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葛根有通脉生津醒脑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翁工清 《四川中医》2000,18(6):18-18
葛根属豆科藤本植物葛的肥大块根,富含淀粉,供食用,性味甘、辛、平,无毒。现代中药方书大都将其编入解表退热之品。笔者认为葛根的主要作用还有通脉、生津、醒脑,偏于补养的一方面。临床经验体会如下。1活血通脉,治诸痹“痹者闭也”,是经络气血阻闭不通的意思。葛根有“起阴气”,活气血,通脉络,养筋脉,治诸痹的作用。清代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说:“诸痹皆起于气血不流通。”葛根辛甘,能使“气血活,诸痹自愈矣”。《朱良春用药经验集》认为:葛根能“疗骨痹,解痉通脉”。其治疗顽固性骨痹,治疗颈椎增生,必用葛根30~45g[1…  相似文献   

2.
痹病治疗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者闭也,闭阻不通之意。广义的“痹”泛指机体为病邪闭阻而致气血运行不利或脏气不宣所发生的各种病证,如五体痹、五脏痹、咳痹、食痹、小瘕痹、血痹、孟春痹等。狭义的“痹”即今所谓之“痹病”。是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临床上具有渐进性和复发性的特点。其主要机理是气血闭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痹病一词,首见于宋·窦材《扁鹊心书·痹病》:“风寒湿气合而为痹,走注疼痛,或臂腰足膝拘挛…  相似文献   

3.
痹病诊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对痹病概念的认识“痹”的含义较为丰富,既可以表示病名、症状,也可以表示病机,含义不尽相同。如果以“痹’作为疾病命名,广义的“痹”,泛指机体为邪闭阻,而致气血运行不利,或脏腑气机不畅所引起的病证,如胸痹、喉痹、五脏痹、五体痹等,而狭义的“痹”,就指“痹证”或“痹病”。“痹病”之称,首见于宋·窦材《扁鹊心书·痹病》“风寒湿气合而为痹,走注疼痛,或臂腰足膝拘挛,两肘牵急,乃寒邪凑于分肉之间也。方书谓之白虎历节风……。痹者,气血凝闭而不行,留滞于五脏之外,合而为病。”此称自宋代以后的医书中很少见到,而渐被“痹证”所代替。…  相似文献   

4.
血痹是由于气血不足,外感风邪,血行不畅,阳气痹阻所致的以肢体局部麻痹或轻微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本病与西医学末梢神经炎、周围神经麻痹或损伤、肌肉及软组织劳损等疾病相类似。1 血痹沿革“血痹”一词,始见于《内经》。《灵枢·九针》曰:“邪入于阴,则为血痹。”说明血痹的病因是有“邪”,病位为入“阴”。痹者,闭也,闭塞不通之意。举凡邪气侵袭,造成人体各部位气血运行不畅、闭阻不通者,皆可称为痹证。对此,《素问·痹论》篇论述较详。其中包括风寒湿三气各有偏盛的行痹、痛痹、着痹,有合于四时的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  相似文献   

5.
痹病有多种类型:有按证性质分,按病因分,按病位分,按脏腑分。辨治较为复杂。痹是闭塞不通之意。《素问·痹证》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说明了痹病的病因与风寒湿三气有关。痹病的成因气血营内虚是内在条件,风寒湿热外袭是外在因素,经络气血痹阻是痹病...  相似文献   

6.
"脏虚络痹"理论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首次提出“脏虚络痹”的病机理论,并用于指导慢性病和老年病的辨证论治。认为“脏虚络痹”是慢性病和老年病的基本病机,在“脏虚络痹”中,五脏虚衰为本,络脉痹阻为标,脏虚有气血阴阳之分和体用性之别;络痹有气络血络、体络脏络之别和络实致络痹、络虚致络痹之异;脏虚与络痹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主张以“补脏通络”作为慢性病和老年病的基本治则,补脏要辨气血阴阳而治,并宜体用性并调;通络有祛邪与扶正之别,用药宜流通活泼而忌阴凝呆滞。  相似文献   

7.
以肩周炎的局部病理变化为特点,根据临床症状从中医病位对其进行辨证分型,并以五体痹理论将其分为皮痹、脉痹、肌痹、筋痹、骨痹5种类型,结合现代医学病理生理变化,提出“皮痹宣散祛邪以通经””脉痹活通血络以止痛”“肌痹通行揉肌以解肌”“筋痹松解经筋以缓筋”和“骨痹温通气血以止痹”的中医外治理念,将肩周炎的发病、诊断及治疗的中医认识与西医挂钩,以期为临床外治法提供新思路,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肩周炎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强直性脊柱炎(ankyiosing spondylitis,AS)属中医“痹病”、“骨痹”范畴,主要是由于肝肾气血不足,卫阳不固,感受风寒湿邪,外邪流注关节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可将其分为肝肾亏虚、湿热阻络、寒湿阻络、痰瘀阻络4个证型。西医认为这是一种累及  相似文献   

9.
<正> “痹”,即闭塞不通之意。“痹证”多因气血为病邪所阻,引起筋骨、肌肉、关节出现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和关节肿大所致。《内经》有痹论专篇,提出了“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论点。其分类除按病因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之外,还按四时受邪部位分为春筋痹、夏脉痹、至阴肌痹、秋皮痹、冬骨痹和五脏痹证。张仲景虽未提出痹证专论,但散见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的“痉湿暍”、“中风历节”、“血痹虚劳”等诸篇之中,对  相似文献   

10.
王骐  孙语男 《江苏中医药》2022,54(11):44-46
肢体麻木多见于周围神经病、脑血管病、颈椎病等,其症状如虫乱行、不痛不痒。总结历代医家对肢体麻木的认识,“虚损”和“郁滞”为肢体麻木的发病基础。“虚损”为气血阴阳亏虚,“郁滞”为痰湿、血瘀、气滞、寒邪所致的营卫气血运行不畅,临证可从“温经开郁通痹”治疗肢体麻木。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和血通痹,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养血,四逆散行气解郁,三方合用温经、开郁、通痹,治疗肢体麻木可获较好的疗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1.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其病机是气血阻闭不通,不通则痛,所以“宣通”是各型痹证的共同治法。气血流通。营卫复常,则痹痛可逐渐痊愈。风寒湿痹,辛而温之,使阳气振奋,驱邪外出;风湿热痹,疏风清热化湿,使风散热清湿去;顽痹痰瘀胶  相似文献   

12.
黄满玉 《中医正骨》2012,24(1):72-74
施杞教授从医近50年,勤于临床,治学严谨,对多种骨伤科杂病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在颈椎病的病因病机方面,施教授比较重视“慢喉痹致病”“风寒湿致病”“气血痰瘀致病”等理论,进一步完善了颈椎病的中医辨证体系;在治疗方面,提出了“从痹论治”“从咽论治”“从气血论治”“从动静平衡论治”等治则.  相似文献   

13.
朱云安 《四川中医》2002,20(10):46-46
“腰腿痛”病因虽杂,但病机不外风寒湿邪痹阻经络、肾精亏损、正虚邪恋、气血受阻发为痹症。故治疗当以“温”、“通”并重。中药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温经散寒通痹、舒筋活络止痛,用以治疗腰腿痛,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蒲文斌 《四川中医》2004,22(5):56-56
根据痹证“肝肾气血亏虚、风寒湿乘虚入侵,致使经络气血痹阻”的发病特点,采用标本兼顾、扶正祛邪治疗45例,结果治愈34例,好转11例。  相似文献   

15.
中医外治法在骨性关节炎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性关节炎又称增生性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炎,是指关节因劳损、外伤、先天或后天关节畸形所致的关节软骨变性,间隙变窄,而出现的以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为特点的退行性病变。在中医学中属于“痹证”中的“筋痹”与“骨痹”范畴。其早期气血痹阻在皮、肉,后期则应在筋、骨。常见的证型有风寒湿痹型、湿热蕴结型、痰瘀互结型、肝肾亏虚型四型,而疏通气血、扶正祛邪是其总的治疗原则。本病的口服药治疗,目前尚无理想效果,且疗程长、副作用大、患者痛苦大。而中医外治法在治疗本病中,因其具有疗效好、操作方便、感觉舒适、无…  相似文献   

16.
行痹属肢体痹病类疾病,好发于老年人,其以游走性疼痛为主的症状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行痹属于西医风湿类疾病范畴,西医治疗存在诸多副作用,而中医治疗则优势明显。张建平主任医师认为其基本病因病机为风寒湿侵袭人体,以风邪为主,痹阻经脉气血,不通则痛;或风寒湿邪耗伤气血,致气血亏虚,不荣则痛。张建平主任医师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治疗上应标本兼治,从“血”入手,即活血补血为主,应用引经药、三七粉、虫类药等,疗效颇丰。  相似文献   

17.
郭艳幸教授认为膝骨关节炎的发生以气血失调为本,经脉不通,筋骨失养,从而致“痹”。其善于从气血共调、标本兼顾、筋骨互用、肝肾并举、动静互补等指导思想进行论治。  相似文献   

18.
廖先仕 《新中医》1994,26(6):61-62
热痹的证治体会廖先仕痹证即闭阻不通之意,乃指气血为病邪阻闭而不通引起的疾病。由于人体肌表经络遭受风、寒、湿邪侵袭后,使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筋骨、肌肉、关节的痛、麻木重着、伸屈不利和关节肿大等症为特征,统称为“痹”。有关本病的记载,首先见于《素问·痹论》...  相似文献   

19.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近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韦麟 《吉林中医药》2004,24(12):54-56
类风湿性关节炎 (RA)属中医“痹症”范畴 ,历代医家称为“历节风”、“顽痹”、“骨痹”等 ,著名中医风湿病专家焦树德根据其发病及临床特征 ,定名为“痹”。兹将 2 0 0 1年以来中医治疗RA情况 ,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李宝丽等[1 ] 认为正气不足 ,卫外不固是发病的内在必然因素 ,风寒湿邪外侵是致病的重要条件。久痹不愈 ,气血运行不畅日甚 ,病及脏腑 ,内舍其合 ,肝肾亏虚 ,痰瘀互结 ,病位于筋骨 ,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 ,虚实夹杂。怀君[2 ] 认为RA活动期主要病因病机为感受风热、热毒之邪 ,或风寒湿入侵机体 ,郁久化热为毒 ,导致气血雍…  相似文献   

20.
路志正教授从肝论治心痹的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痹一病首见于《素问·痹论》:“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本病是因脏腑阴阳失调,气血两亏,痰湿内生,阻滞络脉,心脉蜷缩或痹阻不通而卒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