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分子生物学,特别是下一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彻底改变了口腔微生物研究的局面。这种高通量、相对低成本的检测手段可在数天内处理检测百万量的(细菌)DNA序列。通过该技术,我们在历史上第一次对口腔(不同部位)的所有微生物--口腔微生物群落进行检测。人类微生物群落指寄居于人体内各部位的共生和致病微生物生态群落。自2008年NGS技术首次应用于口腔微生物群落  相似文献   

2.
<正>在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现代研究中,仍然延续传统的以感染途径分类的方法:即牙源性感染和非牙源性感染。其中牙源性感染是颌面外科临床中最多见的感染类型。有资料显示:牙源性感染病例占口腔颌面外科病例总数的11.3%[1]。亦有学者报道,牙源性感染占颌面颈部脓肿及蜂窝织炎病例的77.7%[2]。陈文君等[3]报道,在112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中,牙源性感染99例,占88.3%。  相似文献   

3.
口腔种植体微生物学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钛对口腔细菌生长的影响,较详细地报道了成功种植体及失败种植体微生物学表现 的研究近况,对种植体周围炎的治疗及预后进展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在口腔医学界中存在着两种不大正确的态度.有的人对于口腔医学的某些部门,感到不能满足,认为理论性不强,无从钻研起,不免有"无地用武"之叹.有的人则埋头于口腔医疗技术的熟练,其他无所用心,认为别的科学与自己的专业无关,便这样"划地自限"了.作者认为这两种态度都妨害着口腔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0,37(2):213-213
由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肖丽英撰写的《实用口腔微生物学图谱》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10年1月出版发行。本书是口腔微生物和医学厌氧菌形态及其超微结构的彩色图谱,收集了400余幅口腔微生物和医学厌氧菌图片,其中包括染色图片、微生物菌落的平板和体视显微镜照片、微生物细胞的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照片,配有简明的文字叙述和直观而生动的示意图。  相似文献   

6.
口腔厌氧菌感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细菌感染的研究已从对外源性感染发展到对以弱毒力的厌氧菌为主的内源性感染,即所谓“厌氧菌感染病”(AnaerobicInfectious Disease)因各种抗菌素、ACTH、抗癌药和放射治疗的广泛采用,使人体内常居菌丛发生紊乱,宿主对感染的抵抗力减弱而使厌氧菌感染较前增多;同时随着厌氧菌培养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对感染的菌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这方面在医学各领域中均有报导,在口腔领域也是如此。如Olson(1975)指出以前认为人的口腔直接与  相似文献   

7.
根尖周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常见感染性疾病之一,其病因主要是牙髓的细菌感染。近年来随着微生物检测技术和手段的发展,感染根管微生物组成揭示的更为复杂更加全面,检测出了大量新的细菌并且很多细菌的检出率大大提高,不仅如此,很多非细菌微生物也陆续从感染根管中检出,它们或单独致病,或与其他微生物协同参与根尖周疾病的发病。本文就近年来感染根管非细菌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一、真菌真菌是与细菌有很大差别的一类真核生物,其基因组存在于细胞核中,被核膜包被,胞内存在线粒体、核糖体等细胞器。真菌可黏附多种表面,形态可变,能产生多种水解酶,参与微生物膜的形成,可侵袭宿主防御系统并对其进行调解。真菌可在原发性根管感染中检出,但在继发性根管感染中更常见。口腔微生物群体中真菌数量较少,其中酵母菌作为正常菌群广泛存在于人体内,口腔中占比例最大的酵母菌是白色念珠菌,其细胞壁包含80%~90%的碳水化合物、6%~25%的蛋白质以及1%~7%的脂类,胞壁的组成除了能保护细胞外,在其病理学方面也起关键作用[1,2]。与其黏附有关的主要因素是细胞壁甘露糖蛋白[3],其次还有细胞表面的疏水性,环境pH值,钙、锌和CO2的浓度以及周围环境中的蛋白质...  相似文献   

8.
钱棱  李留炀  许隽永 《口腔医学》2022,42(3):226-229
目的 分析了解口腔黏膜病患者感染白念珠菌的情况。方法 收集2019年就诊于口腔黏膜科并进行白念珠菌培养的2 289 例患者,收集其基本信息、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情况。按年龄分组:0~16岁(1组,38例),17~29岁(2组,181例),30~39岁(3组,274例),40~49岁(4组,325例),50~59岁(5组,535例),60~69岁(6组,540例),70岁及以上(7组,396例)。结果 白念珠菌总感染率为 30.6%,且女性患者感染率高于男性(33.1% vs.25.1%,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白念珠菌感染率总体是上升的,且第6、7组感染率明显高于第2、3、4、5组(P<0.05)。除了口腔念珠菌病本身,唇舌疾病及口腔斑纹类疾病中最容易检测出白念珠菌,且白念珠菌的阳性检出与唇舌疾病、干燥综合征、口腔斑纹类疾病等相关。在同时进行白念珠菌培养及真菌镜检且白念珠菌培养阳性的患者中,真菌镜检阳性为50例,阳性率为35.5%。对白念珠菌培养阳性患者进行制霉素片及2%~3%碳酸氢钠溶液的局部治疗,其药物有效率为81.36%。结论 口腔念珠菌病更容易发生于60岁以上老年女性;且与系统性疾病、口腔斑纹类疾病相关。制霉素片联合2%~3%碳酸氢钠溶液局部治疗口腔念珠菌病效果尚可。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常用生物制敷料临时覆盖创面。如外科用粘合剂、纤维蛋白膜、冷冻干燥硬脑膜、高分子化合物、人工皮肤以及冷冻干燥猪皮(Lyophilized Porcine Skin以下简称LPS)的使用皆收到一定效果。为此作者在手术时对5例病人暴露的创面用冷冻干燥猪皮覆盖,皆取得良好效果。材材与方法:用健康猪背或背两侧皮冷冻干燥后密封包装于铝箔容器中,用2.5兆拉德γ射线照射灭菌。本品为白色~浅黄色  相似文献   

10.
口腔是微生物生长的理想环境,口腔内约有264种有独特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的细菌或细菌组,包括各种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不同部位菌丛的数量和组成很不相同,但厌氧菌数量在所有部位都等于或超过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这些细菌只有当宿主的防御机制发生破坏时才变成致病的细菌复合体。微生物学典型的牙源性感染是需氧-厌氧菌混合感染,厌氧菌与需氧菌之比为2:1,其中最主要的厌氧菌是类杆菌种,最主要的需氧菌是α-溶血性链球菌。它们均是机遇性致病因子,当宿主发生某些变化时才致病。实验证  相似文献   

11.
牙源性感染的微生物学和化学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口腔医师感染防护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对在医科大学系统内工作的37位口腔医师的工作方式进行8个项目2个层次的客观记录,发现医患间的交叉感染很容易发生,调查结果如下。1.能戴一次性手套并能做到1例患者1双手套的牙医占70 % (2 6 /37) ,仅5 % (2 /37)的医生在治疗每例患者前后均用抗菌液洗手,然后再戴手套。2 .能戴保护性眼罩并随时消毒的医生占5 9% (2 2 /37) ,但戴近视镜的牙医知道戴保护罩的仅占12 % (2 /17)。3.6 0 % (2 3/37)的牙医戴一次性口罩,但并不是每人都知道它的有效保护时间为30~6 0min ,因此能做到随时更换一次性口罩的牙医仅占3% (1/37)。4 .注射过乙肝疫苗…  相似文献   

13.
动脉硬化和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源于一套复杂的遗传和环境因素。口腔感染是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妊娠并发症(自发性早产)和糖尿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的潜在危险因素。临床研究显示,牙周炎患者有高标志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物,如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结合珠蛋白和纤维蛋白原,这些标志物在急性心肌梗死的牙周炎患者中要较单纯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高很多。下面就口腔感染引发心血管疾病的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1983年在儿童中首次发现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儿童HIV感染虽与成人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在传播方式、血清学变化、临床表现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它主要是通过感染了HIV的母亲在妊娠或分娩时传播的。13岁以下的HIV患者除有乏力、发热、慢性持续性腹泻、淋巴结肿大及顽固不愈的口腔溃疡等与成年人共有的表现外,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对细菌感染的易感性增加,这与婴幼儿对常见致病菌缺乏后天获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青少年口腔正畸口腔微生态与继发口腔念珠菌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60例进行口腔正畸后继发口腔念珠菌感染患者作为感染组,随机选择同期60例未发生口腔念珠菌感染患者作为未感染组。对比两组患者性别、糖尿病、低蛋白血症、鼻炎、胃炎、哮喘、矫治器类型年龄、体重指数(BMI)、糖尿病、等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继发口腔念珠菌感染危险因素;对比两组患者口腔牙龈卟啉单胞菌(Pg)、伴放线菌(Aa)、福赛坦氏菌(Tf)及中间普氏菌(Pi)检出率。结果:感染组中BMI≥24 kg·m-2、存在糖尿病、存在低蛋白血症、存在高血压人数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且戴有无托槽隐形正畸矫治器人数明显低于非感染组(P<0.05);糖尿病、低蛋白血症为继发口腔念珠菌感染形成独立危险因素(P<0.05);感染组口腔Pg、Aa、Tf及Pi检出率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P<0.05);在感染组中,合并糖尿病者Pg检出率明显高于无糖尿病者,存在低蛋白血症者Aa、Tf及Pi检出率明显高于无低蛋白血症者(P<0.05)。结论:糖尿病...  相似文献   

16.
就诊患者病史的调查  来口腔修复科就诊的患者主诉多是要进行口腔修复 ,但是为了预防交叉感染的发生 ,必须对就诊患者详细询问其现病史和既往史 ,从中发现潜在的感染源携带者 ,以便在口腔修复的治疗过程中 ,严格执行对各类传染病的控制措施 ,但是有相当多的患者不能通过该方法确定病原携带者。因此 ,在口腔修复治疗中应对每一位就诊患者采取有效地控制感染的技术措施。2 医生防护措施的实施 :免疫接种和防护着装  口腔修复医生由于接触血液及唾液飞沫应定期接种乙肝疫苗 ,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对女性医务工作者应特别注意预防风疹病…  相似文献   

17.
毛燮均教授 (190 1~ 1979)是我国著名口腔医学家、教育家 ,是我国口腔正畸学科奠基人 ,为我国口腔正畸学科的创立发展和人材培养作出了重大贡献。半个多世纪以前他提出了“口腔医学是一门生物科学” ,“口腔医学与其它医学各科及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有着重要关系” ,在学术思想上取得了重要建树。今天 ,口腔医学与医学各科 ,生命科学 ,信息工程学科的结合使之飞速发展 ,更体现出毛燮均教授学术思想的精辟。“演化途中的人类口腔”是毛燮均教授发表于 1986年的一篇经典论著 ,反映了他的重要学术思想 ,今天 ,仍有其重要意义 ,在本刊经典回顾栏目中重新全文刊出 ,以飨读者 (原文出自中华口腔杂志 195 6 ,2 :75 ,所有文字全部忠实于原文 )  相似文献   

18.
流行病学证据表明口腔是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es, HPV)的储存库,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等多种途径促进了口腔HPV感染的流行。低危型HPV感染可能导致口腔黏膜良性病变,而高危型HPV的持续感染是诱发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我国关于口腔HPV感染的研究工作并不深入,国人对相关知识的认知不足,这不利于相关疾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口腔HPV感染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口腔HPV感染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交叉感染亦称外源性感染,是指患者或医者在诊疗过程中受到来自体外病原体的感染,如通过受污染的医疗器械或其他治疗物品传染。如果没有控制措施,在手术或一些特殊的诊疗过程中交叉感染是极容易发生的。因此,在正规的医疗卫生部门,他们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消毒措施及严格的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在口腔科门诊,一方面,口腔是病原体进入体内最常见的途径,在诊疗过程中常产生创面,病原体可通过创面进入体内;另一方面,患者唾液中含有大量的细菌或病原体,特别是乙肝和艾滋病病毒等,医疗器械或物品极易受污染,如消毒不彻底或操作不当则很容易发生交叉感染。所以在口腔科门诊严格控制交叉感染工作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与口腔颌面感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感染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并发症.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升高,糖尿病合并口腔颌面感染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就糖尿病与口腔颌面感染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作用机理及防治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