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485例0~3岁婴幼儿骨密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柳州市3岁以内婴儿胫骨超声骨密度值与性别、年龄和体格发育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儿童保健门诊中的485例0~3岁常规健康体检儿童作为调查对象,男252例,女233例。测量其身长、体重、胫骨超声骨密度声速值(speed of sound,SOS)和z值,计算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SOS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而增高(r=0.806,P<0.001);不同性别间骨密度差异无显著性;SOS与婴儿的体重和身长均呈正相关(r=0.715和r=0.772,P均<0.001),与体质指数(BMI)呈负相关(r=-0.356,P<0.001)。结论 3岁以内儿童骨强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肥胖儿童更容易发生骨强度不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老年男性体重指数与跟骨定量超声改变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超声干式骨密度测定仪测算320名60岁以上老年男性右足跟骨骨质音波传递速度(SOS)、骨强度指数(OSI)和骨折风险预测指数(TI);测量受试者的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正常BMI组跟骨SOS高于低BMI组(P〈0.05,P〈0.001),而高BMI高于低BMI组和正常BMI组(P〈0.001,P〈0.05,P〈0.001)。提示老年男性BMI与OSI呈正相关,低BMI人群与正常BMI和高BMI人群差异显著。结论老年男性BMI与跟骨定量超声改变有显著相关性,低BMI者发生骨质疏松的机会明显增加,测算BMI和跟骨定量超声变化,预测骨折风险,可作为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早期筛查和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贾彤  杨瑞兰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16):2115-2117,2120
目的:旨在讨论人体测量学指标、糖脂代谢、雌二醇与超声骨密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本地社区130名自然绝经健康女性,测量其人体学指标,如身高、体重、腰围和臀围,计算体重指数(BMI),并检测其空腹血糖、血脂、胰岛素及雌二醇;使用定量超声骨密度仪测量其右侧跟骨,指标为声速(Speed Of Sound,SOS)、传播指数(Transmis-sion Index,TI)及骨超声评价指数(Osteo Sono-assessment Index,OSI),观察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1)腰围与体重、臀围和BMI有良好的相关性(r=0.771、0.779、0.788,P<0.01);臀围与体重和BMI有良好的相关性(r=0.853,0.803,P<0.01),与身高有相关性(r=0.256,P=0.003);(2)年龄与SOS、TI和OSI有负相关性(r=-0.262、-0.188和-0.378,P<0.05);(3)身高在各超声骨密度指标分组中无统计学意义(χ2OSI=1.255,χ2TI=4.913,χ2SOS=1.241,P>0.05);年龄在TI和SOS分组中无统计学意义(χ2=15.997、5.254,P>0.05);体重、腰围、臀围和BMI在OSI、TI分组中有统计学意义(χ2>9.400,P<0.05),而在SOS分组中无统计学意义(χ2<3.000,P>0.05);(4)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胰岛素、HOMO-IR与超声骨密度各指标均无相关性(P>0.05),SOS与雌二醇、高密度脂蛋白有一定相关性(r=0.259,0.199,P<0.05)。结论:骨密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现进行性下降,绝经女性在保持糖脂代谢正常的情况下,维持脂肪合理分布,加强肌肉和一定强度的锻炼,适当增加诸如BMI、体重等,可能有益于延缓绝经女性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0-6岁儿童骨强度水平,探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儿童之间骨强度的差异,为预防儿童骨强度不足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我院儿童保健门诊体检的0-6岁健康儿童共5166例为检测对象,用超声骨强度仪测量儿童的胫骨超声波传播速率(SOS),测量所得SOS值与亚洲人种数据库相应月龄的标准相比较,得到标准差(Z值),分成正常、轻度骨强度不足、中度骨强度不足、重度骨强度不足.结果 SOS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其中1岁以内男女婴骨强度Z值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男婴高于女婴;3岁以内骨强度不足检出率随年龄增长降低,3岁后缓慢增加,0-6岁男童骨强度不足总检出率为14.4%,而女童为24.2%,前者显著低于后者(P<0.05).结论 儿童骨强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加,1岁以内骨强度不足检出率较高,其中以3~5个月为高发年龄,提示出生前一年,尤其是前6个月是儿童防治骨密度降低的关键期.  相似文献   

5.
运动对不同年龄女性跟骨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预防不同年龄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效果。 方法:采用CM-100超声波骨密度测定仪进行跟骨部超声波传导速度(SOS)的测定,同时进行身体特征与骨密度(即SOS值)的相关矩阵分析。 结果:运动组和非运动组的骨密度在20、40、50岁的3个年龄段上呈现出运动影响的显著差异(P<0.01或P<0.05);握力和跟骨部SOS值,运动组和非运动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两组都与年龄呈负相关(运动组r=-0.781,P<0.01;非运动组r=-0.596,P<0.05),年龄和体重指数(BMI)间呈正相关(运动组r=0.411,P<0.01;非运动组r=0.28, P<0.05),而年龄和握力呈负相关(运动组r=-0.285,P<0.05;非运动组r=-0.326,P<0.01)。非运动组SOS值、体重和握力的左右差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运动组r=0.225, P<0.05;非运动组r=0.308,P<0.05)。 结论:运动对一定年龄的女性跟骨骨密度有促进作用,部分身体特征也与骨密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黄美琳  聂晶  孟仙  丁玲   《四川医学》2019,40(4):417-420
目的研究2~6岁儿童骨密度值与体格发育之间的相关性,探讨体格发育对儿童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8年9月在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儿保门诊体检的1403名年龄为2-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分成2岁组、3岁组、4岁组、5岁组、6岁组,测量每个样本身高、体质量以及脊柱骨密度值,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男童骨密度BMD(0. 516±0. 087)高于女童(0. 501±0. 09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 153,P=0. 02);不同年龄之间的骨密度(BMD)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0. 761,P=0. 000),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密度值增高;回归分析显示对骨密度BMD影响由大到小的依次为体质量、性别、年龄、身长。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与骨密度BMD呈正相关(r=0. 557,P<0. 01)。结论儿童骨密度值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并受体质量、性别、身长影响,在临床上需重视骨密度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本文通过对辽河油田地区健康体检成人骨密度状况的调查,为了解该地区骨密度现状和诊断、预防骨质疏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放射线吸收法测量了参加健康体检的长期居住在辽河油田地区的2 131(男性1 209,女性922)例成人的第2~4手指的平均骨密度.记录年龄,测量身高、体重,计算出体重指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辽河油田地区指骨骨密度男性大于女性并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性别BMI峰值均出现在30~39岁组,40岁以上随年龄增加逐渐减少.(2)人体在40岁后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女性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发生率高于男性.(3)男女性BMD值均随BMI增加而升高.结论 辽河油田地区健康体验成人指骨骨密度随年龄变化,并与性别、BMI有关.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 对入院常规体检的儿童进行超声骨密度检测及分析,为儿童低骨密度的预防的时期及性别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5月在昆明市儿童医院儿保门诊进行体检的2 519名儿童为研究对象, 利用Sunlight公司的 OmnisenseTM-7 000P 超声骨密度测定仪进行检测,按年龄、性别进行分组后分析骨密度结果.结果 (1)SOS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呈增长趋势,Z 值也逐渐增加(P<0.05);(2)女性骨密度不足发生率高于男性;(3)骨密度不足发生率以0~6月组最高,7~12月组次之.结论 (1)1岁以内儿童是防治骨量不足的主要人群;(2)防治骨量不足需早期干预,特别是在出生6月内.  相似文献   

9.
社区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合肥市社区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社区跟骨骨质疏松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合肥市天鹅花园社区中部分40岁以上中老年人进行跟骨骨密度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在调查的820例中老年人中,平均跟骨超声传播速度(SOS)男性为(1 496.5±28.5)m/s,女性为(1 490.8±28.0)m/s,男性跟骨SOS显著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P<0.05).女性跟骨骨质疏松患病率(18.88%)显著高于男性(2.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8326,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体质指数、每周运动次数、奶类摄入及每天静坐时间为骨质疏松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女性、高龄、少运动、体质指数低、奶类摄入量低和静坐时间过长是该社区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患病危险因素,其中运动、静坐时间和体质指数为可控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16~80岁正常成年男性超声骨密度状况;探讨成年男性超声骨密度随年龄变化的规律及与身高、体重、体重指数的关系。方法选择16~80岁深圳居住的正常319例男性为检测对象,以每五岁分组共分为13组,用定量超声骨密度仪(QUS)测定受检者足跟部骨密度(BMD)值,同时测量受检者体重、身高、体重指数。结果16~80岁健康男性BMD值随年龄增长变化,超声骨密度值逐渐减低,骨峰值年龄出现第2组(即21~25岁)和第3组(即26~30岁),除了第2组与6、7、8、11、12、13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第3组与11、12、13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第13组与1、2、3、4、5、10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外,其它各组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年龄与BMD呈负相关(r=-0.223),身高与BMD呈正相关(r=0.112),体重、体重指数和BMD变化无相关性(分别r=0.076,P〉0.05;r=0.030,P〉0.05)。结论深圳地区成年男性超声骨密度值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本研究获得的BMD值将为确定我国成年男性超声骨密度的正常参考值和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广州地区人群的心-踝血管指数(cardio-ankle vascular index,CAVI)影响因素.方法 总共搜集了1 110个广州常住人口的体检数据,包括年龄、性别、血压、脉压差、心率、血糖、血脂、体质指数(BMI)、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以及CAVI等,将男女各分为5个年龄段(分别是<30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岁).结果 男女组间年龄和脉压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血糖、BMI、心率、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ABI及CAVI 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不管是男性组还是女性组,年龄 (P<0.001)和BMI(P<0.001)是CAVI的重要影响因素.另外,在女性组中脉压(PP)(P<0.001)、TG(P=0.003)和ABI(P=0.009)也是CAVI的影响因素.结论 年龄和BMI是CAVI的重要影响因素,可见,控制体重是预防心脑血管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李梦月  董皖  殷刚柱 《安徽医学》2015,36(4):471-473
目的:了解合肥地区健康婴幼儿骨骼超声测量结果(骨骼强度)的分布状况,以及与亚洲婴幼儿骨骼超声测量结果进行比较。方法对合肥地区4551例健康婴幼儿进行胫骨SOS的测定,同时根据不同月龄、不同性别进行分组统计,得出合肥地区健康婴幼儿的骨骼SOS值,并与Sunlight公司提供的亚洲婴幼儿数据库的正常值进行比较。结果①与Sunlight公司提供亚洲儿童数据库的同年龄、同性别比较:女童在0~6个月SOS值低下,女童平均比亚洲地区儿童低(1.1729±0.9569)Z-score;女童在6~12个月SOS值较0~6个月组增高,但仍然低于亚洲地区儿童(0.5105±0.8820)Z-score;12个月后SOS值迅速增加,随着月龄的增加超过亚洲儿童。男童在0~6个月组SOS值比亚洲地区儿童低(0.5799±1.0472)Z-score;但是6个月龄后随着月龄的增加,SOS值迅速增加,并高于亚洲儿童。②SOS值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各年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0~6个月组和6~12个月组不同性别SOS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合肥地区健康婴幼儿骨骼的SOS值与数据库提供的亚洲婴幼儿SOS值比较,女童在12个月龄前,男童在6个月龄前,Z值低,随着月龄的增加,超过亚洲儿童,因此有必要建立针对本地区儿童参考数据库;②防治婴幼儿骨密度不足主要是针对1岁以内婴儿,生后6个月内婴儿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南京地区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测定健康人群腰椎骨密度值(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变化规律,确定正常腰椎BMD参考值?方法: 应用CT扫描机,采用固体体模QCT 法对527 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腰椎骨密度测定,对受检者BMD值与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相关性进行分析?男女各按10 岁一个年龄段进行分组,观察各组BMD平均值变化规律?结果: 腰椎BMD与年龄(r=-0.531,P < 0.01)?体重(r=-0.098,P < 0.05)?BMI(r=-0.142,P < 0.01)呈负相关;但回归分析表明只有年龄是BMD值的影响因素(r=-1.836,P < 0.001),而体重(P > 0.05)和BMI(P > 0.05)不是腰椎BMD的影响因素?男性腰椎BMD峰值出现在21~30岁年龄组,峰值为(186.50 ± 23.96)mg/cm3;女性腰椎BMD峰值出现在>30~40岁年龄组,峰值为(194.77 ± 31.77)mg/cm3?女性在40岁后腰椎骨质密度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在50岁以后,骨密度平均值小于男性?结论:腰椎BMD值与年龄密切相关;女性40岁后(绝经后)骨质流失明显增加,需要监测腰椎骨质密度,防止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同时也需要重视老年男性的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宜都市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儿童之间超声骨密度的异常情况,为临床儿童低骨密度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在本院儿保门诊,随机抽取己排除影响骨代谢性疾病的0-7岁儿童1525名,用超声骨密度仪测胫骨中段骨密度,根据同年龄、同性别骨密度Z值的评分数分成正常、轻度骨强度不足、中度骨强度不足、重度骨强度不足.结果骨强度不足检出率女童(36.70%)高于男婴(28.89%);不同年龄组骨强度不足检出率分别是:0-6个月组67.36%,6-12个月组36.17%,12-36个月组7.76%,>36个月20.57%,各年龄组间检出率差异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1岁以内骨强度不足检出率较高,其中以0-6个月龄为高发年龄,提示出生前一年,尤其是前6个月是儿童防治骨密度降低的关键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绝经女性根骨骨密度与绝经年限、体重指数和年龄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来我院进行体检并进行根骨密度检测的383例绝经后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绝经年限、BMI和年龄进行分组比较,并统计分析根骨BMD和T值分别与绝经年限、BMI、年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不同绝经年限、BMI和年龄组别绝经女性的根骨BMD和T值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绝经期女性根骨BMD、T值与绝经年限、年龄呈显著负相关(r=-0.516、-0.428、-0.404、-0.351,P=0.002、0.007、0.001、0.003),与BMI呈显著正相关(r=0.272、0.214,P=0.005、0.006)。结论:绝经年限是骨密度的重要影响因素,绝经年限越长,骨密度越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广西百色市某中学12~16岁壮族青少年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肌肉量、脂肪量与跟骨骨密度宽频超声衰减值(BUA)的相关性,为增强壮族青少年的骨骼成长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随机抽取780例(男性280例,女性500例)广西百色市某中学壮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受试者分为12~12.99岁、13~13.99岁、14~14.99岁、15~15.99岁、16~16.99岁五个年龄组,进行跟骨骨密度和身体成分的测试,并计算和比较骨密度测试结果及其与身体成分的相关性。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广西百色市某中学12~16岁壮族男、女青少年的身高、体重、肌肉量有逐渐增高趋势。对男女青少年体重、身高、BMI、肌肉量和脂肪量的成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男女性青少年脂肪量和女性BMI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因子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BUA值男女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55,P=0.07;F=5.77,P<0.001)。男女性年龄、身高、体重及男性肌肉量与BUA呈正相关。男女性青少年脂肪量、女性青少年肌肉量与BUA值无关。结论广西百色市某中学壮族男女青少年年龄间隔1年左右同一性别在体重、身高、肌肉量、BUA值等变化并不明显,与脂肪量无关,BUA与T值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成都市城市居民跟骨超声结果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伟  吴桐  张勤  王汝莲  蒲琳 《四川医学》2007,28(6):599-601
目的了解成都市城区正常人群跟骨超声随年龄的变化,以及体重指数、绝经等对骨强度的影响。方法用定量超声仪对749例20岁及以上的不同年龄段人群行跟骨振幅的超声衰减(BUA)及超声声速(SOS)等参数的测定。结果女性峰值骨量跟骨振幅超声衰减(BUA)出现在40~49岁,超声声速(SOS)出现在20~29岁,而男性峰值骨量跟骨振幅超声衰减(BUA)、超声声速(SOS)出现在30~39岁,各年龄组男性的BUA、SOS均高于女性:BUA、SOS在绝经后妇女明显低于绝经前妇女,正常体重和超重组跟骨超声参数均高于低体重组。结论跟骨超声指标随年龄而变化;BMI高者可延缓骨强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18.
对106例60岁以上男性住院及体检患者(除外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及因素)检测血清睾酮水平,采用定量超声骨密度仪测定跟骨骨密度。随年龄增大,血清睾酮水平逐渐下降,超声振幅衰减(BUA)、超声声速(SOS)及跟骨硬度指数(STI)也逐渐下降;血清睾酮水平与BUA、SOS值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2和0.54,P〈0.05)。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太原市0岁~3岁婴幼儿骨密度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低骨密度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超声骨密度仪测定太原市婴幼儿230人胫骨骨密度,同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其出生情况、喂养方式、奶制品摄入情况、是否补充维生素D、户外活动时间、父母学历层次等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结果高龄幼儿组骨密度明显高于低龄婴儿组;不同性别婴幼儿骨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婴幼儿身长、体重和骨密度值呈正相关;奶制品摄入情况、补充维生素D及户外活动时间与骨密度值有关;父母学历层次与骨密度值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影响太原市婴幼儿骨量水平的重要因素是年龄、身长、体重、奶制品摄入及补充维生素D情况、户外活动时间、父母学历层次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探讨3个月~2岁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儿童的超声骨密度检测结果,为临床预防儿童低骨密度提供依据。方法:对在本院儿保科门诊查体的儿童,随机抽取已排除骨代谢疾病的3个月~2岁儿童230例,采用超声骨密度仪测量胫骨中段骨密度,根据同性别、同年龄骨密度测得的Z值评分数分为正常,轻度骨强度不足,中度骨强度不足,重度骨强度不足。结果:济南地区3个月~2岁儿童骨强度Z值为(-0.0439±0.9324),骨强度不足检出率为16.08%。其中女童骨强度不足检出率(22.01%)高于男童(10.7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3998,P0.05)。不同年龄组骨强度不足检出率:1岁组31.76%,1岁组9.87%,2岁组3.12%。3个月~1岁儿童骨强度不足检出率高于1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1.9424,P0.01)。1岁组骨强度不足检出率和2岁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1.5955,P0.05)。结论:济南3个月~3岁儿童骨强度不足检出率不同,其中1岁组检出率最高,女童高于男童,超声骨密度检测对指导儿童补钙及预防小儿佝偻病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