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索在基层医院如何组建和推广卒中单元治疗急性脑卒中.方法 自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257例,随机分为卒中单元病房组和普通病房组,比较两组管理模式下患者的病死率、住院时间、生活能力评价(BI)、神经功能评价(NIHSS)、社会功能评价(OHS)、出院时患者或亲属填写医疗满意度(VAS)评分、医疗花费等指标,经SPSS统计,分析卒中单元的效果.结果 卒中单元组和普通病房组两组间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无明显差异(P>0.05),而出入院BI平均差值(卒中单元22.02±23.02,普通病房9.06±21.04)、NIHSS平均差值(卒中单元-3.04±4.69,普通病房0.42±4.20)、OHS平均差值(卒中单元-0.82±0.73,普通病房0.32±0.82)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卒中单元病房组住院病死率低(P<0.05),住院满意度明显增高(P<0.01),住院合并症明显减少(P<0.01),不增加患者的住院花费.结论 在基层医院建立和推广卒中单元,能减少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的病死率,明显提高患者的早期日常生活能力,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回归社会的能力,不增加患者的住院花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的干预作用。方法比较同期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和普通神经内科病房脑卒中患者在入院、治疗15 d、治疗30 d时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Barthel指数(BI)。结果治疗30 d时,卒中单元组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MMSE评分与NIHSS成负相关,与BI总分成正相关。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可改善脑卒中后患者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70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分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组)和普通病房(对照组)两组。疗效观察指标为治疗前后NIHSS评分、FIM评分以及死亡率和复发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FIM评分较入院时均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在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年后的病死率和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能明显促进超早期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降低病死率和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技术在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 68例患者随机分组,药物+常规康复治疗+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组(治疗组34例),单纯药物+常规康复治疗组(对照组34例)。入组前、治疗2周时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应用Barthel指数(BI)评价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NIHSS评分分别为2.91分±1.21分与5.76分±4.17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arthel指数分别为82.35分±10.32分与67.21分±19.86分,较治疗前比较有明显升高(P〈0.05),以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提高更显著(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能有效促进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西医卒中单元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灸和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3个月随访期间神经系统功能(NIHSS)、生活自理能力(BI)、残障水平(OHS)和死亡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BI评分和OHS评分较入院时均有所改善,而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在1个月随访期内两组的死亡率基本相同,但在3个月随访期内治疗组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治疗非溶栓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120例非溶栓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为神经内科制定的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案,如阿司匹林、他汀类药,自由基清除剂、改善微循环药物、脑保护剂等。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加用丁苯酞软胶囊(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200mg3,次/d,20d为1个疗程。2组在治疗开始前、治疗后分别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IHSS)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及BI评分有明显改善(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疗后NIHSS评分及BI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14d后患者NIHSS及BI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且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较明显,可较快速改善神经功能,未见不良反应,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影响。方法456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中西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按卒中单元模式实施治疗.中西组再加用中药辨证施治和针灸治疗。观察项目有:并发症发生率、Barthe指数(BI)、脑卒中残损评定法(SIAS)、牛津残障量表(OHS)、简明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牛津残障量表(HRSD)等。结果中西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中西组MMSE、HRSD出入院差值分别为(11.21±4.76)分与(-17.31±3.72)分,对照组分别为(7.57±2.28)分与(-9.12±2.42)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组SIAS、BI出入院差值分别为(24.76±12.32)分与(25.21±11.69)分,对照组分别为(16.17±6.49)分与(13.77±9.03)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组出院后2月随访OHS评测,轻中度残障者比例高于对照组(P〈0.01),住院及随访期间,两组病死率及卒中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相对于西医卒中单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更有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神经节苷脂对颈内动脉系统大面积脑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将79例大面积脑梗死分为治疗组39例(治疗组又分为治疗组1 20例和治疗组2 19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依达拉奉和甘露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GM-1,治疗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利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量表(NIHSS)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分。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56.3%;治疗组1治疗前后NIHSS评分分别为23.43±2.24、14.31±1.59,BI评分分别28.10±7.55、54.18±8.32;治疗组2治疗前后NIHSS评分分别为20.10±3.45、16.22±2.91,BI评分分别26.10±7.79、50.98±9.76;对照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分别为22.22±1.97、20.14±3.22,BI评分为27.98±6.72、39.87±5.78。结论:急性颈内动脉系统大面积脑梗死应用GMI可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丹灯通脑胶囊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拜阿司匹林及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灯通脑胶囊口服。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评分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NIHSS和BI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NIHSS和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丹灯通脑胶囊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有一定的疗效,可以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新的病房管理模式。方法:通过脑卒中单元病房管理模式将598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人卒中单元组和普通病房组,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吞咽障碍、失语的护理和肢体康复的护理,用日常生活能力指数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脑卒中患者经过治疗后指标均有所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5)。结论卒中单元管理模式病房的建立对脑卒中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有显著意义,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应用脑梗死危险度分级管理结合延伸卒中单元(extended stroke unit,ESU)管理出院后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探讨该模式的相关经验。方法2010年1月-2011年9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符合研究标准的10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住院期间均给予卒中单元管理治疗,出院时随机分入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分级管理结合ESU管理,对照组给予常规管理。发病3个月和6个月时测关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 Index(BI)评分,调查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控制率;评估疗效。结果干预6个月时研究组患者的高血压和糖尿病控制明显好于对照组;半年时,NIHSS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其BI指数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级管理结合ESU管理模式较常规模式能集中有限医疗资源,更好促进控制脑梗死危险因素,降低再发风险,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卫生经济学评价,为制定有效、经济、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将研究对象分为中医治疗组和西医对照组,疗效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MBI)指数评分、运动功能(FMA)评分、认知功能(MMSE)评分、中风病人生活质量(SS QOL)评分等.运用卫生经济学中的成本效果分析方法进行疗效及经济学评价.结果 临床疗效:治疗组在FMA 严重程度、Barthel 指数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卫生经济学评价:两组患者在药费、住院总费用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药费、住院总费用低于对照组;住院费、检查费、治疗费等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 〉0.05).NIHSS 评分每减少1 分,ADL 评分每增加1 分,FMA 评分每增加1 分,MMSE 评分每增加1 分,SSQOL 评分每增加1 分,治疗组所需花费均较对照组少.结论 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对于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具有显著的疗效,本方案较对照组在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费用使用更加合理,该方案经济、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SU)与普通病房(GW)并发症、病死率及平均住院天数的比较,对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进行评价。方法本研究选择2006年12月—2008年12月患者2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层随机分为卒中单元组和普通病房组,各144例。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组,由卒中病房治疗组医师负责,保证患者进行正确的继续治疗、康复及预防卒中复发,治疗按卒中单元的治疗规范进行。普通病房组治疗按传统模式用一般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4周后观察两组并发症、病死率。住院天数按实际住院天数计算。重点观察两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差异,两组病死率、死亡患者的并发症情况,两组平均住院天数,并发症与平均住院天数的关系。结果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组患者总的住院并发症发生率比普通组患者降低(P〈0.05);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中并发症以卒中后并发症为主,普通病房中并发症以感染类并发症为主;②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病死率比普通病房组降低(P〈0.05),卒中者病死率与并发症相关;③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平均住院时间比普通病房组缩短(P〈0.01),并发症发生率与平均住院天数延长相关。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是治疗脑卒中的有效方法,可降低卒中患者住院期间总的住院并发症发生率。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在降低卒中后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病死率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评估经颅低频交变电磁刺激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对照设计,将112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55例)和治疗组(5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经颅低频交变电磁刺激治疗。观察两组3个月时的卒中量表评分(NIHSS)改善情况、改良Rankin评分(mRs)和Barthel指数(BI)评分。结果3个月时,治疗组NIHSS得分明显改善的病例数较对照组有增高的趋势。治疗组和对照组mRs有较好的比例(53%vs31%,P〈0.05),两组BI也有较好的比例(60%vs37%,P〈0.05)。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有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在脑梗死急性期,早期辅以经颅低频交变电磁刺激物理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腔隙性脑梗死6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基础疗法,治疗组加用银杏达莫注射液,疗程均为14d。于治疗前后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4d后,治疗组治疗后NIHSS评分由(9.5±2.3)分降至(2.6±2.0)分,临床有效率为90.32%(28/31);对照组NIHSS评分由(9.4±2.1)分降至(5.4±2.4)分,临床有效率为53.33%(16/30),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及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腔隙性脑梗死效果显著,能明显的改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6.
卞光荣  蒋娟 《陕西中医》2010,31(2):159-16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脑卒中后情感障碍的干预作用。方法:对同期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和普通神经内科病房脑卒中病人在人院及治疗15、30、60d时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结果:卒中单元组与对照组相比SAS和SDS评分在入院和治疗15d时无差异性(P>0.05),但30d后卒中单元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SAS、SDS评分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成正相关,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定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总分成负相关。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可改善脑卒中后患者情感障碍。  相似文献   

17.
头电针配合卒中单元综合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头电针配合卒中单元综合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方法将1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都采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头电针治疗,4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BI和NIHSS评分都较治疗前有明显增加(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更优(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为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综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有明显效果,加用头电针能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采用星蒌承气汤加减治疗出血性脑梗死(H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HI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2例,2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予星蒌承气汤加减治疗2,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及病残程度变化。结果 2组治疗后NIHSS评分和BI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75.0%)显著高于对照组(46.9%)(P〈0.05)。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采用星蒌承气汤加减治疗HI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损害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下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于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0例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两组,一组为中西结合治疗组,一组为对照组;观察其住院时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Barthel指数(BI)等指标。结果:中西组SSS、FIM评分治疗前后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中西组OHS恢复到3级~4级者较对照组多(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的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下可以达到临床上的满意复位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瘀血阻络证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采用按中心分层的随机化方法,将118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分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组(试验组)和脑心通胶囊组(对照组),每组59例,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巴氏指数(Bathel-Index,B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分级、中医证候疗效及血脂的变化。结果治疗第12周后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日常生活能力BI指数≥75分的患者比例升高(分别为80.7%、62.5%,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第4、8及12周NIHSS评分均降低(P〈0.05),治疗第12周后,试验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降低≥5分的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0.7%57.14%,P〈0.05);中医证候总有效率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分别为89.47%、71.43%,P〈0.05);两组治疗第12周残障程度mRS≤1、mRS≤2的患者比例及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用于脑梗死恢复期,在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改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方面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