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高健 《中外建筑》2011,(8):87-89
随着城市滨水公共开放空间对城市的价值越来越重要,有必要在规划阶段制定一系列控制设计要求,以引导对其合理的设计和建设。本文以上海唐镇核心区滨水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为例,对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总体控制设计进行了一些研究,从宏观层面提出了一系列总体控制策略,以及在微观层面通过划分河道景观类型,提出有针对性的控制设计导则。  相似文献   

2.
公共性是影响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品质与活力的重要指标。随着人民城市理念的提出,公共开放空间的价值内涵从注重物质功能向普惠公共群体转变。以公共开放空间为研究对象,探究概念的理论内涵。参考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基于历史维度分析中西方公共开放空间公共性的历史演变进程,总结公共开放空间公共性演变的特征,透过比较视角得出中西方规划实践中公共开放空间所体现的公共性呈现“殊途同归”的趋势。既丰富了对公共开放空间理论层面的研究,同时对有效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市未来开展公共开放空间规划成为新趋势。研究首先解析公共开放空间作为城市总体专项规划以及与城市绿地系统、公园绿地的关系,加深现有规划体系下对公共开放空间的认识,进而从3个方面与国际进展加以对比研究,述评概念、规划实践现状以及规划机制。最后基于弥补差距、保留自身规划特色而不盲目借鉴的目标,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40)战略议题"公共开放空间专项规划"为例,提出公共开放空间规划的编制途径。  相似文献   

4.
公共空间供应系数研究的意义是在地块尺度上尝试建立量与质兼备、建筑室内外公共空间关联耦合的公共空间供应指标体系,并对现行的存量优化城市设计、开发与研究提供指导。文章首先在对公共空间供应系数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地块公共空间供应系数的相关指标;随后对上海6个轨交站域的14个混合功能地块进行了基于活动量的实证研究;最后对公共空间供应量在规划控制性指标层面上的有效性与实用性进行了校验与分析。研究得出的公共空间室内外比、公共空间容积率与其他一些相关指标,对规划控制实践来说在量与质方面都具有可参考性。  相似文献   

5.
新城建设是上海"十四五"期间的重点工作。为了提高新城建设的空间品质,上海市编制和印发了《上海市新城规划建设导则》。回顾上海新城发展的历程,总结新城存在的不足,梳理当前城市规划建设领域的新理念,分析理念对标下的导则目标与策略体系的构建方法,并从活力、便利、生态、特色4个维度对汇聚共享的城市、高效智能的城市、低碳韧性的城市、个性魅力的城市等主要策略进行具体阐述,最后从"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的全过程对《上海市新城规划建设导则》的重点内容进行概述,主要包括:在规划层面,强化城市整体格局的塑造;在建设层面,细化重点公共空间的指引;在运营管理层面,提出品质体验提升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转型时期,在由增量规划转向存量规划的过程中,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街道是城市公共空间重要的线性要素,探索其活力的内在规律对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具有现实意义。目前学界对街道品质方面的研究,一方面偏向单条街道在微观层面的定性研究,但往往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撑;另一方面则偏向针对城市中若干街道的大数据定量研究,却无法落实到精细尺度设计上。因此,本文以武汉市的两条人气商业街道——楚河汉街和中山大道为例,分别从街道周边条件、街道自身物质环境及消费者的线上线下活动体验三个方面探索商业街道品质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开放数据与环境行为调研方法,对各项指标进行量化和分析。根据专家和非专家的偏好整合,筛选影响因子并确定指标权重,构建商业街道品质评价模型,并对两条人气商业街道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公共空间精细尺度设计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黄浦江作为上海重要的公共空间资源,两岸绿道贯通开放后,滨水公共空间品质大幅提升,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成为学术研究与社会关注的热点。首先对黄浦江滨水地区总体风貌和三个典型空间进行评析,比较贯通前后的公共空间变迁,总结滨水区更新设计策略和意义。其次,引入定量分析方法,探究改造后的滨水公共空间不同区段人口、社会学的影响差异、与城市腹地开发相关性等问题。借助微博、航拍图像、人口分布、设施分布等多源数据,从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评价滨水公共空间活力,研究城市腹地开发对滨水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差异化配置设施、协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腹地活力调整区域投资密度等发展策略,为滨水区更新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和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8.
城市住区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居民基本生活品质的保障,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建设和谐宜居城市迫切需要从满足城市住区总体社会发展的需求角度入手,建立科学系统的空间形态规划策略和方法,可持续发展指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城市住区公共开放空间可持续发展指针的设计需要通过现状调查、指针提取、指针修正等过程,通过制定住区公共开放空间发展的核心目标,以实现对规划行动的科学、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9.
提升城市休闲功能是城市更新的研究内容之一。公共开放空间作为城市休闲功能的主要载体,其规划如何引导城市生活空间良性发展值得关注。首先,对中美公共开放空间及规划概念作相关阐述;以美国为例,概述美国公共开放空间规划历史及代表性方法 ;从人口统计数据的运用、总体规划框架下的发展、游憩学研究的支撑以及与空间分析技术的结合等四个方面讨论规划演变的背景与思想,并且从规划应用、规划内容以及规划数据分别探讨"底限控制"与精细化的特征;最后从价值、指标、方法等方面反思对我国公共开放空间规划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在回顾健康社区源起的基础上,分析健康社区的内涵,总结了健康社区的有关理念。结合实践探索,提出社区层面规划与设计可遵循的原则,包括提升土地混合使用、提高公共交通使用率、增加公共开放空间可达性和坚持弹性发展等方面,并分别说明了这些原则如何促进健康社区建设。结合成都市中和旧城更新规划,进一步探讨了如何采取设置邻里中心、梳理交通系统、营造公共开放空间以及建设生态系统网络等方式,推动健康社区的规划建设。  相似文献   

11.
城市边缘区公共开放空间建设对于城市边缘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促进城乡融合、控制城市空间蔓延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对国内城市边缘区公共开放空间建设的现状、困境及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城市公共物品开发管理及空间配置不均衡、城乡二元的土地制度、城乡规划对非建设用地管理的缺失等,带来了城市边缘区公共开放空间不断被侵蚀、或功能单一难以满足城乡居民需求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城市边缘区公共开放空间及设施建设和保护的对策建议,包括强化公共开放空间用地产权的公共属性、建立社区为主体的公共空间建设模式、加强对城市边缘区非建设用地管理等。  相似文献   

12.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规划方法初探——以深圳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晓春  司马晓  洪涛 《规划师》2008,24(6):24-27
<深圳经济特区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规划>强调作为公共物品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应在实现"公平"的基础上体现"活力".规划结合深圳市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界定了公共开放空间的内涵,确定将人均公共开放空间面积和步行可达范围覆盖率作为主要评价指标,通过保障足够的公共开放空间面积和数量、提高公共开放空间周边用地的功能复合性等具体手段,并建议加强政府实施监督和管理,以有效实现"公平"与"活力".  相似文献   

13.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open space zoning and development in Hong Kon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study evaluates the land-use zoning and development of open space in the hyper-dense, land-hungry city of Hong Kong.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has generally found that its open space provision is unsatisfactory in both quality and quantity. The study fills the research gap by undertaking an archive research and interpreting the past zoning data from a total of 1573 statutory town plans published between 1965 and 2006. It elucidates how the current ungenerous provision of public open space can be attributed to a number of historical, political and institutional factors including: inefficient division of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ies, lack of public representation, pro-growth planning ideology, revenue-maximizing land sale policy and privatization of urban space. This study conclude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open space has been prejudiced under the statutory planning system and land allocation process. It suggests that the shrinking of public open space may cause excessive development density that aggravates the deteriorating urban climate in Hong Kong.  相似文献   

14.
陈婷 《城市建筑》2014,(4):20-21
老龄化人群的日益增多,老龄化社区的出现对城市公共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提出了新的诉求。本文从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特征的角度以及目前老龄化社区公共绿地普遍存在的问题着手,从总体规划、道路设计、植物配置和设施配套4个方面对老龄化社区公共绿地设计内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轨道交通与城市中心体系的空间耦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土地使用与交通系统相耦合的原则和目标,文章论述了轨道交通与城市中心体系空间耦合的必要性,在对上海中心城区轨道交通与城市中心体系耦合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空间耦合一致度”的评价指标,以完善目前的轨道交通规划的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上海节约集约土地资源的生态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上海作为特大城市,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空间紧缺,环境容量有限,如何将生态安全理念与土地使用规划相结合,探索节约集约土地资源的规划思路,是上海贯彻城乡统筹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以上海为例,从生态视角对土地作为一种生态资源进行分析,审视以往土地使用规划的传统观念,确立城乡统筹背景下紧凑发展的规划模式;提出上海城乡一体化要从注重对城镇规模的关注转向对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引导城市在空间选择上将有限的土地资源集中到城市化的重点区域和城市生态空间.  相似文献   

17.
刘颂  赖思琪 《风景园林》2021,28(3):75-81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公共生活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其活力是城市空间品质的外在体现。首先,以上海黄浦江滨水区为例,通过建立基于多源数据的公共空间活力的定量测度方法,发现黄浦江滨水空间活力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各类环境影响因素对滨水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程度,继而确定主导的环境影响因素。其次,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绿地率、公共服务设施密度、文化设施密度、车行道路网密度、慢行道可达性、周边商业设施密度、周边常住人口密度以及周边景点密度等对滨水公共空间活力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最后提出了提升城市滨水空间活力的规划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的“两规”衔接成为趋势。除了总规层面之外,“两规”体系中亦需要微观层面、近期建设层面和规划实施层面的衔接,而土地进入市场的供应环节就是其中一个关键。应当从土地入市这个环节加强城市规划指导力度,开展城市规划指导下的土地供应年度计划预审和具体地块入市研判工作,既解决目前土地供应缺乏规划宏观控制和时序控制的短板问题,同时也成为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项重要政策工具。这项工作主要包括3大类内容:合规性预审、合理性预审和入市方案预审。合规性预审主要审查供应地块是否符合已有法定规划。合理性预审是指按照规划导向,意向地块在这个时点上进行出让是否合理,是否会带来负外部性、是否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土地的价值。最后,入市方案的审查是对土地入市的具体方式(招标、拍卖、挂牌)进行分析判断。  相似文献   

19.
张浪 《风景园林》2010,(2):14-18
目前,上海世博园区的园林绿地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为迎接世博会开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其中包括世博公园、白莲泾公园、江南公园、后滩公园、世博村园林、场馆绿地以及各道路绿化等。在此,作为世博园区园林绿地的设计导读,从总体定位、系统规划、先进理念特色等方面做一些简要的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针对城镇建设土地利用与开放空间 系统相互割裂,土地利用布局错位的问题,提 出城市规划层面,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所承载 的自然、社会与经济过程多纬度整合的规划 思路。立足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核心环节,致力 于城镇建设土地利用系统和开放空间土地资 源系统的生态整合,趋利避害。文章通过实地 走访调查及文献研究等方法,对城市土地利 用、公共空间现状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调查 研究,梳理了其中存在问题,并尝试结合案例 实践探索生态整合目标导向下的规划路径: 通过可相容性分析将环境区分配给可以创造 社会与经济增殖效益的建设土地用途,并以 此获取环境保护的经济与社会支持;运用环 境区与建设区的整体空间布局方法,最大化 环境区外部增殖效益;保护地域环境资源并 融入建设土地利用,塑造地域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