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光谱法研究槲皮苷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黄芸  崔力剑  王建明  陈晨  窦玉红  韩冬 《中草药》2011,42(4):676-679
目的研究槲皮苷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并探讨葡萄糖对二者结合的影响。方法应用光谱法研究槲皮苷与HSA的作用机制,以双对数方程和能量转移原理计算槲皮苷与HSA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和结合距离;根据热力学参数判断二者的作用力类型;用同步荧光光谱考察槲皮苷对HSA构象的影响;观察葡萄糖浓度对反应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的影响。结果槲皮苷对HSA的荧光猝灭过程为生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结合距离小于7 nm;二者主要以疏水作用力相结合;槲皮苷与HSA的相互作用改变了色氨酸残基所处的微环境;葡萄糖的加入使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均增加。结论槲皮苷能与HSA结合并改变HSA的构象,生理浓度的葡萄糖可增加槲皮苷与HSA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咖啡因(CAF)与人血清白蛋白(HSA)间非共价结合特征,探讨CAF在血液中的存在方式.方法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应用分子光谱技术,确定CAF与HSA相互作用方式、主要作用力类型及热力学参数.结果 CAF通过动态猝灭机制导致HSA荧光猝灭.当作用温度为298K和310K时,CAF与HSA表观结合常数(Kb)分别为3.35×105和9.53 ×104 L·mol-1,结合位点数分别为1.23和1.09;二者结合距离为4.76 nm;主要作用力为氢键或范德华力;同步荧光图谱表明色氨酸、苯丙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极性增强.结论 CAF与HSA相互作用并形成超分子化合物,该结合作用是一自发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藤黄酸(G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为深入探析藤黄酸在体内的运转过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法(UV)、荧光光谱法(FS)、圆二色光谱法(CD)和分子对接方法。结果 实验表明GA对BSA荧光猝灭的原因是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所致;计算得到GA与BSA在不同温度下获得的结合常数(Ka)分别为8.670×105(290 K)、5.058×105(300 K)和3.027×105(310 K),结合位点数(n)约为1;基于F?rster能量转移理论,GA-BSA中供体和受体之间的距离为2.94 nm;根据热力学参数计算得到?H<0、?S <0、?G<0,说明GA-BSA的结合作用力主要有氢键相互作用和范德华力,且该结合过程为自发过程;紫外光谱、同步荧光和圆二色性实验结果表明,GA与BSA的结合诱导BSA发生一定的构象变化;分子对接结果同样表明GA与BSA的结合诱导BSA发生一定的构象变化,GA-BSA的结合作用力主要为氢键相互作用和范德华力。结论 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GA...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根皮素(phloretin)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作用机制.方法:在模拟生理条件下,采用荧光光谱研究phloretin与HSA之间的猝灭类型,计算二者之间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结合距离等.结果:Phloretin能使HSA发生内源荧光猝灭,属静态猝灭机制.在298,303,313 K下,phloretin与HSA结合常数分别为1.518 1×105,9.441 2×104,5.417 8×104 L·mol-1,结合位点数n近似为1;热力学分析表明phloretin与HSA间结合力为疏水作用;根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得二者结合距离为4.27 nm;同步荧光光谱表明phloretin对HSA构象影响较小;金属离子的介入会影响phloretin与HSA的结合能力.结论:荧光光谱法适合于研究根皮素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具有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pH 7.4),分别评价了齐多夫定及其乙酸酯 (AZT-Es)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结合类型、共存金属离子对结合的影响。 方法: 在不同温度下运用荧光猝灭光谱法,同步荧光光谱和紫外光谱法,研究AZT,AZT-Es分别与BSA的相互作用,利用Stern-Volmer方程处理实验数据,得到结合常数,结合位点。 结果: 在温度为289~310 K时,AZT对BSA的荧光猝灭机理以静态猝灭为主;AZT-Es对BSA的荧光猝灭机制低温下为静态猝灭,高温下静态和动态猝灭共同作用;上两种体系的结合力主要为疏水作用,以摩尔比约 1:1结合;同步荧光光谱显示,AZT-Es的加入使BSA的酪氨酸残基和色氨酸残基构象同时发生了变化,与BSA残基所处环境的疏水性降低;在298 K时共存Ca2+,Zn2+,Mg2+,Cu2+,Pb2+等金属离子对两种体系结合常数的影响微乎其微。 结论: 不同温度条件下AZT,AZT-Es对BSA的荧光猝灭机理不同;两种体系的结合力为疏水作用;金属离子对两种体系结合常数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综合利用二维和三维荧光光谱、同步荧光光谱、紫外光谱以及分子模拟等方法,研究了哈巴俄苷(harpagoside,HAR)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HAR有规律的使BSA内源荧光猝灭,猝灭机制属于静态猝灭;两者结合常数KA均大于1×10~5L·mol~(-1),结合位点数n接近于1。由HAR与BSA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参数ΔG,ΔH和ΔS均小于0可知,两者结合过程是自发进行的,结合的主要作用力是氢键和范德华力。根据F?rster非辐射转移理论,计算了不同条件下HAR与BSA的结合距离r为2.80 nm,说明两者结合过程发生了非辐射能量转移。同步荧光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表明,HAR使BSA的色氨酸和酪氨酸残基所处的微环境极性增强、疏水性减弱,并导致BSA二级结构发生了改变。分子模拟结果显示,HAR更倾向于于BSA和HSA的亚结构域ⅡA(Site Ⅰ位点)结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炎琥宁(YHN)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后续琥宁类药物的研发和进一步探讨炎琥宁在生物体内与蛋白质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运用荧光猝灭光谱法、紫外光谱法和同步荧光光谱研究炎琥宁与BSA的相互作用。283.15 K、298.15 K和313.15 K温度下,根据 S-V方程计算出猝灭常数(KSV)和速率常数(Kq);根据L-B双倒数方程计算出静态猝灭结合常数(KLB);根据双对数方程计算出结合常数(Kb)和结合位点数(n);根据热力学公式计算出焓变(ΔH)、熵变(ΔS)和吉布斯自由能变(ΔG);根据Hill方程计算出 Hill系数(nH)。结果:3个温度下的BSA荧光强度随着炎琥宁浓度升高,有规律地降低;KSV、Kq、KLB、Kb、n和nH值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ΔG<0,ΔH<0,ΔS<0;n约等于1;nH大于1。结论:炎琥宁与BSA形成基态复合物从而猝灭BSA的内源性荧光,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通过计算反应热力学参数值,可推断炎琥宁与BSA作用力主要为氢键和范德华力。炎琥宁与BSA可形成一个结合位点,表明炎琥宁与BSA之间具有一定的结合作用,炎琥宁在体内可被蛋白质储存和转运。生成自由能变ΔG为负值,表明炎琥宁与BSA的作用过程是一个自发过程。nH大于1,表明炎琥宁有正协同作用。两者的结合部位主要位于亚螺旋域ⅡA中。同步荧光光谱表明炎琥宁对BSA构象产生一定的影响,使BSA腔内疏水环境的极性减弱,结合位点更接近于酪氨酸。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炎琥宁(YHN)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后续琥宁类药物的研发和进一步探讨炎琥宁在生物体内与蛋白质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运用荧光猝灭光谱法、紫外光谱法和同步荧光光谱研究炎琥宁与BSA的相互作用。283.15 K、298.15 K和313.15 K温度下,根据 S-V方程计算出猝灭常数(KSV)和速率常数(Kq);根据L-B双倒数方程计算出静态猝灭结合常数(KLB);根据双对数方程计算出结合常数(Kb)和结合位点数(n);根据热力学公式计算出焓变(ΔH)、熵变(ΔS)和吉布斯自由能变(ΔG);根据Hill方程计算出 Hill系数(nH)。结果:3个温度下的BSA荧光强度随着炎琥宁浓度升高,有规律地降低;KSV、Kq、KLB、Kb、n和nH值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ΔG<0,ΔH<0,ΔS<0;n约等于1;nH大于1。结论:炎琥宁与BSA形成基态复合物从而猝灭BSA的内源性荧光,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通过计算反应热力学参数值,可推断炎琥宁与BSA作用力主要为氢键和范德华力。炎琥宁与BSA可形成一个结合位点,表明炎琥宁与BSA之间具有一定的结合作用,炎琥宁在体内可被蛋白质储存和转运。生成自由能变ΔG为负值,表明炎琥宁与BSA的作用过程是一个自发过程。nH大于1,表明炎琥宁有正协同作用。两者的结合部位主要位于亚螺旋域ⅡA中。同步荧光光谱表明炎琥宁对BSA构象产生一定的影响,使BSA腔内疏水环境的极性减弱,结合位点更接近于酪氨酸。  相似文献   

9.
贾宝秀  李莉  葛海燕  王仁亮 《中草药》2012,43(12):2386-2389
目的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有无锆离子(Zr4+)共存时槲皮素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方法 于10 mL的比色管中,依次加入0.20 mol/L Tris-HCl缓冲溶液(pH 7.40) 2.50 mL,0.10 mol/L NaCl溶液1.0 mL,一定量的HSA溶液,Zr4+溶液,槲皮素溶液,用二次蒸馏水定容至10 mL.HSA荧光激发/发射波长为281/352 nm,激发和发射光狭缝宽度为3 nm,在波长300~500 nm内记录荧光光谱.结果 测得了有无锆离子存在时槲皮素-HSA结合反应的平衡常数和结合摩尔位点数分别为1.032×106 L/mol、2.964×105 L/mol,113、1.07;确定槲皮素-HSA的作用类型为静态猝灭过程.结论 锆离子、槲皮素对HSA荧光均有猝灭作用,而且二者共存时对HSA荧光有协同猝灭作用,其猝灭机制为槲皮素与锆离子形成配合物后再对HSA的荧光有猝灭作用,而不是槲皮素和锆离子各自猝灭的简单累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傣药人面果的提取物126-羟基-去-D-杰氏山竹子素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 应用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测定了12b-羟基-去-D-杰氏山竹子素A与BSA反应的结合平衡常数K、结合位点数n及其相互作用的机理.结果 在生理条件下,12b-羟基-去-D-杰氏山竹子素A与BSA作用导致BSA内源荧光猝灭,其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其结合常数为:Ka =1.37×10(5)L·mol(-1),结合位点数为:n =0.95.结论 12b-羟基-去-D-杰氏山竹子素A与牛血清白蛋白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能够结合形成较稳定的缔合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中药活性成分腺苷(adenosine, Ade)与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 HSA)的结合反应机制。方法 利用荧光光谱及紫外吸收光谱实验测定了反应体系的结合常数K、结合位点数n,探讨了反应机制;依据Fōrster理论测定了反应体系的能量转移参数并考察了腺苷对人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分子模建腺苷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模型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 腺苷与人血清白蛋白结合生成静态复合物,结合常数K=1.39×103 L·mol-1,结合位点n=0.94;腺苷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距离r很小,说明发生了能量转移现象;腺苷改变了人血清白蛋白结合位域的疏水性并造成微区构象发生变化。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腺苷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主要为腺苷的嘌呤环与人血清白蛋白分子中氨基酸残基的疏水作用和氢键。结论 理论计算与实验测试获得了一致性结果,此为中药活性成分腺苷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E)-2-[2-(4-甲氧苄基)肼基]-4-苯基噻唑(MHP)与人血清蛋白(HSA)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揭示噻唑类衍生物与DNA作用的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根据MHP与HSA相互作用的荧光敏化作用,利用Stern-Volmer方程,及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处理实验数据,采用同步荧光光谱探讨了MHP对HSA构象的影响. 结果: 实验发现MHP可以使HSA的荧光增强,表明两者之间发生了能量转移,能量转移的机理是MHP与HSA结合形成了复合物.荧光增强(敏化)效应主要源于给体-受体间的偶极-偶极作用的能量转移. 结论: 能量转移的结果为内原发色基团的荧光被猝灭和外源发色基团荧光被敏化,计算得到其敏化常数为-2.620 8×104.同步荧光光谱表明,相互作用引起HSA构象变化,提示结合位点更接近于色氨酸.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葫芦巴碱与人血清白蛋白间的相互作用。方法:在pH 7.4作用液、286nm激发波长条件下采用荧光光谱法来研究不同浓度的葫芦巴碱对人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作用。结果:当作用温度为37℃和47℃时,葫芦巴碱与人血清蛋白间的结合常数K分别为749.03L.mol-1和106.29L.mol-1,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1.0077和0.7625。结论:葫芦巴碱对人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发射有一定的猝灭作用,并且温度的升高不利于两者的结合;同时还证明葫芦巴碱与人血清白蛋白分子间的结合力主要是静电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咖啡酸类小分子肉苁蓉苷F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特性。方法:运用荧光光谱(FS)、紫外-可见光谱(UV)和圆二色谱(CD)法探讨了生理条件下肉苁蓉苷F(该化合物为作者首次从紫珠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简记为CF)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计算得到CF-BSA的静态表观结合常数(Ka),结合位点数(n),能量转移效率(E),空间距离(r),热力学参数ΔG,ΔH,ΔS,与CF作用前后BSA中α-螺旋结构含量的变化,明确了CF在BSA上的结合位置,分析了几种常见金属离子对CF与BSA相互作用的影响。结论:CF与BSA形成基态复合物可导致BSA内源荧光猝灭,其在BSA上的结合位点数约为1,25℃时的结合常数Ka为4.36×104L·mol-1,二者之间的空间距离r为3.09 nm,结合过程主要表现为氢键作用,CF在BSA上的作用位点为site I,Mg2+,Fe3+,Cu2+,Zn2+的存在增强了CF与BSA的结合作用。猝灭机制主要为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CD光谱表明CF对BSA的空间构型改变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苯磺酸氨氯地平及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人血清白蛋白(HSA)间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研究苯磺酸氨氯地平及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人血清白蛋白的猝灭。结果根据Stern-Volmer方程确定了苯磺酸氨氯地平对人血清白蛋白的猝灭类型为静态猝灭。通过计算求得生理条件下(pH7.4)苯磺酸氨氯地平及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HS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5.40×104和6.82×104L·mol-1,结合位点数分别为1.15和1.18。实验考察了pH及微量金属离子对药物与HSA相互作用的影响。最后根据热力学方法确定了该药物与人血清白蛋白之间的作用力类型为静电作用力。结论本法简便、快速,实验结果有助于阐明手性药物不同对映体的药效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中药活性成分脱氧土大黄苷(desoxyrhaponticin,DES)与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SA)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模拟生理条件下,计算机模拟技术结合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研究药物与蛋白质的结合机制。结果:分子模拟建立DES与HSA的结合模型,表明维持药物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力主要是疏水作用力,兼有氢键作用。光谱实验表明DES与HSA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动态结合过程,结合强度较强,DES与HSA分子的结合距离r值较小,说明发生了能量转移现象。DES对HSA的结构域微区构象产生影响,使结合位域的疏水性发生改变。荧光相图技术解析出DES与HSA反应构象型态的变迁为“二态”模型。HSA与DES互作的热力学参数表明DES与HSA之间是以疏水作用为主的分子间作用。荧光偏振定量证明了HSA与DES相互作用过程中生成了非共价复合物。结论:光谱实验与计算机模拟结果一致,可为研究DES与HSA相互作用本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