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1 毫秒
1.
1950年1月,英国在西方国家中率先承认新中国。对于中英建交问题,中方决策层在“一边倒”外交战略的前提下,采取了“不急于建交”的方针,并决定“先谈判后建交”。中英建交谈判是新中国第一次与西方大国进行有关两国关系方面的谈判。与此同时,中苏之间还在进行着缔结新约的谈判。在两条线索相互交织的情况下,中方决策层将中苏谈判放在了首要位置。对于新中国领导人来说,中国外交的首要目标是争取更坚定的盟友还是获得更广泛的承认,毛泽东等人选择了前者。  相似文献   

2.
视野     
《党的建设》2009,(2):62-63
2009年中国大事瞭望2009年是我国应对国际国内环境重大挑战,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实现新发展的关键一年,大事不断、任重道远。中美建交30周年 1978年7月,中关双方在北京开始建交谈判。经过近半年的谈判,双方终于达成协议,从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后,印度政府内部在是否早日承认新中国的问题上发生了意见分歧,分为针锋相对的两派.经过激烈的争论,印度政府终于在1949年12月30日承认了新中国.然而,由于印度政府受英国政府对华政策的影响,并想继续保留在西藏的特权,中印双方的建交谈判准备工作进展迟缓.双方经过一番利益博弈后,终于开启了建交谈判进程.在印度默认...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摆在新生人民政权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在相互尊重主权、领土完整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到1950年底,新中国已获得26个国家的承认,并通过互换公函或进行谈判,与其中18个国家实现建交。  相似文献   

5.
认知分歧、战略试探与外交博弈贯穿于中美建交第一阶段的谈判过程之中。谈判前,双方在建交问题上的分歧使整个谈判历时五个多月之久。在此期间,中美两国努力开辟沟通渠道、认真确立谈判方略并进行了六次正式会谈。为避免谈判破裂,前四次会谈主要以商讨正常化后的美台关系来试探对方的"谈判底线",尚未涉及谈判的实质问题。谈判停滞期内,双方适时做出了加速建交谈判的决定。美国在对台军售问题上主动"摊牌",促使第五、六次谈判得以围绕实质性的军售问题展开交锋。应当说,建交第一阶段的谈判,为邓小平在谈判最后阶段以"搁置争议,先行建交"的伟大决策推动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我方纵横捭阖,积极开展军事外交。对敌,与美军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进行了激烈焦灼的军事谈判;对友,加强与朝鲜军民的国际友谊,争取获得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军事援助;对整个国际社会,树立我军的良好形象,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理解和支持。军事外交的积极运用,有效地促进了抗美援朝战争朝向有利于我的态势发展。  相似文献   

7.
1972年9月25日至28日举行的中日政府首脑谈判,对实现中日建交起了关键性作用。正式谈判共进行了四轮:第一轮谈判,以日台关系和中日关系中的非排他性问题为谈判核心;第二轮,紧紧围绕战争责任、结束战争状态、战争赔偿及革命输出问题;第三轮,讨论联合声明的具体内容,并交换对一些国际问题的看法;第四轮,商讨如何结束日台关系和处理日台断交后双方非官方的经贸往来问题。双方在谈判中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既坚持立场,又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不失灵活性,最终在一系列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直接推动了中日两国联合声明的签订和发表,实现了中日建交。  相似文献   

8.
苏泊 《党史纵览》2010,(10):54-54
2010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加拿大建交40周年.加拿大是继英国和法国之后.第三个与新中国建立的西方重要国家。1970年10月13日.中加双方同时在各自首都公布建交公报。中加建交,被称誉为上世纪70年代的“报春花”.紧随其后,多个国家与新中国建交或发展关系.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承认新中国的高潮。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诞生不久(1950年1月到3月),英国、挪威、丹麦、芬兰、瑞典、瑞士和荷兰等西北欧国家都先后承认中国,并与中国建立不同层次的外交关系。但作为西方大国之一的法国,却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将近15年后才予以承认。中法建交可谓起步艰难,过程曲折。 1表面上,中法建交的最初障碍是来自印支殖民战争和朝鲜战争。当时法国乔治·皮杜尔政府,以中国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和支持越南人民的抗法斗争为由,拒绝效法西北欧一些国家承认中国政府。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  相似文献   

10.
建国后,毛泽东提出了积极发展尖端技术以争取中国在国际上的发言权的思想.他以维护国家安全作为争取国际发言权的前提条件;以反对大国控制作为争取国际发言权的必然要求;以促进人类进步作为争取国际发言权的主要目标;以增强综合国力作为争取国际发言权的根本保证.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在尖端科技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在国际上赢得了无可争辩的发言权.  相似文献   

11.
宫力 《党的文献》2002,(2):67-78
中美上海公报发表之后,中共中央对中美最高级会谈的结果进行了评估,把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任务提上了议事日程.为加快推进中美关系正常化,毛泽东提出了"一条线"的战略构想.邓小平坚持中美建交三项基本条件的坚定立场,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美国政府指望中国在台湾问题上作出较大让步的不切实际的幻想.中美建交谈判的最后协议是中美双方互谅互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中巴建交之初,两国关系远没有达到日后的那种"全天候的朋友"的程度。两国建交的过程经历了一定的曲折,建交谈判因为巴基斯坦对台湾当局的态度不明和在朝鲜战争问题上与新中国持相反立场而一度搁浅。建交之初,两国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也存在着矛盾分歧。巴基斯坦在台湾问题、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问题、西藏问题上态度反复,表现出与新中国不一致的立场;此外,其还加入了美英主导的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这些都影响了两国关系的发展。造成两国矛盾分歧的最主要原因是巴基斯坦在外交上选择了"巴美结盟"的战略。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和以色列从1950年起就开始了建交谈判,但直到1992年初才建立了外交关系,中间相隔42年。两国建交被拖延了40多年,并不是两国不想与对方建交,也不是两国间存在影响建交的双边问题,而是中以关系的发展受到双方各自与第三方关系的影响和制约。这一现象在国际关系史上虽不能说绝无仅有,但却是十分罕见的。美国的压力使以色列失去与中国建交的机会  相似文献   

14.
"金砖国家"作为一个新的国际合作平台,其发展特点是:合作的机制化已初步成型;合作领域日益广泛,内容渐趋务实;合作目的的非对抗性、互利共赢性和透明性;合作方式的开放性和发展潜力的不可限量性。"金砖国家"合作快速发展的背景和原因是: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国际地位提升,使得其谋求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共同的国际身份、利益诉求,使得"金砖国家"对许多全球性问题的看法相同或相似;不同的发展模式与比较优势,使得"金砖国家"合作具有较大的互补性和发展潜力。影响"金砖国家"合作的广度、深度和速度的主要因素包括政治互信不足、经济利益冲突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猜忌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斯·韦伯改变了国家学说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思考路径,即"政体分类"的传统,从而转向对国家统治合法性来源及其类型的探讨。这是国家学说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笔者把其称为"韦伯拐点"。"韦伯拐点"的出现是由韦伯探究社会问题的理论路径和方法决定的,韦伯从理解社会行动背后的主观意义出发,认为国家是人们社会行动意义取向一致的结果。国家的实质在于统治,作为社会意义存在的国家只存在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双方互相所认可的合法性统治关系中。根据合法性来源的不同,韦伯提出了新的国家类型学,即法理型国家、传统型国家和克里斯玛型国家。  相似文献   

16.
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应对这一问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经过艰苦的谈判形成了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为核心的国际气候机制。国际气候谈判的过程是国家间的利益博弈过程,本文尝试用博弈论来分析国际气候谈判进程。  相似文献   

17.
《广东党史》2008,(4):62-62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开国大典开始后仅两个小时,苏联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照会就发到了中南海。第二天,苏联断绝同国民党政府的外交关系,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也由此带动了欧亚十余个国家对中国的承认。  相似文献   

18.
<正>国际游戏规则、国际经贸秩序是中国200年来的历史短板,中国一方面应积极参与,一方面要注意主权和安全。只要参与,中国就能影响游戏规则,可因势利导把加入谈判作为促进体制改革的动力,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广泛参与自贸谈判,争取全球贸易的主导权。为此须按新规则进一步改变国内体制。上海自贸区实验,特别是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了军事封锁和经济遏制.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赴朝参战.1950年12月,美国商务部宣布中国为"敌对国家",并按照美国《1949年出口管制法》,将中国列入全面禁运的Z组.1952年,巴黎统筹委员会(又称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成立专门的中国委员会,设立"中国禁单",即对中国贸易的特别禁单.该禁单所包括的项目比对苏联和东欧国家所适用的"国际禁单"项目多500余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改善,美国对华技术禁运有所松动,但中美军事关系仍然停滞不前.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安全关系不断扩展深入,军事技术合作迅速展开.  相似文献   

20.
"治理"是近年来国际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后,中国学术界对"治理"概念的关注热度,进一步转化为"国家治理"的讨论热情。文章就如何理解"国家治理"以及如何确定中国国家治理的目标和任务进行了理论探讨。文章认为,中国推行以"国家治理"为核心的改革,应该体现如下特点:(1)以国家整体绩效为立场,关注国家总体竞争力和国家治理的有效性;(2)以现实问题为导向,把法治化视为改革的核心内容,更加强调国家的自主性、统一性和权威性建设;(3)以现代文明价值理念和规则为标准,改造国家治理体系,贯彻公平正义、民主协商原则,实现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