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大运河不仅承担了北京城市副中心以及京津冀地区防洪、排水、城市景观以及旅游通航等一般功能,还承担了传承历史文化,展现现代城市典范的特殊功能。本文重点分析北京市通州区(以下简称通州)大运河文化资源开发运作机制,以期为促进当地文化产业发展,打造副中心文化和旅游新窗口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北京有3 000多年的建城史,每一条大街小巷中都拥有诸多的文保古迹和历史故事,但是随着城市的高速建设,交通拥挤、设施凌乱成为当前多数街道的直观印象,同时街道的历史渊源和传统特色也在逐渐消失.街道改造不仅需要考虑满足其功能属性,也需要传承其中存在的历史基因.西安门大街始建于元代,至今仍是一条重要的通勤道路,在北京城诸多道路中具有典型性.以西安门大街改造提升设计项目为例,从历史变迁、现状问题、改造策略、节点设计4个方面对项目进行讲述分析,探讨在当前背景下,城市街道设计应如何在改良街道职能的同时,实现历史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3.
城市家具在城市公共环境这个大舞台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城市环境、街道空间和景观组织中不可缺少的元素,而且也是展现城市个性特色与文化内涵以及城市精神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城市家具在满足人们使用的同时,还能诱导行为的发生以及愉悦人们的精神,并根据其不同的使用功能在不同的方面对人们的行为、心理起到不同的刺激和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4.
街景更新的根本目标在于以有限的投资最大限度地提升城市市容、市貌,高效率地创造舒适、美丽、富于文化内涵的城市生活环境,其规划设计通常针对沿街建筑物外观及街道公共空间环境两个层面.国内各地市政府牵头的城市街景更新通常均从这两个层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及人力、物力资源,然而由于总体目标与战略部署间存在偏差,以及具体设计、操作过程中的某些问题,最终的整治结果往往并不令人满意.以郑州商城文化区十条街的街景更新作为契机,结合其他一些城市的相关调研资料,对国内城市街景更新中的某些问题加以探讨,望对我国城市的街景更新、整治略有借鉴及启发.  相似文献   

5.
由于社会的进步与生活需求,街道家具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现阶段,我国城市建设正在快速发展,长春市街道家具设计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对城市的美化和精细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城市的本质、现状问题入手,研究分析城市家具的地域性本质问题,确保街道家具设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在一些历史文化名城改造中,只追求物质环境的改善而忽略了对文化环境保护的问题非常突出,造成了城市历史文化风貌的丧失和城市特色的泯灭。文章拟以洛阳老城十字街为例,通过了解它的地域文化特色,对其历史文化街区的人文色彩保护理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与更新的原则与方法,即:结合地域文化,在尽可能保持原有街道格局、空间特色、整体风貌等不变的同时,努力改善街区环境,并依靠其历史文化底蕴振兴传统街区.目的不仅在于对地域传统建筑文化的探索,而是以此为出发点,研究与思考当代乃至未来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7.
针对西安古城区街道、历史建筑遭受严重破坏的现象.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以西安古城区四条大街交通主轴为基础,分析了古城区主要街道的功能、性质以及街道的形态演变.古城区形态演变的研究有助于西安市政府对城市文脉的理解,古城区完整格局的保护和城市主干道网络的规划,为今后城市建设提供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8.
近年,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已在城市社区改造层面进行了项目的推进,短时期内微更新实践得到了不断的拓展,更新方法也取得了极大成功,受到了居民的普遍接受和欢迎.本文以城市存量社区公共空间为切入点,对近几年社区微更新项目进行了综述和梳理,为将来的城市存量社区的更新改造做出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城市道路是人们通行、交往的重要场所,是社会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物质空间.街道夜景观使人们突破时问限制,为夜问出行及观赏夜景提供了路线和基本保障,同时对促进城市经济繁荣,提高竞争力,以及对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均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对长春市街道夜景观环境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长春市街道夜景观规划设计的一些构想,希望对长春市今后的城市街道夜景观规划设计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浅析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城市家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不断完善,"城市家具"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设计良好的"城市家具",可以给人们带来舒适自在的户外生活,同时美化和丰富城市公共空间.笔者从城市家具的含义、功能、中西方城市家具设计比较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城市街道界面景观既是限定和构成街道空间的重要元素,又是街道展示景观的主要载体.通过对城市街道界面景观构成要素归纳与总结的研究方法,得出城市街道界面构成中底界面、侧界面、广告界面是三大核心要素,并将其应用于城市街道界面景观设计中,实现城市街道界面景观设计体系化的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街道界面景观设计应当以把城市街道界面景观要素与自然生态、历史文化这两个方面因素结合起来得方法来进行.最终营造出聚集人气、空间尺度宜人、文化特色鲜明、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城市街道界面景观.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城市发展,城市更新与历史街区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当代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导致了大量城市历史街区的逐步消亡,许多历史街区因旧城改造渐渐消失于人们视野,并引发了城市文化品质的下降。以昙华林街区为例,探讨武汉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街区有机更新,分析其更新于不同层面的产出与影响。基于当代中国城市历史街区有机更新案例比较,发现存在以文化创新为标识的典型更新范式,其实质则是城市空间的商品化。鉴于更新范式中潜在危机,以打破规划范式视角提出新时代历史街区有机更新方向。  相似文献   

13.
街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日常生活开展、历史记忆存续的必要场所.本文以合肥市庐江县塔山路为例,对其现状问题进行剖析,从街道风貌、节点空间、建筑环境等方面探索街道适应性更新策略,以期为类似的街道更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山地城市街道空间秩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街道是城市空间环境的骨架,是城市的特色与活力所在.分析了传统山地城市街道中人的各种活动与自然共存的根本所在,指出山地城市街道空间秩序具有适应性、立体性、层次性与综合性的特点.通过对山地城市街道空间秩序的探讨,力图在现代山地城市空间的开发建设与旧城改造中,为重构被破坏的环境秩序提供规律,再现传统街道美学,从而创造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山地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15.
正1引言街道是城市重要功能和景观空间,简·雅各布在其著作中说到,"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随着市民对于城市生活环境品质的追求,街道空间作为城市功能的活动载体日益受到重视,街道整治就成为重新塑造公共空间品质、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上海、天津及西安等省市的城市都对自身主要街道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武汉市政府  相似文献   

16.
街道不仅是城市意向空间的主导因素,也是城市生活和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文化的承载者.从传统与现代城市街道空间对比的角度对现代城市街道空间设计进行了分析,基于营造宜人的城市交通空间,提出了城市街道向小尺度发展、整合街墙形态、规范建筑立面、建设可识别系统、完善步行系统等未来城市街道景观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类型,是城市特色的集中体现,其保护更新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实践,应坚持原真性、积极性、多元性等原则,进行"整体保护"与"有机更新"。~([1])以青岛市大鲍岛历史文化街区为实例,从"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街道"和"活力"的概念和特点入手,基于街道活力缺失的现状,构建针对居住性街区的街道活力定量评价体系框架,探索居住性街道活力的要素和外在表征的关系。研究表明,居住性街道活力更多受功能多样性(功能混合度)影响,且道路交叉口密集的地方更利于活力形成,街道D/H、公交站点密度对提升居住性街道活力的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18.
结合历史文化名城中历史街区的实例研究,从城市建设历史、城市空间形态等角度,探讨与总结了名城中历史街区的内涵、特征、类型,建立了价值评价标准,确定了保护原则.尝试了进行历史街区保护的专题性研究,确保历史街区中负载有价值历史信息的遗产与景观得到保护的同时,满足与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从而更好地保护与延续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特色,结合青岛城市街区作了方法论层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作为京津冀城市群中的重要节点,北京城市副中心需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成为区域新磁极。为此,副中心应进一步深化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理念,全面开展区域协作,依靠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管理创新。本文通过对北京城市副中心管理现状的调研分析,形成如下建议:在副中心推进城市规划"多规合一"、健全规划实施监督机制,成立副中心城管委、中枢上移统筹部门职能,聚焦"微环境"、重心下沉精准提供公共服务,实施跨行政区一体化规划建设管理,更新城市管理技术标准并制定副中心城市管理条例。同时,对标全球一流城市,副中心还应着重以科技创新支撑城市管理,重点塑造低能耗的城市运行模式,提高城市软硬件的风险防范能力,形成大数据下的城市管理生态,切实打造环境友好的绿色城市、跨界创新的智慧城市、综合协调的韧性城市。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规划从增量到提质的转变,人们对于城市景观品质的需求也在增加.而街道作为城市廊道空间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连接着城市各功能区和景观斑块的纽带,其空间环境品质对城市居民身心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人因工程学视角下梳理了国内外街道景观品质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并在传统主观问卷调查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客观的生理指标评价方法,再将新技术引入到实验研究中来.主客观的结合和新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对街道景观品质精细且深入的刻画,也为城市街道品质提升和优化提供了客观和定量化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