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饮茶历史悠久,周代即有《华阳国志》等文字记载,魏晋始兴,唐朝登堂入室大规模流行。《世说新语》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颇具盛名的笔记小说,对于反映时人生活状况、心理活动都有重要的意义,其中《纰漏篇》第三十四记任瞻问“为茶为茗”事言及茶茗之分;而《太平御览》引《世说新语》王濛“水厄”事则展现了士人对于饮茶避之不及的态度。这两...  相似文献   

2.
陆羽《茶经·七之事》“茗菜”质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游修龄 《农业考古》2001,(4):211-213
陆羽《茶经·七之事》是《茶经》一书中内容最为复杂的部分 ,涉及与饮茶有关的历史人物 ,传说人物、神话传说 ,茶叶产地、风俗掌故等 ,以一人一事为单位 ,分条叙述 ,共约 2 5 0 0来字。其中第二大段第三条引《晏子春秋》的记载 :“婴相齐景公时 ,食脱粟之饭 ,炙三戈五卯茗菜而已。”(笔者按 :戈应作弋 ,卯应作卵 )。 2 0 0 0年新出版的《中国茶叶大辞典》“茶人之部”根据陆羽的引文 ,以晏婴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茶人 ,并加按语说 :“按 :《晏子春秋》内篇作 :“苔菜” ,《太平御览》卷八六七引作 :“茗菜” ,同《茶经》。当时茗 (茶 )作为食…  相似文献   

3.
方健 《农业考古》2002,(4):260-270
笔者校证本《中国茶书全集》 ,将并非茶书———如仅数百言的单篇短文 :叶清臣之《述煮茶泉品》、唐庚《斗茶记》等 ;或从一书录出有关茶事的章节 ,如沈括《梦溪笔谈》中的《本朝茶法》 ,旧题陶谷 (方按 :实误 )《清异录》37门之一《茗录》等 ;或书佚而序存如裴汶《茶述·序》者 ,或仅佚存吉光片羽者 ,如宋周绛《补茶经》、丁谓《北苑茶录》佚文等 ;及敦煌文献中之《茶酒论》( 1) 、摩崖石刻中之茶文 ,均编入附录 ,以略存其概。这里先刊布的《百丈清规》是附录中比较特殊的一种。顾名思义 ,乃禅刹古规 ,今收入者乃与茶事有关者 ,或许对当…  相似文献   

4.
《尔雅·释木》“·苦茶”。郭注云:“树小如桅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蜀人名之苦茶。”(按茶读为茶。下同。)这段注文历来被征引作为茶的释义,但是关于“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则有不同意见。陆玑《毛诗疏》说“蜀人作荼,吴人作茗。”陆德明《经典释文》认为“、荼(读为茶)、茗,其实一也。”并引张楫《杂字》云:“,茗之别名。”魏王《花木志》说“其老叶谓之,嫩叶谓之茗。”顾野王《玉篇》也说“,茶叶老者。”“茗,茶芽也。”面对众说纷纭,有必要澄清事实,还其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5.
江苏茶史简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是中国奉献给人类的珍贵礼物。中国是茶的原产地,茶的发现、利用及其文化都源于中国。茶最初作为食用或药用,相传起源于史前“神农时代”,而用之为饮,最早发生于巴、蜀(今四川省)。据古人研究,我国其他地区,“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茶)饮之事”;是秦国统一全国前先占领巴蜀以后,开始慢慢传诸中原和其他地区的。中国最早的“荼”字,就首见之于秦汉间的辞书—《尔雅》。江苏是继巴蜀以后开始饮茶、种茶的省区之一。据古籍和方志记载,江苏在汉时便有“汉王”在茗岭(今宜兴境内)“课童艺茶”,以及“阳羡(宜兴县旧名)买茶”等传说。《桐君录》…  相似文献   

6.
法门寺塔地宫出土茶具与《茶经·四之器》对比研究法门寺博物馆王仓西,田生华陆羽一部《茶经》,深刻地真实地总结了中国唐代茶道。对唐以后,特别是宋代茶道、日本茶道产生了深刻影响。《茶经》是研究唐代茶文化的“圣经”,陆羽本人也被称为“茶圣”。陆羽一生主要活动...  相似文献   

7.
谈《碧潭飘雪》诗三首饮茗《碧潭飘雪》,为成都新津徐公茶名品·此茶是以“芽茶”为茶坯,选用白色茉莉花窨制的。目前,咏及此茶的诗作计有三首。第一首,见于《餐饮娱乐报》,题目和作者不详。诗曰:碧岭拾毛尖,潭底吸清泉。飘飘何所似?雪梅散人间。这首诗合声韵(押...  相似文献   

8.
“茶艺”论释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一、“茶艺”本义茶艺 ,就是人类种茶、制茶、用茶的方法与程式。所谓“艺” ,其义主要有六 :(一 )种植。《说文》作“” ,或作“” ,种也。《诗经·小雅·楚茨》 :“我黍稷。”《茶经·一之源》 :“凡艺而不实 ,植而罕茂。”(二 )才能 ,技艺。《论语·雍也》 :“求也艺。”朱熹《注》 :“艺 ,多才能。”(三 )艺术。《后汉书·伏湛传》 :“永和元年 ( 1 36 ) ,诏……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四 )准则 ,限度。《左传》有“陈之艺极 ,引之仪表。”注 :艺 ,准也。《国语》有“贪欲无艺”语 ,艺 ,极也 ,引申为法度、限度。(…  相似文献   

9.
闽中名泉记     
陈龙 《农业考古》2000,(2):82-86,91
“名茶难得,名泉尤不易寻,有茶而不瀹以名泉,无茶也。”(明·徐渤《茗谭》) 名茶与名泉是相得益彰的。茶是饮料,其色、香、味的优劣要通过水的冲泡或煮渍来品定。水质能直接影响茶汤的质量,这便如明人许次纾在《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我国古代茶书中在论茶的同时,往往兼而论水。除此之外,还有一批专门研究用水的著述,较有代表性的有唐代张又新的《煎茶水记》、宋代欧阳修的《大明水记》及叶青臣的《述煮茶小品》;明季则有徐献忠的《水品》、田艺蘅《煮泉小品》;清代有汤蠹仙的《泉谱》等,上列…  相似文献   

10.
姜新兵 《农业考古》2019,(5):177-181
茶的名称历来按照《茶经》的说法有“茶、槚、蔎、茗、荈”五名之说,但仔细核对文献发现:“槚”的本义并不是指茶,是郭璞对《尔雅》所作的注中的理解;《晏子春秋》中的“茗菜”应是“苔菜”之误;“蔎”一般被解释为香草;《尔雅》《说文解字》等东汉以前训诂类文献也未收录“茶”和“茗”字,从训诂学和文字学角度来看,茶的利用时间应不会早于东汉时期。  相似文献   

11.
中国茶道五境福建省安市茶业局吴家阔中国茶道结缘於晋代,创立於唐代中期。“茶道”一词,最早见於陆羽好友名僧皎然《饮茶歌·诮崔石君使》诗句:“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到晚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饮茶》记述:“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常有...  相似文献   

12.
陆羽的一桩茶事冤案──对《新唐书·陆羽传》“更著毁茶论”一说的质疑中华茶人联谊会王郁风“复著毁茶论”──唐·封演《封氏闻见记》(约作于八世纪末)①。“更著毁茶论”──北宋·宋祁撰《新唐书·隐逸列传·陆羽传》(1044—1060年)②。所谓陆羽“著毁茶...  相似文献   

13.
说“茶引”     
匡达人 《农业考古》2003,(2):290-290
在翻阅宋以来有关茶的记述 ,总常碰到“茶引”一词。这个词大多不陌生 ,但究其由 ,就不尽了然了。先说“引” ,在古代 ,“引”是量词。一作长度单位 ,一作计量单位。《孔传》 :“引 ,长也。”作为长度 ,古以十丈为一引。《汉书·律历志》 :“度者 ,分、寸、尺、丈、引也……十丈为引。”计量 ,始于宋时 ,盐或茶的销售、运输、纳税均以引为单位 ,但一引为多少斤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各不相同。宋以百斤 ,元以四百斤为一引不等。《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 :“南北盐均以四百斤为引 ,今权豪家多取至七百斤。”可见“引”的计量无一定标…  相似文献   

14.
茶的另一别号:葭萌陆羽《茶经》称茶“一曰茶、二曰木贾、三曰、四曰茗,五曰。”但茶在古代还有另一别号:葭萌。偶翻西汉扬雄的《方言》,有语曰:“蜀人谓茶曰葭萌。”葭萌,是古四川人对茶的称谓,在汉中、剑阁、广元一带至今还保留此称呼。葭萌,本秦灭蜀后所设的县邑。而这县邑名之由来,可能因当地产葭萌(茶),故有此名,到杨雄时才把当地称茶为“葭萌”记入他的《方言》一书。葭萌县,直到元初始并入照化县,故址在今广元县南。但“葭萌”一名的由来,有另一说法,是因蜀王的弟弟叫葭萌。据《华阳国志》记载,先秦时,末代蜀王…  相似文献   

15.
陈爱中 《农业考古》2004,(2):103-104
“千花竞秀功名树 ,一叶回甘云雾茶。”           ———摘自赵朴初先生咏苦丁茶诗(一 )苦丁茶饮用历史较早 ,其名称唐代以前称“瓜卢”、“皋卢” ,宋、明时逐渐改称“苦簦” ,或简写成“苦丁” ,与“瓜卢”、“皋卢”古名并用。在中国古文献中 ,对苦丁茶 (即瓜卢、皋卢 )最早记载的是成书于东汉初期 (公元 2 5 2 2 0年 )的《桐君录》 ,原书佚 ,汉魏间《吴普·草本》引《桐君录》云 :“南方有瓜卢木 ,亦似茗 ,至苦涩 ,取为屑 ,茶饮 ,亦通夜不眠……。”随后 ,南朝宋陶弘景《苦菜·注》、南朝陈沈怀远《南越志》、唐陈藏器《本…  相似文献   

16.
唐风贵茶之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风贵茶之成因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姜含春据史料记载,茶,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茶最初为药用,继而食用,据(晏子春秋》所记:“晏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食,炙三戈五卵茗莱耳。”至西汉,茶始作饮料,开始为宫廷贵族士土大夫专有享用品。《吴志·韦...  相似文献   

17.
郭雅玲 《农业考古》2000,(2):148-150
福建产茶及饮茶已有千年以上的悠久历史,福建茶叶在中国茶叶发展史乃至世界茶叶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对茶类的产生与发展、茶叶品评活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饮茶风习源远流长。唐冯贽撰的《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说明闽人斗茶习俗始于唐。(1)宋代福建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于世,北宋·丁谓(962-1033年)《咏茶》;北宋·范仲淹(989-1052年)《和章服从事斗茶歌》;宋·蔡襄撰(1049-1053年)《茶录》;宋·宋子安撰(1064年前后)《东溪试条录》;宋·熊蕃撰(1121-1125…  相似文献   

18.
开发咸宁茶文化,打造"茶叶之乡"旅游品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文雅 《农业考古》2007,(5):47-50,66
咸宁市上古为楚地,秦属南郡,汉属江夏郡,三国为东吴武昌郡,唐为鄂州而辖五县;江夏(今咸安在内)、永兴(今通山在内)、武昌、蒲圻(今赤壁、嘉鱼在内)、唐年(今崇阳、通城在内)。唐以后或分属武昌郡和兴国军或统属武昌路、武昌府。咸宁自古产茶,古籍称“鄂州茶”、“武昌茶”和“兴国茶”。一、咸宁茶叶史咸宁茶叶历史起源甚早,晋代便有“入武昌山采茗”的记载,有时咸宁属武昌郡,唯九宫山是大山,“武昌山”当指九宫山一带。唐陆羽《茶经.茶之出》有江南茶“出鄂州”之语,今咸宁是唐鄂州主体,也应是当时主要产茶区,其时唐年(今崇阳、通城)和蒲圻…  相似文献   

19.
茶艺馆,是现代茶馆的称谓。九十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兴起,其源于台湾七十年代中期人们思乡、怀旧之风,也有人谓之受“日本茶道”的影响。其实,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之风兴于唐,盛于宋,茶馆,唐时称“茗铺”。《封氏闻见记》记载“城市多开茗铺,煮茶卖之……。”《太平广记》卷,有“ 于茶肆”(《河东记》)。《梦粱录》载“今杭城茶肆亦如此,插四时花,挂名人画……”。宋人《清明上河图》名画卷中也出现茶肆,唐宋时还有称“茶坊”、“茶楼”、“茶邸”、“茶居”等等,茶馆之名始称于明代(张岱《陶庵梦忆》),清代也惯称茶馆。老…  相似文献   

20.
本文所指的明代五种茶书是指熊明遇《罗岕茶疏》、屠本畯《茗笈》、屠隆《茶说》、罗廪《茶解》、闻龙《茶笺》.丁以寿曾撰《明代几种茶书成书年代考》(《农业考古》2004年第4期),对它们的成书年代予以考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