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涂瑶生  朱颖  孙冬梅 《中成药》2014,(4):728-734
目的采用热熔挤出法制备布渣叶提取物固体分散体,提高布渣叶提取物的体外溶出度。方法以PEG6000和泊洛沙姆407联合应用为载体,采用热熔挤出法制备布渣叶提取物固体分散体,并对其物相特征、溶出行为进行研究。结果 PEG6000和泊洛沙姆407按1∶4比例制备的布渣叶提取物固体分散体,总黄酮、牡荆苷、异牡荆苷、水仙苷的溶出度分别为80%、100%、100%、90%。在相同药辅比情况下,二元载体制备的固体分散体的溶出度和溶出速率比单一载体制备的固体分散体均有明显提高。结论以PEG6000和泊洛沙姆407联合应用为载体,采用热熔挤出法制备的布渣叶提取物固体分散体,能显著改善布渣叶提取物中总黄酮、牡荆苷、异牡荆苷、水仙苷的溶出度。  相似文献   

2.
大豆苷元-水溶性壳聚糖固体分散体的制备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目的:制备大豆苷元-水溶性壳聚糖固体分散体.方法:溶剂法制备不同比例的大豆苷元-水溶性壳聚糖固体分散体,进行体外溶出试验,差示扫描量热法、X-射线粉末衍射法、红外光谱法物相鉴别固体分散体的形成.结果:制备的1:5和1:9比例固体分散体中,60 min时药物的累积溶出百分率高达90%以上,而对应的物理混合物累积溶出仅约40%,原药溶出仅34.8%.物相鉴定表明,大豆苷元一部分形成低共熔物,以微晶状态分散在固体分散体中.结论:以水溶性壳聚糖为载体制备的固体分散体,有效地提高了难溶性药物大豆苷元的溶出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热熔挤出技术制备难溶性药物尼美舒利固体分散体,提高其溶出速率。方法 以共聚维酮(PVP-VA64,Kollidon VA64)、聚维酮(PVPK30)或聚乙烯醇-聚乙二醇(3∶1)接枝共聚物(Kollicoat IR)为亲水性载体材料,使用双螺杆热熔挤出机制备尼美舒利固体分散体,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X射线衍射法(XRD)、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体外溶出度测定来表征和评价所制备的固体分散体。结果 以共聚维酮为载体制备的尼美舒利固体分散体药物溶出最快,在pH 7.4的磷酸盐缓冲液中10 min溶出达到81%,远快于物理混合物(1 h时只有37%)。X射线衍射图谱显示药物晶体衍射峰消失,差示扫描量热图谱显示药物晶体吸热峰消失,提示药物是以无定形态分散在载体材料中。结论 热熔挤出加工技术适用于制备尼美舒利-共聚维酮固体分散体,药物是以无定形态分散在载体中,溶出度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
《中药材》2016,(7)
目的:应用热熔挤出技术制备难溶性药物银杏总内酯固体分散体,以提高其体外溶出度。方法:选用聚丙烯酸树酯EPO(Eudragit EPO)、共聚维酮S-630(Plasdone S-630)、羟丙基纤维素(HPC)分别与银杏总内酯以一定比例混合,运用热熔挤出技术制备其固体分散体。采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X-射线衍射分析(X-RD)、红外光谱(FT-IR)、体外溶出度来表征和评价所制备的固体分散体。结果:以Plasdone S-630为载体制备的银杏总内酯固体分散体药物溶出效果最佳,在0.1 mol/L的盐酸溶出介质中5 min的银杏内酯B累计溶出达到92%,明显高于物理混合物(1 h时仅有88%)。DSC及X-RD结果表明3种载体辅料所制得固体分散体中药物均以无定形状态存在。结论:热熔挤出技术制备银杏总内酯固体分散体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提高其体外溶出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徐艳  张心怡  狄留庆  樊文玲 《中草药》2018,49(17):4014-4021
目的采用热熔挤出技术制备姜黄素固体分散体,以提高姜黄素的溶解度和溶出度。方法以姜黄素为模型药物,丙烯酸树脂Eudragit E PO(EPO)为载体,溶解度参数法评价药物与载体的相容性。以姜黄素的含量、结晶度和溶出度为评价指标,单因素实验筛选热熔挤出过程中的机筒温度、螺杆转速和冷却速率,优化制备工艺,并与溶剂法和熔融法比较。结合差示扫描量热法、X射线衍射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饱和溶解度测定和体外溶出度试验等对热熔挤出最佳工艺制备的固体分散体进行表征与评价。结果最佳制备工艺:螺杆转速为100 r/min,机筒温度为130~160℃,冷却方式为液氮冷却。此条件下制备的姜黄素固体分散体,药物以无定形态分散在载体中,药物与载体间形成较强的相互作用。结论热熔挤出技术可制备热敏性姜黄素分散体,为采用热熔挤出技术制备热敏性药物固体分散体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黄芩苷作为模型药物,比较胶态二氧化硅与多孔二氧化硅作为其固体分散体载体的溶出特性。方法:将胶态二氧化硅、多孔二氧化硅作为载体,用溶剂法制备黄芩苷固体分散体,进行体外溶出试验,扫描电镜法、差示扫描法、X-射线衍射法鉴别固体分散体的形成。结果:黄芩苷与胶态二氧化硅、多孔二氧化硅制成的固体分散体均能达到快速释放的目的,且随着载体比例的增加,释放加快,60 min内累积释放达80%以上;黄芩苷以非晶体形态分散在固体分散体中。结论:2种载体的释放行为不同,相同比例的这2种固体分散体中,60 min内多孔二氧化硅的溶出度慢于胶态二氧化硅的;60 min后,二者的溶出度接近。  相似文献   

7.
比较研究厚朴总酚固体分散体不同制备方法之间的差异。分别使用热熔挤出法、溶剂蒸发法、熔融冷却法制备厚朴总酚Plastone S-630及HPC 2种辅料固体分散体。采用DSC,X-射线衍射评价所制备固体分散体中药物的分散状态;通过FT-IR分析药物与辅料之间可能存在的连接方式;最后通过加速稳定性-溶出试验比较3种工艺的稳定性差异。DSC及X-射线衍射结果显示3种工艺制备的固体分散体中药物均能以无定形态存在;FT-IR结果也无法区别3种工艺间的差异;加速稳定性-溶出试验表明HPC所制备的固体分散体稳定性明显优于Plastone S-630,同种辅料间热熔挤出技术制备的固体分散体稳定性要好于其他2种工艺。  相似文献   

8.
银杏内酯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和体外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优选银杏内酯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工艺,提高银杏内酯的体外溶出度.方法:以银杏内酯B的体外溶出度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处方和工艺因素对银杏内酯固体分散体中药物溶出的影响;以X-射线衍射法和差示扫描量热法对固体分散体进行表征.结果:差示扫描量热法和X-射线衍射分析试验表明药物以无定形态存在于固体分散体中.银杏内酯B从PVP固体分散体中的溶出速率比原药粉末显著提高,且药物中银杏内酯A,B,C和白果内酯从固体分散体中的溶出相似性(f_2值均大于50)优于原药粉末.结论:将银杏内酯制成固体分散体能显著提高药物的溶出速率,可用于进一步制备其固体剂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备载大豆苷元(daidzein,DZ)二氧化硅(Aeroperl~? 300 Pharma,AP)固体分散体(DZ-AP),并对其促进大豆苷元口服吸收作用进行体内外评价。方法利用均匀设计优化DZ-AP处方;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X射线衍射法(XRPD)进行表征;通过检测其体外累积溶出速率和大鼠体内血药浓度变化评价DZ-AP体内外释药行为,并对DZ-AP固体分散体的稳定性进行考察。结果均匀实验设计优化出DZ-AP固体分散体的处方为:大豆苷元100 mg,溶解在3倍量的甲醇中,加入300 mg AP,室温搅拌45 min,旋蒸除去溶剂,减压干燥1 h。DSC和XRPD分析表明药物大部分以无定型的状态存在于固体分散体中。与原料药相比,DZAP体外溶出速率显著加快。大鼠药动学数据显示,固体分散体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是大豆苷元原料药的137.1%。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DZ-AP在室温及加速条件下放置3个月,大豆苷元的含量、溶出度均未发生明显改变,表明在贮存过程中稳定性良好。结论以AP为载体制备DZ-AP固体分散体可有效提高大豆苷元的溶出速率和口服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0.
黄芩苷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体外溶出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制备黄芩苷的固体分散体,并对其体外溶出特性进行考察。方法:采用熔融法,制备黄芩苷的固体分散体;并考察载体的种类和比例对体外溶出的影响。结果:确定以尿素为载体,制成黄芩苷-尿素(1∶6)固体分散体;与原料药相比,其溶出度提高了4倍,溶解度提高了200倍;紫外光谱结果表明黄芩苷和尿素之间没有新的物相产生。结论:黄芩苷-尿素固体分散体极显著地提高了黄芩苷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  相似文献   

11.
安宫牛黄丸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少锦  齐岚平  田新乐 《中成药》2006,28(3):376-378
目的:观察加用安宫牛黄丸后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预后的影响。方法:将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安宫牛黄丸的DAI患者30例作为治疗组,与只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的DAI患者30例作对照,通过对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临床疗效和死亡率的比较,判断分析安宫牛黄丸对DAI预后的影响效果。结果:GCS评分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P<0.05),临床疗效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R id it分析,P<0.05),病死率下降。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安宫牛黄丸后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意识障碍、体温和去脑强直状态,使DAI预后趋于良性,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安宫牛黄丸脑电激活作用的机制,评估朱砂、雄黄在其“醒脑开窍”作用中所发挥的作用,推测其在适应证“瘟病”治疗中存在的意义,为安宫牛黄丸组方的合理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7组,即对照组、模型组、含朱砂雄黄的安宫牛黄丸(全方)组、不含朱砂雄黄的安宫牛黄丸(简方)组,朱砂+雄黄组、雄黄组、朱砂组,分别给与蒸馏水、0.4 g·kg-1全方、0.32 g·kg-1简方、0.08 g·kg-1朱砂+雄黄、0.04 g·kg-1雄黄、0.04 g·kg-1朱砂,连续给药3 d,末次给药后1 h,以内毒素(LPS)尾静脉注射复制内毒素脑损伤模型,以单胺类递质及其代谢产物为观察指标,采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法(HPLC-ECD),测定安宫牛黄丸及朱砂、雄黄对LPS致脑损伤皮层中单胺类递质及其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结果:LPS尾静脉注射6 h后,皮层中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明显升高,肾上腺素(E)有降低的趋势,对3-甲基-4-羟-苯乙二醇(MHPG)的影响不明显;皮层中5-羟色胺(5-HT)、代谢产物5-羟吲哚乙酸(5-HIAA)含量明显升高;多巴胺(DA)、高香草酸(HVA)含量无明显变化,3,4-二羟基苯乙酸(DOPAC)的含量降低。全方有降低NE,提高DOPAC,E含量的趋势,但统计学无明显差异,全方可明显降低5-HIAA含量,和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简方则进一步提高皮层NE含量,和模型组及全方组比较差异显著,简方可显著提高皮层DA含量,和各组比较差异均显著。朱砂+雄黄升高E含量、降低NE含量的作用更明显;单独的雄黄可明显降低5-HT含量。结论:安宫牛黄丸可部分逆转LPS所致皮层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改变,朱砂+雄黄及单独雄黄、朱砂和全方的作用相似。对皮层单胺类递质的影响可能是安宫牛黄丸对内毒素脑损伤促清醒作用机制之一,推测朱砂雄黄可能是安宫牛黄丸醒脑开窍作用的重要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3.
韩凤梅  李宇  李路军  陈勇 《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4):1406-1408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安宫牛黄丸中栀子苷、黄芩苷和盐酸小檗碱含量的反相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柱(4.6 mm×250 mm,5 μm),乙腈-6 mmol·L-1 KH2PO4水溶液(pH 4.6)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40 nm。结果:栀子苷、黄芩苷和盐酸小檗碱的线性范围分别为4.50~110.00,5.00~153.00,6.40~191.00 mg·L-1;质量检测下限分别为0.77,1.53,1.43 ng;栀子苷的回收率为104.44%,RSD为1.79%;黄芩苷的回收率为96.98%,RSD为1.76%;盐酸小檗碱的回收率为101.08%,RSD为3.1%。结论:采用该方法同时测定安宫牛黄丸中栀子苷、黄芩苷和盐酸小檗碱含量具有简便﹑快速﹑准确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测定黄芩不同提取物的溶出度并评价其抗氧化性能。方法:根据前处理工艺收集含不同伴生物质的黄芩提取物(黄芩苷质量分数分别为19.75%,62.83%,84.55%,98.0%),采用HPLC测定各提取物中黄芩苷的溶出度,流动相甲醇-水-磷酸(47∶53∶0.2),检测波长280 nm。利用DPPH模型测定不同黄芩提取物抗氧化的能力,检测波长516 nm。结果:不同伴生物质黄芩提取物中黄芩苷含量越高,溶出度降低;4种提取物的3 h累积溶出率分别为38.24%,25.91%,23.49%,22.98%。抗氧化能力随着提取物中黄芩苷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当黄芩苷质量分数85%时,抗氧化能力无明显变化。结论:不同质与量的伴生物质对黄芩提取物中黄芩苷的溶出度和抗氧化性能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作为久负盛名的中药急救药品,安宫牛黄丸协同其他疗法对脑炎,中风,脑出血、脑缺血性损伤等脑病及所导致的高热昏迷有独特的疗效,现代药理实验表明安宫牛黄丸对大鼠急性期脑出血、脑缺血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对闭合性脑损伤大鼠的脑水肿、脑缺血缺氧状态等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另外安宫牛黄丸对脓毒症大鼠也有一定的干预作用。但由于安宫牛黄丸组方中含有雄黄(砷)和朱砂(汞),其安全服用尤为重要,本文从安宫牛黄丸的现代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阐述它的研究现状,旨在为合理应用安宫牛黄丸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安宫牛黄丸对实验性大鼠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安宫牛黄丸组、西药组、中西药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动物模型,在脑缺血后6 h、24 h、48 h、72 h进行神经功能行为评分;造模连续给药4 d后,取脑组织,计算脑系数,干湿重法观察脑组织含水量,腹主动脉采血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结果 阻断大脑中动脉后4 d内,除了假手术组外,所有大鼠都出现程度不同的运动障碍;脑系数、脑含水量和血清IL-10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安宫牛黄丸组、西药组、中西药组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脑系数、脑组织含水量及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并升高血清IL-10水平(P〈0.05);以中西药组作用最优,与假手术组、模型组、安宫牛黄丸组、西药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宫牛黄丸组与西药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安宫牛黄丸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对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是其对脑缺血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王少锦  齐岚平 《中医杂志》2004,45(12):921-922
目的:观察安宫牛黄丸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预后的影响,探讨其应用于DAI患者后在催醒、降温等方面的作用.方法:将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安宫牛黄丸的DAI患者30例作为治疗组,与只进行西医常规治疗的DAI患者30例作对照,通过比较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和病死率,判断分析安宫牛黄丸对DAI预后的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0%)明显优于对照组(56.7%,P<0.05),症状、体征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GC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病死率下降,治疗组病死率为0,对照组为10 %.结论:安宫牛黄丸在DAI治疗中具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疗效安全可靠,毒副作用小,使DAI预后趋于良性,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王国骅  向军  兰瑞  张雯 《中成药》2012,34(10):1866-1869
目的 观察安宫牛黄丸对大鼠急性缺血后神经元凋亡及神经元内磷酸化Akt表达的影响.方法 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安宫牛黄丸小、中、大剂量组.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脑缺血模型,采用Nissl染色观察脑损组织伤,采用NeuN和TUNEL荧光双染检测神经元凋亡,NeuN和磷酸化Akt免疫荧光双染检测神经元内磷酸化Akt的表达.结果 大、中剂量安宫牛黄丸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减轻缺血引起的脑组织损伤,减少引起的神经元凋亡比率,上调神经元内磷酸化Akt的表达.结论 安宫牛黄丸可能通过上调缺血后神经元内磷酸化Akt的表达,抑制神经元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安宫牛黄丸的实验药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安宫牛黄丸的实验研究内涵。方法:根据安宫牛黄丸实验研究资料分类介绍。结果:安宫牛黄丸实验研究内涵主要体现在:对方中黄芩、栀子、郁金、黄连、牛黄、麝香、朱砂、雄黄做了质量控制研究;对方中朱砂、雄黄是否必需及其药代动力学状况进行了初步研究;该药通过对急性脑损伤动物模型脑组织、脑电波、单胺类和氨基酸类神经递质、一氧化氮、氧化损伤与抗损伤因子、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肌酸激酶的调节,产生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的效用;实验还发现该药有解热、镇静、抗缺氧等作用,未发现抗惊厥作用;可试用于白血病的治疗;对肺、肝有保护作用;生理状态下较长时间服用对心肌、肾、红细胞、脾等有一定的损伤,病理状态下损伤较小。结论:这些研究成果对进一步提升该药的质量标准、推广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