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洁 《中医药研究》2013,(12):1523-1524
动脉粥样硬化是众多心脑血管疾病的始动环节和病理基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颈动脉粥样硬化作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部分,是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窗口,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现代医学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脂升高、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等密切相关,属于中医"瘀血"的范畴.笔者采用活血化瘀法辨治颈动脉粥样硬化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梁文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2):134-135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的血管疾患,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累及全身动脉血管,特别是弹力型动脉的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病变[1-2]。正确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血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像上应用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改变及其与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1.1.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改变;颈动脉分叉部一般位于甲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是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比较常见好发部位之一,同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也与脑血管缺血性疾病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有效防治是目前研究重点之一.现代医学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主要有药物与手术治疗等方法.长期口服西药易出现毒副反应,而手术治疗相对风险较大且易于复发.中医药采用辨证治疗AS,具有疗效可靠、毒副作用较小等优势.近年来,我们运用自拟降浊祛瘀汤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34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张萌 《天津中医药》2002,19(4):75-76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大量的动物实验已证实中医药可作用于AS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但人类AS的发生、发展复杂而漫长,是几十年代谢活动发展的结果,所以人类AS的防治远比实验动物防治AS困难得多[1].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AS的一部分,随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不断深入研究及先进技术的应用,医药工作者已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技术引入中医药的研究中,以观察中医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窗口,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笔者观察了彩色多普勒超声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现将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元芳芳 《光明中医》2008,23(12):2061-2063
心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动脉粥样硬化(AS)无疑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原因。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动脉硬化性病变发病日趋显著,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心脑血管急性缺血的直接相关性,已引起临床医学研究的广泛重视。颈动脉位置表浅,已被证实可作为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的“窗口”,而且,解剖研究发现,AS有局限于某些动脉的倾向,它侵及动脉的顺序从高到低依次为腹主动脉,升主动脉,冠状动脉,下肢动脉,颈动脉和Wills环。可见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在全身AS中出现较晚,故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的明显特征,可反映全身AS的程度。体表颈动脉超声检测可作为观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窗口及其消长的检测指标。大量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引起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病因。因此对于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机制、危险因素、诊断及治疗的研究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主要侵犯人体大中型动脉,冠状动脉和颈动脉往往同时受累。颈动脉粥样硬化在全身发病最早,故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西医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长期服药价格昂贵,副作用较多,中医在治疗该疾病上具有多靶点、多角度、多途径的优势,现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进行综述,以期对未来中医药的治疗研究提供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8.
陈建明  张琪 《江苏中医药》2007,39(12):25-25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中医典籍中没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名,根据其主要临床症状(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晕厥等),可归属于中医学"脉痹"、"眩晕"、"头痛"、"健忘"、"厥证"等范畴.我们通过学习有关文献,并结合临床实践,谈谈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辨治体会.  相似文献   

9.
补肾泄浊法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4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窗口",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病因,因此,对其积极地防治可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自1990年以来,国外多项大规模临床试验已证实他汀类药物具有调脂以外的多向性效应,如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抗炎及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与迁移等作用,可延缓甚至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但因其价格昂贵及不良反应,使其应用受到限制.我们从2004年5月~2005年10月,运用中医补肾泄浊法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5例,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msclerosis,AS)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不仅是AS的局部表现,还反映全身AS的程度,与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密切相关.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具有相关性,故监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预知冠状动脉的病情.AS斑块突然破裂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病情凶险.自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笔者以益气活血中药为主治疗稳定型冠心病心绞痛伴颈动脉粥样硬化5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处方数据挖掘近二十年中医药方剂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配伍规律及为药食同源类中药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筛选2000~2019年临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文献,运用频数统计和关联规则分析的Apriori算法分析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及药食同源类中药性味、归经、高频药及其配伍规律。结果:共纳入144篇临床文献,剔除重复文献,共涉及141首方剂。得到临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全部中药187味,药食同源类中药42味。全部中药支持度最高的3组药对半夏-陈皮,半夏-丹参,半夏-茯苓,药食同源类中药支持度最高的3组药对茯苓-陈皮,茯苓-山楂,茯苓-甘草。结论: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药性多寒温平,药味甘苦辛,归肺脾肝经为主,多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等;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药食同源类中药药性多温平,药味甘苦辛,归肺脾经为主。  相似文献   

12.
血浊作为全新的中医学理念,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动脉粥样硬化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危险因素广泛,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威胁极大,故从血浊理论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初步阐释血浊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关系。血浊理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从这一角度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王菲  施红  夏韵 《环球中医药》2013,6(5):392-395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动脉粥样化的重要肢体表现,中医药治疗有其独特的优势.本文通过大量古籍及临床研究,系统回顾中医药对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论述,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论述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研究进展。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是其发病的主要病理特点,肝脾肾正气不足是"本",而"虚"、"痰"、"瘀"既是"标",也是本病发病的主要病理产物,结合中医药现代临床研究,从虚实角度出发,治疗中以扶正补虚、祛痰化浊、祛瘀通络等方法,探求中医治疗的特色及优势。冀以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治疗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思想境界和精华,也是现代预防医学的最高体现,其基本内容主要涉及"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即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发病早期则积极干预、治疗,防止疾病加重、传变,并促进疾病的愈合,病情向愈后采取对应措施防止疾病复发。"治未病"理论的精髓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对于疾病的防治意义非凡。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为临床常见病,因其高发病率和高癌变率,受国内外学者广为关注,降低CAG发病率、预防癌变、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以及减轻患者精神负担至关重要。基于"治未病"理论,探讨分析CAG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改善广大患者临床症状,减轻其痛苦,同时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通心络及辛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的影响。方法选择112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异常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辛伐他汀组,通心络+辛伐他汀组,连用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增厚的内膜冲层厚度与斑块消退的变化、血脂的变化。结果两组病人颈动脉增厚内膜与斑块均有消退,胆固醇(TG)、低密度脂蛋白(LDL)均有明显降低,但以治疗组更为显著(P〈0.05),同时治疗组高密度脂蛋白(HDL)升高、甘油三酯(1℃)降低。结论通心络及辛伐他汀联合应用对颈动脉内膜增生厚度、粥样硬化斑块消退及对血脂的影响明显优于辛伐他汀。  相似文献   

16.
佘一鸣  胡永慧  张莉野  刘素香  陈常青 《中草药》2017,48(17):3636-3644
高脂血症是临床常见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发病人群也逐渐增大。高脂血症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危害人类健康。临床上,化学药针对高脂血症有很好的疗效,但存在毒副作用甚至毒性,长时间服用也存在耐药性等问题。中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具有疗效好且毒副作用小的特点,在临床上能够辨证治疗,发挥中医药特色,具有明显的优势。对中药单体成分、单味中药、中药复方和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脂血症进行综述,并分析探讨调血脂中药的开发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复方芪参降脂饮对颈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易损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258例颈AS斑块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痰湿阻滞证、瘀阻脉络证、浊毒内蕴证和肝肾亏虚证、气虚证5型。给予复方芪参降脂饮口服,疗程为6个月。检查各证型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斑块积分及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结果颈AS患者易损斑块分布以瘀阻脉络证和浊毒内蕴证组远大于其他证组(P〈0.05)。治疗后瘀阻脉络证、浊毒内蕴证、气虚证组颈动脉易损斑块IMT、斑块面积、斑块积分及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复方芪参降脂饮对稳定瘀血、浊毒、气虚证易损斑块效果明显。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脂及抗炎作用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山东中医杂志》2016,(1):77-79
中风后抑郁(PSD)是脑血管疾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致残率和病死率高。从发病机制、中西医早期预防方面将有关中风后抑郁的早期预防的研究及文献进行综述,并对目前西药治疗PSD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医药疗法治疗本病的优势进行讨论,为寻求有效的预防中风后抑郁的方案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孙莹心  韩萍  王新陆 《天津中医药》2021,38(12):1544-1547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动脉硬化前期病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亚临床阶段,在血浊理论的指导下干预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前期病变,可降低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也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体现,对于疾病的一级预防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主要临床并发症,严重者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西医治疗往往局限于二级预防,对因药物治疗和冠脉血运重建等单因素疗法,而中医则将其归属于"胸痹"范畴进行辨证论治。其中,芳香温通法作为"寒邪内闭"所致胸痹的基本治法,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防治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旨在通过总结古今对芳香温通方药防治冠心病心绞痛的病机认识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成药,以期能为该治法的进一步探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