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ALT水平HBe Ag阴性慢性乙肝肝炎(CHB)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与病毒载量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14例HBe Ag阴性CHB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为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5型,再按ALT水平分为≥2×ULN组和2×ULN组,比较2组间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与HBV DNA载量的相关性。结果:在ALT≥2×ULN组患者中,湿热中阻型所占比例最高(48.4%),其次为肝郁脾虚型、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而在ALT2×ULN组患者中,以肝郁脾虚型和瘀血阻络型分布为主,所占比例分别为38.5%和34.6%,2组间中医证型分布比较有差异(P0.01)。HBV DNA载量在湿热中阻型最高,其他各型由高到低分别为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瘀血阻络型脾肾阳虚型。ALT≥2×ULN组患者HBV DNA载量明显高于ALT2×ULN组,2组间HBV DNA载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LT水平与中医证型分布存在相关性,中医证型与病毒载量有一定关系,尤其湿热中阻型与病毒载量关系密切,可作为慢乙肝中医证型客观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血清催乳素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型相互关系。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07年1月间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患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2例,肝硬化患者51例。按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将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辨证分型,分别检测各型催乳素(prolactinPRL)血清浓度。结果:慢性肝炎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型患者血清PRL较肝郁脾虚、肝胆湿热型患者有明显升高(P<0.01),男性以脾肾阳虚型升高明显,女性以脾肾阴虚型升高明显。肝硬化患者肝肾阴虚与脾肾阳虚两型血清PRL较肝郁脾虚、湿热蕴结、气滞血瘀三型明显升高(P<0.01)。水湿内停型血清较这三型也有升高(P<0.05),但不如肝肾阴虚与脾肾阳虚两型明显。结论:血清PRL升高与慢性肝病虚证有关,尤其与肾虚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宿主基因HLA-A24、CW1表达、HBV-DNA荧光定量及生化指标ALT、AST变化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各证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符合标准的98例乙型肝炎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及脾肾阳虚5种证型,设40名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中的乙肝病毒定量(HBV-DNA)水平及白细胞中的HLA-A24和CW1基因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并分析相关因素与不同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HBV-DNA定量检测结果:四组证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LA-A24定量结果:以脾肾阳虚证型最低,四组证型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LA-CW1定量结果以肝胆湿热最低,与肝郁脾虚及脾肾阳虚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定量结果以脾肾阳虚证最高,与其它三组(肝郁脾虚、肝肾阴虚及瘀血阻络)结果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ST定量结果以脾肾阳虚证最高,与其它三组(肝胆湿热、肝肾阴虚及瘀血阻络)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比较:HBV-DNA定量与ALT及AST呈正相关(P<0.05);HLA-CW1与HLA-A24呈正相关.结论:不同中医证型乙型肝炎患者结局不同,通过HBV-DNA、肝酶及HLA-A24及HLA-CW1的联合检测可以为临床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型提供一个方向性指导.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和肝功能指标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为临床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方案选择和疗效观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1—12月乐山市中医医院983例CHB患者,其中中医辩证分型实证270例(湿热中阻证75例、瘀血阻络证195例)、虚证713例(肝郁脾虚证662例、肝肾阴虚证28例、脾肾阳虚证23例)。检测各证型患者肝功能相关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il)]和T细胞(CD3+、CD4+、CD8+)计数,分析各项指标与CHB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 肝郁脾虚证、瘀血阻络证、湿热中阻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临床CHB频率依次升高。CHB各证型中,脾肾阳虚证患者年龄最大,湿热中阻证患者年龄最小。各证型间肝功能相关指标和T淋巴细胞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CD4+T细胞计数与湿热中阻证呈正相关(P<...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将14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湿热中阻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和脾肾阳虚证5种证候,观察各证候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发现湿热中阻证与肝郁脾虚证在5种证候中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53.8%和31.7%;湿热中阻证的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阳性率分别为69.4%和68.8%,明显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肾阴虚证患者的总胆汁酸(TB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乙肝e抗原(HBeAg)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湿热中阻证患者 HBV-DNA病毒载量明显高于其他3组(HBV-DNA>105 copies/mL),病毒复制最为活跃。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与实验室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实验室指标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辨证论治有着较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肝功能和肝脏储备功能之间的关系,以阐释其内涵。方法:收集乙型肝炎肝硬化病例120例,根据肝硬化中医临床辨证分为六型,测定入院3 d内的肝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与Child-pugh评分及分级情况。结果:水湿内停、湿热蕴结、脾肾阳虚三证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明显升高,湿热蕴结型与各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就血清总胆红素(TBIL)而言,湿热蕴结型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肝肾阴虚型白蛋白(ALB)含量与其他各型比较差异明显(P<0.05),而各组的球蛋白(GLB)含量比较无明显差异。肝气郁结证型PT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其时间最短,显著低于其他各组。从Child-pugh评分和分级来看,各证型肝脏储备功能均下降;肝气郁结证型肝脏储备功能最好,瘀血阻络型肝脏储备功能最差。湿热蕴结、肝肾阴虚、瘀血阻络型主要分布在B级和C级;肝气郁结、水湿内停型主要分布在A级和B级;脾肾阳虚型以B级为主,显著高于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证型(P<0.05)。结论:ALT、TBIL、ALB、PT与Child-pugh分级可能可作为乙型肝炎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合并慢性胆囊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分析313例反流性食管炎合并慢性胆囊炎患者的一般资料、症状、危险因素及胃镜下食道炎分级。结果反流性食管炎合并慢性胆囊炎患者中医证型由高到低为肝郁脾虚、寒热错杂、肝郁胃热、气滞痰阻、肝胃不和、气滞血瘀、肝脾湿热、肝胆湿热、肝胃阴虚。精神因素患者多见肝郁脾虚、肝胃不和证,高脂辛辣饮食、饮酒患者多见肝胃郁热、肝脾湿热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反流性食管炎合并慢性胆囊炎患者中医证型主要为肝郁脾虚型,虚实夹杂,以虚为主,临床诊疗中注意疏肝解郁补脾,同时注意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程度、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分析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程度及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以期为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筛选2009年5月~2010年1月在我科就诊的21例慢性乙肝患者(1×ULN≤ALT≤2×ULN、HBV-DNA均≥104拷贝/mL),分别行肝组织病理活检及中医辨证分型,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1例患者中肝组织病理炎症程度G11例,G220例;纤维化分级S0-216例,S3-45例;中医辨证肝郁脾虚型11例,湿热中阻型9例,脾肾阳虚型1例。肝郁脾虚型与湿热中阻型在组织学肝纤维化分级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组织学炎症分期上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1)肝组织学检查对于HBV-DNA≥104拷贝/mL、1×ULN≤ALT≤2×ULN的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的选择与否具有重要意义。(2)符合本文纳入标准的慢性乙肝患者中医证型以肝郁脾虚、湿热中阻为主,其肝组织学炎症及纤维化程度以轻度为主,且大多数需抗病毒治疗。(3)符合本文纳入标准的慢性乙肝患者肝郁脾虚型较湿热中阻型肝纤维化程度相对较重,更应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安络化纤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型和湿热中阻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差异,探讨乙肝肝纤维化的优化治疗方案。方法:收集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68例,其中中医辨证为肝郁脾虚证31例,湿热中阻证37例,均用安络化纤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36周,检测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超声实时组织弹性成像检测肝纤维化指(LF值)、血清肝纤维化四项值及ALT、AST、HBVDNA的值。结果:无论是肝郁脾虚组还是湿热中阻组治疗后其LF值、肝功能、乙肝病毒及血清肝纤维化四项指标上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但治疗后湿热中阻证较肝郁脾虚证在ALT、AST、HBVDNA等指标的改善上更为显著(68.8±41.7 VS 42.9±51.4,64.7±51.4 VS39.4±43.6,3.39±0.75 VS 2.15±0.53,P0.05),且HA和LF值湿热中阻证患者较肝郁脾虚证患者有较为明显的向好趋势(0.60 VS 0.41,72.8 VS 53.7)。结论:安络化纤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证和湿热中阻证乙肝肝纤维化患者均有一定疗效,且湿热中阻证患者在肝功能复常和乙肝病毒抑制上疗效优于肝郁脾虚证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体检人群脂肪肝中医证型分型和特点,及主要证型与相关临床因素的关系。方法:设计表格对160例经体检B超确诊为脂肪肝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项目:性别、年龄、体重、生活习惯、相关疾病。结合检查单根据中医辨证理论标准对患者分型,比较主要证型与临床因素的相关性。结果:160例患者有57例肝郁脾虚型、41例肝肾阴虚型、30例脾虚湿阻型、18例肝气郁滞型、7例湿热中阻型、4例瘀血阻络型、3例痰瘀互阻型,主要证型为前四型。不同性别、不同的年龄组脂肪肝发病率差异具显著性,具统计学意义(P<0.01),主要证型体质指数(MBI)及均值、肥胖发病率比较不具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0.01)。肝郁脾虚型患者多见轻度脂肪肝,肝肾阴虚型多见轻度或中度脂肪肝,脾虚湿阻型、肝气郁滞型各程度脂肪肝发病率差异不显著。结论:本研究主要脂肪肝证型为肝郁脾虚型、脾虚湿阻型、肝肾阴虚型、肝气郁滞型,各证型与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生活习惯、相关疾病有关。  相似文献   

11.
肝病患者多项凝血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将军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9):2337-2338,2340
目的探讨146例不同肝病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PLT)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病情的关系。方法分别检测146例不同肝病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的PT、APTT、TT、Fib、D-D及PLT水平。利用SPSS14.0统计软件对各项指标进行组间t检验分析。结果肝病各组PT、APTT、TT、D-D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Fib、PLT水平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肝病各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T、APTT、TT、Fib、D-D及PL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轻度慢性肝炎组与急性肝炎组比较差异不显著;中、重度慢性肝炎组与急性肝炎组比较PT、APTT、TT、Fib、D-D及PL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轻度慢性肝炎组比较,除PT水平差异不明显外,其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肝硬化组分别与其他肝病组比较,除TT水平与中、重度慢性肝炎组差异不明显外,PT、APTT、TT、Fib、D-D及PL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病各组PT、APTT、TT、D-D与肝细胞的受损程度呈正相关,Fib、PLT呈负相关。PT、APTT、TT、Fib、D-D及PLT的检测对评价肝脏的受损程度和了解肝病患者不同病程时期的凝血功能状况,对临床诊治及其病情预后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琳  唐沪强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2):166-167,169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128例胃癌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和抗凝血酶-Ⅲ(AT-Ⅲ),并与67例胃溃疡患者、84例胃炎患者及65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 胃癌患者PT、APTT、TT较胃溃疡、胃炎患者和健康人明显延长(P<0.05),Fib、D-D明显增高(P<0.05),AT-Ⅲ则明显减低(P<0.05).结论 PT、APTT、TT′结果延长,提示胃癌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Fib、D-D结果增高可致胃癌患者血栓形成和癌细胞远处转移.因此,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对胃癌患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证候要素与神经功能及凝血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23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按<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进行证候评分,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同时检测凝血因子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研究中医证候与NDS及凝血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22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中医证候要素分为风证(147例,占65.92%)、火证(100例,占44.84%)、痰证(123例,占55.16%)、血瘀证(78例,占34.98%)、气虚证(31例,占13.90%)、阴虚阳亢证(25例,占11.21%),其中以风证、痰证、火证为主.风证、火证、痰证和气虚证证候积分与NDS均呈正相关(r1=0.207、P1=0.002,r2=0.284、P2=0.000,r3=0.245、P3=0.000,r4=0.152、P4=0.023);气虚证证候积分与PT呈负相关(r=-0.170,P=0.011);痰证、血瘀证、气虚证证候积分与APTT均呈负相关(r1=-0.182、P1=0.006,r2=-0.148、P2=0.027,r3=-0.211、P3=0.001);余证候与NDS及凝血因子均无相关性.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以风证、痰证、火证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影响较大,气虚证亦有影响.痰证、血瘀证及气虚证与患者凝血功能密切相关,其分值可反映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syndrome elements and neurologic function and between them and coagulation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CI).Methods Two hundred and twenty-three patients with ACl were enrolled. The syndromes of this disease were scored according to Stroke Diagnostic CHteria for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s.Neurologie function deficit score (NDS) was scored according to stroke scale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SS).The prothrombin time (PT),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and fibrinogen (FIB) contents were detected.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CM syndrome elements and NDS and between them and coagulation function were investigated.Results Two hundred and twenty-three patients with ACI were divided into six syndromes:wind syndrome(风证,n=147,65.92%),fire syndrome (火证,n=100,44.84%),tan syndrome(痰证,,n=123,55.16%),blood stasis syndrome(血瘀证,n=78,34.98%),deficiency of qi syndrome(气虚证,n=31,13.90%),and yin deficiency causing hyperactivity of yang syndrome(阴虚阳亢证,n=25,11.21%).The wind,tan and fire syndromes were the main syndrome elements related to ACI.The scores of wind,fire,tan and deficiency of qi syndromes we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NDS(r1=0.207,P1=0.002;r2=0.284,P2=0.000;r3=0.245,P3=0.000;r4=0.152,P4=0.023).The score of deficiency of qi syndrome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PT(r=-0.170,P=0.011);and the scores of tan,blood stasis,and deficiency of qi syndromes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PTT (r1=-0.182,P1=0.006;r2=-0.148,P2=0.027;r3=-0.211,P3=0.001).Other syndromes were not correlated to NDS or coagulation factors.Conclusion The neurologic function deficiency due to ACI is more likely influenced by wind,tan,and fire syndromes;deficiency of qi syndrome also has some effects.The syndromes of tan,blood stasis,and deficiency of qi are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coagulation function,and their scores may reflect the clotting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ACI.  相似文献   

14.
系统性红斑狼疮为累及多系统损害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狼疮性肾炎是其最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临床多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甚至肾功能衰竭,进而发展为终末期肾衰。该文系统总结了梁晓平主任医师辨证论治狼疮性肾炎临床经验。梁师认为该病病机总为本虚标实之证,内外相兼,肝肾阴虚为本,热毒血瘀为标。其分型证治可分为热毒壅滞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脾肾阳虚证四型。以养阴清热,益气温阳为治疗大法,活血化瘀利水法贯穿病程始终。治疗上宜分清标本虚实,轻重缓急,灵活采用清热凉血,养阴清热,益气养阴,脾肾双补等方法。临床上单纯西医治疗单一,西药副作用较大,如果配合中医中药治疗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并能有效的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减少复发率,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包括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血小板容积(PCT),探讨常见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在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及肝衰竭患者中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于该院治疗的肝病患者共120例,分为慢性病毒性肝炎组(46例)、肝硬化组(Child-Pugh A、B、C级)(44例)、肝衰竭组(30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健康对照组。检测所有受试者的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以及血小板参数(PLT、MPV、PDW、PCT)。结果除TT、Fg和D-D在健康对照组与慢性病毒性肝炎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病毒性肝炎组、肝硬化组(Child-Pugh A、B、C级)和肝衰竭组的PT、APTT和TT逐渐延长,PTA和Fg下降,D-D值增加,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病毒性肝炎组、肝硬化组(Child-Pugh A、B、C级)和肝衰竭组的PLT值逐渐下降,而MPV、PDW值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和肝衰竭组的PCT值低于慢性病毒性肝炎组(P0.05)。结论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在慢性肝病进展的不同时期发生规律性改变,为临床诊治及预后判断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凝血、纤溶和抗凝指标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情进展中的变化规律。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于该院确诊的乙型肝炎患者164例,根据病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66例)、肝硬化组(51例)、肝癌组(21例)、肝衰竭组(26例),同时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组PT、APTT、TT、FI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组比较,肝硬化组、肝衰竭组PT、APTT及TT水平升高,而FIB水平显著下降(P<0.05),肝癌组PT、APTT、FIB均显著升高(P<0.05)。除肝癌组外,D-D及FDP水平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升高(P<0.05),AT-Ⅲ水平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下降(P<0.05)。结论随着慢性乙型肝炎病情的进展,凝血、纤溶和抗凝指标发生变化,有效监测这些指标对了解肝脏疾病进展、治疗和预后判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85例肝硬化患者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程玲  马芳芳  王厚照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8):1928-1928,193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和D-二聚体(D-D)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ILACL-TOP全自动血凝仪对85例肝硬化患者和6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PT、APTT、FIB、TT及D-D的检测。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PT、APTT、TT均延长,FIB减少,D-D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的检测,对判断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状况、出血危险性及治疗预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对围术期产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0月-2012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DIC 产妇40例(DIC 组),选取在我院体检正常的健康孕妇40例(健康孕妇组),同时选取40例健康非孕妇(健康非孕妇组)为研究对象,对三组凝血与纤溶指标进行检测并比较分析。结果健康孕妇组与健康非孕妇组比较显示,PLT、FIB 明显升高,PT、TT、APTT 及 D-D 二聚体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DIC 组与健康孕妇组比较发现,PLT、FIB 明显降低,而 PT、TT 和 APTT 明显延长,D-D 含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DIC 组与健康非孕妇组比较,PLT、FIB 降低,而 PT、APTT 及 D-D 二聚体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除 APTT 与 PT 之间无关外,DIC 组组内其他的凝血与纤溶指标都具有一定的相互关系(P <0.05)。结论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对于围术期产妇 DIC 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APTT、PT 和 TT 水平的升高提示患者凝血功能下降,而 D-D 的升高则说明纤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阈下抑郁的中医分型,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临床路径,方法对180例阈下抑郁患者依据中医分型标准进行分型分析.结果本组180例阈下抑郁患者中医分型依次为肝气郁结型(37.8%)、忧郁伤神型(30.6%)、阴虚火旺型(13.3%)、心脾两虚型(11.7%)、气郁化火型(6.7%);肝气郁结型、忧郁伤神型、阴虚火旺型女性构成比高于男性,气部化火型、心脾两虚型男性构成比高于女性.结论阈下抑郁中医分型以肝气郁结型和忧郁伤神型多见,因此在阈下抑郁的研究中,应针对这两种抑郁证型加大研究力度,为临床对该类患者的中医分型治疗提供新的临床路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正常孕妇妊娠各期及产科早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FIB)、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单体(FM)水平的变化。方法分别检测30例正常对照组妇女、90例正常妊娠妇女(妊娠早期30例、妊娠中期30例、妊娠晚期30例)及10例产科早期DIC患者的PT、APTT、TT、FIB、D-D及FM水平。结果正常孕妇组妊娠早期的PT及妊娠中、晚期的APTT、TT、FIB、FM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正常孕妇组妊娠各期D-D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产科早期DIC组与正常孕妇组妊娠各期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均有差异(P<0.001)。正常孕妇组妊娠中、晚期PT、APTT较妊娠早期明显缩短(P<0.001),FM水平明显升高(P<0.001);TT、FIB、D-D水平在正常孕妇组妊娠各期中均有差异(P<0.05、P<0.001)。结论妊娠不同期,正常孕妇凝血机制会发生改变。一旦有早期DIC的发生FM水平会有较明显的升高,因此,FM指标的检测相对于D-D检测在确定早期DIC有着较明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