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TNFα和IL-8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血清TNFα和IL8在溃疡性结肠炎(U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利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33例UC患者(男17例,女16例;年龄25岁~67岁;病程2个月~15a;轻型7例,中型20例,重型6例)及正常对照者40例,血清TNFα和IL8水平.结果活动性UC患者血清TNFα(2622ng/L±20ng/Lvs1462ng/L±25ng/L,P<005)和IL8(1118ng/L±26ng/Lvs575ng/L±40ng/L,P<005)水平明显增高,并与病情的轻重和病变的范围有关(P<005).结论UC患者血清TNFα和IL8水平增高可能与UC的发生发展有关,它可作为UC病情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进一步研究细胞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作用以及与疾病的关系。方法:随机就诊的72名门诊及住院RA病人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以及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α(IL1α)、IL1β、IL2、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被测定。全部数据用于RA病人细胞因子水平的研究,并对细胞因子与炎症指标的相关性进行探讨。结果:RA病人血清GMCSF、TNFα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P<0001)。IL6、GMCSF与炎性指标ESR(r=026,P<001;r=028,P<002)和CRP(r=040,P<00001;r=047,P<00001)呈正相关。结论:RA病人血清IL6、GMCSF、TNFα较其他细胞因子与RA疾病有更密切的相关性。细胞因子作为重要的免疫物质参与炎症反应在RA的病理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雷公藤多甙对大鼠急性肝衰竭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雷公藤多甙(GTW)对实验性肝衰竭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8),急性肝衰竭(AHF)组(n=8)和GTW保护组(n=8).GTW组在实验前5dGTW25mg/(kg·d)经胃管灌胃,其余两组均以等量生理盐水溶液灌胃.从第6天开始,AHF组和GTW组均在空腹12h后ipDGalN16g/kg,注射后40h,以30g/L戊巴比妥钠(40mg/kg)ip麻醉,心脏抽血测定血清ALT,TB和T淋巴细胞亚群.同时,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各组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AHF组ALT(IU/L)和TB(μmol/L)分别为7828±5762和125627±67027;OX8水平为140%±3%.GTW组ALT和TB分别为359±54和47±35;OX8为43%±4%.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或001).同时,前者电镜下线粒体和内质网肿胀、破损,核内染色质凝聚,后者细胞器受损明显减轻.结论雷公藤多甙对实验性急性肝衰竭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细胞因子对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肝纤维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索细胞因子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110只昆明鼠(其中90只为感染日本血吸虫鼠)肝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细胞外基质的量及分布,和注射TNF及白细胞介素(IL)1后它们的变化。结果感染后12周小鼠肝内TNF达高峰,主要分布在虫卵肉芽肿内及其周围。纤维连接素、层连素、Ⅰ及Ⅲ型胶原分别于感染后16及20周达高峰,由细线状增宽变厚,呈条索状沉积在肉芽肿内及其周围。注射TNF后,感染鼠肝内Ⅰ型胶原明显增加(P=001);注射IL1使Ⅰ及Ⅲ型胶原略多于同期未注射组;联合注射TNF和IL1,肝内TNF及Ⅰ型胶原显著高于同期非注射组(P<005,P=001)。结论TNF可刺激昆明鼠肝内胶原增加,IL1具有协同TNF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在肝硬变过程中的表达和对肝再生的作用.方法采用复合因子复制肝硬变动物模型(n=32),正常大鼠(n=8)作对照,用免疫组化研究肝硬变过程中肝细胞核EGFR表达的变化.结果实验组动物EGFR阳性肝细胞核数(/mm2)于肝硬变进程2,4,6和8wk末分别为2086±398,1648±311,1247±252,853±265.而对照组仅为08±04.结论大鼠实验性肝硬变模型存在着EGFR表达减少引起的肝再生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6.
褐藻胶对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褐藻胶对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方法用40%四氯化碳(CCl4)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实验分组为正常对照组(n=8),CCl4组(n=8),秋水仙硷(COL)组(n=6)和褐藻胶组(n=6)(200mg/kg,ig,3次/周×4).观察肝脏组织学和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及透明质酸(HA)水平的变化.结果褐藻胶组PCⅢ(1428μg/L±761μg/L)和HA水平(2655μg/L±931μg/L)显著低于CCl4组(2935μg/L±783μg/L,5198μg/L±1183μg/L,P<001),而褐藻胶组与COL组间无显著差异.病理学观察显示,CCl4组肝纤维化程度重于褐藻胶组和COL组.结论褐藻胶对实验性肝纤维化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间质性肺疾病(ILD)时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NCF)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ILD活动性的关系。方法用膜滤过和放射免疫法检测11例结节病、7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患者和8名健康者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NCF活性及TNFα水平。结果7例IPF患者BALF中NCF、TNFα分别为203±44cels/10HP、117±29ng/L,明显高于8名对照组(83±45cels/10HP、65±14ng/L、P<0.01);11例结节病患者BALF中NCF、TNFα分别为186±50cels/10HP、12±3ng/L,明显高于8名对照组(P<0.01)。IPF组BALF中NCF、TNFα均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NCF:r=0.89,P<0.01,TNFα:r=0.86,P<0.05),结节病组BALF中NCF、TNFα均与淋巴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NCF:r=0.78,P<0.01;TNFα:r=0.73,P<0.01)。结论IPF和结节病患者BALF中NCF、TNFα水平可做为肺泡炎活动性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前应用雷抑素对大鼠肝Kupfer细胞的影响方法以SD大鼠为供受体建立原位肝移植模型.受体移植术前3d连续口服1%羧甲基纤维素1ml/d(对照组)或雷抑素10mg/kg·d(用药组).分别于术后1,2,3,24h采血并取肝组织,检测血清TNF,ALT及肝MDA水平,观察肝超微结构及大鼠1周存活率变化.结果对照组移植术后3h血清TNF(53kU/L±041kU/L),肝MDA(4846nmol/g±236nmol/g)显著增加,TNF表达呈强阳性;而且药组TNF(09kU/L±011kU/L)肝MDA(3618nmol/g±154nmol/g)无明显变化,TNF表达阴性,两者相差显著P<001).电镜检查,对照组肝Kupfer细胞呈活化表现,而用药组肝Kupfer细胞呈非活化状态.对照及用药组术后1周存活率分别为0%和60%.结论术前应用雷抑素可抑制移植肝TNF和O2的产生,抑制Kupffer细胞活化,以减轻肝冷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9.
肝病患者血清Ⅳ型胶原、透明质酸和TNFα的变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Ⅳ型胶原(CⅣ)、透明质酸(HA)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肝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94例不同类型肝病应用一步夹心固相酶免疫法检测血清CⅣ活性,并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HA和TNFα活性.结果不同类型的肝炎、肝硬变、原发性肝癌(HCC)患者的血清CⅣ,HA和TNFα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CⅣ以重症肝炎的含量(μg/L)最高(773±475),HA(μg/L)以硬化型HCC的含量最高(1311±980),TNFα(pmol/L)以重症肝炎的含量最高(225±50).血清CⅣ,HA含量与TNFα含量呈正相关.结论血清CⅣ和HA升高反映早期肝纤维化程度,TNFα参与肝纤维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体外高功率聚焦超声破坏肝组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外高功率聚焦超声(HIFU)无损伤破坏兔肝组织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体外HIFU照射采用频率11MHz,声功率750W/cm2,连续超声波照射时间为20min.动物兔16只随机分为两组:单纯体外HIFU照射组(Ⅰ组,n=8)和肝内碘化油注射+体外HIFU照射组(Ⅱ组,n=8).两组又根据超声波入路途径不同,各再分为肋间隙治疗组(n=4)和肋下治疗组(n=4).结果无论超声波通过肋间隙或是肋下途径照射,肝内均发现有超声杀伤病灶(发生率为100%).Ⅱ组病灶体积(cm3)显著大于Ⅰ组(分别为19±05和06±03,P=0004).通过肋间隙途径照射,易致肺、肋间隙和膈肌损伤,而通过肋下治疗则易致胃损伤体外HIFU无损伤破坏肝组织或肿瘤在技术上有潜在应用价值,碘化油配合体外HIFU治疗具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1.
补脾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阐明补脾散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方法溃疡性结肠炎116例,用自拟补脾散30g,加开水150ml混匀后保留灌肠,每晚1次;另5g内服,1~3次/d.疗程1个月,用1~3个疗程.对用乙酸造成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用此治疗进行监测,并用柳氮磺吡啶(对照组)及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进行药效实验及毒理实验.结果补脾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16例,治愈107例(922%),好转9例(78%).对治愈的55例随访6个月~10年.6个月内复发3例(55%),缓解1年以上44例(800%),缓解3年以上34例(618%),缓解5年以上10例(182%).对用乙酸造成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用此法治疗,中剂量和大剂量组优于对照组柳氮磺吡啶,经毒性实验未见毒性改变.结论补脾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高,无毒副作用,且远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2.
乐胃煎逆转胃癌前病变AgNOR及细胞图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乐胃煎逆转胃癌前病变不完全结肠型肠化和/或中度异型增生的疗效.方法胃镜病理证实为不完全结肠型肠化和/或中度异型增生46例.治疗组30例用乐胃煎,对照组16例用德诺(De_Nol).治疗前后胃镜活检胃窦固定部位粘膜标本作AgNOR染色及细胞图像分析.结果乐胃煎对不完全结肠型肠化及中度异型增生总有效率均高于De_Nol,分别为72%比25%(P<005)和895%比444%(P<005).乐胃煎治疗前后,AgNOR计数分别为730±116和481±150(P<001),De_Nol组为773±092和705±102(P<001).两组治疗前后AgNOR计数差值均数相比,统计学上也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252±154和069±048(P<001).乐胃煎组中20例作细胞图像分析,治疗后各参数(长轴、短轴、核浆比、结构异型指数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乐胃煎确有较好地逆转胃癌前病变的功效.  相似文献   

13.
14.
15.
扶正抗癌冲剂对体外胃癌细胞的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研究中药扶正抗癌冲剂对体外胃癌细胞有无直接抑制或杀伤作用.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的MKN45,MKN28及SGC7901三种胃癌细胞株,以扶正抗癌冲剂配制药液(1615mg/ml含量)的不同稀释度,对3种胃癌细胞体外作用观察,并设丝裂霉素阳性对照组及单纯培养液加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结果扶正抗癌冲剂对3种胃癌细胞株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对低分化MKN45胃癌细胞抑制作用最明显,在1∶2稀释度48h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达747%,持续到120h抑制率仍在710%,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在电镜下观察被抑制的MKN45胃癌细胞发生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水肿、胞浆脂肪空泡样变性、核仁缩小等变化.结论扶正抗癌冲剂对MKN45低分化胃癌细胞有较强的抑制和杀伤作用,并能使胃癌细胞结构改变.  相似文献   

16.
丹参抗大鼠乙酸胃溃疡和防止复发的效果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和解通利法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2例退出,实际为58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胸腔积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的变化情况,治疗后1个月末、3个月末、9个月末患者的胸膜厚度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后3个月末、9个月末患者的综合疗效情况。 结果 胸腔积液中TNF-α浓度治疗组治疗后[(35.35±17.46)pg/L]及对照组治疗后[(47.16±18.89)p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14,P<0.01)。治疗1、3、9个月末CT扫描显示的胸膜厚度治疗组[分别为(0.42±0.27)cm、(0.31±0.26)cm、(0.25±0.21)cm]小于对照组[分别为(0.54±0.30)cm、(0.42±0.32)cm、(0.37±0.28)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2.727,P=0.000)。两组综合疗效相比,治疗3个月末、9个月末治疗组显效率[分别为70.69%(41/58)、89.66%(52/58)]均优于对照组[分别为45.00%(27/60)、65.00%(39/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856、-3.192,P值均<0.05)。 结论 采用和解通利法用药联合抗结核西药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与单纯应用西药抗结核治疗比较,显效率更高;可减少胸膜肥厚粘连;降低胸腔积液中TNF-α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结核性胸腔积液中的表达及与胸膜肥厚的关系,以及隔蒜灸和中药熏蒸治疗胸膜肥厚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6例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和健康对照30人,应用ELISA检测TNF-α在胸腔积液和外周血中的表达,分析TNF-α的表达与胸膜肥厚的关系。62例胸膜肥厚患者分成治疗组32例,给予隔蒜灸和中药熏蒸,每周5次,每次熏蒸时间均为30min,4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30例。2组患者服用相同抗结核药物治疗。4周后均行胸部螺旋CT检查,分析治疗前后胸膜肥厚的改善情况。结果结核性胸腔积液中TNF-α表达明显高于外周血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31,P<0.01);外周血中TNF-α的表达结核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 P<0.01)。胸腔积液中TNF-α的表达与胸膜肥厚程度呈正相关(r=0.613, P<0.01)。治疗组经隔蒜灸和中药熏蒸治疗4周后胸膜肥厚的程度有明显的改善(t=4.92, P<0.05),对照组胸膜肥厚程度无明显的改善(t=1.51,P>0.05)。2组胸膜肥厚改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9, P<0.01)。结论结核,胸膜;胸腔积液中TNF-α的表达与胸膜肥厚程度呈正相关,隔蒜灸和中药熏蒸治疗可以减轻胸膜肥厚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回顾性分析芪甲利肺胶囊辅助治疗初治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在上海市肺科医院接受抗结核化学治疗2S(E)HRZ/4HR并辅以芪甲利肺胶囊抗结核治疗的初治肺结核患者128例,作为治疗组;并以同期112例仅使用抗结核化学治疗2S(E)HRZ/4HR的初治肺结核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整理两组患者抗结核治疗疗程结束前后痰菌涂片和培养结果、影像学资料,对中医证候轻重进行分级评分。使用SAS 9.2软件采用χ^2验和秩和检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痰涂片及培养阳性结果变化情况、影像学疗效、病灶吸收程度、空洞变化情况、停止抗结核西药后患者病灶继续吸收的情况、中医证候疗效情况,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疗程结束时治疗组47例涂阳患者中痰菌阴转41例(87.2%),56例培养阳性患者中痰菌阴转47例(83.9%);对照组41例涂阳患者中痰菌阴转36例(87.8%),49例培养阳性患者中痰菌阴转42例(85.7%),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07,P=0.936;χ^20.065,P=0.800)。治疗组128例患者病灶吸收程度[显著吸收10例(7.8%),吸收64例(50.0%),不变27例(21.1%),恶化27例(21.1%)]与对照组[显著吸收8例(7.1%),吸收35例(31.3%),不变40例(35.7%),恶化29例(25.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90,P=0.022),其中治疗组病灶吸收率57.8%(74/128)高于对照组38.4%(43/112)(χ^28.979,P=0.003)。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25例)患者中空洞闭合、缩小、不变和增大分别为16(48.5%)、9(27.3%)、5(15.1%)、3(9.1%)例和12(48.0%)、8(32.0%)、3(12.0%)、2(8.0%)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10,P=0.912)。在停止抗结核西药治疗后3个月时,治疗组患者病灶继续吸收率(41.9%,31/74)高于对照组(23.3%,10/43)(χ^24.150,P=0.042);停药后6个月时治疗组患者病灶吸收者11例(14.9%,11/74),高于对照组的3例(7.0%,3/43),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06,P=0.205)。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23,P=0.006),治疗组中医症候疗效总有效率(90.6%,116/128;其中治愈59例、显效38例、有效19例)高于对照组(81.3%,91/112;其中治愈38例,显效27例,有效26例)(χ^24.427,P=0.035)。 结论 芪甲利肺胶囊辅助治疗肺结核尤其是在中医证候改善及肺部病灶吸收上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两种三联疗法(OCA: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7d方案;RTA:善得胃+替硝唑+阿莫西林14d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疗法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经内镜检查,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病理检查证实有Hp感染的191例连续病例,通过随机化方法分为2组,A组接受OCA方案,B组接受RTA方案,连续随访6wk.随访结束时患者接受14C呼吸试验确定Hp根除率,部分溃疡患者经内镇检查确定溃疡愈合率.结果完成治疗及随访患者166例.两组的Hp根除率分别为84.2%和72.2%(P>0.05).两组中胃炎患者的Hp根除率分别为88.1%和71.0%(P<0.05).两组的溃疡患者的Hp根除率和溃疡愈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9.4%vs75%,P>0.05,80%vs75%,P>0.05)B组方案发生的不适反应较A组多(n,80:52),但所有不适反应患者均能耐受.A组药物的医药成本较B组高(RMB,,820.78:418.04).结论对于Hp相关性的胃炎患者,OCA方案虽然价贵,但根除率高,且不良反应少,而对于Hp相关性的溃疡患者,RTA方案和CCA方案疗效相当,且费用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