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浅析现代水利的比较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21世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水利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现代水利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行业也被赋予新的内涵。水利部副部长翟浩辉在《关于水利现代化问题》一文中将现代水利的内涵定位为: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以水的安全性和水环境建设为主线,以优化配置水资源为中心,以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为重点,充分发挥水资源多功能作用,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与生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水利正在实践着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水利的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的先进的设备、材料装备水利,用现代的先进的技术改造传统水利;用现代科学管理办法管理水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水利。坚持遵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以水的安全性和水环境建设为主线,以优化配置水资源为中心,以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为重点,充分发挥水资源多功能作用。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与生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世纪之初,国家在总结长期治水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宏大构想,为新世纪水利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什么是现代水利? 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的不同对现代水利的理解和定位也各不相同,但总的说来领会现代水利的基本内涵是一致的。现代水利是传统水利的延伸和升华,现代水利涵盖了传统水利防洪减灾的基本要求。同时也确定了新的治水原则和理念。即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原则,以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手段,加强水资源的节约保护,最终实现水与经济、社会、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最高目标。深入学习和研究现代水利的内涵,结合各地区水利现状,积极寻找建设现代水利的切入点,对黑龙江省水利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琦 《中国水利》2012,(7):65-68
浙江省永康市通过构建七项体系、强化七个机制、创新七种模式,积极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建设,以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遵循水的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加强体制与机制创新,以水利信息化建设促进水利现代化,积极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促进水资源合理配置、有效保护与循环再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永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5.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促进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方针,在此方针的指导下,笔者根据承德市水资源、水利产业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探索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与对策。1注重水资源与水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闸述中山市水利工作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以水的安全和水环境建设为主线,以优化配置水资源为中心,以建设节水减污型社会为重点,缓解洪涝威胁、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等问题,并创新水利建设模式,重塑人水和谐关系,实施信息带动战略,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更好地保障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江苏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本地可用水资源不足,一般干旱年份缺水24亿m^3,特殊干旱年份缺水102亿m^3。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一直是我省水利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进入新世纪,水利工作正在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由农村水利向城乡水利转变,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跨入了现代水利阶段。现代水利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以提高防洪保安水平、优化水资源配置供给、保护水质和改善水环境为主要内容,以取得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为目标的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心内容是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现代水利人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是摆在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  相似文献   

8.
城市水利直接关系城市生存、制约城市发展、影响城市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国许多历史中城具有独特的城市风格,良好的城市环境,是与优秀的城市水利规划和完善的水利建设紧密联系的。本文通过对城市水环境个例研究阐述了古代城市水利的市政功能和环境功能,提出现代城市规划应是包含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水利基础建设、水环境保护为重要组成的综合规划。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水资源与水工程的关系及今后面临的形势,提出了水利发展和人、水关系的三个阶段,探讨了现代水利的特征和加速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以水资源与水工程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石萍 《水利天地》2012,(11):7-8
水,是城市的灵气所在,一个城市水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鹤岗市水资源较为丰沛,但却是一座典型的工程性缺水城市。多年来,鹤岗市坚持用水利工程提升城市建设质量,确立了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的发展方向。自2008年黑龙江省出台《关于加快水利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水利的决定》以来,鹤岗市委、市政府围绕"以水兴业、以水丽城、以水惠民"的战略,结合大项目建设集群展开、  相似文献   

11.
人水和谐发展的近期目标是实现水安全、水自身的良性循环和水利事业的良性循环,远期目标是建成和谐社会。人水和谐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有水资源承载能力下降、水环境承载能力减弱、水安全影响社会发展等。提出了人水和谐的对策:做好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区域水利发展、城乡水利发展、水资源统一管理、水利信息化与现代化建设等工作。  相似文献   

12.
张立 《治淮》2003,(2):17-18
按照党的十六大要求,21世纪治水思路就是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效益,全面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促进人与水环境的和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水资源支撑与保障。2002年10月1日颁布实施的新《水法》,标志着我国依法治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可持续发  相似文献   

13.
承德市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承德市水资源、水利产业及社会发展状况,分析了承德市水利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与问题,提出了未来承德水利发展的四条对策:一是注重水资源和水环境的保护;二是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抗御洪旱灾害的能力;三是合理利用与开发水能水资源;四是深化水利改革,推动水利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水资源是21世纪最短缺的基础性自然资源与战略性经济资源。水工程是水资源的载体和除害兴利、造福人民的有力武器。“98·8”长江大水后,党中央、国务院围绕解决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和水环境恶化等问题,提出了新时期的治水思路。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以水资源和水工程的可持续利用为支撑、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进行,是水利工作者的共同奋斗目标,也是本刊的办刊宗旨。《河北水利水电技术》是在我国第一次水利建设高潮———“根治海河”中诞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根据承德市水资源、水利产业及社会发展状况,分析了承德市水利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与问题,提出了未来承德水利发展的四条对策:一是注重水资源和水环境的保护;二是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抗御洪旱灾害的能力;三是合理利用与开发水能水资源;四是深化水利改革,推动水利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实施科教兴水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构建防洪保安体系、水资源保障体系、水环境保护体系、建设与管理体系、水法制体系、科教体系等六大水利现代化体系,把水利建设成为安全保障、资源优化、环境优美、管理高效、法制健全、队伍文明、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  相似文献   

17.
从水利视角下开展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相关研究,是我国水利工作者的新思路、新课题、新方向和新目标。诠释了水利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基础保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水利工作全过程,提出水利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构建以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态系统健康、水利工程优化、水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和水管理体制健全为目标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18.
梁军 《四川水利》2007,28(3):2-5
近几年来,四川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以城市建设为主要标志的社会经济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发展。城市防洪工程、水环境治理等水利建设与城市建设和环境改善有机结合,为水利向城市的发展打下基础。水利进城改变了水利过去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单一局面,而拓展到为人一水一环境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全方位服务的多层次结构。水利进城是现代水利的一个方面,城市水利设施等硬件建设、改善水环境达到人水和谐共处和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必将形成新的与之适应的水务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民生水利基本内涵的基础上,介绍了杭州把发展民生水利作为建设生态城市、打造低碳城市、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重要内容的成功经验,并针对杭州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水资源调蓄、水资源配置、水环境修复、水机制创新的薄弱环节,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黄河重点河段水环境承载能力及其合理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界定水环境承载能力内涵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黄河重点河段水资源特征、水环境和排污状况,分析黄河重点河段水环境承载能力的特点,提出以水功能区管理为依据、总量控制为手段、水污染防治为根本的思路,通过工程、非工程措施来提高黄河水环境承载能力,以达到保护黄河水资源,实现流域社会经济增长和水资源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