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0 毫秒
1.
目的探讨引起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对2007年6月至2010年12月在本院住院及门诊治疗的98例FC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8例发生热性惊厥的患儿复发40例,引起复发的原因为FC分型、初发年龄、体温、持续时间、家庭史及脑电图是否正常有关,与性别无相关性。结论 FC的发生与年龄及惊厥持续时间密切相关,有家庭遗传倾向,少数可转为癫痫,对具有复发高危因素的患儿应进行早期干预措施,必要时预防用药以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2.
影响小儿高热惊厥复发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小儿高热惊厥(FC)复发相关因素及预防。方法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240例首次FC患儿出院后进行随访,将复发FC的58例患儿设为观察组,无复发的182例患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温、惊厥类型、脑电图、贫血、血钠浓度等方面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FC中复发率为24.17%;复发1~7次,平均(1.9±1.1)次;6例转为癫痫(10.34%);引起热性惊厥复发相关因素:男性、首次发作年龄小、体温低、复杂型惊厥、脑电图异常、贫血、血钠浓度低。结论FC复发率较高,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少数可转为癫痫,对生存质量及预后有不良影响,对具有上述复发高危因素的患儿进行处理发热和惊厥的自我管理,发作频繁应按癫痢药物治疗原则预防性治疗。  相似文献   

3.
小儿高热惊厥的脑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涛 《医药论坛杂志》2008,29(12):98-99
高热惊厥(FC)是儿科常见急症之一,多发生在6个月~3岁,绝大多数预后良好,若抢救处理不当可导致脑损伤,出现癫痫,智力低下等神经系统后遗症.本文对我院住院的FC100例患儿进行脑电图检查,通过对脑电图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小儿FC对其脑功能的影响以及FC时脑电图的表现与小儿年龄、惊厥发作持续时间及发作时体温、复发次数、以后癫痫发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特征和脑电图变化特点。方法对2009年~2014年间的452例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和脑电图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观察患儿热性惊厥发作和脑电图异常改变的相关因素。结果脑电图异常率与性别无关,3岁以上首发热性惊厥的脑电图异常率较3岁以内高,发作时体温多在38.5℃以上,但体温低于38.5℃的患儿脑电图异常发生率明显增高。反复发作者脑电图异常率较首次发作者高,发作持续时间大于15min者的脑电图异常率较发作持续15min内者高。有明确高热惊厥及癫痫家族史、出生史异常的患儿脑电图异常率也明显增高。结论小儿热性惊厥的脑电图异常改变与年龄、体温、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家族遗传史等因素相关,脑电图对判断小儿热性惊厥的病情、预后和指导临床用药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安雪霞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5):2262-2263
目的:探讨高热惊厥(FC)的复发因素及预后。方法:对我院102例FC患儿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4例复发,复发率33.3%;复发因素与首次发作年龄、体温、惊厥持续时间、阳性家族史有关联。FC预后一般良好,少数因反复发作可发展为癫痫。结论:FC的远期预后良好,原则上不要随意使用预防性抗惊厥药物。但对有FC转为无热惊厥主要危险因素的患儿有转为癫痫可能,应注意随访,必要时适时干预,减少复发,并发展为癫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儿高热惊厥(febrile convulsion,FC)的转归、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为此病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513例小儿FC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临床发病常见于4个月~5岁,而以3岁以内婴幼儿为主。单纯性热性惊厥(SFC)发作时体温常在38.5~42℃,复杂性热性惊厥(CFC)则在38℃以下就可发生抽搐。小儿FC不会产生严重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也不会引起死亡,但抽搐会对脑细胞造成不同程度损害,所以应引起临床重视。结论小儿FC发病有年龄和性别特征,与发热相关,感染是常见的基础疾病。首次发病年龄越小越易复发;有癫痫家族史或FC史者易出现复发;首次FC年龄为0~2岁的患儿较易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首次热性惊厥(FC)患儿212例的复发情况及可能引起的复发的11种相关因素,进行有效的防治措施,从而减少FC的复发。方法随机选择212例首次发作的热性惊厥患儿,对他们随访2~4年进行总结,对影响复发的11种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首次热性惊厥复发率是59.6%,且与发病时体温、年龄成负相关;与家族史、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营养不良呈正相关;与性别、围产期、佝偻病、贫血、喂养方式无关。结论由于FC可造成惊厥性脑损伤,减少或控制FC的复发,可从预防或治疗引起FC复发的上述5种因素着手,减轻或防止患儿智能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高热惊厥(FC)复发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初发220例FC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复发的FC患儿60例为观察组,以未复发的FC患儿160例为对照组,随访1—2年,比较两组患儿FC的相关因素差异。结果FC复发率为27.3%;观察组在患儿性别、首次发作年龄、发作时体温、发作惊厥持续时间、发作次数、惊厥的类型、阳性家族史、围生期异常、存在合并症、发作后脑电图异常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FC复发率较高,少数可转为癫痫,积极防治FC复发相关因素,必要时预防用药以减少复发,对患儿预后有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热性惊厥复发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将我院儿科收治的160例热性惊厥患儿按照是否复发分为未复发组95例和复发组65例,比较两组患儿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及热性惊厥类型,分析儿童热性惊厥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儿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患儿围产期异常、癫痫家族史、复杂性热性惊厥、贫血、脑电图异常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未复发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复发组患儿首次发作平均年龄及发作时平均体温均明显低于未复发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小儿热性惊厥复发与围产期异常、癫痫家族史、复杂性热性惊厥、贫血、脑电图异常、低龄和低体温有明显相关性,需采取有效预防性治疗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热性惊厥患儿复发危险因素及愈后情况。方法结合98例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及脑电图资料,研究其复发.、转为癫痫和出现智力障碍及行为异常的情况。结果复发46例(52.9%),复发危险因素与惊厥家族史、初次发作体温〈38.5℃、初次发作年龄〈1岁及复杂型热性惊厥有关(P〈0.01);热性惊厥转为癫痫共18例(20.7%),转为癫痫的危险因素与复杂型热性惊厥、初次发作年龄〈1岁、热性惊厥反复发作有关(P〈0.01);发生智力障碍及行为异常2例(2.29%),说明热性惊厥患儿绝大部分愈后较好,智力低下及行为障碍发生率低。结论对有复发危险因素及转为癫痫危险因素的患儿,应密切随防,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小儿癫痫停用抗癫痫药物后复发的高危因素,为小儿癫痫复发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观察对象为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我院诊治的176例小儿癫痫患者,均达到病情完全控制后停药,随访1年记录复发病例,将复发病例设为观察组,未复发者设为对照组,调查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发病年龄等病历资料,采用单因素与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儿癫痫停用抗癫痫药物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76例患者停药1年内复发60例,复发率34.09%,平均复发时间(5.54±1.21)月;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发病年龄、发病频率、停药时机、停药后脑电图(EGG)、发作类型、颅内病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用药种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年龄<2岁[OR=3.211,95%CI(0.876~10.546)]、停药后EGG痫性放电[OR=2.678,95%CI(0.971~9.211)]、停药前无发作时间<4年[OR=2.213,95%CI(0.654~8.321)]、局灶性发病[OR=2.034,95%CI(0.653~9.768)]、发作频率>5次/年[OR=2.446,95%CI(0.542~8.419)]是小儿癫痫停用抗癫痫药物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小儿癫痫停用抗癫痫药物后复发较高,发病年龄<2岁、停药后EGG痫性放电、停药前无发作时间<4年、局灶性发病、发作频率>5次/年均会增加复发风险,应根据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拉莫三嗪(LTG)治疗儿童癫痫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11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小儿神经科门诊就诊及病房住院的癫痫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应用拉莫三嗪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疗效评价;分析性别、起病年龄、起病前发育情况、发作类型、加用拉莫三嗪时的病程、单药/添加治疗、血药浓度等对拉莫三嗪疗效的影响。结果:185例患儿纳入研究,无发作率16.2%,有效率38.9%,无效率44.9%,总有效率55.1%;单因素分析显示,起病前发育情况(P=0.002)及发作形式(P=0.072) 与拉莫三嗪疗效相关;经多因素分析,仅起病前发育情况与疗效相关[OR=2.67,95% CI(1.39,5.10),P=0.003]。结论:拉莫三嗪治疗儿童癫痫有一定的疗效,患儿起病前发育情况与拉莫三嗪疗效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中风后继发性癫痫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卓  文学  朱炯端 《中国基层医药》2004,11(9):1065-1066
目的 探讨中风后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方法 回归分析 4 8例中风后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发作类型及治疗方法等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中风后癫痫的发生率 5 9% ,早期癫痫发作4 % ,晚发癫痫 1 9% ,中风后癫痫与脑中风类型及病灶位置有显著相关性 ,出血性脑中风及病灶位于皮质内者癫痫发病率高于缺血性脑中风及病灶位于皮质下者。脑水肿是早期癫痫发作的重要致病因素。结论 脱水、抗惊厥及抗癫痫综合治疗是控制中风后继发性癫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中的作用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预防以及合理用药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 抽取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218例,将其按照病情程度分成高危组、极高危Ⅱ组、极高危Ⅰ组,对这三组患者入院后与随访3个月的临床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218例患者中在住院期间预防性应用他汀类药物者115例,应用率为52.75%,其中极高危Ⅰ组他汀类药物应用与指南的符合率较高危组与极高危Ⅱ组高(P<0.05);随访3个月后,他汀类药物应用者为49例,应用率为22.48%,较住院期间发生显著降低(P<0.05)。结论在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时他汀类药物发挥了重要作用,降低了复发率,然其二级预防中用药依从性较差,与应用指南符合率较低,临床应予以注意,做好预防工作,合理用药,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对小儿热性惊厥(FC)的高危型患儿及早采取干预措施,控制其复发率。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月本院住院治疗的66例FC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时抢救惊厥,常用水合氯醛灌肠;或地西泮肌注;或苯巴比妥肌注。治疗组患儿在体温升高至37.5℃时,即给地西泮0.3mg/(kg.次),口服。如6h内体温不退再给1次,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复发率明显减低(P〈0.05)。结论:对高危型FC患儿要及早采取干预措施,可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合并癫痫患儿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脑电图特征。方法总结在该院小儿科住院的脑性瘫痪合并癫痫患儿的癫痫发生率、临床类型、头颅计算机体层成像(CT)、脑电图等方面的特点以及抗癫痫治疗效果。结果 139例脑性瘫痪患儿中有32例合并癫痫,占23.0%;常见的癫痫类型为强直—阵挛发作12例(37.5%)和部分性发作6例(18.8%);癫痫多发生于痉挛性脑性瘫痪(68.8%);25例(78.1%)癫痫首发于1岁前;合并癫痫患儿的头颅影像异常及脑电图异常分别为30例(93.8%)和27例(84.4%),而未合并癫痫患者分别为75例(81.5%)和20例(35.7%),脑电图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例合并癫痫患儿常见的头颅异常为脑发育不良11例(36.7%)、脑积水6例(20.0%),余为脑萎缩、缺氧缺血性脑病样改变等13例(43.3%);脑电图异常中局灶性和弥漫性异常所占比例为48.2%和51.9%;81.2%的癫痫患儿需要2种及2种以上的抗癫痫药物治疗。结论脑性瘫痪患儿中癫痫的发生率较高,其头颅影像学和脑电图分别以脑发育不良和弥漫性异常为主;脑性瘫痪儿童的癫痫大多为难治性,需要联合用药治疗。  相似文献   

17.
儿童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癎)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危险因素。并评估预后。方法:对病毒性脑炎伴有惊厥发作的342例患儿进行随访分析.对继发癫痫患儿给予抗癫痫治疗观察疗效。结果:342例病毒性脑炎恢复期继发癫痫30例,占8.9%,继发癫痫组惊厥次数、惊厥持续时间、意识障碍持续时间、EEG重度异常率、EEG出现癫痫波百分数、EEG恢复时间及MRI异常率均高于非继发癫痫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惊厥持续时间及EEG恢复时间为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的危险因素(P〈0.05)。年龄、发热时间、肢体瘫痪出现率、头CT异常率、脑脊液异常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例继发癫痫的患儿应用抗癫痫药物治疗,总有效率80%。结论:病毒性脑炎恢复期继发癫痫的危险因素为惊厥持续时间长及EEG恢复时间慢。积极防治惊厥可以减少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直肠癌Miles术后局部复发的原因及防治。方法1986年1月至2001年12月共行直肠癌Miles手术168例,对其中术后局部复发27例的临床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局部复发27例中男性20例,平均年龄比首次手术组低5岁,Dukes C期19例,组织学高度恶性15例,肿瘤距肛门3~6cm 17例。复发再手术11例,5年生存率27.2%(3/11)。结论术后局部复发与年龄、性别、病期、病理类型、肿瘤部位及根治是否彻底密切相关。预防复发宜做好首次手术。对复发病例力争早发现再手术以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