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镀锌钝化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镀锌层钝化的重要性.总结了各种六价铬钝化工艺,包括高铬钝化、中铬钝化、低铬钝化、超低铬钝化,银白色钝化、低铬黑钝化、超低铬蓝白钝化.指出了六价铬深蓝色钝化、军绿色钝化和金黄色钝化的注意事项,以及三价铬钝化所存在的问题.钝化后作封闭处理可提高耐蚀性和结合力.烘干老化则是钝化必要的工序.  相似文献   

2.
镀锌钢板表面有机/无机协同钝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镀锌钢板表面无铬钝化处理已成为发展方向.目前无铬钝化主要分为单一钝化和复合钝化,而单一的无铬钝化无法达到铬酸盐钝化效果,相比而言,协同的复合钝化已经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本文综述了镀锌钢板表面无铬钝化中的有机/无机协同钝化的研究现状,主要介绍了有机硅烷协同无机物钝化、有机磷/钼酸盐协同钝化和树脂基无机掺杂钝化三种协同钝化技术和工艺,并展望了无铬钝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锌与锌合金镀层三价铬钝化的优越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价铬钝化的防锈性能不仅能够达到甚至可以超过六价铬钝化的水平,在耐高温性方面分析了锌和锌合金镀层三价铬钝化和六价铬钝化的优劣,三价铬钝化满足特种力学性能方面还要明显的优于六价铬钝化.三价铬经封闭钝化后,装饰效果、力学性能和抗腐蚀能力会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4.
以工业生产线上失效的三价铬蓝白钝化废液为对象,通过添加某些组分来改善钝化液的性能,并延长其使用寿命.结果表明,添加Cr~(3+)能够提高钝化件的耐蚀性,添加Co~(2+)能够恢复钝化件的蓝色光泽,添加复合有机酸能改善钝化件的外观和耐蚀性,添加F-对钝化液性能的影响较小.同时添加Cr~(3+)、Co~(2+)和复合有机酸能明显改善钝化件的外观和耐蚀性,实现钝化液钝化性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镀锌层三价铬黑钝化工艺及其对耐蚀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以Fe2+、Ni2+为发黑剂的三价铬黑色钝化工艺进行研究,考查钝化工艺对黑色钝化膜耐蚀性、装饰性的影响.采用钝化/封闭/罩光漆处理工艺能够大幅度提高钝化件的耐蚀性和装饰性,满足高耐蚀性要求.控制温度、pH值、钝化时间和钝化液的开缸比例能够提高钝化膜的耐蚀性和装饰性.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镀锡钢板钝化方面的研究现状,其中主要涉及温度、钝化时间、镀锡钢板的表面状态等因素对铬酸盐钝化效果的影响,以及无机酸盐和有机类等无铬钝化技术的发展情况.对镀锡板钝化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前景进行了分析,认为低铬和无铬钝化技术将成为镀锡钢板钝化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三价铬蓝白钝化对环境污染小,但钝化液成分较复杂,钝化膜耐蚀性及外观不如六价铬钝化膜.为此,本文探讨了工艺参数对钝化层外观和耐蚀性的影响,并得到了组分简单的镀锌层三价铬蓝白钝化工艺.钝化膜耐蚀性能好,经84 h的中性盐雾试验不产生白锈.  相似文献   

8.
镀锌钢板墨绿色钝化膜的腐蚀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谱和中性盐雾试验,研究了镀锌钢板墨绿色钝化膜的耐蚀性.在质量分数为5%的NaCl溶液中,钝化试样的腐蚀电位较未钝化试样明显正移,腐蚀电流密度大幅降低.镀锌未钝化及钝化试样的Nyquist谱图呈现2个较为完整的容抗弧,说明腐蚀体系受电化学控制.墨绿色钝化试样的容抗弧半径较未钝化试样大,因为钝化膜的形成增大了腐蚀过程的反应电阻,从而提高了试样的耐腐蚀性能.在中性盐雾试验中,镀锌墨绿色钝化试样的耐白锈时间达到400 h.  相似文献   

9.
镀锌层无机物与有机物复合无铬钝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常见的镀锌层无铬钝化液按照其成分大致可以分为无机物钝化、有机物钝化和无机与有机物复合钝化类型.三种类型各有其优势和缺陷,无机物钝化膜的耐热性能优秀,耐蚀性稍差;有机物钝化膜耐蚀性较好耐热性和附着力等性能稍差;无机与有机物复合钝化兼具了两者的优点,但是某些工艺要求多步操作导致有工艺复杂的缺点.介绍了一些典型的无机与有...  相似文献   

10.
热镀锌钢板钼酸盐钝化膜的耐蚀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热镀锌钢板钼酸盐钝化膜进行了研究,探索了一种新的镀锌层无铬钝化工艺,制备出均匀、致密的黑色钝化膜.钝化液的主要成分为钼酸盐,并添加了适量的促进剂和添加剂.采用电化学方法在中性NaCl溶液中研究了钝化膜的耐蚀性能.极化曲线测试结果表明:钝化膜阳极极化曲线呈现钝化特征,相对于热镀锌钢板基体而言,钝化膜的腐蚀电位正移,腐蚀...  相似文献   

11.
镀锌层单宁酸体系无铬钝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镀锌层在单宁酸体系中的钝化工艺。当钝化液的组成及钝化工艺为单宁酸40g.L-1、HNO35ml.L-1、钝化温度为35℃、钝化时间为30s时所得到的钝化膜外观和耐蚀性较好。采用扫描电镜(SEM)对钝化膜的表面形貌进行表征,单宁酸钝化得到的钝化膜较为致密,没有裂纹。  相似文献   

12.
镀锌植酸钝化膜耐蚀性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对镀锌件植酸钝化膜进行了研究.通过点滴实验、中性盐雾试验、盐水浸泡以及电化学测量方法研究了植酸钝化膜的耐蚀性能.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和体式显微镜初步研究了植酸钝化膜的结构,推测钝化膜主要由植酸锌和聚硅酸构成,且钝化膜十分致密,可有效阻止腐蚀介质的渗透,降低了镀锌层腐蚀电流,其耐蚀性已经接近低铬钝化.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ZECCOAT无铬钝化工艺.该工艺采用了高科技纳米技术,钝化液无毒,钝化膜薄且具有自修复性,钝化产品的耐蚀性高.生产实践表明:ZECCOAT无铬钝化的成本与传统三价铬钝化加封闭工艺的大体相同.中性盐雾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三价铬钝化+ ZECCOAT无铬钝化与直接采用ZECCOAT无铬钝化相比较,产品的耐蚀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奚兵 《电镀与环保》2006,26(6):44-46
0前言 镀锌低铬钝化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起,由180g/L、40 g/L高铬二次钝化基础上降到2~5 g/L低铬钝化新工艺,并且钝化膜的耐蚀性基本上可达到高铬钝化的耐蚀性,初步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本文将低铬彩钝化和白钝化常见的膜层缺陷、产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汇总如下.  相似文献   

15.
镀锌三价铬钝化膜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中性盐雾试验比较了酸性氯化钾镀锌层经3种不同钝化剂钝化处理后所得钝化膜的耐蚀性,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研究了不同钝化膜的厚度及组成.结果表明,SpectraMATETM 25 彩色钝化所得钝化膜的耐蚀性最好,可以经受336 h以上的中性盐雾试验,TRI-V121钝化膜的耐蚀性次之,TRI-X120钝化膜最差.TRI-V120和TRI-V121蓝白钝化所得钝化膜的主要组成为Cr2O3,厚度均为200nm左右,但后者的Cr含量较高,因此具有较高的耐蚀性;经SpectraMATETM25彩色钝化所得钝化膜的组成为Cr(OH)3和Cr2O3,厚度约为800 nm,膜层厚是其具有高耐蚀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三价铬钝化膜中六价铬成因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镀锌层三价铬钝化膜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微量六价铬.本文探讨了钝化液温度、pH值、钝化时闻、钝化液浓度以及钝化液成分等工艺参数对钝化件放置期间形成六价铬的影响及钝化膜形成六价铬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钢铁另件镀锌后一般总要用含有六价铬的溶液进行化学处理,使锌镀层表面生成一层钝化膜,以便达到提高锌镀层的抗蚀能力,改进涂料与底金属的结合力和增加装饰性等目的.根据钝化膜的颜色和钝化工艺,钝化膜常常可以分为彩色钝化膜和白色钝化膜两种.使用经验和盐雾试验都表明,彩色钝化膜经过漂白处理后,膜的抗蚀能力大大下  相似文献   

18.
开发了一种黄铜拉链高效钝化工艺,钝化液以苯并三氮唑(BTA)为主,添加了少量硝酸镧和钼酸钠.探讨了钝化液配方、钝化温度和时间对经不同氧化着色工艺处理的黄铜拉链钝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钝化温度为30℃,钝化时间为2 min.适用于红古铜色、仿金色及仿银色拉链的钝化液配方为:BTA3 ~4g/L,La(NO3)3·6H2O 0.3 ~ 0.4g/L,Na2MoO4·2H2O 0.6~0.8g/L,聚乙二醇6000 1g/L.上述配方简单且安全无毒.经钝化及涂油处理后,黄铜拉链的耐蚀性和耐热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在铬酐、磷酸、硝酸和硫酸溶液中加入稳定剂及调色剂,对镀锌钢板进行墨绿色钝化处理.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钝化膜的微观形貌;用能谱仪测定了钝化膜的元素成分及其质量分数.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钝化膜表面较为均匀平整.X-射线能谱分析显示,钝化膜主要由 Cr、O、P、S、N和Zn元素组成,另外膜中还含有少量的Fe.  相似文献   

20.
三价铬钝化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镀锌层三价铬钝化液的组成及钝化参数对钝化膜的影响,并对三价铬钝化液的组成及钝化工艺条件对钝化膜性能的影响做了详细的介绍.指出今后三价铬钝化的研究方向应该向绿色环保发展,提高钝化膜的耐蚀性,简化操作工艺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