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联合化疗加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治疗组4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在常规联合化疗基础上加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升白灵)1~2μg@kg-1@d-1,皮下注射或静滴,从上一化疗疗程结束用至下一疗程开始前停药.对照组28例单用联合化疗.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率80.9%,对照组71.4%(P<0.05);治疗组缓解期4~52个月,中数缓解期20.5个月,生存期7~53个月,中数生存期24个月;对照组缓解期4~31个月,中数缓解期14个月,生存期5.5~35个月,中数生存期14.2个月.结论应用联合化疗加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急性白血病比单用联合化疗临床效果更好,能更进一步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2.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治疗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治疗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应用熊梅常瑛我们自1993年起应用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与化疗联合应用于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取得了良好疗效。报道如下。对象和方法1观察对象1.1患者:1993年1月~19...  相似文献   

3.
谭琳  聂波  谢瑜 《山西临床医药》2009,(32):2163-2165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联合化疗治疗初治BCR/ABL+-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的疗效。方法:我院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荧光原位杂交检查确诊为初治BCR/ABL+-ALL4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4例,用VDLP加伊马替尼方案诱导化疗,对照组24例单用VDLP方案诱导化疗,治疗组完全缓解后伊马替尼与化疗交替进行巩固及强化治疗,对照组单用化疗进行巩固及强化治疗。结果:治疗组经第1疗程诱导治疗后获完全缓解率(CR)共20例(83.3%),对照组经第1疗程诱导治疗后获CR共13例(54.2%),(P<0.05)。治疗组20例完全缓解的患者,中位缓解期13(7~19)个月,对照组13例CR,中位缓解期6(3~9)个月(P<0.05)。含伊马替尼治疗组与不含伊马替尼治疗组2a总生存率(OS)分别是45.8%和12.5%(P<0.05)。结论:伊马替尼联合化疗诱导治疗BCR/ABL+-ALL,CR较常规化疗明显提高。化疗与伊马替尼交替进行巩固及强化治疗,中位缓解时间及生存时间也较单用化疗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化疗患者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活性的影响。方法收集36例使用rhG-CSF治疗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作为观察组,观测用药前后NAP活性的变化,另收集33例没有使用rhG-CSF治疗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使用rhG-CSF治疗后NAP的活性明显增高,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应用rhG-CSF治疗后可增强外周血中NAP的活性。  相似文献   

5.
袁成录  牛爱荣  李国平  孟冬梅 《新医学》1998,29(12):633-633
为了提高急性白血病的完全缓解率和生存期,人们试图加大诱导及巩固化疗的强度,但化疗所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而继发感染,往往增加患者的病死率。我们总结过去几年间成人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非淋)患者化疗后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支持治疗的资料,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 1992年4月至1997年12月共收治急非淋患者69例,均符合法美英三国协作组(FAB协作组)的诊断标准[1],其中M17例、M2a21例、M310例、M414例、M510例、M67例。男36例,女33例,年龄19~68岁,中位年龄45岁。其中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uG-CSF)治疗组为37…  相似文献   

6.
作者观察了两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缓解后接受不同治疗的结果。第一组15例,单用免疫治疗:卡介苗加照射过的同种AML细胞注射;第二组17例,免疫治疗(同上)加化疗(所用药物为诱导缓解时用药)。两组中数缓解期都为245天,第一组中数生存期476天,第二组564天,无明显差异。对于化疗药物为什么不能延长缓解期,作者认为不能归因于抗药性,因为一旦复发后,两组病人用化疗药物后第二次缓解率相同。而可能是由于白血病细  相似文献   

7.
强烈联合化疗方案可明显改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预后,但仍有20%~40%的患者产生原发耐药,且这类化疗方案对难治、复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缓解率低、缓解期短,预后甚差.近年来,国外学者开始应用FLAG方案即氟达拉宾(FLud)联合阿糖胞苷(Ara-c)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诱导治疗难治、复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完全缓解(CR)率30%~80%.本院血液内科2007年6月~2009年6月应用FLAG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性AML 17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作者对缓解期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患者化疗后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的变化进行连续观察。7例完全缓解的 ANLL 患者先后共经25个疗程强化化疗。化疗后每隔3或4天采血1次,以酶联  相似文献   

9.
40例高危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被随机分为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治疗组及安慰剂组,进行双盲对照研究,以评价rhGM-CSF有无对抗强烈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作用。两组均20例,年龄范围:治疗组2~15.5岁,安慰剂组1.5~13.5岁。两组白血病原始细胞数、FAB形态学分型相似。患者均接受环磷酰  相似文献   

10.
白血病应用连续化疗时,严重骨髓抑制合并症增多,合理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静注免疫球蛋白可促使造血恢复,预防和治疗感染[1~3].笔者总结近期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静注免疫球蛋白的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强烈联合化疗方案可明显改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预后,但仍有20%-40%的患者产生原发耐药,且这类化疗方案对难治、复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缓解率低、缓解期短,预后甚差。近年来,国外学者开始应用FLAG方案即氟达拉宾(FLud)联合阿糖胞苷(Ara-c)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诱导治疗难治、复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完全缓解(CR)率30%-80%。  相似文献   

12.
2007年1月~12月,我们对36例老年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患者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加上小剂量阿克拉霉素和阿糖胞苷联合化疗(CAG方案)治疗,经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主要手段是强烈化疗,然而强烈化疗诱发的粒细胞缺乏症所致的严重感染为白血病的死亡原因之一。为了促进粒细胞的恢复,防止感染,我们用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治疗急性白血病强烈化疗后诱发的粒细胞缺乏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柴克霞 《中国综合临床》2002,18(12):1100-1100
化疗是治疗血液系统肿瘤的主要手段 ,但是急性白血病经过化疗后往往出现骨髓抑制 ,导致相应的并发症 [1 ] ,增加了白血病患者的病死率。我们应用重组人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 GM- CSF)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诱发的骨髓抑制 ,效果满意。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15例急性白血病 (M3型除外 )均为住院患者 ,经细胞形态学 ,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分析确诊 ,均符合国内急性白血病诊断标准 [2 ] ,其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8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7例。1.2 方法 所用注射用重组人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由华北制药集团有…  相似文献   

15.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血液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足一种糖基化的多肽链细胞生长因子,能特异地调节粒系祖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并能增强成熟中性粒细胞的功能.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功能的发挥有赖于与效应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的结合.随着基因克隆技术的发展,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产品己广泛应用于临床,为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力手段.目前在临床上广泛用于白细胞减少性疾病.近年来在化疗基础上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预激方案也取得良好疗效,为难治、复发、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创造了机会.目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临床上应用最成功的几种造血调控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6.
背景: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的首要条件是干细胞的有效动员和采集,选择高效低毒的动员方案,掌握动员和采集时机与动员效果密切相关。目的:探讨米托蒽醌-大剂量阿糖胞苷方案化疗后,单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合用对恶性血液病和实体瘤患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效果。设计:观察对比实验。单位: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对象:选择1998-09/2006-12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42例恶性血液病和实体瘤患者,诊断符合国际白血病分型及世界卫生组织新分类标准。男25例,女17例,年龄7~54岁,平均29岁,体质量(52±18)kg。其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5例,霍奇金淋巴瘤4例,多发性骨髓瘤2例,晚期乳癌2例。患者均经常规化疗达到或接近完全缓解,骨髓细胞学检查无肿瘤细胞浸润。心、肺、肝、肾等主要脏器功能正常。动员前化疗疗程平均8次,所有患者均对治疗项目知情同意。方法:患者均采用米托蒽醌10mg/(m2·d)静脉滴注第2~3d后,阿糖胞苷2g/m2静脉滴注第1~2d,1次/12h。当白细胞计数下降至最低点开始回升时,20例患者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7.5μg/(kg·d),连用3~5d,22例患者早6:00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7.5μg/(kg·d),晚6:00给予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7μg/(kg·d)。白细胞计数>2.5×109 L-1,CD34 细胞≥1%时,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连续2d采集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检测CD34 细胞含量和T淋巴细胞亚群。①单个核细胞与FITC标记的CD34 、CD3和CD8单抗及与CD4PE标记的CD4单抗4℃混合30min,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 细胞和T细胞亚群,分析5×105个细胞,得出CD3、CD34 细胞含量及CD4/CD8比值。用甲基纤维素法测定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②观察术后相关不良反应。③针对不同类型疾病给予相应预处理36~48h后回输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并行单个核细胞计数及台盼蓝染色,解冻后检测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和CD34 细胞。主要观察指标:①动员前后CD34 细胞和T细胞亚群变化。②术后相关不良反应。③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回输量(单个核细胞计数、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和CD34 细胞数)。结果:纳入患者42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动员前后CD34 细胞和T细胞亚群变化:患者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后外周血CD34 细胞明显增加[(0.054±0.032)%,(1.82±0.76)%,P<0.01]。22例联合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患者CD34 细胞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分别为(8.76±3.39)×106/kg,(3.52±1.33)×105/kg,明显高于单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20例患者[(6.12±2.11)×106/kg,(2.03±1.07)×105/kg,P<0.05]。单独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合用后随CD34 细胞增加,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不明显(P>0.05)。②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相关不良反应:全部病例出现Ⅱ~Ⅲ度脱发,血小板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为(54.43±26.14)×109 L-1,21例患者出现感染性发热(37.8~41.0℃),经抗生素治疗感染均在短期内得到控制。13例患者在白细胞快速上升时出现骨骼疼痛(腰骶部为主)。③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回输量: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非程控冷冻-80℃保存2.0~6.5个月,细胞回收率(88.7±7.4)%,台盼蓝拒染率(92.1±5.5)%,回输的单个核细胞(5.21±2.44)×108/kg,CD34 细胞(6.89±3.55)×106/kg,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2.58±2.33)×105/kg。④循环血量每次10~16L(终点分血量均在3个TBV上)。无严重毒副反应。26例接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者造血功能均获得满意重建。结论:米托蒽醌-大剂量阿糖胞苷方案化疗后单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合用均能安全、有效动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但以合用更为有效。大容量采集是提高干细胞产率,减少采集次数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对血液学家来说,有效地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GL)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虽然对治疗Ph~1染色体阳性的CGL患者能使其生命状况有所改善,但是用目前的治疗方案对患者的生存期改进不大。CGL在儿童白血病中只占2%~4%,而Ph~1阳性者更为罕见。在成人CGL患者中,Ph~1阴性者占10%~20%,这些患者发病的中数年龄为60岁,他们的生存期达18个月。如果儿童发生这种类型的白血病,则对化疗反应更差,且在几个月内就死亡。这种所谓的幼年型CGL与Ph~1阳性的GGL在临床方面有本质上的不同。在试管中的骨髓培养结果是纯粹的单核细胞集落,而不象Ph~1阳性的CGL患者是粒细胞集落,这就提示它可能是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的一种类型。患此病的儿童多半在4岁  相似文献   

18.
徐丹  孟凡义  易正山  孙竞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2):2028-2030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急性白血病患者14例,其中治疗组6例(实验组)在化疗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降至最低时,皮下注射rhIL-113μg/d及rhG-CSF250μg/d,连用至外周血白细胞升高至10×109/L左右时(采集干细胞时)停药。单用rhG-CSF组为对照组。结果:采集前外周血血小板、CD34+细胞数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采集产品的CD34+、CD34+/CD38-、CD34+/CD41a+、CD34+/CD42b+细胞数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移植后实验组血小板>20×109/L平均时间为14.5d,对照组为20.2d(P=0.06)。不良反应主要是肌肉关节疼痛及水肿,均为Ⅰ~Ⅱ级。结论:rhIL-11与rhG-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治疗急性白血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参麦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耐受对比。方法: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20例。对照组(第1组)采用国内公认有效的联合化疗方案,由血液科主管医生根据病人情况选择治疗。治疗组分为两亚组,在对照组化疗方案基础上分别加用重组集落造血刺激因子(第2组)和配合穴位注射参麦注射液(第3组)。观察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后第1、2、4周症状、体征、血象、骨髓象、大便常规、小便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等变化。结果:治疗组两亚组的缓解率均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生活质量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证候积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穴位注射参麦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可取得较好的生存质量或较长的生存期,获得较长时间的临床缓解,有增效减毒作用。  相似文献   

20.
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水平的变化及意义张丽君翟明张敬东卢香兰王倩贾秀兰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能特异性地作用于粒系造血祖细胞,诱导其分化成熟,在抗感染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我们对急性白血病(AL)患者化疗前后及合并感染时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