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Co_2O_3—Cr_2O_3—Fe_2O_3—MnO_2系黑色颜料对三种基础釉的适应性,并从颜料用量、釉浆浓度、釉烧温度等方面分别对比,确定了该颜料釉烧呈色最佳的工艺条件。根据近代玻璃结构理论和配位场理论,对其呈色机理进行了定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陈达谦  王长文 《中国陶瓷》1993,(2):42-44,53
研究了不同颗粒粒度分布的Nd_2O_3-SiO_2系颜料对釉呈色的影响,结果表明该颜料的颗粒粒度分布对其在釉中的呈色有明显的影响;提出了该颜料获得较好的使用效果的粒度范围。  相似文献   

3.
张旭东  何文 《陶瓷》1997,(5):44-46,16
利用晶体场理论,对Co2O3-Cr2O3-MnO2-Fe2O3系高温黑颜料在基础釉中的呈色稳定性进行了定性分析,确定了该系颜料呈色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最佳工艺条件,这对该系颜料的生产和正确使用有很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稀土氧化物对变色结晶釉呈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系统地探讨了稀土氧化物对变色结晶釉呈色的影响。在硅酸锌结晶釉的基础上加入变色颜料 ,从基础结晶釉的组成、变色颜料的组成与添加量、稀土氧化物的种类与添加量 ,制备工艺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试验 ,主要考察了Pr2 O3、Sm2 O3、La2 O3、CeO2 、Y2 O3对变色釉变色及着色的影响 ,分析了影响变色结晶釉变色效果的诸因素。通过电脑测色分光光度计SP - 10 0 0对釉反射率及色度测试表明 ,变色釉在可见光的范围内有3个比较大的吸收峰 ,从而在不同的光源下显现不同的颜色。通过测试结果分析最后确定了稀土添加剂的种类和加入量范围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Co_2O_3—Cr_2O_3—Fe_2O_3—MnO_2系高温黑颜料的合成工艺,研究分析了四种氧化物的不同配比、混合及合成温度等工艺过程对颜料呈色的影响,从而确定了含钴量较低呈色纯正的Co—Cr—Fe—Mn系高温颜料的最佳工艺条件,并利用过渡金属络合物的吸收光谱理论对Co、Cr、Fe、Mn四种元素的变价离子使含Ba釉着黑色的特性作出了定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滕元成 《中国陶瓷》2003,39(2):13-14,40
本文对Li2O—Na2O—K2O—CaO—MgO—A12O3-SiO2系统乳浊釉的乳浊机理进行了研究。借助于XRD分析,发现该系统乳浊釉为熔析乳浊釉,主要乳浊相是α—CaSiO3,晶相和CaSiO3晶相。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首先采用Co2O3、Cr2O3、Fe2O3、MnO2等氧化物制备最佳的黑色剂;其次,制备基础釉:最后,把适量的黑色剂与一定量的基础釉混合,制备电磁产品商标釉。本文主要从颜料的发色、基础釉的组成、商标釉的配置及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影响黑色商标釉的黑色剂的主要氧化物为Co2O3和Cr2O3,F...  相似文献   

8.
王敏 《陶瓷》2006,(2):33-35
无机锆基颜料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研制成功,它具有发色鲜艳、呈色能力强、高温稳定性及耐化学侵蚀性好、适用性广、价格低廉、能与大多数陶瓷颜料混合呈色等一系列优点。在建筑卫生陶瓷、日用陶瓷及搪瓷工业中获得广泛应用。然而,把锫基颜料应用于低温快烧釉的研究至今较少,为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对其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黄剑锋  曹丽云 《陶瓷》2001,(4):22-24
采用四角配料法,以高铅生料釉为基础釉,外加CuO、MnO2、V2O5、FeO3等金属氧化物,成功研制出适合快烧工艺的亮银色金属光泽釉,并得出了该系釉料出现金属光泽效果的区域图。通过DTA、XRD、高温显微镜等分析手段,对釉料的高温熔融性能及釉面呈现金属光泽的机理等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王敏 《山东陶瓷》2006,29(2):38-40
1前言无机锆基颜料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研制成功以来,以发色鲜艳,呈色固定,高温稳定性及耐化学侵蚀性好,适用性广,价格低廉,能与大多数陶瓷颜料混合呈色等一系列优点,在建筑卫生陶瓷、日用陶瓷及搪瓷工业中获得广泛应用。然而,把锆基颜料应用于低温快烧釉的研究至今较少,为此,  相似文献   

11.
通过在TiO2金红石晶体中引入着色剂Cr2O3,在呈色助剂、矿化剂的作用下,成功合成了Cr2O3-TiO2金红石型固溶体栗黄色颜料,该颜料在坯体中着色力强,呈色稳定,为鲜艳的栗黄色。取代了该类型的进口颜料,创造了较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李春文  何代英 《陶瓷》1998,(4):25-27
利用正交法设计并确定Ni-Cr-Mn-Fe系黑色颜料配方,并对其在不同基础釉中呈色进行实验,确定颜料生产和应用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3.
分相呈色陶瓷釉的特性及呈色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R2O-Al2O3-SiO2-P2O5(R2O为Na2O,K2O,L2O;RO为CaO,MgO等)系分相基础釉中引入不等量的Ca3(PO3)2、滑石、石英和方解石,研究了以分相微珠结合基础釉基色获得不同釉色的方法.以四角配料实验法、能谱分析、扫描电镜观察.分析了分相法呈色的物理光学原理以及釉的组成、烧成温度对分相微珠及呈色现象的影响.研究表明:分相釉的呈色机理符合Rayleigh散射及Mie散射规律,即当分相微珠尺寸小于100 nm时,釉层以Rayleigh散射为主,釉色呈蓝色;而分相微珠尺寸大于入射光波长时,则以Mie散射为主,釉色呈乳白色;控制分相微珠尺寸及分布状态是获得分相色釉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锆铁红颜料的研制及在釉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目前国际流行色和外商对产品色泽的要求。提出了开发生产锆铁红颜料的重要性,通过差热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和透射电镜等现代测试手段,对锆铁红呈色机理、晶体形成过程进行了叙述;重点对锆铁红系列颜料的制备工艺参数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并从所用ZrO_2、SiO_2原料的细度、Fe的引入形式、煅烧温度制度、矿化剂等方面对锆铁红颜料呈色的影响进行了对比分析讨论;同时介绍了大生产釉中的应用情况,讨论了不同颜料的加入量,不同的基础釉及不同温度下该系列釉的呈色效果。  相似文献   

15.
钧瓷的呈色效果与其高温窑变直接关联,分析其高温釉烧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可以进一步解释钧瓷的窑变,提高钧瓷釉烧成品率。通过在基体釉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氧化铁,借助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分析(EDS)等检测手段,系统分析了氧化铁添加量、施釉方式、釉烧气氛及釉烧温度对钧瓷釉层的微观组织形貌、呈色及分相等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气氛下烧制的相同氧化铁含量的钧瓷试片呈色不同;氧化铁含量在1~3%范围内,呈色较好;伴随氧化铁含量的增加,钧瓷试片的析晶程度越高;蘸釉的施釉方式制备的钧瓷产品,呈色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6.
濑户、名古屋地区陶瓷业的主要制品是玩具、餐具。其用于装饰的低温釉,由于是在较低温度下烧成,所以使用了熔块。然而由于熔块的组成,对含铅釉来说有铅溶出,对无铅釉来说又在呈色上存在着各自的问题。为此,我们采用各种市售的熔块,调制成低温基础釉,并加入各种金属氧化物及颜料做了呈色试验、铅溶出试验,以及高压釜试验,对釉料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其结果是低温基础釉以在RO·0.2Al_2O_3·3.0SiO_2·0.5~1.0B_2O_3的组成较好。在呈色试验中,当加入CuO、Fe_2O_3、Cr_2O_3、镉硒红、铬锡红等着色剂时,釉  相似文献   

17.
组成对钧瓷釉呈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河南省Hou地区的原料系统研究了滑石、骨灰、ZnO和Fe2O3对钧瓷釉呈色的影响,通过对釉色的观察和利用国产JFY-PS测配色仪进行颜色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一定的烧成工艺条件下,可以在相当宽的组成范围内获得呈色良好的钧瓷釉;少量引入滑石、骨灰、ZnO、和FeO3不会明显改变钧瓷釉的发色;过多引入滑石会导致釉的析晶而使釉的红色变浅;适量引入ZnO有利于釉色明度的提高,增强釉的乳光效果,获得浅紫红色的钧瓷釉,过量引入ZnO则会明显增中釉对短光的反射率而使钧釉紫红色调增强;过多的引入Fe2O3与骨灰都会降低釉对可见光特别是长波光的反射率而不利于钧红釉的呈色;Fe2O3的引入会使釉色偏向紫红。  相似文献   

18.
张铭震 《现代技术陶瓷》1997,18(2):34-36,37
本文介绍了锆钒蓝颜料的呈色机理、矿化剂的加入量、着色剂、釉组成和烧成气氛的影响,颜料颗粒大小对呈色的影响,以及在建筑卫生瓷听加入量等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19.
从颜料发色的基本光学原理出发,分析了利用陶瓷原料进行混合调色的机理,并就釉与颜料之间的关系,讨论了颜料在釉中的呈色情况。  相似文献   

20.
王登其 《陶瓷工程》1996,30(4):20-23
本工作以我厂生产的滑石质象牙黄瓷和乳白瓷装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氧化焰和还原焰烧成的高温色料的呈色机理,确定了四种矿物结构合理、呈色稳定的高温釉下花纸颜料。讨论了颜料呈色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