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不同房角关闭状态的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48例64眼,术前及术后常规行视力、裂隙灯、Goldmann前房角镜检查、前房深度、眼压检查。结果:术后随访3~12mo,52眼视力较前有明显提高。59眼术后眼压〈21mmHg。64眼前房深度均加深,术前前房深度平均1.803mm,术后前房深度平均3.143mm。术前关闭的前房角有不同程度的开放,虹膜平坦,虹膜周边前粘连的范围明显缩小。64眼均未发生后囊膜破裂及角膜失代偿。结论: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不但能够有效降低眼压、加深前房、开放房角,还可恢复视功能,并能减少小梁切除术的常见并发症,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原发性闭角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同顾分析26例30只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单纯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手术前后视力,前房深度,房角及眼压的变化情况.术后随访12~ 24个月.结果 除1例有黄斑囊样变性,视力无提高外,其余患者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最佳矫正视力达0.1~0.4者10只眼(33.3%),0.5~0.8者18只眼(60%),大于1.0者2只眼(6.7%).1只眼术后第一天出现暂时性眼压升高,给予降眼压治疗,3d后降至正常.1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因术前眼压高,术后炎症反应重,出现虹膜后粘连及房角广泛粘连,眼压升高,药物治疗眼压控制不理想,半年后行小梁切除术,眼压降至正常.2只眼术后需局部用1种降眼压药,其余患者不用任何药物眼压均在13~18 mm Hg之间.所有患者术后中央前房加深,由术前平均(1.65±0.36) mm增加到术后(2.57±0.46) mm,房角关闭或粘连不同程度开放.主要并发症有轻度角膜水肿及虹膜炎症反应.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够不同程度加深前房,开放房角,有效降低眼压,提高患者视力,是治疗原发性闭角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品状体超声乳化吸除及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合并有自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观察其术后眼压、前房深度及视力等的变化。方法回顾分析27例(30只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经综合降眼压治疗3~4d,眼压低于25mmHg者21只眼,即行巩膜隧道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及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眼压高于25mmHg者9只眼,即行巩膜隧道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及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抗代谢药物及小梁切除术。随访3—6个月。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术后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术后视力均有提高,术后眼压都得到控制。平均眼压由术前的20.28mmHg降至11.07mmHg;中央前房深度由术前的2.14mm加深到3.43mm。术后眼压、中央前房深度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术后前房角开放均≥180°。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及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或联合小梁切除术,是治疗合并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及术后房角形态的改变。方法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61例(73只眼),对其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视野、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形态进行对照,术后随访6~11个月。结果 61例(73只眼)中有69只眼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73只眼术后中央前房深度均加深,术前前房深度(1.572±0.314)mm,术后前房深度(3.186±0.217)mm(P〈0.05)。66只眼术后眼压明显降低,术前眼压(22.42±3.53)mm Hg,术后眼压(13.52±3.24)mm Hg(P〈0.05)。房角镜术后2个月检查有71只眼房角开放,术后6个月房角镜未发现房角再次粘连,64只眼术后6个月复查视野无缩小。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可有效降低眼压、提高视力,是闭角型青光眼同时合并白内障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5.
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有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合并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5例(37眼),其中前房角关闭范围≤180°者16眼,>180°者21眼,均行角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对其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视野、中央前房深度、房角状态进行对照观察.结果 随访3~24个月.术后视力除2眼有视神经萎缩外,余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末次随访平均眼压(14.31±4.13)mm Hg(1 mm Hg=0.133 kPa),较术前用药后平均眼压(26.42±3.22)mm Hg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6,P<0.01),中央前房深度由术前的(2.0±0.3)mm,增加到术后的(3.2±0.4)mm,房角状态与术前相比有3眼大部分开放,余房角均开放.结论 对于合并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能有效降低眼压,开放房角,加深前房,提高视力,手术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及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251 例279眼,208眼前房角宽度为NⅠ~NⅡ,单纯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71眼前房角宽度为NⅢ~NⅣ,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并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 结果:术后随访3mo,单纯超声乳化组208眼眼压均保持在正常范围;超声乳化联合手术组68眼眼压保持在正常范围。术后1wk有3眼眼压仍波动在20~25mmHg,经给予50g/L贝特舒眼液点眼治疗,眼压控制正常。全部病例视力较术前提高,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并人工晶状体植入及联合小梁切除术对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治疗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白内障手术治疗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方法.方法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共64例(66眼).其中43例(45眼)施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21例(21眼)施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结果 术后视力:晶状体超乳联合房角分离手术组术后视力比术前提高者44眼(97.78%).晶状体超乳联合小梁切除手术组术后视力比术前提高者18眼(85.72%).术后眼压:晶状体超乳联合房角分离手术组术后第1天眼压正常;8周后有2眼眼压>30 mmHg,给予二期行小梁切除术.晶状体超乳联合小梁切除手术组术后第1天19眼(90.48%)眼压正常,有2眼(9.52%)低眼压,4周后均恢复正常.结论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采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或联合小梁切除术均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视力并降低眼压.  相似文献   

8.
朱晓宇  杭春玖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1):2148-2149
目的:探讨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65例70眼,术后随访3~12mo,观察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的发生。
  结果:术后患者视力≤0.1者2眼,>0.1~0.3者6眼,0.4~0.8者60眼,≥1.0者2眼,术后眼压在正常范围内(<21mmHg)者69眼,1眼术后出现浅前房,经治疗改善。
  结论: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成功率高,疗效佳,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有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前术后房角的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合并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5例(37眼),其中前房角关闭范围≤180°者16眼,>180°者21眼,均在表面麻醉下行角巩膜隧道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对其手术前后的房角状态,眼压,中央前房深度,视力进行对照观察。结果:随访3~24mo术后房角状态与术前比有3眼大部分开放,余房角均开放,随访期内未见房角关闭及粘连范围扩大,末次随访平均眼压(14.3±4.1)mmHg,较术前用药后平均眼压(26.4±3.2)mmHg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86,P<0.01),中央前房深度由术前的(2.0±0.3)mm,增加到术后的(3.2±0.4)mm,视力除2眼有视神经萎缩外,余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对于合并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能有效地降低眼压,开放房角,加深前房,提高视力,与滤过性手术相比,手术并发症少,是有效且安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APACG)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

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符合入组条件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60例60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对照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30眼),研究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30眼),比较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

结果:术前两组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开放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2mo两组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开放程度均明显比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研究组术后视力、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开放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后眼压及并发症相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对A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视力的提高、眼压的控制有着积极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

方法:收集2009-10/2014-06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40例52眼,手术均采用颞侧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6mo。

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P<0.01); 患者术后6mo眼压平均为15.76±2.09mmHg,较术前用药前后眼压相比均显著下降(P<0.01); 术后患者房角均较术前增宽,房角粘连关闭象限不同程度开放; 术前前房深度为1.97±0.29mm,术后增加到2.83±0.35mm,差异有显著性(P<0.05); 未发生恶性青光眼、后囊膜破裂等并发症; 所有术眼人工晶状体均在晶状体囊袋内,未出现偏位、夹持。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可有效降低眼压,提高视力,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同时合并白内障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2.
冷远梅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8):1555-1557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为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提供可靠方法。方法: 收集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患者78例106眼,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A组患者40例56眼,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B组患者38例50眼,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对其疗效进行对比分析,观察治疗前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房角的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手术顺利,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房角变化在手术前后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两组手术后疗效的比较,房角镜检查:A组56眼房角完全开放的49眼;B组50眼房角360°开放的44眼,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术前前房深度:A组为1.73±0.42mm,B组为1.78±0.39mm;术后前房深度:A组为3.25±0.36mm,B组为2.91±0.53mm,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可明显地提高视力,有效地控制眼压,减少手术早期并发症,且操作简便,可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符合条件的手术患者35例(38只眼),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并房角分离术,随访6个月至1年,比较观察手术前后视力、眼压情况、中央前房变化情况和房角开放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视力均有提高。患者术前平均眼压(16.91±3.44)mmHg,术后平均(11.82±2.52)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中央前房深度平均(2.10±0.19)mm,术后平均(3.31±0.2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周边前房深度〈1/2 CT者29只眼,术后28只眼周边前房深度≥1CT。术后房角关闭所在象限均有不同程度的开放,周边虹膜粘连范围明显缩小。2只眼前房出血,3只眼前房渗出,1只眼发生后囊膜破裂,无恶性青光眼、角膜失代偿等并发症。结论超声乳化自内障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可有效的降低眼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0-06/2018-09期间我院收治的合并白内障的急性闭角型房角粘连<180°患者40例40眼,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对照组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术后3、6mo,观察组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急性闭角型房角粘连<180°的患者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单纯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或再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伴有白内障的原发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30例(44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按房角粘连关闭范围分组,分别行单纯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或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术后眼压、视力、前房深度以及前房角的变化。结果前房角粘连关闭范围小于180°的,单纯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眼压94.11%稳定在正常范围;而对前房角粘连关闭范围大于180°者,其中11眼行单纯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63.64%眼压稳定在正常范围;另16眼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眼压93.75%稳定在正常范围。所有病例,手术后的视力大多有提高,前房深度增加,均未见前房角关闭或粘连范围扩大。结论超声乳化对治疗前房角粘连关闭范围〈180°者具有显著效果,而对于前房角粘连关闭范围〉180°者联合小梁切除术的疗效高于单纯超声乳化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初次发作后,采用激光周边虹膜切除,再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分析2005年9月至2007年3月收治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16例,16只眼,应用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后,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观察术前及术后视力、周边前房深度、前房角、眼压情况.术后随诊4~12个月,平均9.4个月.结果 16只眼术后视力、周边前房深度较术前明显改善,前房角完全开放,眼压非药物控制于正常范围,平均眼压14.24mmHg.术后早期并发角膜水肿3只眼,前房纤维样渗出2只眼,无浅前房和后发障发生.结论 应用激光周边虹膜切除后,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体植入可有效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且术后视力恢复快、眼压控制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及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MMC)治疗急性闭角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3例(13只眼)急性闭角性青光眼(前房角粘连关闭均〉180°)合并白内障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及术中应用丝裂霉素,注意观察手术前、后的视力和眼压,手术并发症及滤过泡情况。结果术后随访时间3—6个月。13只眼眼压均降致正常范围,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根据Kronfeld分类,Ⅰ、Ⅱ型功能滤过泡4只眼(30.8%),非功能Ⅲ型滤过泡9只眼(69.2%)。结论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及术中应用丝裂霉素(MMC)治疗急性闭角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明显降低眼压,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闭角型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30例(32只眼)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患者,盐酸奥布卡因眼药水表面麻醉,经颞侧透明角膜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记录超声乳化时间、超声乳化能量、流量及负压;术后1~18个月随访,观察患者视力、角膜散光度、角膜内皮计数、眼压、前房深度及其他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大多数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满意,眼压控制平稳,前房角深度较术前显著加深,上方滤过泡未见明显改变。术后角膜水肿18只眼,前房炎性渗出5只眼,均在3~10 d内消退。后囊破裂及玻璃体溢出2只眼,无虹膜损伤病例。结论超声乳化术治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控制眼压,提高视力,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