“实证的历史哲学”和“思辨的历史哲学”两个分支。黑格尔、斯宾格勒和汤因比是后一分支在近代的三位著名代表人物。历史哲学的这三大家体系,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的方面也很多。本文选择几个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有关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谈谈作者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以来,现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哲学无论在视野上,还是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重大的发展。各种文化哲学学说异彩纷呈,其中有柏格森的生命冲动的文化哲学、胡塞尔的本质的文化哲学、舍勒尔的情感的文化哲学、海德格尔与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主义的文化哲学、斯宾格勒与汤因比的历史的文化哲学、杜威的社会的文化哲学、弗洛伊德与荣格的  相似文献   

8.
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 1880—1936)和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 1889—1975)都是现代西方著名的历史哲学家。前者曾以发聋振聩的《西方的没落》轰动欧美社会,后者则因洋洋大观的《历史研究》饮誉西方学术界。他们在这两本书中各用不同的方法通观近6千年来的人类历史,探究西方社会的前途,却以相似的结论殊途同归,从而形成了现代西方历史哲学中的一支重要流派。本文即想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通过比较斯宾格勒和汤因比的历史哲学思想,就这支流派的主要特征、理论得失、历史地位等基本问题展开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西方文化形态史观的中国回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源自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文化形态史观,由斯宾格勒首创,汤因比继之.这种西方史学的新说,自上个世纪20年代初期传入中国已有整整80年,它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发生了不同的回响.文化形态史观对40年代初战国策派的影响深刻,林同济与雷海宗接纳与改造了它,并运用于中国历史研究.对战国策派学人在20世纪中西史学交流史上的地位应作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德国哲学家O·斯宾格勒(1880-1936年)的历史形态学理论(文化形态史观),博大精深,坚涩意晦。其中关于文化和文明的阐释在历史哲学领域另辟蹊径,不乏真知灼见。然而,联瑜互见。本文对斯宾格勒的文化与文明观略做研究。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是一种新颖的历史哲学理论。其主要观点在1917年12月出版的《西方的没落》一书中反映出来。他认为,没有一般意义的历史,人类的历史是文化兴衰史,研究历史就是研究各民族、各地区各种文化的历史。“至今为止,我发现没有人仔细考虑过把哪一种文化的各个部门的表现形式内在地联系起来的形态关…  相似文献   

11.
科尔沁地区的独特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孕育了别具风格的科尔沁文化。〔1〕本文通过通辽地区各旗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说明科尔沁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随着大量的考古发掘成果的发表,可以看出8000年前该地区就有了人类活动,科尔沁历史源远流长,连绵不断。通辽各族人民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累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保护和利用好通辽地区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相似文献   

12.
怀远地名文化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名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是反映社会历史的活化石。怀远地名真实地反映了怀远的地理特征、经济生活、宗族观念、历史变迁以及源远流长的大禹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基于对怀远地名文化进行尝试性探索,以期挖掘出怀远地名中蕴藏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环境造就了大同地区特殊的文化氛围,使得大同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这里曾经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佛教中心,至今仍保存了众多的佛教文化遗迹。佛教在大同的兴衰发展,深深地影响了这一方的历史与文明,也为本地区的社会和谐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4.
历史哲学作为西方近代以来逐渐建立的学科有其特定含义和意义,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以历史哲学为名对古今中外历史中所具有的丰富而深刻的历史哲学思想进行研究。同西方历史哲学相比,中国传统思想中蕴藏着具有浓郁醇厚的自身特色的历史哲学思想。通过对中西历史哲学思想的历史考察可以发现,由于中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等,导致他们各自对哲学与历史的理解存在着根本差异,决定了中西方历史哲学思想展现出迥异的价值取向,从而走上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二月河对康雍乾三朝盛世的书写是极为独特的,将身体与三朝圣君的文韬武略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小说文本体现出新的审美趣味和风格,刷新了读者阅读的视野,与当下文化有许多脉息呼应之处.近年来评价二月河清帝系列小说的文章虽然如雨后春笋,但很少有人关注二月河在小说中着意设置的生命压抑和身体狂欢这一重大命题,从而在一定意义上削减了二月河创作成就的考量.二月河小说文本对这一问题的阐释,既是对生命压抑的颠覆,更是文化多元背景下的一种写作策略.他对历史小说在契合市场规律和读者需求方面所做的审美探索,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学术空间,值得学界及时深入地去总结.  相似文献   

16.
刘克 《南都学坛》2003,23(6):58-61
二月河对康雍乾三朝盛世的速写是极为独特的,将身体与三朝圣君的文韬武略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小说文本体达出新的审美趣味和风格,刷新了读者阅读的视野,与当下文化有许多脉息呼应之处。近年来评价二月河清帝系列小说的文章虽然如雨后春笋,但很少有人关注二月河在小说中着意设置的生命压抑和身体狂欢这一重大命题,从而在一定意义上削减了二月河创作成就的考量。二月河小说文本对这一问题的阐释,既是对生命压抑的颠覆,更是文化多元背景下的一种写作策略。他对历史小说在契合市场规律和读者需求方面所做的审美探索,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学术空间,值得学界及时深入地去总结。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判词的发展轨迹及其文化蕴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有关史料 ,对学术界目前涉及较少的中国古代判词进行考察 ,认为它是中国古代特定社会文化机制下各种文化因素有机融合的产物 ,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品格的文学体裁。在对判词内涵与外延进行准确、科学界定的基础上 ,本文对其在各个历史时期发展演变的轨迹及其文化内涵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文学史意识、文学史观的形成必然受制于历史、现实与个体,文学史著作因而具有天生的主观性,不可避免地带来文学史对象的选择、诠释和文学历史文本建构的主观性、个人性,刘云若的文学史命运和绘形,便是此主观性的具体体现.文学史著选择、过滤众多史料时,不可舍弃深刻影响作家创作内在生成机制及其心理构成的部分;文学史家在书写时应高屋建瓴地透视对象的作品,深层次把握作家创作的灵魂.只有这样,能在史实和史识的博达洞见中,与对象作有价值的、心灵深处的对话.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关汉卿历史剧《单刀会》全面深入的分析,认为关汉卿在创作此剧时既尊重历史事实,又发挥了自己的主观想象。关汉卿对关羽情有独钟,将他塑造成一个近乎神道的人物,不仅为后世考证关羽是关汉卿远祖的观点提供了资料依据,而且对关汉卿所怀抱的强烈的汉民族感情与拥有的严肃的正统思想给予有力支持。在中国古典戏曲史上,《单刀会》是一部既有深刻思想性又有独特艺术性的优秀杂剧,分析它对准确认识和恰当评价关汉卿的文化品格与历史地位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品等,它积淀和凝聚着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城市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重庆市城市文化建设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并提出保护重庆历史文化遗产和建设城市文化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