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提出,民族意识按其属性和范畴可分为多国籍民族意识和同国籍民族意识,两者存在明显的区别。多国籍民族意识不受国别限制,是一个不具备政治属性的、宽泛的民族学概念;同国籍民族意识有较强的凝聚力,有一定的政治属性。同国籍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国民意识的关系是一种不同层次的意识类型的关系。在多民族的中国,各民族应该首先树立牢固的国家、国民意识。国家、国民意识状况直接影响着国家凝聚力的强弱,国家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我国应进一步通过普及教育、立法等途径加强公民的国家、国民意识。  相似文献   

2.
清代是中国传统社会一个特殊的王朝,既乘续之前明王朝的发展概况,又开启中国近代化的序幕。作为一个满族入主中原的王朝,清朝统治者在进行统治过程中,既充分吸收汉化色彩,又保持着自身的特色。在近三百年的统治中,清朝统治的核心便是树立自身统治的合法性,围绕统治合法性的问题展开,又恰逢世界格局大变动,清代统治者充分吸取前代统治者的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形成了一整套国家管理体系,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以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为主体的国家认同。本文将从满族身份认同的建立、民族意识的萌生与民族国家的建立简述清代大一统社会政治与文化体系的特征,进而说明清代民族认同建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民族意识是民族实体存在的反映 ,是每个民族必有的一种社会意识。民族认同意识是民族意识的一部分 ,是对同一民族实体相认的共同性意识 ,自然也是每个民族必有的一种民族意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为 ,“从部落发展成民族和国家” ,① 也就是说 ,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民族和国家大体上是同时产生的 ,因而民族和国家一开始就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然 ,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也必然有密切的联系。后来的人类社会发展中 ,出现了多民族国家和单一民族国家 ,因而出现了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的复杂关系。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 ,既有相近的一面 …  相似文献   

4.
杨正文  李建峰 《民族学刊》2019,10(6):32-38, 120-121
服饰的政治性是中国文化的传统, 包括服饰变革在内的“移风易俗”,是在“教化”传统语境下帝制时代统治者时常采用的国家治理举措。但另一方面,官服或宫廷的服制要素却延绵承传数千年成为一种“国统”,且成为政权合法性,权力等级化、秩序化、伦理化的表征。明清两朝的官服、宫廷服制不因朝代继替,也不因统治者民族身份不同而发生后朝对前朝的全面反动,足以说明统治者对“国统”在政权合法性方面的重视。正是有这样的朝代变革与国统承传,中国这块土地上的文化核心元素才得以延绵传承千年不断,且成为中华民族认同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5.
清代时期,满清政府与新疆维吾尔族地区统治者回王的关系较为紧密,再加上当时维吾尔族的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面都远远落后于汉族地区,维吾尔族汉化是当时民族融合的主流,尤其是新疆哈密地区汉维融合现象更为明显。维吾尔族人在接受清代服饰文化的同时,也基于维吾尔族自身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审美情趣等特点来创造出符合自身特色的服饰,既不同于清代满族、汉族服饰,又不同于传统维吾尔族的服饰,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鲜明的民族特点。本文首先分析了清代维吾尔族服饰的特点,其次,分别从服装的款式形制、装饰题材、面料质地、装饰部位、装饰手法等方面深入探讨了清代汉族服饰文化对维吾尔族服饰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民族意识是人们在族际交往中形成的关于自己归属于某个民族的观念。民族意识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利益意识,它能唤起民族成员对民族利益的关注,也能促使民族成员站在本民族的立场上,看待和审视本民族与其他民族交往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各种关系,从而反映的是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我国作为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社会主义大家庭,民族关系的和谐、健康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族意识进行调控,能够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健康发展,因而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清代时期,满清政府与新疆维吾尔族地区统治者回王的关系较为紧密,再加上当时维吾尔族的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面都远远落后于汉族地区,维吾尔族汉化是当时民族融合的主流,尤其是新疆哈密地区汉维融合现象更为明显.维吾尔族人在接受清代服饰文化的同时,也基于维吾尔族自身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审美情趣等特点来创造出符合自身特色的服饰,既不同于清代满族、汉族服饰,又不同于传统维吾尔族的服饰,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鲜明的民族特点.本文首先分析了清代维吾尔族服饰的特点,其次,分别从服装的款式形制、装饰题材、面料质地、装饰部位、装饰手法等方面深入探讨了清代汉族服饰文化对维吾尔族服饰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服饰的解释是"衣着和装饰",衣着指的是指身上的穿戴、服装的式样、穿戴的方式,装饰指的是起修饰美化作用的物品造型轮廓和雕刻装饰.广义地说,服饰是人类物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意识形态的物化,服饰作为一种符号,是这个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反映.本文通过对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时代背景的分析,探究宋代女性服饰发展因素,从中发现宋代女性服饰在服饰制度、服饰图案和色彩方面的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9.
服饰的解释是"衣着和装饰",衣着指的是指身上的穿戴、服装的式样、穿戴的方式,装饰指的是起修饰美化作用的物品造型轮廓和雕刻装饰。广义地说,服饰是人类物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意识形态的物化,服饰作为一种符号,是这个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反映。本文通过对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时代背景的分析,探究宋代女性服饰发展因素,从中发现宋代女性服饰在服饰制度、服饰图案和色彩方面的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从民族心理学视角出发,阐释汉匈民族意识的形成与变迁。先秦至秦汉时期,是汉匈民族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汉匈分别在生态—经济方式、政权体系、思想文化等方面形成不同的体系,并随着双方战争、互市、和亲等交往的深入促成了汉匈民族意识的最终形成。民族意识形成之后并非一成不变,尤其是在西汉后期开始,匈奴的经济方式、政治实体性质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并受到汉文化的深层次影响,民族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当然,汉民族意识也在这一时期随着民族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发生了变迁。  相似文献   

11.
瑶族服饰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物质与精神的产物,是瑶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识别其族群的最直观的符号标志;瑶族服饰刺绣挑花,花纹多彩,图案丰富,不仅蕴涵着朴素的生态意识,而且意蕴着丰富的人文景观;作为一个特有的文化事象,发掘其服饰表征的文化内涵,以期在当下力主文化多样化的审美语境中,使其服饰文化得到阐扬和赓延。  相似文献   

12.
梁娟娟 《世界民族》2020,(1):115-126
贝贾部落的历史可追溯至4000年前,他们以畜牧业为主,生活在苏丹东部地区,其身份标识是托贝达维语、迪瓦卜体系与斯里夫制度。苏丹在土埃共管、英埃共管以及独立之后等历史时期,不同的统治者们给贝贾部落造成土地流失、赋税压榨、传统式微等多种消极影响。2006年《苏丹东部和平协定》签订后,占东部地区人口半数的贝贾部落处于新的困境当中,由此产生了潜在的分裂意识。当今贝贾部落及苏丹东部的隐性问题,其原因是各时代的历史痼疾积累与边缘化政策延续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观察世界,在总结世界民族发展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进行正确分析和判断,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并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何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观点。"发展才是硬道理"———既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的核心。对此,本文分别就邓小平关于发展是硬道理,没有现代化的民族在世界上就没有地位;每个民族的发展都必须根据本民族的特点走自己的路;任何一个民族都要学习别的民族的长处;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人先富起来并带动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民族发展思想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分析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三个环节--家庭、学校和同辈群体,概括了在个体层次上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民族意识是民族关系水平的微观反映,同时一定时期的民族关系的好坏也是一定时期内社会化机制成败的反映.因此,要重视从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入手来探讨促进民族关系良性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西北回族对辛亥革命的贡献--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 ,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革命 ,是一次全国规模的有各族人民参加的革命运动。它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不少西北回族革命志士同汉族及其他各族士志一起 ,为推翻帝制创建共和英勇奋斗 ,在回族人民的斗争史上 ,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绚丽篇章。本文就所接触到的资料 ,回顾和研究这一历史时期西北回族人民的革命贡献  相似文献   

16.
保安族在50年代被正式识别为一个民族,对其族源曾有多种观点。但是在建国50年后,保安族的历史和族源观被再次重构,这个过程既反映了现实民族关系对历史书写的映射,也反映了民族精英在历史重构中的能动性。对保安族的这个实例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现实社会因素能够如何影响民族历史的构建,这个案例所反映出来的族群历史建构模式对于研究我国的“民族历史建构和族群群体的认同结构也颇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保安族在50年代被正式识别为一个民族,对其族源曾有多种观点。但是在建国50年后,保安族的历史和族源观被再次重构,这个过程既反映了现实民族关系对历史书写的映射,也反映了民族精英在历史重构中的能动性。对保安族的这个实例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现实社会因素能够如何影响民族历史的构建,这个案例所反映出来的族群历史建构模式对于研究我国的"民族历史建构和族群群体的认同结构也颇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民族凝聚力是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之一,是民族意识的主要组成部分。民族凝聚力对于民族的发展演进以及民族的自强、自立都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在民族发展的不同阶段又有不同表现,影响它的因素也在发生着变化。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民族凝聚力的体验与表现进行分析,论述影响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岁时节庆是民族风俗习惯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时令节日、宗教节日、生产节日、娱乐节日等,它直接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内涵,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经济、物质生活、宗教、道德、审美等文化现象的浓缩.  相似文献   

20.
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所建政权的法律制度多循魏晋,但当时一些有为君主为了适应特殊情势的需要,在取舍中原汉制的基础上,又制定了一些新的法律制度,在行政、刑事、民事、经济、婚姻、司法等制度方面均有所建树,从而使十六国时期的法制在中华法制文明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身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