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胰源性门脉高压症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胰源性门脉高压症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86~2006年确诊的6例胰源性门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6例胰源性门脉高压症患者,呕血4例(4/6),黑便6例(6/6),贫血6例(6/6),脾大6例(6/6).肝功能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均行胃镜、B超、CT检查.结论胰源性门脉高压误诊率高,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探讨脾切除断流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并发症处理及疗效。通过对2012年至2015年用脾切除断流术治疗91例门脉高压症并部分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回顾性总结和随访,探讨脾切除断流手术方式术后的再出血发生率、食管下段与胃底静脉曲张消失率和并发症治疗及疗效。用脾切除断流术治疗90例,单纯脾切除术1例。在随访的84例中再出血2例;静脉曲张消失78例;门静脉血栓6例,给予抗凝治疗治愈;肠系膜下动脉血栓1例,介入溶栓治疗治愈;1例术后一月出院再入院死亡。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加强术后随访,充分做好围手术期处理,及时正确地治疗并发症,脾切除断流术的手术方式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张宝洲 《甘肃科技》2012,28(13):117-119
评价超声引导下经皮肝门静脉穿刺、胃冠状静脉超选栓塞及部分性脾动脉栓塞的双介入治疗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Cirrhosis portal hypertension,CPH)中的应用价值.对62例CPH患者超声引导下经皮肝门静脉穿刺、胃冠状静脉超选栓塞及部分性脾动脉栓塞的双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率为95.2%.随访6~12个月,57例(95.16%)未再出血,2例(3.22%)出血程度明显减轻(出血量降低约60%~75%),1例(1.61%)6个月内复发出血.双介入法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介入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合并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应用价值,并总结其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对伴有脾功能亢进的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18例患者行DSA下经皮肝穿刺、插管进入门脉,用弹簧栓、无水乙醇和明胶海绵栓塞食管胃底静脉,再行股动脉穿刺、插管至脾动脉行部分脾动脉栓塞.结果 18例病人(致出血的)胃冠状静脉、胃短静脉及脾动脉插管、栓塞均获成功.16例患者术后得到随访,随访1~16个月.其中2例于1~2周时再呕血,经保守治疗好转,1例术后3周死亡,余13例病情稳定,未再出血.结论双介入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合并脾功能亢进疗效确切,在对此类患者的治疗上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分析胰腺外伤患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总结胰腺外伤的诊治经验.方法:收集37例胰腺外伤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急诊手术,根据胰腺损伤程度选择治疗的不同术式:清创引流、远端胰腺与脾切除、远端或近端胰腺空肠吻合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结果:治愈34例(治愈率91.9%),死亡3例(死亡率8.1 %);胰漏发生8例(发生率21.2%),胰腺假性囊肿8例,胰周脓肿10例,应激性溃疡5例,出血坏死胰腺炎4例,多器官功能衰竭(MOF)8例.结论:胰腺外伤的诊断是否及时、胰腺损伤与其并发症的严重程度及治疗恰当与否是影响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的CT表现及其临床价值.方法:收集分析我院3年来经临床证实的42例急性胰腺炎病例的CT资料,观察其CT表现特征、病变范围.采用Siemens Somaton emotion6全身螺旋CT.全部病例均行腹部CT平扫,层厚10mm,其中425例做了增强薄层扫描.结果:①胰腺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42例;②胰内单个或多个小斑片状无强化低密度灶8例;③胰内局限性高密度灶2例;④胰周脂肪间隙模糊混浊,肾筋膜和胃后壁增厚38例;⑤假性囊肿形成5例.结论:CT检查是诊断急性胰腺炎及其并发症最有效的影像学方法.增强CT扫描能较准确地判断急性胰腺的坏死、出血及其程度,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诊断及患者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7.
探讨胃冠状静脉栓塞术(PTVE)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介入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对4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伴食道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的患者实行经皮肝穿刺胃冠状静脉栓塞术(PTVE)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介入治疗配合护理。PTVE联合PSE介入治疗配合护理对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伴食道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研究分析腹腔镜下脾切除术的临床应用经验体会.方法:总结2014年8月~2016年8月行腹腔镜脾切除术58例.其中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38例,外伤性脾破裂出血11例,脾囊肿5例,脾血管瘤4例.结果:55例成功完成腹腔镜手术.3例行开腹手术.手术时间80~270min,平均(140±40)min,术中失血量150~500mL,平均(240±95)mL,术后住院7~18d,平均9.5d,3例门脉高压症患者腹腔镜手术中囡出血较多;止血困难而中转开腹,无死亡病例,术后均顺利出院.结论:腹腔镜下实施脾切除术只要术者技术熟练.还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临床及CT证实的急性胰腺炎病例的临床表现及CT影像学改变.结果:临床症状和体征包括急性及弥漫性上腹疼痛、呕吐,均伴有血、尿胰酶及淀粉酶增高.CT检查表现为胰腺体积增大31例;密度改变18例;胰腺包膜改变11例;胰周间隙渗出26例;肾旁筋膜增厚及脾肾间隙模糊32例;并发假囊肿7例;少量腹腔积液4例等影像学改变.结论:螺旋CT对急性胰腺炎及炎症累及范围显示细微、准确,其有效特征性表现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提供具有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门脉高压症是由于门静脉阻力加大及血流量增多而导致的门脉系统高压所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群,临床多见,其常见临床表现包括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脾功能亢进和肿大.肝炎肝硬化是门脉高压症的常见病因.近年来临床上对门脉高压症有了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11.
胰源性糖尿病是指既往无糖尿病史,由于胰腺疾病引起血糖增高,糖耐量试验降低。在国外欧美、日本报道较多,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胰岛素分泌不足,伴有胰高糖素分泌增加,引起各种糖尿病并发症而引起临床重视。本文在1985—1990年内科收治急性胰腺炎37例,其中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有9例(占24.3%)。并发胰源性糖尿病。现将临床特征和治疗情况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2.
探讨胃周血管离断联合胃底环扎术在治疗门静脉高压症(PHT)并消化道出血方面的应用。以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肝硬化PHT并上消化道出血手术患者60例为研究的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来观察手术的效果。结果:本组6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消化道出血停止。术后门静脉高压和压力梯度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1周内死于肾功衰竭者2例,随访中因肝脏衰竭死亡2例,因消化道出血死亡2例;术后2年因出血性胃炎致出现消化道出血3例,经对症治疗后痊愈。本组患者术后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及总胆红素(TBIL)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白蛋白(ALB)水平则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期间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出现切口感染、门静脉血栓各1例。胃周血管离断联合胃底环扎术应用在肝硬化PHT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中,可以有效地控制出血,因此,在临床治疗的应用和推广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胰腺外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2004年我院收治的23例胰腺外伤的病例资料。结果23例患者全部行手术治疗,术前只有9例确诊,20例合并其它器官损伤,胰十二指肠切除1例、胰头裂伤修补加远端胰腺空肠Roux-en-Y吻合2例,十二指肠憩室化3例、胰体尾脾切除7例、胰腺裂伤修补与外引流9例。术后并发胰瘘和胰腺假性囊肿6例,死亡5例。结论胰腺外伤术前诊断率低,常合并多器官损伤,剖腹探查术是早期诊断最简单可靠的方法。腹部外伤中保持对胰腺外伤的警惕,并在剖腹探查术中常规探查胰腺是早期发现和避免漏诊胰腺外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胰腺外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2~2004年我院收治的23例胰腺外伤的病例资料.结果 23例患者全部行手术治疗,术前只有9例确诊,20例合并其它器官损伤,胰十二指肠切除1例、胰头裂伤修补加远端胰腺空肠Roux-en-Y吻合2例,十二指肠憩室化3例、胰体尾脾切除7例、胰腺裂伤修补与外引流9例.术后并发胰瘘和胰腺假性囊肿6例,死亡5例.结论 胰腺外伤术前诊断率低,常合并多器官损伤,剖腹探查术是早期诊断最简单可靠的方法.腹部外伤中保持对胰腺外伤的警惕,并在剖腹探查术中常规探查胰腺是早期发现和避免漏诊胰腺外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胰腺外伤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胰腺外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2~2004年我院收治的23例胰腺外伤的病例资料.结果 23例患者全部行手术治疗,术前只有9例确诊,20例合并其它器官损伤,胰十二指肠切除1例、胰头裂伤修补加远端胰腺空肠Roux-en-Y吻合2例,十二指肠憩室化3例、胰体尾脾切除7例、胰腺裂伤修补与外引流9例.术后并发胰瘘和胰腺假性囊肿6例,死亡5例.结论 胰腺外伤术前诊断率低,常合并多器官损伤,剖腹探查术是早期诊断最简单可靠的方法.腹部外伤中保持对胰腺外伤的警惕,并在剖腹探查术中常规探查胰腺是早期发现和避免漏诊胰腺外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吴憬  郭俊  吴军  刘同英  赵亮 《甘肃科技》2004,20(4):141-142
目的:对39例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PHT)、脾功能亢进患者进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对39例肝硬化井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患者采用脾动脉栓塞治疗:22例行脾下极动脉部分栓塞,17例行脾门处部分栓塞。结果:①39例PHT伴脾功能亢进患者,经术前筛选,对脾门处进行部分脾动脉栓塞及超选脾下极动脉脾栓疗效相比无明显差异。②经随访6个月-2年采用B超观察门静脉宽度。术前为平均14.5m,降至为术后平均13.2m。③术后肝功能损害程度明显较术前好转。④术后白细胞总数、血小板、红细胞均上升。结论: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是一种损失小、安全程度高、副反应小、疗效好的治疗方法,尤其脾下极动脉部分栓塞术可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黄权钰  刘天祥 《甘肃科技》2022,(12):109-111+119
探讨原发性脾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回顾性分析58例原发性脾脏肿瘤临床资料。良性肿瘤54例,恶性肿瘤4例。本组良性肿瘤5例行腹腔镜下脾部分切除术,32例行腹腔镜下脾切除术,17例行开放脾切除术。3例恶性肿瘤行开放脾切除术,1例恶性淋巴瘤行根治性脾切除联合胰体尾切除术,术后给予化学治疗。良性肿瘤均无复发,1例血管平滑肌肉瘤术后随访2年健在,1例纤维肉瘤术后随访3年后失访。2例恶性淋巴瘤随访1例存活2年死亡,1例随访1年存活。影像学是主要检查手段,手术切除是脾脏肿瘤的有效治疗措施,脾良性肿瘤可选择行腹腔镜下脾切除术或开腹手术,局限性良性肿瘤可选择部分切除,保留脾脏功能,恶性肿瘤行根治性脾切为主,并辅以化学治疗。  相似文献   

18.
黄丹实 《科技信息》2009,(33):T0368-T0368,T0382
目的:应用药物治疗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方法:根据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肝硬化门脉高压所致上消化道出血是内科常见急诊之一,应用药物治疗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止血效果好,方法简便,各级医院均可施行。特别是药物的联合应用,既提高了疗效.又消除了各药的副作用,同时也改善了肝脏的血流灌注而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使用无水乙醇作为栓塞材料行部分脾栓塞术(PSE)治疗脾功能亢进的效果、并发症。方法:使用无水乙醇作为栓塞材料行PSE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脾功能亢进32例,分别试用无水乙醇2.0 m L 4例、2.5 m L 4例、3.0 m L 3例,之后21例全部采用2.5 m L,分析疗效、并发症、质控效果。结果:32例PSE一次成功,使用无水乙醇2.5 m L栓塞范围较适宜(栓塞部分平均513 m L,约61%)、不良反应较轻、并发症较少,无脾感染发生;随访期无复发病例。结论:PSE使用无水乙醇2.5 m L固定量栓塞法治疗脾亢效果满意、副反应轻,并发症较少,方法简单、费用低。  相似文献   

20.
急性胆系感染多源于胆道逆行感染。临床以发热、胆绞痛、黄疸、厌食为突出特点。胆总管与胰腺管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部,所以急性胆系感染的常见合并症是急性胰腺炎。临床以中上腹胀痛连腰背部比较突出,我院一九八九年至一九九三年四年中,共收治急性胆系感染76例,此类病患临床属急症范畴,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76例急性胆系感染病患者,有68例血清淀粉酶增高,占89.5%,因为上腹部饱胀,压力增高,胃酸容易经十二指肠向胰管逆流,激活胰酶,使临床经过更加严重,易于继发胰源性腹膜炎和坏死性胰腺炎。对此类患者一船治疗原则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