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汾河水库库区的地质构造以及本区曾发生的有记载的7次地震情况,并从渗漏及岸坡稳定方面阐述了本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为今后的工程设计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2.
汾河上游的土地不仅承载着该地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且对整个汾河流域乃至黄河中下游的生态环境有深远影响.然而,近年来该地区土地撂荒现象日渐突出,严重影响了该地区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环境.研究汾河上游包含宁武县、静乐县、岚县、娄烦县、古交市等5个县(市)在内的2000年至2013年期间土地撂荒的动态变化;分析该地区土地撂荒的形成原因,主要成因有自然条件的影响、社会分配制度不够合理、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应对对策.  相似文献   

3.
丁村湖是在串珠状古汾河贯通以后形成的,受气体与构造的影响,第四纪时出现过多次的伸收扩缩过程,早更新世时,丁村湖所在地为三门湖的一部分而存在;中更新世早、中期三门湖面积缩小,汾河贯通,柴庄隆起逐渐形成,丁村湖出现;中更新世末期-晚更新世初,受末次间冰期气体转暖的影响,是丁村湖面积最大时期;到了晚更新世末期,随末次冰期的来临,湖泊收缩,仅在低洼地区或拗陷中心地区以遗迹湖的形式残留一些小湖,有些还延续至全新世。  相似文献   

4.
嵩山地区地质构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嵩山地区地质构造比较特殊,文章利用褶皱波浪理论研究了嵩山地区地质构造的总特点,并分析了嵩山地区地质构造与其它地质现象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山西霍县地区为新生界地层出露较好的地区之一,对本区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及汾河发育历史问题,前人曾提出不同见解。笔者根据野外调查所得资料,对上述问题提出新的认识:本区汾河发育于新第三纪上新世末或第四时纪早更新界初,当时的汾河河道在现代汾河之东,沿赤峪断裂带内之小型地堑发育;因小型地堑的相对沉降,古河道内保存了下更新世及中更新世的地层,以前河底村大老沟面最为典型。现代汾河河谷是中更新世末因改道而形成的新河谷,河谷中分布有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  相似文献   

6.
汾河上游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遥感与GIS技术,对山西省汾河流域上游的宁武、静乐、岚县和娄烦等1990年至2010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a来汾河流域上游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的主要特点是耕地明显减少,植被覆盖增加,建设用地显著增加,耕地面积主要流向植被覆盖和建设用地,汾河上游生态环境呈好转态势.  相似文献   

7.
水环境质量是水体质量学研究领域内的一个重要问题,区域水环境质量研究能够为区域的水环境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本文利用汾河水库库体、水库出库口、汾河干流入库口监测数据,涧河、岚河、汾河干流三条主要入库河流水质检测数据.引黄水达标情况统计数据和汾河的水生态系统水生生物监测数据对汾河水库的水环境质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目前的河流水质状况下,汾河水库总氮为主要超标污染物,超标率90%;(2)涧河、岚河和汾河干流三条主要入库河流水质均较差,达不到地表水环境Ⅲ类标准;(3)汾河水库库区水质环境富营养状态为中营养.导致汾河水库水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支流污染、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农业面源污染导致水质不达标.因此,加强汾河水库水三大支流的治理工作是解决当前汾河水库水环境质量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张台线自南同蒲铁路张礼车站太原端接轨引出,向西跨汾河,经金殿、龙澍峪、光华至台头。为了满足张台线沿线所经地区的货物外运能力的要求,根据各站发送货物量及所处地形等条件的要求,最终确定各车站站场方案。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汾河中上游地区豆科(Leguminosae)植物进行野外资源调查、标本采集及鉴定,结果表明:汾河中上游地区豆科植物共有33属74种(含种下等级2个),其中含种数最多的属为黄芪属Astragalus L.(9种);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有2种,为野大豆(Glycine soja)和黄芪(Astragalus.mongolicus)。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下辽河坳陷西部凹陷位于辽河盆地,地质构造条件十分复杂的问题,根据实地考察和野外调查资料,对下辽河西部凹陷的形成、演化过程、区域地质构造及构造发育情况进行了研究,并对下辽河西部凹陷地区的构造单元进行了详细划分,为今后的该地区的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一定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讨论了1965年以来云南地区强震孕育过程中地震类型的动态变化,发现:云南地区发生6.7级以上强震前数月至数年,云南省内均有2次以上5级双震或群震型地震发生;部分强震前数月至数年,至少有3次以上前主震型地震密集发生.强震发生在这些前主震、双震、群震型地震150 km以外地区.典型地区地震类型的追踪研究也表明:宁蒗地区发生5级双震、前主震型地震以及腾冲地区发生6级群震型地震,云南地区均发生6.5级和7级以上强震,但地点远在宁蒗、腾冲200 km以外地区.实验中,随着载荷的增大,岩样的破裂类型经历了主余破、孤立破→群破→前主破→破裂类型多元化的过程.震例和实验研究结果的对照显示:地震的类型不仅与发震地区地质构造有关,也与地壳介质所处的应力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2.
了解流域植被的时空变化,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流域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趋 势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方法,对 2001—2019 年汾河流域归一化植被指数 (NDVI)、气温、降水量的时空格局和变化趋势以及植被NDVI对气温和降水量的响应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1)2001—2019年汾河流域植被NDVI表现为盆地地区低、流域东西两侧山地地区高的 特征,增长幅度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2)汾河流域植被NDVI高-高聚集型和低-低聚集型 的区域面积分别占汾河流域总面积的36.13%和21.87%,低-高聚集型与高-低聚集型在全年与各 季节分布均较少;(3)汾河流域2001—2019年升温幅度为0.038 ℃/a,4个季节的升温幅度大小次序 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3.084 mm/a),4个季节的降水量增加幅度大小次序为 夏季>春季>冬季>秋季;(4)汾河流域植被NDVI对气温与降水量的响应较弱,仅春季与夏季的年际 降水量变化对植被NDVI存在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汾河流域植被动态变化管理及生态环境恢 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太原地区构造格局及其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太原地区地质构造的发育规律及成因联系。研究结果表明:中生代时期,太原东山、西山矿区连为一体,共同构成了沁水向斜的西北偶;太原盆地形成使太原东、西山分离,清交等断层下盘(上升盘)的掀斜作用,使西山地区形成了向斜构造,鄂尔多斯块体的逆时针旋转,使太原东、西山地区地质构造展布方位产生了差异。  相似文献   

14.
文章概述了既有太原枢纽和太原枢纽西南环铁路工程的基本情况,依据设计年度太原枢纽西南环线的客货运作业量,结合目前枢纽内客流和货流的几种疏解方式,重点研究了太原铁路枢纽西南环线汾河至三给的疏解方案,提出了四个方案并依次对比分析其中各方案的优缺点,提出推荐采用三给及汾河站客货分场,客货线并行太岚线增建三线方案。  相似文献   

15.
浅议汾河入黄段河势变迁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黄河、汾河的河势变化特点,对黄河东移产生的原因及对汾河下游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指出黄河东移夺汾会使汾河下游行洪受阻,危及下游堤防、控导、险工工程安全。建议对黄河东移夺汾还要进一步充分论证、分析与研究,加快黄河、汾河的治理步伐。  相似文献   

16.
汾河二库大坝施工的试验研究及实践表明,掺粉煤灰的碾压混弹簧土能达到同标号常态混凝土的全部技术要求,为北方高寒地区碾压混凝土的应用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汾河上游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生态安全及其驱动力研究正日益成为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土地利用生态安全驱动因素应包括自然因素和经济社会因素.以汾河上游为例,对其10年以来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特征分析,来反映整个汾河上游地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特征,从而预测本地区未来土地利用生态安全,为评估区域内生态环境变化提供依据,并寻求积极的人为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76年MSS遥感图像、1990年TM遥感图像进行判读制图,输出汾河上游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分类图.应用GIS技术及数理统计学方法,结合土地利用分类动态度模型,对汾河上游地区1976年-199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在1976年到1990年14a中草地、水体、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有所增加,耕地、林地、未利用地则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水体、草地面积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未利用地面积为持续缩小的变化趋势.其余三种土地类型,林地、城镇建设用地、耕地的面积则保持相对稳定的.  相似文献   

19.
对巢湖地区地质构造的展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大量的观测资料,利用各种地质构造形变痕迹反推变形作用时期的古应力场方向.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的构造形成机制及其动力学背景进行分析,提出了不同地质时期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20.
补偿方式是流域生态补偿的重要组成因素,具体形式会随不同流域而不同.汾河流域作为山西省重要的人口和产业聚集区,在选择生态补偿方式时应充分考虑区域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本文选取汾河上游风速≥3 m/s的区域,叠加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图,提取可安装风机地块面积,计算汾河上游区域年风能发电量可达37. 45亿k W·h.在此基础上,通过现有指标量化风能资源替代煤炭资源的经济价值、减少地下水破坏及CO_2、SO_2、NO_x气体排放.本研究利用风力发电产业核算拟对汾河流域生态补偿提供一种新型补偿方式,以期为汾河流域生态补偿方式及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