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儿科学作为一门临床学科,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儿科临床,用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要求教师重点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文中以中医儿科学肺系咳喘病证教学为例,强调在中医儿科学教学过程中,在疾病鉴别诊断、证候诊断、疾病传变、治疗等方面注重横向联系,探讨横向思维教学法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同时简述传统中医儿科学临床教学的弊端,提出突破传统纵向思维教学模式,以纵向思维为基础,注重横向思维,把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结合起来,是学好、教好中医儿科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服务当今造福后代——评介《实用中医儿科学》蔡金波(江西省抚州市中医院抚州344000)关键词《实用中医儿科学》评介由我国著名中医儿科学家江育仁教授、张奇文主任医师主编的《实用中医儿科学》,最近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作为重点书出版发行了。该书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3.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1(6):F0002-F0002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学学科建立于1954年,开展临床医疗工作,1955年开始培养中医专业大专生,建立了中医儿科学课程。1979年开始招收中医儿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出了第一批中医儿科学硕士。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本学科成为我国第一个中医儿科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是到目前为止全国唯一的中医儿科学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学科点之一。本学科1988年被批准为江苏省教委重点学科;1995年和2002年2次被评为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2002年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同时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  相似文献   

4.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6):100-100
为中医儿科界广为关注的,集中医儿科学术之大成,汇古今儿科名医经验精华的中医儿科学巨著《儿科心鉴》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日前在厦门召开的全国中医儿科学术会议暨全国中医儿科高等教育研讨会上举行首发式,这是我国首部举行首发式的中医儿科学专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副社长、博士生导师范吉平教授指出:《儿科心鉴》这部中医儿科学术巨著是有史以来对儿科学术发展的又一次系统总结,是中医儿科事业发展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对中医儿科学术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儿科心鉴》全书178.8万字,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对中医儿科学术理论和…  相似文献   

5.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本文主要结合目前中医儿科临床实践的现实要求,分析研究了《中医儿科学》教材内容的现状,同时就《中医儿科学》课程的教材内容改革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以期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6.
中医儿科教学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儿科学是本科生和中医儿科学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由于中医儿科学中讲述的部分内容与中医内科学和温病学有重复,因此作为教师如何避开窘境,引导学生掌握它们的不同点,就需要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中医儿科学有显著的学科特色,其临床病种认识盖涵了大多数儿科常见疾病.本文回顾中医儿科学术的发展,从中医儿科学术发展现状出发,对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教学与科研的继承、发扬、创新等方面,进行探讨与反思,以推动中医儿科学术的现代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8.
本文综述了中医儿科学近50年来在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证医学的发现状和发成就,作者认为中医儿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现代化。今后若干年内,仍将要大力引进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在中医儿科学基础方面,加强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四诊客观化,宏观辩证与微观辩证相结合,药物剂型改革及药效学等研究。  相似文献   

9.
由汪受传教授主编,南京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等全国10所医学院校的中医儿科专家、教授联合编写的忡医儿科学》,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书作为硕士研究生专业课教材,被国家教育部列为“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捧读之余,深为这批国内中医儿科中年专家的学术建树感到高兴.更为中医儿科人才培养有了一本好教材而感到欣慰。1由是而教由是而学中医儿科学研究生教育始于70年代末,已有20多年历史。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迄今为止,尚未曾正式出版过一本中医学研究生专业课教材。在各院校的研究生教学中,大多没有教材…  相似文献   

10.
<正>《中医儿科杂志》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科杂志。本刊主要报道国内外中医儿科的研究动态、研究信息、典籍研究、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专家学  相似文献   

11.
对角色体验法在我院中医儿科学教学中应用的具体设计、具体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角色体验法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介绍,以期为角色体验法在中医教学中的推广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2.
《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是由清代乾隆时期朝廷钦定御制的一部儿科医学专著,它整理并总结了我国清代中期以前中医儿科学的学术内容。全书共6卷,首列四诊总括,次叙小儿各种疾病,共计28门,详述疾病的辨证治法与方药。通过认真研读,概括本书的学术特点有:一内容丰富、概括全面,二分类系统、辨证精准,三言简意赅、说理清楚,四经方简药、用之多效,五体裁歌诀、便于记诵,六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该部专著论述精确,内容鸿丰,提出了诸多独特见解,在中医儿科学的医学理论、临床实践及医学教育等领域,均有一定的学术地位与影响,为中医儿科医者临床必读之书。  相似文献   

13.
本文概述了钱乙在小儿体质学说、五脏辨证纲领、独重望诊、调治脾胃、创制儿科方剂等方面主要学术思想,并分析其学术思对中医儿科学发展中的时代意义,促进了不少新学说、新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中医儿科学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儿科学科成立于1958年。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重点专科,河南省高校重点学科,河南省中医管理局重点专科,是全国最早建立的中医儿科硕士点及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之一,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副组长、河南省中医儿科协作组组长单位,河南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相似文献   

15.
中医儿科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兴旺和儿童保健事业起到了重要作用。讲授中医儿科学,要抓好教学对象、内容、方法等关键环节。即要遵循中医学的普遍规律,又要掌握这门独立学科的特点,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钻研教材;上课时应认真组织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解中,采取分析比较归纳总结的方法,巩固中基理论,打好儿科基础,突出重点内容,温故而知新,循序渐进,有助于提高中医儿科学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6):F0002-F0002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学学科成立于1954年,是70年代国内首批招收中医儿科学硕士研究生的学科点之一,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是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后流动站的学科点。学科于1988年被确定为江苏省教委重点学科,1995年、2003年2次被评为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2002年被确定为教育部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2003年被确定为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单位,2004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本学科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中医儿科学国家级重点学科。   相似文献   

17.
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汪受传教授主编、全国 10所中医院校儿科专家联合编写的“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中医儿科学硕士研究生教材《中医儿科学》(以下简称本书 ) ,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作为硕士研究生专业课教材 ,在继承传统中医学的基础上 ,充分吸收了现代中医儿科临床及科研成果 ,展示了中医儿科现代化前景。1 重视体质研究 促进儿童保健学的发展体质问题 ,是人体科学研究的主体 ,这将是 2 1世纪中医界重点研究的课题。本书编者有鉴于斯 ,在上篇“生理病理与喂养保健”第 2项下列“体质特点”一节 ,对小儿体质分“正常…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医学,包括中医儿科学的学术渊源。对小儿生理、年龄分期、体质、胎儿保健、诊断、先天因素致病、疾病预后转归、常见病及其病因等方面均有一定论述,虽未形成完整的独立的理论体系,其内容对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进步、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人才培养重要任务的落实,医学院校本科生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发生了转变。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优质网络资源,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将思政教育理念融入中医儿科学理论及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可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想引导作用。文章通过对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中医儿科学课程思政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制定、教学改革创新措施、课程评价方法及混合式教学改革优势进行总结,旨在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医本科生教学,培养学生的中医辨证思维方式,同时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厚植爱国主义精神和医学人文情怀,并探讨中医本科生教学方法的改革模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创造性案例教学模式在中医儿科教学中的教学过程和应用优势.方法 以创造性案例教学模式对湖南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习中医儿科学课程的学生实施教学,课后和期末进行学生考核及问卷调查.结果 实验组中医儿科学综合成绩较往届学生明显提高,90%以上学生表示对创造性案例教学模式认同和肯定.结论 创造性案例教学模式能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