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赤霉病是影响我国长江中下游、东北和东部麦区以及世界其它温暖潮湿地区小麦生产的一种毁灭性病害。禾谷镰刀菌是引起小麦赤霉病的主要病菌,不仅导致浸染小麦产量损失,种子烘烤品质下降,还会引起真菌毒素污染,在浸染麦粒中累积毒素,危害人畜健康。利用小麦细胞无性系进行抗赤霉细胞工程育种研究已有一些报道,本实验通过镰刀菌毒素胁迫对小麦幼胚脱分化及再分化特性的影响研究,为普通小麦抗赤霉细胞工程育种中抗毒素细胞系选择技术体系的建立和方法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不同氮肥基追比例对小麦籽粒蛋白组分、氮素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为黑龙港流域小麦高效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济麦22和藁优2018为供试品种进行了2年小麦田间试验。以不施氮肥(N0)为对照,在等氮肥用量条件下设氮肥基追比3∶7 (N3:7)、4∶6 (N4:6)、5∶5 (N5:5)和6∶4 (N6:4) 4个处理,氮肥追施在拔节期随灌溉一起进行。分析小麦生长关键时期的植株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籽粒总蛋白质含量及蛋白组分含量、氮肥效率和籽粒产量。  【结果】  随氮肥基追比例的提升,两小麦品种的植株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随生育期的推进,两小麦品种的植株干物质积累速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而氮素积累速率呈“升―降―升”的趋势。拔节至挑旗期是小麦干物质和氮素积累的主要阶段,至成熟期藁优2018和济麦22分别以N4:6和N5:5处理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最高。N4:6处理的藁优2018具有最高的籽粒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含量,籽粒总蛋白质含量较其他处理显著增加3.66%~10.76%,籽粒产量是其他处理的1.07~1.13倍,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回收率和氮肥农学效率均显著提升。N5:5处理的济麦22籽粒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谷蛋白和总蛋白质含量分别较其他处理高2.55%~4.78%、4.11%~16.92%、3.42%~10.39%、1.35%~10.32%和2.95%~10.06%,籽粒产量是其他氮肥处理的1.03~1.08倍,氮肥回收率显著增加。在挑旗—成熟期,藁优2018的氮素积累速率与济麦22相比较高,籽粒蛋白组分含量较济麦22高出1.17%~5.72%;而济麦22各氮肥处理的籽粒产量比藁优2018增加5.4%~15.21%。  【结论】  满足小麦氮素积累特性的氮肥基追比有利于小麦的高产优质。中筋小麦 (济麦22) 品种在挑旗至成熟期氮素积累速率变小,氮肥基追比为5∶5较为适宜,而强筋小麦 (藁优2018) 品种氮素积累速率大,氮肥基追比提高到4∶6,可以促进小麦高产和增加蛋白含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植物–微生物之间的互作反馈机制是果实类药材发育成熟过程中影响品质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们研究了著名民族药用植物米槁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3个关键时期根际微生物群落变化对其品质形成的影响。  【方法】  于贵州境内选择罗甸(LD)、坝碰(BP)、祥乐(XL) 3个典型米槁居群,在其幼果期、近成熟期和成熟期取果实和根际土壤样品,分别测定其果实化学成分和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米槁根际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与米槁果实成分积累的潜在关系。  【结果】  3个居群中共获得真菌有效优质序列870008条,可分为3026个OTU。获得细菌有效优质序列568739条,可分为4971个OTU;从不同果期微生物丰度较高的类群来看(去除未分类类群),根际真菌中幼果期以Saitozyma、被孢霉属(Mortierella)较高,近成熟期以灵芝属(Ganoderma)、小杯伞属(Clitocybula)较高,成熟期以被孢霉属(Mortierella)、Saitozyma较高。根际细菌中幼果期以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节杆菌属(Arthrobacter)较高,近成熟期以节杆菌属(Arthrobacter)、芽孢杆菌属(Bacillus)较高,成熟期以节杆菌属(Arthrobacter)、不动杆菌属(Acidibacter)较高;土壤养分中有效磷各个果期差异最为显著,其他养分差异相对较小;从果实化学成分组成情况来看,罗甸的米槁果实糖类和粗脂肪含量最高和挥发油含量中等,总体来说质量最好;RDA分析表明,优势菌属Saitozyma、被孢霉属(Mortierella)、节杆菌属(Arthrobacter)对米槁果实中α-松油醇、桧烯、可溶性多糖、粗多糖积累具有促进作用。土壤脲酶(S-UE)活性对米槁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影响最大,其次为有效磷和过氧化氢酶。  【结论】  不同果期米槁根际均以子囊菌门(Ascomycota,未鉴定属),Saitozyma、被孢霉属(Mortierella)、节杆菌属(Arthrobacter)等微生物类群对果实化学成分积累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但其中品质最佳的罗甸居群受子囊菌门(Ascomycota,未鉴定属)影响最大,坝碰、祥乐则受被孢霉属(Mortierella)影响最大,3个产地米槁根际真菌中伞菌属(Agaricus)、镰孢菌属(Fusarium)和瓶霉属(Phialophora)对果实松油醇、桧烯积累的影响不显著,而在不同果期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又主要受到土壤脲酶活性(S-UE)、有效磷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对贵州省龙里县羊肚菌开展真菌病害调查、采集与分离纯化,运用形态学鉴定和rDNA-ITS序列分子检测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共分离鉴定了18个真菌病原菌菌株,属于木霉属(Trichoderma)、毛霉属(Mucor)、根霉属(Rhizopus)、镰刀菌属(Fusarium)和阿太菌属(Athelia)等。  相似文献   

5.
追氮时期和施钾量对小麦氮素吸收运转的调控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氮肥追施时期和钾肥用量是影响小麦高产高效的重要因素,研究这两个营养元素的相交效应,为小麦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强筋小麦‘济麦20’为供试品种,设置盆栽试验。同位素示踪技术进行研究。氮肥用15N标记,追施氮肥时期设返青期和拔节期两个施肥时期。施钾量设K2O 0(K0)、50(K1)、100 kg/hm2(K2)三个水平。于开花期采集全株样本,成熟期将植株分为籽粒和植株两部分,分析氮素含量,计算氮素吸收、分配以及氮素利用率。【结果】虽然追氮时期和施钾量互作对‘济麦20’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但钾肥对小麦氮素吸收、运转及分配的影响因追氮时期不同而有所差异。不施钾(K0)返青期追氮处理,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氮素转移量及贡献率均达到最高; 在施用K2O 50 kg/hm2处理(K1)下,拔节期追施氮肥能有效提高小麦开花期植株氮素积累量、成熟期植株和籽粒来自土壤的氮积累量、氮素转移量及贡献率,并最终显著提高产量。由此,提高了小麦氮素积累量、转移量、籽粒产量、氮肥生产效率及收获指数,在施用钾肥100 kg/hm2(K2)条件下,两个追氮时期处理均不利于‘济麦20’氮素利用效率及籽粒产量的提高。【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在K2O 50 kg/hm2施用量、拔节期追施氮肥条件下更有利于强筋小麦‘济麦20’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和高产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链格孢毒素是由链格孢霉产生的广泛污染谷物和饲料的真菌毒素,其中最主要的几种链格孢毒素有交链孢酚(AOH)、交链孢酚单甲醚(AME)、交链孢烯(ALT)、交链孢菌酮酸(Te A)和交链孢毒素(ATX),本文系统的总结了谷物中链格孢霉毒素的污染来源、毒性作用机制、检测方法和降解研究进展,旨在为谷物中链格孢毒素的消解提供技术基础,从而减少谷物的污染损失,保障粮食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不同施肥措施下麦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种类的变化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 :有机肥与N、P、K肥的合理配施 ,肥效持久 ,能促进微生物生长繁殖 ,细菌、放线菌、真菌、固氮菌、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均能相对长期保持较高水平 ;可显著增强纤维素分解强度 ,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分解 ,有利于培肥土壤。微生物种类鉴定表明 :细菌的数量以芽孢杆菌为主 ,球菌较少 ;放线菌主要为链霉菌属的灰褐色类群 ;真菌主要为腐霉属、木霉属、葡萄孢属 ;固氮菌为圆褐固氮菌 ;纤维素分解菌以食纤维细菌、链霉菌属的白孢类群和葡萄穗霉属、腐霉属等真菌最常见  相似文献   

8.
不同施肥处理对西藏山南地区麦田土壤微生物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不同施肥措施下麦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种类的变化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肥与N、P、K肥的合理配施,肥效持久,能促进微生物生长繁殖,细菌、放线菌、真菌、固氮菌、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均能相对长期保持较高水平;可显著增强纤维素分解强度,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分解,有利于培肥土壤。微生物种类鉴定表明:细菌的数量以芽孢杆菌为主,球菌较少;放线菌主要为链霉菌属的灰褐色类群;真菌主要为腐霉属、木霉属、葡萄孢属;固氮菌为圆褐固氮菌;纤维素分解菌以食纤维细菌、链霉菌属的白孢类群和葡萄穗霉属、腐霉属等真菌最常见。  相似文献   

9.
不同程度重金属污染对稻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为了研究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在不同程度重金属污染中的变化,本文用Illumina H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苏南地区某金属冶炼厂和加工产业区的重金属污染水稻土的真菌群落结构,发现不同程度重金属污染对水稻季土壤真菌丰度和群落结构均有显著影响。经过真菌主成分分析发现,PC1影响因素对样品处理差异的贡献率是35.96%,PC2影响因素对样品处理差异的贡献率是21.48%;通过真菌冗余度分析发现,重金属Pb和Cu污染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显著;通过对真菌属水平的相对丰度分析表明,重金属污染会显著降低敏感真菌的丰度,如被孢霉属相对丰度最高降低了87.50%、木霉属最高降低了99.46%、离壳菌属和菇属最高降低了100.00%,同时耐性真菌的相对丰度会提高,如类球囊霉属的相对丰度最高增加了98倍、四枝孢霉属最高增加了56倍、根囊壶菌属最高增加了2.62倍。综上所述,不同程度重金属污染对稻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且随着污染程度的增加,抗逆真菌相对数量和种类显著增加,敏感真菌的相对数量急剧减少,真菌群落结构随着重金属污染程度增加进一步分化。  相似文献   

10.
在限制小麦灌溉面积的大背景下,为进一步稳产促优,本文探讨了华北地区水分亏缺对不同小麦品种矿质元素吸收、分布特性及其与植株水分利用和产量的关系。选用3个生态类型冬小麦品种(抗旱品种‘沧麦6001’、丰水高产品种‘邯麦9’和多抗超高产品种‘济麦22’),设置正常和水分亏缺两个水平的人工气候室箱体栽培试验,主要调查了小麦不同器官矿质元素含量、积累量变化、分配比以及矿质元素变化对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矿质元素的含量和分配具有器官特异性,其中小麦叶片Ca、籽粒Cu和Zn、茎秆Na的含量、分配比最高;Fe含量、积累量及Fe分配比因品种、器官、水分差异而不同:正常水分下,‘沧麦6001’以茎秆、‘邯麦9’以叶片的Fe含量、分配比最高;‘济麦22’以茎秆和颖壳Fe含量较高,以叶片和颖壳Fe分配比较高。而水分亏缺下,‘沧麦6001’和‘邯麦9’Fe含量以籽粒最高,‘济麦22’以叶片最高;3品种Fe分配比均以籽粒最高。此外,水分亏缺增加了小麦籽粒Cu、Zn含量及分配比,籽粒Zn、Na和Ca积累量,显著增加‘沧麦6001’的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以及‘济麦22’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而降低了‘沧麦6001’籽粒Mn、‘邯麦9’籽粒Cu和Mn、‘济麦22’籽粒Cu和Fe积累量以及‘邯麦9’水分利用效率、干物重、产量。综上,水分亏缺下,‘沧麦6001’更易高产高效,籽粒Fe含量增加,但需补充一定的Mn元素;‘济麦22’的水分利用效率增加,产量未显著下降,需补充一定Fe元素保证品质;‘邯麦9’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下降,且籽粒中Cu和Mn积累下降明显。相关分析表明,Cu、Zn、Ca、Mn含量与干物重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调节作用,但未直接影响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这可能与品种间差异及品种和水分互作影响有关。但矿质元素可能通过影响干物重间接调控水分利用效率的趋势是存在的,尚需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相似文献   

11.
试验分离鉴定了嫁接茄子的根际真菌,并采用对峙培养法,研究了这些根际真菌对茄子黄萎病菌的作用效果。结果显示,嫁接处理根际真菌的优势种主要是烟曲霉原变种(Aspergillus fumigatus var.fumigatus)、赭曲霉(Aspergillus ochraceus)、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和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CK则主要是土曲霉(A.terreus)、露湿漆斑菌(Myrothecium roridum)和腐皮镰孢(F.solani)。在所分离的13属17种根际真菌中,烟曲霉原变种(A.fumigatus var.fumigatus)、粘轴霉属(Gliocladium sp.)和瓶霉属(Phialophora sp.)真菌对黄萎菌的拮抗作用最强。此外,黄暗青霉菌(Penicillium citreonigrum)、土曲霉(A.terreus)、枝顶孢属(Acremonium sp.)、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和弯孢属(Curvulariasp.)真菌对黄萎菌也表现出了较强的抑制作用。各嫁接处理根际真菌的优势种均包括对黄萎病菌有高拮抗作用的烟曲霉原变种,这可能与嫁接茄比自根茄抗病性强有关。  相似文献   

12.
氮肥底追比例及施硫对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氮肥底追比例与施硫间的互作效应,采用盆栽方式,以京冬8号和济麦20为供试材料,设置氮肥底追比例为3∶7(N_1)、5∶5(N_2)和7∶3(N_3)3个处理水平,每个底追比例下设置2个硫肥施用量:0kg·hm~(-2)(S0)和45kg·hm~(-2)(S_1),运用15N示踪技术研究开花期、成熟期营养器官及籽粒中氮素积累、分配以及对不同来源氮素利用的情况,同时对花后营养器官贮藏氮素的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及氮素利用效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2个小麦品种植株中积累氮素主要来自肥料氮,京冬8号成熟期来自肥料氮的积累量达60%~70%,而济麦20则达70%~80%。氮肥底追比例及硫肥互作对2个品种氮素吸收、转运和分配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京冬8号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营养器官贮藏氮素花后的转运量、转运率、对籽粒的贡献率、籽粒产量以及氮肥的利用效率均在N_1S_0时较高;济麦20营养器官贮藏氮素花后的转运量、转运率、对籽粒的贡献率在N1S0时较高,而在N3S1时,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籽粒产量、氮肥的利用效率均较高。综上所述,本试验栽培环境下,氮肥底追比例为N1时能够提高花前贮藏氮素的转运量、转运率、对籽粒的贡献率、籽粒蛋白质含量及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底追比例为N3时有利于提高籽粒产量、氮肥生产效率。综合考虑籽粒产量、氮肥生产效率、氮肥利用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京冬8号最优肥料组合为N_1S_0,济麦20最优肥料组合为N_3S_1。本研究结果为冬小麦大田生产中合理的肥料运筹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减轻盐碱胁迫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探究小麦对盐碱(模拟海水)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以耐盐碱型品种中麦998和盐碱敏感型品种济麦229为试材,研究模拟海水胁迫下不同耐盐碱型品种的形态特征和生理响应机制。结果表明,模拟海水胁迫下,相较于耐盐碱型品种中麦998,盐碱敏感型品种济麦229的苗高、地上部鲜重、地上部干重、根鲜重、根干重、初生根数较对照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45.20%、24.62%、75.15%、57.24%、33.88%和34.74%,中麦998较对照降低程度明显小于济麦229。说明相较于耐盐碱型品种中麦998,模拟海水胁迫显著抑制盐碱敏感型品种济麦229的生长。模拟海水胁迫下,济麦229和中麦998的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均较对照显著升高,但济麦229升高的时间晚于中麦998,且增加幅度低于中麦998。随着模拟海水胁迫时间的延长,中麦998和济麦229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比值均较对照显著升高,但济麦229升高的时间晚于中麦998,且增加幅度(1.64%~46.58%、4.32%~35....  相似文献   

14.
施氮量与行距对冬小麦品质性状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当今小麦产量不断提高的同时,籽粒品质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不同的栽培措施会对小麦籽粒品质产生一定影响。为探明施氮量与行距互作对强、中筋小麦品质的调控效应及小麦类型间差异,于2013—2014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圃场试验田,以强筋小麦‘济麦20’和中筋小麦‘中麦8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施氮量(150 kg·hm-2、210 kg·hm-2、270 kg·hm-2)为主区,行距(12 cm、20 cm)为裂区,供试品种为小裂区,研究田间高产栽培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和行距配置对不同类型冬小麦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济麦20’和‘中麦8号’花后蛋白质积累量、成熟期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均随施氮量和行距增加而显著提高,且在低氮条件下施氮效果较为显著。在270 kg·hm-2施氮量水平下,增大行距对2个小麦品种灌浆后期籽粒蛋白质积累量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在20 cm行距条件下,210 kg·hm-2施氮量有利于强筋小麦‘济麦20’硬度、出粉率、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及粉质参数等品质指标的改善,而270 kg·hm-2施氮量能够有效提高中筋小麦‘中麦8号’磨粉品质和粉质参数;2个筋型小麦面包体积和面包评分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而2个小麦品种容重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当施氮量在150 kg·hm-2以上时,增大行距,‘济麦20’和‘中麦8号’加工品质均能够显著提升,即在20 cm行距水平下2个筋型小麦加工品质较好。适当的施氮量和合理的行距配置能够提高小麦籽粒品质,本试验条件下,‘济麦20’和‘中麦8号’籽粒品质在行距20 cm、施氮量分别为210 kg·hm-2和270 kg·hm-2时达到最优。说明适当增加施氮量和增大行距均有利于强、中筋冬小麦品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河南山坡土壤中三种葡萄穗霉科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葡萄穗霉属(Stachybotrys)及其近似属隶属于葡萄穗霉科(Stachybotryaceae)。此类真菌多为腐生,在土壤中普遍存在,潮湿的室内环境中也较为常见。有报道此类真菌为室内污染菌,可引发人类的多种疾病,也是多种植物的致病菌。然而,该属的一些真菌也可产生有益的次生代谢物质,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本研究我们对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的32份土样进行分离纯化,获得了2株无色穗孢属(Achroiostachys)和1株葡萄穗霉属(Stachybotrys)真菌。通过对所分离到的葡萄穗霉科物种展开5个基因(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region,beta-tubulin,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 1-alpha,Calmodulin,RNA polymeraseⅡlargest subunit 2)测序、比对,构建了分子系统树并对葡萄穗霉属及其近似属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在形态上,Achroiostachys属也以其透明、光滑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与Stachybotrys属区分。在系统发育树上Achroiostachys与Stachybotrys两属也明显的分为了两大分枝。结合形态描述和系统发育数据确定这三株真菌的分类地位,分别为:光亮无色穗孢(Achroiostachys levigata),桦树无色穗孢(Achroiostachys betulicola)和纸葡萄穗霉(Stachybotrys chartarum)。无色穗孢属(Achroiostachys)真菌在我国是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6.
拟盘多毛孢菌属真菌侵染的寄主种类多、范围广,可引起多种经济作物和观赏植物的多类病害,病征具有多样性。在前期对贵州省油茶叶枯病的研究过程中,分离到一个拟盘多毛孢菌的新致病菌KLXY-7-2。通过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形态学鉴定和微管蛋白基因(TUB2)构建系统发育树等多种检测方法,KLXY-7-2菌鉴定结果为木防已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cocculi)。病原菌与拟盘多毛孢属EF055226.1、EF055231.1真菌聚为一个独立的进化分支,且置信度为99%。本研究所鉴定的油茶木防已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cocculi),在油茶叶枯病的相关研究属于首次报道,可为进一步明确该病原菌的发生规律及预防时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硒砂瓜连作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硒砂瓜是宁夏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其连作严重影响硒砂瓜产量和品质。目前硒砂瓜连作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硒砂瓜连作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硒砂瓜连作土壤中真菌群落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随连作年限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供试土壤样本中共检测到真菌8门、25纲、244属,其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接合菌门(Zygomycota)是优势菌门,占90%以上。与对照相比,连作30年土壤中子囊菌门丰度下降32.51%,接合菌门丰度上升29.89%。供试土壤中真菌主要的优势属为被孢霉属(Mortierella)、绿僵菌属(Metarhiziun)、假霉样真菌属(Pseudallescheria)、镰刀菌属(Fusarium)和青霉属(Penicillium)。与对照相比,连作5年土壤中假霉样真菌属丰度增加45.81%,连作10年土壤中镰刀菌属丰度增加26.74%,连作15年土壤中绿僵菌属下降26.83%,连作20年土壤中青霉属增加29.68%,连作25年土壤中绿僵菌属减少18.30%,连作30年土壤中被孢霉属丰度上升29.89%。土壤理化性质与硒砂瓜连作年限间无显著相关性,而与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土壤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含量是影响土壤真菌群落最主要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导致硒砂瓜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不是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而是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改变。研究结果可为硒砂瓜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糯小麦渝L-1、12LF6-12为研究对象,其普通小麦轮回亲本渝02321、渝麦10号为对照,进行了收获后籽粒自然干燥脱水和浸泡复水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在自然干燥3个不同时间点(0 d、100 d、120 d),所有试验材料籽粒相对含水量随着自然干燥时间增加而逐渐减少;在自然干燥同一时间点,试验籽粒相对含水量依次为12LF6-12渝麦10号渝L-1渝02321。在浸泡复水处理24 h内,渝02321、渝麦10号籽粒透明度和角质率随处理时间增加不断下降并出现粉质化趋势,而自然干燥粉质化后渝L-1、12LF6-12籽粒随着处理时间增加仍然表现为不透明和粉质。由此得出,自然干燥对普通小麦籽粒透明度和角质率的影响不明显,却是导致糯小麦籽粒粉质化转变的重要外因;自然干燥脱水对普通小麦籽粒透明度和角质率的影响不明显,却可能是导致胚乳结构改变而成为糯小麦籽粒粉质化转变的直接原因;浸泡复水处理会降低普通小麦籽粒透明度和角质率,但对粉质化后糯小麦籽粒透明度和角质率的影响不明显,表明自然干燥对糯小麦籽粒粉质化转变的影响已经不可逆转。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植物精油对小麦储藏期间污染优势真菌的抑制效果,对小麦储藏期间污染优势真菌进行分离、鉴定,选取花椒精油、丁香精油、牛至精油、肉桂精油、冬青精油和柠檬精油为研究对象,以污染优势真菌为目标菌,通过测定抑菌圈直径、最低抑菌浓度和联合抑菌效果,以确定单一精油的抑菌效果、复配精油的协同抑菌效果及其最佳复配比例。结果从储藏小麦中分离出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 4种污染优势真菌,抑菌效果最好的植物精油为肉桂精油和牛至精油,两者复配后均呈现协同抑菌的效果,且以肉桂精油:牛至精油为1∶2时协同抑菌效果最佳。研究表明,将肉桂精油和牛至精油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复配可应用于粮食储藏过程中,达到安全储粮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调查鉴定了广州地区龙舌兰科观叶木本植物也门铁树[Dracaena arborea(Willdo)Link.]和象脚丝兰(Yucca elephantipes Regel )上的11种真菌病害,其病原真菌分别为:可可球二孢(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辣椒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psici Butler & Bisby)、弯孢霉(Curvularia sp.)、围小丛壳[Glomerella cingulata(Stonem.) Spauld. et Schrenk]、龙舌兰小球腔菌(Leptosphaeria agaves Syd. et Butl.)、钝孢小球腔菌(L.obtusispora Speg.)、龙血树拟茎点霉(Phomopsis dracaenae Sahni)、龙血树生拟茎点霉(P.dracaenicola Z.D.Jiang, P.G. Xi et P.K. Chi)、丝兰拟茎点霉[P. yuccae(Cooke) Grove]和丝兰叶点霉(Phyllosticta yuccae Bissett).其中,围小丛壳引起的也门铁树炭疽病和钝孢小球腔菌引起的象脚丝兰叶斑病发生普遍而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