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肾癌根治术后手术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分析及术前血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及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2021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泌尿外科861例行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手术后合并切口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组,手术后未并发切口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时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NLR及PLR水平,统计分析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的手术室相关因素。结果 非层流手术室、手术时间>3 h、术中低体温(P<0.05)是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组血清NLR及PLR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NLR及PLR联合诊断切口感染敏感度及特异度较高。结论 非层流手术室、手术时间>3 h、术中低体温是腹腔镜肾癌根治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感染组患者血清NLR及PLR水平,可作为诊断术后感染及评估病情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采用大网膜包裹胰肠吻合口方法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江门市中心医院肝胆胰脾外科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78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大网膜包绕胰肠吻合口(包绕组),40例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未包绕组),比较两组术前、术中、术后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白蛋白、术前总胆红素、胰腺质地、胰管直径和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虽然术后两组的胰漏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包绕组术后胰漏分级均为A级胰漏,未见B、C级胰漏,而未包绕组A级胰漏2例,B级胰漏5例,C级胰漏1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术后包绕组出现2例胃排空延迟,而未包绕组出现1例胆漏,5例术后出血,3例胃排空延迟,除了1例术后腹腔出血需行介入治疗外,其余患者均予以保守治疗而治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1);术后住院时间(1.5±3.0天 vs. 17.4±6.8天,P<0.001)及住院费用(106442±16230 vs. 129831±35875元,P<0.001)包绕组较为包绕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 采用大网膜包绕胰肠吻合口方法可以减轻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程度,促进术后胰漏愈合,未增加腹腔感染、腹腔脓肿、胃排空延迟等严重并发症发生,且可减少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且方法简单、易操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析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并发血清肿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月本院及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1676例行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的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有无并发血清肿分为血清肿组(n=56)和无血清肿组(n=1620),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并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并发血清肿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合并症(OR=1.499, 95%CI: 1.152~5.897,P=0.012)、疝分型(OR=6.599, 95%CI:1.876~14.183,P<0.001)、疝囊直径(OR=1.461,95%CI:1.088~5.811,P=0.002)、手术方式(OR=2.152,95%CI:1.166~7.801,P=0.006)及疝囊离断(OR=3.886, 95%CI: 1.361~11.129,P<0.001)为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并发血清肿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术前合并症、疝分型、疝囊直径、手术方式及疝囊离断为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并发血清肿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可通过个体化治疗及精准解剖防治血清肿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以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为观察指标分析目标性后腹腔镜下肾上腺病损切除术的学习曲线。方法 回顾性分析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科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由同一团队完成的60例目标性后腹腔镜下肾上腺病损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时间顺序平均分为四组:A组(病例1~15)、B组(病例16~30)、C组(病例31~45)、D组(病例46~60)。统计每组手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组间差异。结果 通过统计分析可见,随着手术例数增加,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呈下降趋势,进行两两比较,A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与B、C、D三组有明显差异(P<0.05),B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与C、D两组有明显差异(P<0.05),C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与D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四组的切口长度和术后住院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对于具有丰富后腹腔镜肾上腺病损切除术经验的泌尿外科医师,30例左右是目标性后腹腔镜肾上腺病损切除术的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加速康复围手术期管理方法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我科收治的42例颈椎病患者,其中加速康复组和传统组各21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放置时间、离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临床疗效、吞咽功能。结果 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围手术期资料方面,加速康复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传统组无明显差异(P>0.05),而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离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较传统组短(P<0.05)。在临床疗效方面,两组术后1天、1月、6月VAS评分及术后1月、6月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加速康复组术后1天VAS评分优于传统组(P<0.05),其余时点及VAS评分、JOA评分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在吞咽功能评分方面,加速康复组在术后1天、术后1月轻度及以下吞咽困难比例较传统组高,中度吞咽困难患者比例较低(P<0.05),而术后6月两组吞咽困难评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加速康复组出现1例皮肤浅层感染,2例尿潴留,传统组出现1例肺部感染,经过保守治疗后好转,无再次手术患者,无其他重大并发症。结论 加速康复理念运用于颈椎前路手术中,可改善围手术期疗效,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提高患者手术体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弹力线自动痔疮套扎术(RPH)与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分别联合外剥内扎术治疗中重度混合痔高龄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确诊为中重度混合痔的高龄患者100例,根据区组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行PPH联合外剥内扎术,观察组行RPH联合外剥内扎术。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时间和创面愈合时间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直肠肛管压力无显著变化,且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肛门失禁量表(Wexner)评分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RPH联合外剥内扎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肛门功能,在中重度混合痔高龄患者中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外科(ERAS)模式应用于右半肝切除围手术期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2017年08月~2019年08月于我院进行右半肝切除术的53例患者临床资料,按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不同分为快速康复组(ERAS组)和传统对照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的基本资料,及术后住院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住院总费用、并发症、术后恢复质量(15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15)及C反应蛋白(CRP)等方面,评价其临床价值。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ERAS组在术后恢复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而在CRP方面ERAS组数值低于后者(P<0.05)。结论 在右半肝切除的围手术期应用加速康复外科模式能够有效地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创伤应激反应,从而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比较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与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使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接受的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法将其分为MIS-TLIF组(n=30例)和TLIF组(n=30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差异、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差异,采血测定手术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肌酸激酶(CK)及C反应蛋白(CRP)等实验室指标变化。结果 研究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时间及出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不同时间研究组患者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不同时间研究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清IL-6、IL-10、CK及CRP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MIS-TLIF术在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应用安全性更高,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并改善其腰椎功能及疼痛症状,减轻术后肌肉损伤程度,促进患者炎症指标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下段直肠癌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间收治的48例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患者临床资料(A组),并与同期186例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进行对比分析(B组)。结果 两组病人之间年龄、性别比例、肿瘤最大横径、术中出血量、收获淋巴结个数、术后并发症、术前Wexner评分、术前肛门最大收缩压、术后Wexner评分、术后肛门最大收缩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之间肿瘤下缘至齿线距离、体质指数、手术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组内,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之间年龄、肿瘤最大横径、新辅助放化疗比例、术中出血量、收获淋巴结、术后并发症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肿瘤下缘距齿线距离、BMI、手术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下段直肠癌是有效的,尤其适合于低位、骨盆狭窄的男性直肠癌患者,但要充分准备,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经皮骶髂螺钉和后方张力带钢板治疗不稳定骨盆后方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9年6月至2021年5月,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骨盆后环骨折脱位患者40例,其中经皮骶髂螺钉组和后方张力带钢板各20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围手术期资料及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随访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分型、ISS评分等基线资料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骶髂螺钉组待术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等围手术期指标均优于钢板组(P<0.05),但术中放射次数较多(P<0.05)。而术后Majeed评分和Matta评分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骶髂螺钉组发生两例神经损伤,钢板组发生两例术后切口感染,无其他重大手术并发症。结论 骶髂螺钉应用于不稳定骨盆后方骨折脱位患者中,对软组织创伤小,更适合作为骨盆后环骨折脱位的内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TLTG)后食管空肠吻合口漏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吻合方式的选择。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TLTG的150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SPSS 22.0完成数据统计处理,TNM分期及分化程度等级计数资料行秩和检验,其他单因素分析的计数资料行χ2检验,多因素分析行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50例TLTG的胃癌患者中,术后发生食管空肠吻合口漏14例(9.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肺功能不全、术前血清白蛋白(ALB)、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情况及吻合方式是TLTG后食管空肠吻合口漏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结果显示,患者年龄≥60岁、肺功能不全、术中输血及圆型吻合器吻合是TLTG后食管空肠吻合口漏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患者年龄≥60岁、肺功能不全、术中输血及圆型吻合器吻合与TLTG后食管空肠吻合口漏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TLTG术前应积极控制相关危险因素,术中操作严谨细致、选择合适吻合方式,以降低胃癌患者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盆底腹膜重建对直肠癌患者微创低位前切除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于武警北京市总队医院接受微创低位前切除术治疗的128例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将研究对象分成两组,64例实施盆底腹膜重建手术的患者为观察组,64例未实施盆底腹膜重建的患者为对照组,随访6个月。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效果及围术期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占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二次手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 d、3 d、5 d的血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第3 d的血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水平均低于术后1 d(P<0.025)。观察组术后、术后1个月以及术后6个月的大便功能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术后1个月以及术后6个月时(P<0.05)。结论 盆底腹膜重建能够使得实施微创低位切除手术的直肠癌患者Ⅲ~Ⅳ级并发症发生风险降低,同时也减少了二次手术的发生率,患者体内的炎性反应得到抑制,对患者的预后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内镜辅助下经肛门置入减压导管在低位结直肠癌并急性肠梗阻中的应用及疗效观察。方法 13例急性结直肠癌性梗阻患者在结肠镜辅助下,经肛门置入肠梗阻减压导,灌洗、引流等保守治疗7~10天后行一期根治手术。结果 13例患者均成功置入减压导管;术后患者腹痛、腹胀明显缓解,腹胀呕吐症状消失;置管后第3天,腹围由92.7±5.7 cm减小到81.2±4.8 cm;腹腔内压力由21.00±1.5 cmH2O减至12.2±0.8 cmH2O;减压导管引流量从782.3±72.1 mL下降至33.8±15.3 mL;梗阻近端肠管最大横径由5.4±0.6 cm缩小至2±0.3 cm(均P<0.001)。所有患者均接受一期结肠癌根治手术,术后未发生吻合口漏、伤口、腹腔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对于低位结直肠癌伴发急性肠梗阻,经肛门置管减压不仅可显著缓解梗阻症状同时有利于改善患者全身状况并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为一期根治性手术赢得时机;具有有效、安全、经济、创伤小等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SOX方案)新辅助化疗对进展期胃癌手术切除率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青海省人民医院和南方医科大学附属花都医院2016年5月~2019年7月收治的40例无远处转移的进展期胃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化疗组(n=20)与非化疗组(n=20),两组都给予常规手术治疗,化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SOX方案化疗。观察如下指标:化疗组比较化疗前后胃壁、局部淋巴结、门静脉癌栓影像学表现;术中比较两组之间幽门不全梗阻、胃壁组织水肿情况及肿瘤与周围组织的粘连情况;术后比较两组手术切除率、术中出血量、淋巴结转移、平均住院日、R0切除情况及术后肿瘤TNM分期情况。结果 化疗组化疗后胃壁变薄,肿瘤缩小,周围肿大淋巴结减少缩小,门静脉癌栓明显好转;与对照组相比,化疗组术中的幽门不全梗阻、胃壁组织水肿情况、肿瘤与周围组织的粘连情况较非化疗组获得了明显的改善(P<0.05);化疗组的术后切除率高、淋巴结转移少、手术平均住院日短,且提高了R0切除率并降低了术后TNM分期,两组之间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术前评估分期在ⅢA~Ⅵ期无远处转移的进展期胃癌患者,SOX新辅助化疗方案可显著提高根治性手术切除率,且患者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吻合口瘘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4 年 3 月至 2013 年 4 月 42 例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出现吻合口瘘将患者分为吻合瘘组和未发生瘘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探讨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42 例中 5 例出现吻合口瘘,发生率为11.9%.单因素分析显示吻合瘘组和未发生瘘组比较:年龄、体重指数、糖尿病、术前新辅助化疗、术前肠梗阻、肿瘤距肛门缘距离、血浆白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术前新辅助化疗、术前肠梗阻、肿瘤距肛门缘距离为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与年龄、糖尿病、术前新辅助化疗、术前肠梗阻、肿瘤距肛门缘距离等多个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方法比较胃上部癌患者行近端胃切除双通道吻合(PG-DT组)与全胃切除Roux-en-Y吻合术(TG-RY组)的临床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网中关于胃上部癌行近端胃切除双通道吻合与全胃切除Roux-en-Y吻合研究报道。文献检索时限均从建库到2021年3月,由两名评价人员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1.0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分别应用Jadad量表及Newcastle-Ottawa Scale量表(NOS量表)对随机对照试验及观察性研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3软件分别对结局指标数据进行Meta分析,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16项研究,均为病例对照试验,共纳入1346例患者,其中PG-DT组589例,TG-RY组75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PG-DT组较TG-RY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更少(OR=0.56,95%CI:0.39~0.79,P<0.001),但严重并发症(OR=0.47,95%CI:0.2~1.08,P=0.08)发生率及吻合口瘘(OR=0.75,95%CI:0.4~1.39,P=0.35)发生率两组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且与TG-RY组相比,PG-DT组在倾倒综合征(OR=0.21,95%CI:0.09~0.48,P<0.001)、反流性食管炎(OR=0.36,95%CI:0.21~0.65,P<0.001)等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且术后1年的血红蛋白水平(MD=5.3,95%CI:3.18~7.42,P<0.001)、总蛋白(MD=1.74,95%CI:0.62~2.85,P<0.001)及白蛋白水平(MD=2.59,95%CI:0.9~4.28,P<0.001)均明显改善。PG-DT组较TG-RY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PG-DT组比TG-RY组术中清扫淋巴结数目更少(MD=-7.35,95%CI:-8.55~-6.15,P<0.001)。结论 胃上部癌行胃近端根治术联合食管-空肠与残胃-空肠双通道吻合术安全有效,可有效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以及倾倒综合征、反流性食管炎等远期并发症,并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术后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