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杜鹃素在正常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 杜鹃素单剂量ig给予大鼠后,采用HPLC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浆中的杜鹃素,通过DAS软件程序模拟计算,得出杜鹃素在大鼠体内相应的药动学参数。结果 杜鹃素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模型符合二室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为:t1/2α=(0.33±0.10)h,t1/2β=(15.22±8.98)h,CL/F=(14.89±3.45)L/(h?kg),Cmax=(1.61±0.14)mg/L,Tmax=(0.25±0.01)h,MRT(0-t)=(2.35±0.08)h,AUC(0-t)=(3.06±0.16)mg?h/L。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HPLC方法专属性强,简便、准确,可用于杜鹃素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大鼠ig给予杜鹃素后,其在血浆中分布较快,半衰期较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测定连续给予注射用酒石酸长春瑞滨胶束的毒动学参数,并与注射用酒石酸长春瑞滨进行比较。方法 选取16只比格犬随机分为4组,雌雄各半,分别连续iv给予注射用酒石酸长春瑞滨胶束低、中、高剂量(0.29、0.58、1.174 mg/kg)与注射用酒石酸长春瑞滨1.174 mg/kg,建立测定比格犬血浆中酒石酸长春瑞滨浓度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血药浓度,采用DAS3.1.4药动学软件计算动力学参数。结果 比格犬iv给予注射用酒石酸长春瑞滨胶束低、中、高3个剂量,血药浓度、AUC(0-tCmax随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大;连续iv给药,低、中、高剂量组动物血药浓度、AUC(0-tCmax在给药第1、29、71天时均变化不大,无明显蓄积倾向。而注射用长春瑞滨胶连续iv给药后随给药时间延长,动物血药浓度、AUC(0-tCmax有上升趋势,AUC(0-t蓄积因子分别为2.08、1.80,Cmax蓄积因子分别为2.58、2.32,均有蓄积倾向。结论 注射用酒石酸长春瑞滨胶束与普通注射用酒石酸长春瑞滨毒动学参数比较,无明显的蓄积倾向,可降低长期服药的毒性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考察香叶木苷在大鼠体内对格列苯脲药动学的影响。方法 12只SD大鼠随机分为香叶木苷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香叶木苷(325 mg·kg-1,ig,qd)和同体积CMC-Na溶液7 d后,灌胃给予格列苯脲,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浆样品,测定血药浓度,DAS 2.0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香叶木苷组Cmax显著降低(P<0.05),tmax显著缩短(P<0.05),AUC(0→t和AUC(0→∞)显著减少(P<0.05),CL显著增大(P<0.05),t1/2差异不显著。结论 香叶木苷影响格列苯脲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临床联合用药中应对格列苯脲的血药浓度进行监测,以避免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脑心通胶囊对缬沙坦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方法 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检测缬沙坦血药浓度,并进行专属性考察、回收率试验、基质效应、稳定性试验等方法学验证;2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每组8只,分别为缬沙坦组(A组),缬沙坦和脑心通胶囊单次给药组(B组),脑心通胶囊给药7 d后,第8天ig给予缬沙坦和脑心通胶囊组(C组),于给药前及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由大鼠眼眶静脉丛采血,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血浆中缬沙坦的质量浓度,DAS2.0软件统计分析,得到缬沙坦的药动学参数。结果 成功建立LC-MS/MS法检测缬沙坦血药浓度方法,方法学验证符合药动学相关规范要求。口服缬沙坦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属于一室模型。B组Cmax明显低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差异;B组t1/2显著高于A组(P<0.05);C组tmaxt1/2、AUC0-tn、AUC0-∞均显著高于A组(P<0.05、0.01),Ke显著低于A组(P<0.05);C组AUC0-tn、AUC0-∞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 大鼠经连续ig给药脑心通胶囊后,可显著延缓缬沙坦在大鼠体内的达峰时间,并使缬沙坦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大鼠血浆样品中拉莫三嗪浓度的方法,并进行药动学研究。方法 取12只SD大鼠,假手术组、脑缺血损伤模型组各6只,拉莫三嗪10 mg/kg灌胃,分别于5 min,0.25、0.5、1、2、4、6、8、12、24、36 h眼眶隐静脉丛取血,采用LC-MS/MS法测定其血药浓度,并用DAS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拉莫三嗪的药动学参数属于一级动力学两房室模型,拉莫三嗪在假手术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cmax(1382.87±61.17)μg/L,t1/2(40.43±6.77)h,AUC0-∞(123.45±70.70)mg·h/L。全脑缺血损伤模型大鼠中药动学参数cmax(1 713.50±65.11)μg/L,t1/2(73.72±17.46)h,AUC0-∞(188.15±76.37)mg·h/L。结论 本方法适用于大鼠血浆中拉莫三嗪浓度的测定。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拉莫三嗪灌胃后均于2 h达到峰值,但模型组拉莫三嗪的t1/2较长,血药浓度较高,可为后期药效学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一种特异、灵敏、快速地检测酸浆苦素L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的LC-MS/MS方法。方法 采用Waters XBridgetm-C18色谱柱(4.6 mm×150 mm,3.5 μm),含有0.1%甲酸的水溶液-乙腈(45:55)为流动相,等度洗脱,流速为0.6 mL·min-1。采用负离子模式、MRM模式进行检测。结果 酸浆苦素L浓度在0.492~493 ng·mL-1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最低定量限为0.492 ng·mL-1;批间、批内RSD均<7.86%,平均回收率为99.23%~106.73%,方法重复性良好。药动学结果表示,每只SD雄性大鼠灌胃2.0 mg酸浆苦素L后,酸浆苦素L在大鼠体内平均达峰时间tmax为0.69 h,平均药峰浓度Cmax为77.48 ng·mL-1,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为280.78 ng·h·mL-1,平均半衰期t1/2为2.89 h。结论 本研究探明了酸浆苦素L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为锦灯笼在动物体内的血药监测提供了一个新的指标,利于研究人员对锦灯笼(尤其是酸浆苦素类化合物)药理活性与药动学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测定大鼠血浆中阿糖尿苷的LC-MS/MS方法,用于大鼠尾iv注射用盐酸阿糖胞苷后阿糖尿苷在体内的药动学研究。方法 采用LC-MS/MS法。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50 mm×2.1 mm,1.7 μm);流动相:水–乙腈,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2 mL/min;柱温:40 ℃;进样量:5 μL。离子源:ESI源;扫描方式:多反应监测(MRM)方式,扫描时间为0.1 s;毛细管电压:2.5 kV;锥孔电压:26 V;离子源温度:110 ℃;去溶剂气温度:350 ℃;去溶剂气流量:500 L/h;锥孔气流量:50 L/h。采用回归方程计算血浆中阿糖尿苷。SD大鼠尾iv注射用盐酸阿糖胞苷,制备血药质量浓度–时间曲线,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阿糖尿苷在1.0~1 000 ng/mL线性关系良好,日内、日间RSD值均小于15%,准确度在±15%,平均提取回收率在90%以上,基质效应在97.3%,稳定性良好。药动学参数:tmax是1.0 h,Cmax是134.2 ng/mL,AUC0-t是2 316.0 ng•h/mL,t1/2是4.3 h。结论 该方法适合大鼠尾iv阿糖胞苷后阿糖尿苷在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制备他达拉非片并考察其体内外释药特性。方法 以溶出度为评价指标,筛选他达拉非片各辅料用量及包衣增重。用相似因子(f2)法比较自制制剂与参比制剂在0.5% SDS溶液、含0.5% SDS的0.1 mol/L的盐酸溶液、含0.5% SDS的pH 4.5醋酸钠缓冲液、含0.5% SDS的pH 6.8磷酸盐缓冲液中溶出曲线的相似性。比较二者在Beagle犬体内的药动学特征。结果 他达拉非片处方为他达拉非20 mg、乳糖50M 227.625 mg、羟丙基纤维素L 10.5 mg、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19.6 mg、SDS 0.525 mg、微晶纤维素M102 70 mg、硬脂酸镁1.75 mg,包衣增质量范围2%~4%。自制与参比制剂在4种溶出介质中的f2均大于65,二者体外溶出行为相似。2种制剂在Beagle体内的药动学参数AUC0~tCmaxtmax均无显著性差异,自制他达拉非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1.67±8.99)%。结论 成功制备他达拉非片,其体外溶出和体内药动学行为与参比制剂相似。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中国健康受试者空腹和高脂高热量饮食情况下口服双嘧达莫片的药动学特征。方法 75名健康受试者分别在空腹或高脂饮食条件下单剂量口服双嘧达莫片25 mg,分别在不同时间点采集静脉血样。采用LC-MS/MS测定人血浆中双嘧达莫的浓度,用PhoenixWinNonlin 8.0软件按非房室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空腹和高脂饮食后双嘧达莫片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Cmax分别为(594.69±172.14),(333.64±167.18) ng·mL-1,餐后较空腹Cmax降低了43.9%(P<0.01);t1/2分别为(9.87±4.21),(10.57±3.75) h;AUC0-t分别为(1 733.22±715.49),(1 268.61±571.07) ng·mL-1·h,AUC0-∞分别为(1 801.69±707.61),(1 353.64±602.29) ng·mL-1·h,餐后较空腹AUC0-t及AUC0-∞分别降低26.8%,24.9%(P<0.01);Tmax中位数(范围)分别为0.75[0.50,5.00] h和1.50[0.49,4.52] h,餐后服药的Tmax明显延迟(P<0.01)。结论 高脂饮食后服药较空腹条件下服药,Cmax、AUC0-t及AUC0-∞均明显降低,Tmax明显延迟,说明食物对双嘧达莫片的吸收速度、吸收程度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测定阿片碱在小鼠血浆中浓度的LC-MS/MS方法,并将该方法用于夏天无提取物在小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方法 采用LC-MS/MS法。色谱条件采用安捷伦Zorbax C18色谱柱(50 mm×2.1 mm,1.8 μm),流动相为甲醇-水(含0.1%甲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2 mL/min;柱温:35 ℃;进样量:5 μL。质谱条件采用离子源:ESI源,正离子检测,高纯氮气用作干燥气(15 L/min)和气帘气(50 L/min),气体温度340 ℃;以多反应监测(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MRM)为扫描模式。采用回归方程计算小鼠血浆中阿片碱。小鼠ig给予夏天无提取物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混悬液,制备血药质量浓度-时间曲线,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阿片碱在0.4~200.0 ng/mL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RSD均小于15%,准确度在±15%以内,提取回收率在90%以上,基质效应在90%~110%。药动学参数最大血药浓度(Cmax)和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134.6 ng/m、1.5 h。结论 该方法适合小鼠ig夏天无提取物后阿片碱在小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萘普生胆碱离子液体灌胃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和生物利用度。方法 采取灌胃给药的方式给予大鼠萘普生胆碱离子液体,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血样经甲醇沉淀蛋白后离心,采用Extend-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甲醇(A)-0.3%磷酸水溶液(B)(74:26)为流动相,流速为0.8 mL·min–1,检测波长为230 nm,以吲哚美辛为内标液,萘普生为测定对象,分析大鼠体内血浆中萘普生胆碱离子液体的浓度。应用DAS 2.0软件拟合药动学参数。结果 大鼠灌胃给药萘普生混悬剂后t1/2α为5.12 h,t1/2β为10.13 h,Tmax为2 h,Cmax为112.92 mg·L–1,AUC(0-t为1 091.01 mg·L–1·h;大鼠灌胃给药萘普生胆碱离子液体后t1/2α为5.64 h,t1/2β为69.32 h,Tmax为1 h,Cmax为135.97 mg·L–1,AUC(0-t为1 305.79 mg·L–1·h,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19.686%。结论 大鼠灌胃萘普生胆碱离子液体后,萘普生达峰时间提前,达峰浓度和生物利用度均高于萘普生混悬剂。  相似文献   

12.
大豆苷元对氨茶碱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钟巧妮  程似锦  谢裕 《中国药师》2012,15(2):199-202
摘 要 目的:研究大豆苷元对氨茶碱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HPLC方法测定大豆苷元和氨茶碱合并给药组与氨茶碱单独给药组茶碱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比较两者的药动学参数。结果:①茶碱在0.2~20.0 μ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定量下限为0.2μg·ml-1,低中高3个浓度的绝对回收率分别为(86.7±4.2)%、(90.5±3.4)%和(92.4±4.6)%,相对回收率均大于90%,日间和日内精密度RSD分别小于8.94%、9.01%;②大豆苷元和氨茶碱合并给药组和单独给药组药动学参数分别为:半衰期(t1/2)为(123.63±18.23)和(133.94±11.20)min,曲线下面积(AUC(0-∞))为(1 861.03±511.23)和(2 075.41±720.96) μg·min·ml-1,AUC(0-8)为(1 749.71±376.68)和(1 963.34±475.84)μg·min·ml-1,达峰浓度Cmax为(10.35±0.95)和(10.23±0.82)μg·ml-1;③合并给药组较单独给药组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峰值Cmax相似,t1/2、AUC有一定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豆苷元对氨茶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SD大鼠血浆中N-[(3-烯丙基-2-羟基)苯亚甲基]-2-(4-苄基-高哌嗪-1-基)乙酰肼富马酸盐(SM-1),并计算大鼠重复ig给药的药动学参数,评价SM-1的药动学特征。方法 将60只健康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溶媒对照组和SM-1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6只动物(阴性对照组和溶媒对照组为6只动物),雌雄各半。每天ig给药1次,各组分别给予水、溶媒或SM-1 50、100、200 mg·kg-1,给药体积10 mL·kg-1,连续给药4周,于首次给药和末次给药阶段进行药动学采血测定。采用经验证的HPLC-MS/MS法测定SD大鼠血浆中SM-1浓度。使用Phoenix WinNonlin 7.0软件进行血药浓度-时间数据分析与药动学参数计算。结果 SD大鼠ig给予SM-1后,在50~200 mg·kg-1剂量,SD大鼠体内的平均峰浓度(Cmax)及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各剂量组动物平均Cmax及AUC0~t比值与剂量比相近。连续给药后,低、中、高剂量组均未出现明显的蓄积。雌性大鼠SM-1的暴露高于雄性大鼠。结论 连续给药28 d后,SM-1在大鼠体内未出现明显的蓄积,雌性大鼠SM-1的暴露高于雄性大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HPLC-MS/MS法以测定大鼠血浆中盐酸维拉帕米的血药浓度,并考察其药动学特征。方法 采用ZORBAX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100 mm×2.1 mm,3.5 μm),流动相为A相0.1%甲酸水,B相乙腈,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0.3 mL/min,柱温为30℃,进样量为5 μL。离子源为电喷雾离子源(ESI),以多反应离子监测(MRM)进行正离子检测。盐酸维拉帕米监测离子对为m/z 455.3→m/z 165.0,内标地西泮监测离子对为m/z 285.0→m/z 154.1。6只SD大鼠在ig盐酸维拉帕米33.33 mg/kg后,对其进行药动学的研究。结果 盐酸维拉帕米在5~2 000 ng/mL显示线性关系良好;日内日间精密度(RSD)为1.3%~2.0%,准确度(RE)范围为0.1%~18.0%;提取回收率是90.87%~92.42%,基质效应为82.82%~101.99%。盐酸维拉帕米在大鼠体内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tmaxt1/2、Ke、AUC(0-tn)和AUC(0-∞)分别为(922.1±300.4)ng/mL、(0.54±0.25)h、(6.46±3.18)h、(0.13±0.05)1/h、(7 634.1±4 436.6)h· ng/mL和(10 548.1±8 024.8)h· ng/mL。结论 该方法灵敏度高、专属性强,适用于测定大鼠血浆中盐酸维拉帕米的血药浓度及其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15.
张静  隋强君  王晨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5,30(10):1198-1203
目的 研究黄芩苷对大鼠体内硝苯地平药动学以及大鼠肝微粒体CYP3A活性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分别ig 0.2、0.6 g/kg黄芩苷和硝苯地平10 mg/kg,采用LC-MS法测定血浆中硝苯地平的质量浓度,比较药动学参数。黄芩苷和硝苯地平经大鼠肝微粒体共孵育后,LC-MS法测定孵育液中氧化硝苯地平的质量浓度,比较CYP3A活性。结果 ig 0.6、0.2 g/kg黄芩苷后,硝苯地平质量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t)均显著增大,表现为硝苯地平的生物利用度升高。黄芩苷0.6 g/kg组硝苯地平的达峰浓度(Cmax)显著升高、药物清除率(CLz)和表观分布容积(Vz)显著降低。黄芩苷0.2 g/kg组硝苯地平的上述药动学参数无显著变化。30、90μg/mL黄芩苷可降低大鼠肝微粒体孵育体系中氧化硝苯地平的生成量,抑制大鼠肝微粒体CYP3A活性。结论 黄芩苷可改变大鼠体内硝苯地平药动学特征,提高生物利用度,这与黄芩苷对CYP3A活性的抑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考察阿哌沙班大鼠体内药动学并评价其与药效学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测定不同时间阿哌沙班血药浓度并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同时测定各时间点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倍数并绘制药效-时间曲线,对药动及药效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阿哌沙班以2 mg/kg剂量iv给予大鼠,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半衰期(t1/2z)分别为(4 016.07±1 160.46)μg·h/L、(2.95±1.59)h;以10 mg/kg剂量ig给药,AUC0-∞t1/2z、峰浓度(Cmax)、达峰时间(tmax)、生物利用度(F)分别为(17 973.48±3 145.30)μg·h/L、(1.52±0.36)h、(4 949.12±615.38)μg/L、(1.00±0.71)h、89.5%。阿哌沙班以10 mg/kg剂量ig给药后0.5~2.0 h可显著延长PT,以各时间点PT延长倍数对血药浓度作图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 阿哌沙班大鼠ig给药F高,吸收迅速,延长PT的效应与血药浓度呈现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丹参酮ⅡA对酸浆苦素D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1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丹参酮ⅡA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与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A(50 mg·kg-1,每天1次)连续给药3 d后,酸浆苦素D灌胃给药后按时间点连续采样,采用HPLC-MS/MS测定酸浆苦素D在大鼠血浆中的含量,采用WinNolin 6.3软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2组间药动学参数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对药动学参数进行t检验。结果 对照组和丹参酮ⅡA组酸浆苦素D的药动学参数间差异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连续给药丹参酮ⅡA 3 d后给酸浆苦素D,酸浆苦素D的AUC0-24 hCmax均有显著提高。结论 丹参酮ⅡA能够显著影响酸浆苦素D在大鼠体内药动学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注射用重组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在食蟹猴体内单次和多次皮下给药后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 采用随机、平行和剂量递增设计,18只食蟹猴分别单次sc150、300和600 μg/kg的FGF-21或多次sc 300 μg/kg的FGF-21,按设计采集动态血清样本。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中药物浓度的动态变化,采用DAS 3.2.4药动程序拟合并计算药动参数。结果 食蟹猴单次sc FGF-21后,各剂量组峰浓度Cmax和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24h)、AUC(0-∞)均随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大,Cmax、AUC(0-24h)和AUC(0-∞)三者均与剂量呈线性相关,各剂量组t1/2ZTmax、CLz和Vz均较为一致。与单次给药相比,食蟹猴多次sc给药后的t1/2z有所延长但其他主要PK参数(Tmax、Vz和CLz等)均较为一致,多次给药后,体内药物无蓄积倾向。结论 食蟹猴单次sc FGF-21后,在150~600 μg/kg剂量范围内呈现线性动力学特征。单次与多次sc给予FGF-21后,两者的PK行为特征基本一致,无明显药物蓄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甲磺酸多沙唑嗪(Dox)缓释片在Beagle犬体内的药动学,评价其生物等效性。方法 8条健康Beagle犬,采用双周期、双交叉、单剂量分别ig Dox缓释片受试制剂或参比制剂4 mg;建立血浆中Dox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检测方法,进行方法精密度、准确度、回收率、基质效应、稳定性方法学验证;测定给药前(0 h)及给药后2、3、4、5、6、8、10、12、14、16、24、36、48、72 h血浆中Dox经时血药浓度,运用DAS3.2.8计算其药动学参数,并评价其生物等效性。结果 LC-MS/MS方法学经验证符合检测要求。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Cmax分别为(29.998 ±3.725)、(31.207 ±5.586) ng/mL,Tmax分别为(11.5 ±2.33)、(11.25 ±1.035) h,AUC0-t分别为(528.549 ±84.526)、(539.852±94.232) ng· h/mL;受试制剂AUC0-t、AUC0-∞Cmax的90%置信区间分别为参比制剂相应参数的84.6%~113.9%、88.6%~107.5%和90.2%~104%,均在80%~125%范围内。结论 Dox缓释片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生物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银杏内酯滴丸中的主要成分银杏内酯A、B在健康受试者体内的药动学特征,为制定合理的临床给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开放的试验设计,10例健康受试者单次口服银杏内酯滴丸后,按预定时间点采集血样,肝素锂抗凝,离心分离血浆。采用LC-MS/MS法测定血浆样品中银杏内酯A、B的开闭环总质量浓度,以及银杏内酯A、B闭环质量浓度,并应用WinNonlin 6.3软件非房室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健康受试者单次口服银杏内酯滴丸后,银杏内酯A闭环及开闭环总量的tmax分别为(3.05±1.40)、(3.40±1.22)h,Cmax分别为(84.3±32.8)、(92.2±35.0)ng/mL,Cmax比值为91.4%,AUC0t分别为(636±183)、(753±205)ng·h/mL,AUC0t比值为84.5%,t1/2分别为(13.00±10.30)、(12.90±8.49)h;银杏内酯B闭环及开闭环总量的tmax分别为(3.15±1.42)、(3.35±1.25)h,Cmax分别为(74.10±31.50)、(148.00±60.10)ng/mL,Cmax比值为50.1%,AUC0t分别为(627±202)、(1 410±431)ng·h/mL,AUC0t比值为44.5%,t1/2分别为(13.20±5.83)、(13.7±5.83)h。结论 健康受试者口服银杏内酯滴丸后,银杏内酯A、B吸收速率适中,消除速率适中,在人血浆中银杏内酯A主要以闭环形式存在,而银杏内酯B以开、闭环2种形式存在、暴露量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