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张丽英 《锻压技术》2016,(10):113-117
针对棒材二斜辊矫直机单向和双向反弯辊形曲线选择问题,以分段曲率旋转反弯矫直理论为基础,利用MSC.MARC软件对两种辊形曲线对应矫直过程进行建模和有限元模拟,通过对后处理结果中棒材表面摩擦特性、应力、塑性应变、矫直力等参数的对比,较详细地阐明了单、双向反弯辊形对应的矫直机理、矫直过程的特点及各自的优缺点。为验证模拟结果,分别在小型二斜辊矫直试验机上对两种辊形曲线情况下的矫直精度、棒材表面质量及矫直力等参数进行了分析对比,现场试验数据较好地验证了有限元模拟结果。并通过总结模拟和试验结果提出若干以棒材用途和生产成本控制为导向的辊形选择原则。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管棒材矫直机的辊形研究中都假定矫直过程中管棒材是理想圆柱体。但实际情况管棒都是弯曲的。本文自等距曲面的观点出发,既研究了管棒呈直状态下的辊形曲面,也研究了呈弯曲状态时与之线接触的辊形曲面,导出了两者的统一公式,这样就为多辊钢管矫直机和二辊棒材矫直机的辊形设计提出了统一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了保证矫直质量 ,矫直辊应和管棒材呈线接触。基于此 ,本文从啮合原理的角度推导出了斜辊矫直机的矫直辊的理想型线 (双曲线 )。试验表明 :新算法与传统的包络算法相比 ,理论计算精度等级基本相同 ,但新算法表达方式更简练准确 ,使用新算法加工的矫直辊实际矫直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斜辊式管棒材矫直机矫直辊辊形曲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刊在1978年第一期中,我部曾就“斜辊式管棒材矫直机矫直辊辊形曲线”问题,在所发表的一篇有关论文上加了编者按,提倡开展矫直辊问题讨论。本刊以及国内其他期刊先后都发表了许多这方面有价值的论文。截止目前,考虑管棒材为直的条件下的矫直辊理论辊形的公式推导,大家已经有了一致的认识。为使向题的讨论善始善终,我们特约大连标准件总厂刘天明同志撰写了题为“斜辊式管棒材矫直机矫直辊辊形曲线的研究”一文,作为对上述问题讨论的一个小结。本文作者在自己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现有国内外有关矫直辊辊形曲线的研究加以综合,并导出各种不同公式中各参数之间的关系,从而证明了这些公式都是统一的,都代表着同一条理论辊形曲线。文中介绍了求解理论辊形曲线的图解法,说明了内外包络线法都是正确的。对近似辊形曲线的计算也作了论述,并对今后研究的方向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二辊矫直机在辊形曲线确定后,通常通过调整矫直辊的安装角度来实现不同直径棒材的矫直。针对矫直辊的安装角度调整原则问题,运用大型非线性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二辊矫直的弹塑性有限元模型,模拟了大直径棒材二辊矫直过程,比较分析了在不同矫直辊安装角度的情况下,棒材矫后的直线偏差、残余应力、等效塑性应变以及矫直过程中的矫直力,综合得出了矫直辊安装角度的调整原则。根据获得的调整原则进行了实际实验验证,实验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论相吻合。  相似文献   

6.
斜辊矫直作为管材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为达到薄壁细管严苛的精度要求,最优矫直工艺参数的设定至关重要。为解决薄壁细管矫直的难点,以现有的十辊矫直机为基础,设计了十辊薄壁细管矫直的模型,并进行了工艺参数研究。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薄壁细管材矫直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分析不同条件下矫直后管材的X、Y方向的直线偏差、径向偏差得出了适合薄壁细管的最佳压弯量及压扁量,以此拟合出公式。根据公式计算了两组不同情况下管材的工艺参数,通过仿真模拟及实验验证了公式的可靠性,为薄壁细管精密矫直机的开发制造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一、概述现今,矫直钢管和棒材,以应用斜辊式矫直机最为普遍。该机与其它结构形式的矫直机相比,生产率高,矫直质量好。通常,斜辊式矫直机有二辊、五辊、六辊和七辊等。从结构上又分为卧式和立式两种。为了适应大口径钢管生产发展的需要,美国于1946年生产了一种结构新颖的《313》型斜辊式钢管矫直机。该矫直机和通常的斜辊矫直机相比较,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调整方便,生产率高以及矫直质量好等优点。特别是用于矫直大口径和高强度合金钢管,其优越性则更为突出。《313》型矫直机在国外钢管生产中已经普遍使用,并已发展成为定型的系列  相似文献   

8.
矫直辊辊形分析与管棒材矫直的密切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刘鹄然  李强 《钢管》1995,(4):27-29
对管棒材矫直机的辊形曲线进行了新的分析,并提出用同一矫直辊对不同型材的矫直原理。  相似文献   

9.
 在充分考虑二辊矫直机生产工艺特点的基础上,从矫直基本原理入手,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工艺与技术经验,通过对金属变形理论、矫直工艺以及相关矫直机械的设计技术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套新的二辊矫直机力能参数计算模型,并对二辊矫直机力能参数进行了相应的模拟与计算,给出一套工程上实用的二辊矫直机力能参数确定方法,并将其应用到生产实践,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具有进一步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 21.矫直机调整的主要工艺参数有哪些?斜辊矫直机调整的主要工艺参数有:(1)矫直速度的选择;(2)矫直辊倾斜角的选择;(3)矫直辊上下辊间距(压下量)的选择;(4)第二对辊座下辊位置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交错布置的辊式矫直机矫直板材时,矫直力根据矫直机的辊距计算,计算值与实际矫直辊受力有误差。本文引用距相邻上辊或下辊的1/4处作为一个受力支点,建立新的矫直机简支梁受力模型,计算矫直力和矫直功率。并通过MatLab软件进行编程计算钢板矫直机的矫直力,其计算值与实验值比较符合。  相似文献   

12.
王青峡  胡建平  王强 《轧钢》2012,29(2):17-20
针对以往矫直辊辊型设计推导方法复杂,理解困难,实际生产的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用解析几何法推导了钢管矫直辊辊型曲线方程,并对钢管半径改变时矫直辊安装角度进行了近似计算,结果满足实际生产的精度要求。同时,探讨了钢管与矫直辊空间接触弧的形式、方程及长度。  相似文献   

13.
辊式矫直机矫直扭矩的计算主要是根据矫直弯矩与矫直曲率之间的关系积分得到的,但由于传统公式不易于计算,故本文采用一些假设条件简化了矫直扭矩的计算。通过在某钢厂十一辊辊式矫直机上测得的矫直辊上的矫直扭矩以及电机功率的数据,验证了基于假设条件下的矫直扭矩的计算方法的可行性,对实际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核反应堆包壳管的氢化物取向因子会较大程度的影响其力学性能和使用性能。为此,使用6辊精密管材矫直机对?10 mm的Zr-Sn-Nb系合金成品管材进行矫直实验,研究辊缝值、弯曲量及矫直辊角度对其氢化物取向因子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技术分析矫直管材的残余应力,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高压釜渗氢试样的氢化物分布,并通过评级软件检测氢化物取向因子(Fn~(40°))。结果表明:辊缝值、弯曲量及矫直辊角度均对矫直后管材的残余应力有显著影响,并且管材氢化物取向因子随着残余应力的增大而增大。当辊缝值≥10 mm,弯曲量≤4.2 mm,矫直辊角度在31.5°~33.5°之间时管材残余正应力≤35.6 MPa,切应力≤37.8 MPa,此时氢化物取向呈周向或接近周向,氢化物取向因子满足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5.
杨柳 《轧钢》2017,34(6):77-79
为防止热轧带钢表面出现横折印,并提高板形质量,热轧平整机组常配置深弯辊和多辊矫直机。本文依据带钢弯曲变形基本原理对深弯辊防止横折印、深弯矫直组合降低残余应力等机理进行了分析,得出通过深弯辊曲率与矫直机综合设定,不仅可以降低残余应力峰值,还可以使残余应力分布更加均匀。  相似文献   

16.
盘型件双面辗压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商品化软件Deform3D,对盘型件双面辗压成形过程进行了24种不同工况的数值模拟,获得了辗压沟槽的形态特征以及工具参数、工件参数和工艺参数对沟槽形态的影响.最后对槽深与压痕深度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对比,二者符合较好,说明数值模拟给出的研究结论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7.
以一台高精度六重式铝板矫直机为例,对矫直厚度较大的铝板矫直机进行了完整的技术分析,包括六重式辊系布置特性、矫直主要力能参数、矫直机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18.
钢管矫直机力能参数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于凤琴 《钢管》2008,37(5):26-29
探讨了六辊2-2-2型钢管矫直机矫直力计算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比较符合实际的六辊2-2—2型钢管矫直机矫直力的计算体系。利用MatLab软件编制计算出矫直机矫直力和电机容量,经过与矫直机的实际计算结果的对比,证明该计算体系的计算精度能够满足工程的要求,可对矫直机实际容量的计算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华刚 《连铸》2022,41(3):56-64
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板坯连铸铸流电磁搅拌辊的磁路结构及应用参数进行设计。根据连铸机辊列图,计算了铸流电磁搅拌辊的安装位置及各使用工艺参数下等轴晶率。在满足安装空间的基础上,计算了一定铁芯尺寸下的最佳安匝数、磁场强度、电磁搅拌辊各组件温度分布、辊套变形量等参数。模拟结果表明,电磁搅拌辊安装在扇形段1号段的1号位和9号位能得到47.6%~61.6%的等轴晶率。在辊套直径240 mm的尺寸下,结合绕线空间及安装空间,铁芯直径最大尺寸为127 mm,此铁芯尺寸下的最大电流为400 A。计算的搅拌辊温度分布、辊套变形量指导了工程冷却水量设计及机械结构设计。试验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的磁感应强度与实际测试的磁感应强度基本一致。通过实际运行结果发现,设计的冷却水量满足冷却要求。浇注断面为200 mm×1 000 mm的400系不锈钢铸坯在拉速为0.9 m/min时,铸坯的等轴晶率为55%,这与设计值基本一致。模拟结果正确指导了板坯连铸铸流电磁搅拌辊的设计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