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9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与急性缺血性卒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致出血转化的相关性,分析房颤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47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将入选病例分为非房颤组与房颤组,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HT)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房颤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 147例入组患者中房颤患者66例,非房颤患者81例,房颤组HT与非房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27%(18/66)与14.81%(12/81),χ2=3.071,P=0.028],房颤组症状性HT与非房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12.12%(8/66)与3.70%(3/81),χ2=3.798,P=0.01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伴发房颤的患者基线收缩压高(OR=11.285,95%CI 1.576-68.377,P=0.035)、基线NIHSS评分较高(OR=2.608,95%CI 1.072-4.380,P=0.013)、早期头部CT有缺血改变(OR=1.595,95%CI 1.164-3.258,P=0.023)、起病-溶栓时间(OTT)较长(OR=93.114,95%CI 7.385-177.972,P=0.006)、溶栓24h内血压变异性大(收缩压变异性OR=18.638,95%CI 1.433-65.634,P=0.004;舒张压变异性OR=21.449,95%CI 1.528-56.420,P=0.003)与溶栓后发生HT显著相关。结论房颤与静脉溶栓后HT具有相关性。基线收缩压高、基线NIHSS评分较高、早期头部CT有缺血改变、OTT较长、溶栓24h内血压变异性大是房颤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影响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出血转化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 2013年 12月~2015年 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 120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分为出血转化组(n=41)和非出血转化组(n=79)。对两组的吸烟史、饮酒史、高脂血症、血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出血转化组有吸烟史、饮酒史、高脂血症及心房颤动者多于非出血转化组(χ 2=47.71,24.04,16.38,27.27; P< 0.01);与非出血转化组相比,出血转化组的 LDL-C及空腹血糖水平较高(t=4.65、5.74,P< 0.01),梗死面积较大(χ 2=35.60,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心房颤动(OR=4.14,95%CI=2.06~8.31,P< 0.01)、脑空腹血糖(OR=2.92,95%CI=1.36~6.26,P< 0.01)、LDL-C(OR=4.81,95%CI=2.72~8.49,P< 0.01)及大面积梗死(OR=3.00,95%CI=1.60~5.63,P< 0.01)为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房颤动、空腹血糖水平、 LDL-C及大面积脑梗死是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不同部位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0-03—2013-09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3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溶栓治疗后2个疗程内行头颅CT检查,根据脑内有无出血性转化分为HT组及无HT组,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HT组分为深部位HT组和浅部位HT组。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经Logistic回归单因素分析可知,发病到治疗时间/既往糖尿病史、梗死面积大小、TOAST分型、入院时GCS评分与入院时NIHSS评分等均是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经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可知,入院时NIHSS评分是影响深部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血转化的最危险因素,其次是既往糖尿病史、心源性栓塞型等,入院时GCS评分影响最小;既往糖尿病史是影响浅部位缺血性脑卒中患着出血转化的最危险因素,其次是入院时NIHSS评分、心源性栓塞型等,入院时GCS评分影响最小。结论既往糖尿病史、入院时NIHSS评分、心源性栓塞型等均是影响深部位和浅部位缺血性脑卒中患着出血转化的独立性因素,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9年6月211例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omsformation,HT)的34例患者记为HT组,未出血转化的177例患者记为未HT组,出血转化率16.11%,分析静脉溶栓过程中强化降压与AIS静脉溶栓患者出血转化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性别、年龄、从起病至阿替普酶(re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溶栓治疗的时间间隔(onset to start of treatment,OTT)、入院血糖、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2型糖尿病、心房颤动、静脉溶栓过程中强化降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为静脉溶栓后HT的相关危险因素;二元Logistic分析表明基线NIHSS评分>17.5分为AIS患者静脉溶栓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1.639,P=0.013)。而心房颤动(OR=9.129,P<0.01)为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基线NIHSS评分>17.5分为AIS患者静脉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静脉溶栓过程中强化降压为HT的相关危险因素;心房颤动为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HT)的预测价值.方法 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宜宾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18例ACI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HT分为HT组和非HT组.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及血清Hcy、MMP-9水平差异,分析血清Hcy、MMP-9对ACI患者溶栓后发生HT的预测价值.结果 118例ACI患者经溶栓治疗后23例发生HT,发生率为19.49%.HT组患者梗死面积、NIHSS评分以及溶栓时间窗明显大于非HT组,血清Hcy、MMP-9水平也高于非HT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梗死面积、NIHSS评分、溶栓时间窗、血Hcy和MMP-9水平是ACI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Hcy+MMP-9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09,诊断灵敏度为91.3%,特异度为80.0%.结论 血清Hcy和MMP-9的表达与ACI患者溶栓后HT的发生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HT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年龄≥75岁(双倍)、糖尿病、卒中(双倍)、血管病变、年 龄65~74岁、女性(Congestive heart failure,Hypertension,Age≥75(doubled),Diabetes Mellitus,Stroke (doubled),vascular disease,age 65~74 and sex category(female),CHA2DS2-VASc)评分观察心房颤 动合并脑栓塞患者的抗栓治疗现状,分析高血压、异常的肝肾功能、卒中、出血、国际标准化比 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不稳定、年龄、药物治疗或者饮酒(Hypertension,Abnormal renal and liver function,Stroke,Bleeding,Labile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Elderly,Drugs and alcohol intake, HAS-BLED)评分及其他相关临床危险因素与心房颤动合并脑栓塞出血转化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4年12月在北京博爱医院神经康复科住院的心房颤动合并脑栓塞 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CHA2DS2-VASc评分观察低危组(0分)、中危组(1分)、高危组(≥2分)的抗栓 治疗情况。根据HAS-BLED评分,分析心房颤动脑栓塞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率在 出血转化低危组(0~2分)和出血转化高危组(≥3分)之间的差异,同时对多个临床变量进行多因素 分析,寻找与HT相关的临床危险因素。 结果 研究共入组101例患者,患者在发生脑栓塞之前,根据CHA2DS2 -VASc评分,低危组抗凝率 66.7%(2/3),无抗血小板治疗;中危组抗凝、抗血小板率均为16.7%(2/12);高危组抗凝率19.8% (17/86),抗血小板率14.0%(12/86)。脑栓塞前1个月内停用抗凝治疗而发病的占所有抗凝患者 42.8%(9/21)。发生脑栓塞之后,所有患者均为高危组,抗凝治疗率68.3%(69/101),抗血小板 治疗率25.7%(26/101)。根据HAS-BLED评分,心房颤动合并脑栓塞后,出血转化高危组HT 58.5% (31/53),与低危组HT 37.5%(18/48)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 2=4.443,P =0.035)。对HT组与非HT 组的多个临床变量分析发现,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14.860±4.486 vs 11.940±5.648,P =0.006);HAS-BLED评分差异有显 著性(2.76±0.80 vs 2.21±0.96,P =0.003);病灶范围大的梗死灶HT为57.9%(44/76),小的梗 死灶为HT 20%(5/25),两组有显著差异(P =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NIHSS(OR 1.106, 95%CI 1.106~1.216,P =0.036)、病灶范围大小(OR 5.083,95%CI 1.826~14.148,P =0.002)和HASBLED 评分(OR 2.353,95%CI 1.326~4.175,P =0.003)均是心房颤动患者脑栓塞后HT的危险因素。 结论 心房颤动合并脑栓塞的患者抗栓治疗率不理想,HAS-BLED评分能很好地预测心房颤动合并 脑栓塞后的HT风险,另外,神经功能缺损较重、病灶范围大也是心房颤动合并脑栓塞患者发生HT的 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HT)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01—2017-07作者医院收治的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348例,根据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是否发生HT将患者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回顾性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和实验室检查指标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LS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出血组32例,未出血组316例。两组患者间基线血糖、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心房颤动史、溶栓24h后收缩压以及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血糖(OR=3.781,95%CI:1.851~11.765)、基线NIHSS评分(OR=2.678,95%CI:1.384~10.441)、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OR=2.436,95%CI:1.324~4.488)、心房颤动史(OR=4.538,95%CI:2.036~14.132)和溶栓24h后收缩压(OR=1.581,95%CI:1.071~6.415)是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基线血糖、基线NIHSS评分、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心房颤动史和溶栓24h后收缩压是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评估未溶栓治疗的出血转化和脑梗死再发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未给予溶栓治疗的脑梗死病人118例,单因素回归分析得到发生出血转化(HT)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Logistic分析出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利用R软件构建未溶栓治疗的出血转化和脑梗死再发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年龄(OR=4.084,95%CI:1.583~8.746)、高血压(OR=6.056,95%CI:2.065~17.762)、房颤(OR=3.347,95%CI:1.239~9.041)、NIHSS评分(OR=2.754,95%CI:1.226~6.187)、低密度脂蛋白(OR=2.659,95%CI:1.040~6.799)、大面积脑梗死(OR=5.652,95%CI:1.622~19.698)是未溶栓治疗患者发生出血转化和脑梗死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6个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风险模型,并验证该模型的精确度,预测结果和实际值基本相同,C-index为0.850(95%CI:0.832~0.878),表明风险预测模型准确度较高。结论年龄、高血压、房颤、NIHSS评分、低密度脂蛋白、大面积脑梗死是未溶栓治疗患者发生出血转化和脑梗死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准确度高,对于提高未溶栓治疗的患者发生出血转化和脑梗死的诊治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评估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CMB)对采用抗栓治疗的非腔隙性梗死患者早期脑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入选2011年6月~2012年10月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科发病后24 h内住院的心源性脑栓塞及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梗死患者。根据临床情况对所有患者予以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采用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测CMB数目及分布情况,用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判断发病后1周内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情况。根据有无HT将患者分为有HT组和无HT组,比较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病因、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及CMB是否存在,并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T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167例患者中18例发生HT(11%),57例检出CMB(34%),CMB检出率在是否合并HT的患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分别为22%和36%,P>0.05)。抗血小板治疗患者是否存在CMB,早期HT差异无显著性(分别为12%和9%,P>0.05);抗凝治疗患者差异无显著性(分别为17%和12%,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NIHSS(≥8)和心源性脑栓塞与HT有关,其比值比(odds ratio,OR)值分别为3.6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47~8.26]和5.82(95%CI 1.89~15.38);高血压、大动脉粥样硬化以及CMB并不增加HT风险,其OR和95%CI值分别为1.05(0.97~1.12),2.31(0.91~3.45)以及0.35(0.09~1.41)。 结论 CMB对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抗栓治疗后早期HT缺乏预测价值,疾病严重程度以及病因类型有助于估计HT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白质疏松(LA)与急性脑梗死(ACI)溶栓后出血转化及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例ACI患者,搜集患者临床资料,静脉溶栓前根据Fazekas量表分为无或轻度LA组(n=150)和中重度LA组(n=51)。根据静脉溶栓后否发生出血转化分为出血转化组(n=39)和非出血转化组(n=162),根据改良Rankin量表分为预后不良组(n=57)和预后良好组(n=144)。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ACI溶栓后出血转化及临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中重度LA组出血转化率35.29%和预后不良率49.02%高于无或轻度LA组14.00%和21.33%(P<0.05)。年龄、高血压史、心房颤动史、心源性栓塞、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重度LA是ACI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发病至溶栓时间、NIHSS评分、出血转化、中重度LA是ACI溶栓后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中重度LA是ACI溶栓后出血转化及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