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秘鲁上升流对秘鲁鳀渔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芃  陈新军  雷林 《水产学报》2018,42(9):1367-1377
秘鲁鳀作为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单鱼种渔业的目标种,研究秘鲁上升流对渔场的作用机制有利于人们加深秘鲁鳀渔场形成机制的理解,把握渔场状况。研究利用风场数据反演的秘鲁鳀渔场的上升流流速(upwelling velocity,UV)作为上升流的指标,同时结合港口实测渔场温度(temperature,T)和温度距平(temperature anomaly,TA)数据及秘鲁鳀的渔获数据(2005—2009年),以名义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作为渔场的表征,对2005—2009年秘鲁鳀渔场状况与海域上升流和水温状况的规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渔汛期间,渔场上升流流速(UV)在1.42×10~(–5)~7.44×10~(–5) m/s之间,温度(T)范围在16.61~19.42°C之间,渔场的温度距平(TA)范围在–1.87~1.69°C之间。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分析环境因子对渔场的影响发现,模型对渔场CPUE的解释率为67%,能够较好地拟合2005—2009年渔汛期间渔场CPUE的变动趋势,各个环境因子的适宜范围分别为UV小于4.5×10~(–5) m/s;T为18.4~19.5°C;TA小于0.2°C。上升流的流速小于4.5×10~(–5) m/s时,渔场CPUE随着UV的升高而基本不变,但是上升流的流速高于4.5×10~(–5) m/s之后,渔场CPUE随着UV的升高呈现下降趋势。研究表明,秘鲁鳀渔场由适宜的海表风速、上升流流速以及上升流海域适宜水温等环境条件的共同作用而形成。  相似文献   

2.
秘鲁鳀资源变动及与海洋环境要素的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芃  汪金涛  陈新军 《海洋渔业》2016,38(2):206-216
秘鲁鳀(Engraulis ringens)是一种小型中上层鱼类。作为重要的商业性鱼类之一,秘鲁鳀的捕捞产业曾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单鱼种渔业,但其产量的年间差异非常大,上升流流场结构变化是其产量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上升流对秘鲁鳀捕捞量的作用机制可归纳为低纬度的地理位置、适宜的水温结构、低溶解氧、高能量传递效率的食物网以及复杂的海洋环境要素变化五个方面。秘鲁鳀渔业生物学的多个方面都显著地受到了海洋环境变化的影响。此外,与气候相关的大尺度海洋生态系统周期性变化(regime shift)也影响到了秘鲁鳀的资源变动。本研究认为,今后在加强对长时间尺度生态系统周期性变化的研究同时,也应注重结合海洋环境变化、捕捞因素及种群的内部动力过程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基于个体的海洋动力学,建立秘鲁鳀资源评估及预测的模型,为合理开发和管理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
根据2015年11月(秋季)、2016年5月(春季)在舟山沿岸渔场开展的渔业资源调查中所获得的鱼类资料,采用群聚的物种相似性、多样性指数、RDA分析等方法,对该海域鱼类种类组成、生态类群、多样性和群聚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本调查共鉴定出鱼类81种,隶属于12目39科63属,以近海暖水种为主;Jaccard相似性指数为37.04%,处于中等不相似水平;优势种计算结果显示,春季优势种为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42.16%;秋季优势种为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占总渔获量的43.56%;春季多样性高于秋季,但2个季节的多样性指数平面分布相似,均为调查海域南部最低,越往北多样性指数越高,且东部海域高于西部海域;ANOSIM检验显示,各群落间差异极显著;相似性百分比(SIMPER)显示,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龙头鱼等7种,中华小沙丁鱼(Sardinella nymphaea)、鳀(Engraulis japonicus)、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等9种,分别是春、秋季各组群的典型种及造成鱼类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分歧种。RDA研究结果显示,盐度、温度是舟山沿岸渔场鱼类群落结构主要的环境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4.
以2003-2008年夏秋季大型机轮围网在东海南部和中部外海的生产数据为基础,对澳洲鲐(Scomber australasicus)的集群开始时间、渔汛持续时间、渔场和渔获产量的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了渔汛开始和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以及渔场和渔获产量的年际变化因为.结果表明,夏秋季东海中南部澳洲鲐的平均渔汛开始时间平均为7月12日,即7月中旬开始;渔汛持续时间近2个月,一般在9月上中旬结束,个别年份可延迟到9月下旬;渔获产量的高峰期主要在7月下旬和8月份.渔场范围以2005、2006和2008年较大,而其余3年相对较小;中心渔场集中程度以2003、2004和2008年较高.年产量具有较大的波动性,最高产年份(2005年)的渔获量是最低产年份(2007年)的近5倍;而在高产渔区的产量方面,年间差异则更加突出.夏季澳洲鲐渔汛开始的时间和水温的上升速度有关,升温速度快的年份渔汛开始的时间也较早;渔汛持续时间和海水的高温持续时间基本一致.中心渔场的年间变动除了和等温线的年间变动有关外,也可能与黑潮在东海的流向有密切的关系.年产量的剧烈波动除了与澳洲鲐本身的资源量有关外,也与海洋环境的变化和捕捞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陈静娜  俞存根 《水产学报》2015,39(8):1250-1256
沿岸渔场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渔场,但是,由于近几十年来的过度捕捞以及近年来的环境污染和栖息地破坏,沿岸渔业资源已陷入了日益枯竭的境地。本文指出了我国沿岸渔场渔业管理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困境产生的根源,最后,从渔业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渔业管理手段的完善、支撑体系的完善、渔场的规划、示范区的设立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渔业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秘鲁海洋研究所(Imarpe)的海洋学家Carmen Grados表示,海水水温的升高导致鳀鱼向南迁移。派塔(Paita)与皮斯科(Psico)之间的鳀鱼渔场已经向南转移到了奇卡马(Chicama)与皮斯科之间的海域。随着水温变暖,浮游生物减少,海洋食物链的平衡被打破,鳀鱼等中上层鱼类资源发生迁移。这对相关渔业的生产活动造成了较大影响。Grados同时澄清,海况变化及渔场转移对捕捞配额将产生多大影响暂时还不能确定。修改捕捞配额还缺乏科学依据。2012年2月中旬以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1995年秋鲐Shen渔特点,气候,海况与经济渔汛的关系,并讨论了鲐Shen 鱼的资源状况和利用对策,踞渔场形成的主要指标,提高恢复发展灯围作业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9.
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是浙江沿岸海域常见的中上层小型鱼类。本研究根据 2019 年 4—6 月科学观察员对日本鳀幼鱼专项特许捕捞活动记录的渔获数据与采集的环境数据, 分析了浙江沿岸日本鳀幼鱼资源密度的分布特征, 并通过广义相加模型(GAM)研究了影响其分布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 浙江沿岸日本鳀幼鱼的资源密度具有较明显的月份变化, 5 月最高, 4 月最低; 影响其资源密度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纬度、0.5 m 水深的盐度、0.5 m 水深的叶绿素、溶解氧; 纬度、0.5 m 水深盐度、0.5 m 水深溶解氧与日本鳀幼鱼的资源密度之间呈现多波峰的非线性关系, 0.5 m 水深的叶绿素与日本鳀幼鱼的资源密度之间呈现正相关线性关系。研究结果可以为浙江沿岸日本鳀专项特许捕捞时间、空间管理和减少副渔获物提供依据, 也可以结合日本鳀成鱼研究为其资源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1995年茂名市从事海洋捕捞渔业生产的机动渔船总数达4351艘,总功率190214千瓦,与1994年相比,分别增长6.49%和16.94%;其中博贺镇海洋捕捞渔船586艘、91200千瓦。全市海捕产量149306吨,比上年增长2.07%,博贺镇海捕产量10.05万吨。  相似文献   

11.
山东半岛南部癆鱼产卵场癆鱼仔、稚鱼摄食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研究了山东半岛南部Ti鱼产卵场体长2.5-17.9mm的Ti鱼仔、稚鱼的摄食。Ti鱼仔、稚鱼主要饵料为原生动物的鼎形虫、单角铠甲虫、三角铠甲虫。小型桡足类的卵、桡足类的无节幼体和桡足幼体。桡足类种类为墨氏胸刺水蚤、小拟哲水蚤、克氏纺锤水蚤、双刺纺锤水蚤和拟长腹剑蚤等小型类桡足类。各种饵料所占的个数的百分比为:鼎形虫2.2%,单角铠甲虫7.6%,三角铠甲虫3.3%,桡足类的卵42.2%,无节幼体30.4%,桡足幼体14.1%,Ti鱼仔、稚鱼的摄食率为16.2%,摄食活动主要在白天,在水的中下层进行。由于摄食率低,肠道饱满度差,饥锇可能是引起Ti鱼仔、稚鱼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The spawning ground of the Japanese sardine, Sardinops melanostictus (Schlegel), was distributed over the oceanic waters as well as the coastal waters along the Pacific coasts of western and eastern Japan during 1978–1992. The area of the spawning ground in the coastal waters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has ranged from 95 000 km2 in 1992 to 143 000 km2 in 1988, constituting 44–77% of the total area of the spawning ground. The area of the coastal spawning ground was relatively constant in spite of the large fluctuations in egg abundance, i.e. size of the spawning population, from 88 trillion (1987) to 668 trillion (1989) in the waters. Spawning adults seemed to extend over the coastal waters irrespective of the size of the spawning population. In contrast to the coastal waters, the spawning area in the oceanic waters offshore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increased from 31 000 km2 in 1978 to 183 000 km2 in 1988 and then shrank to 83 000 km2 in 1992, as a function of the spawning population size. The egg distribution density in the coastal waters stayed less than 6000 m−2 mo−1, but it reached as high as 27 400 m−2 mo−1 in the expanded spawning ground in the oceanic waters. The oceanic waters seemed to function as a reserve spawning ground for the sardine in years of extremely high spawning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13.
阿根廷专属经济区内鱿钓渔场时空分布年间差异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是西南大西洋重要的经济性头足类,其中分布在阿根廷专属经济区的渔场是极为重要的作业海区,掌握其渔场时空分布有助于合理利用该资源。根据2008~2011年中国鱿钓船在阿根廷专属经济区内的生产统计资料,利用空间距离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渔场时空分布及其年间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阿根廷专属经济区内2008年的产量明显高于其它三年,2008年渔场主要分布于46°S以南,与其它三年也有所差异。产量重心在各年的2月份差异最小,3月份显示出较大的差异。计算欧式距离表明,2008年和2010年产量重心空间距离最小,2010年和2011年空间距离最大。聚类分析表明,2008年与2010年归为一类,2009年和2011年为一类。对不同月份进行聚类分析发现,不同年份2月均在一类中,空间差异较小,其它月份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同一年相邻月份渔场变化不明显。研究认为,阿根廷滑柔鱼年间渔场分布变化很大,今后应该结合各项生物学指标和海洋环境因子进行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福建沿海8种作业捕捞“综合能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水美 《南方水产》2006,2(2):25-32
根据2000和2002年福建沿海捕捞生产调查资料,对8种作业不同功率级别渔船的捕捞“综合能力”进行比较分析。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法,采用实际产量与实际产值2个产出因子和技术、资金等多种要素投入进行计量。结果表明:福建沿海8种作业各功率级别渔船“能力利用度”的变化范围为58·4%~100%,平均85·7%。其中张网、笼壶、单船底拖网、流刺网和灯光围网作业对给出投入因子的利用率较高,其次是钓具和双船底拖网作业,最低为虾拖网作业。无偏“能力利用度”的变化范围为36·9%~100%,平均71·8%。其中灯光围网、张网和钓具作业渔船的“无偏能力利用度”较高,其次是流刺网和单船底拖网作业,较低是虾拖网和笼壶作业,最低为双船底拖网作业;在不改变现有投入配置情况下,单船底拖网、笼壶和张网作业依靠加强管理来提高捕捞能力比较有限,而虾拖网、流刺网、灯光围网、钓具和双船底拖网作业,通过加强管理则可使其捕捞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可变投入对不同作业捕捞“综合能力”的发挥有较大制约作用,不变投入对不同作业捕捞“综合能力”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当前福建沿海单位功率小于220kW的渔船及单位功率小于300kW的双船底拖网和灯光围网作业潜在的捕捞“综合能力”较大,应作为捕捞结构调整的重点对象;决策单元(DMU)的集合度越高,DEA法计量的“能力利用度”增大。反之,所得的“能力产量”和“能力产值”降低。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00和2002年福建沿海捕捞生产调查资料,对8种作业不同功率级别渔船的捕捞综合能力进行比较分析。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法,采用实际产量与实际产值2个产出因子和技术、资金等多种要素投入进行计量。结果表明:福建沿海8种作业各功率级别渔船能力利用度的变化范围为58.4%~100%,平均85.7%。其中张网、笼壶、单船底拖网、流刺网和灯光围网作业对给出投入因子的利用率较高,其次是钓具和双船底拖网作业,最低为虾拖网作业。无偏能力利用度的变化范围为36.9%~100%,平均71.8%。其中灯光围网、张网和钓具作业渔船的无偏能力利用度较高,其次是流刺网和单船底拖网作业,较低是虾拖网和笼壶作业,最低为双船底拖网作业;在不改变现有投入配置情况下,单船底拖网、笼壶和张网作业依靠加强管理来提高捕捞能力比较有限,而虾拖网、流刺网、灯光围网、钓具和双船底拖网作业,通过加强管理则可使其捕捞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可变投入对不同作业捕捞综合能力的发挥有较大制约作用,不变投入对不同作业捕捞综合能力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当前福建沿海单位功率小于220 kW的渔船及单位功率小于300 kW的双船底拖网和灯光围网作业潜在的捕捞综合能力较大,应作为捕捞结构调整的重点对象;决策单元(DMU)的集合度越高,DEA法计量的能力利用度增大。反之,所得的能力产量和能力产值降低。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中国渔船在印度尼西亚海域使用的拖网渔具,从渔具使用规格、缩结状态和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这类渔具在浅水渔场捕捞带鱼时有良好适应性,但局部配纲不当,网具贴底程度未达到最佳状态。由于网目大,有些局部改革可能导致敏感的负面反应。作者认为,这类网具今后的改革应着眼于提高拖速,以增加对某些优质鱼的兼捕比例。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近年舟山渔场及长江口渔场附近海域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放流的合理性,基于该海域2006-2014年间渔业资源调查资料,通过构建Ecopath模型,对该海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并估算了其三疣梭子蟹的增殖容量。结果显示,该海域生态系统主要以底栖生物为主,虾、带鱼(Trichiurus leptures)、三疣梭子蟹食物利用率较高,竹?鱼(Trachurus japonicus)、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kumu)等食物利用率较低;该海域渔业资源生物可划分为4个营养级,三疣梭子蟹属于中营养级生物;该海域总渔获量为1.614 t·km^–2 (三疣梭子蟹渔获量为0.057 8 t·km^–2),总消耗量为280.744 t·km^–2,总输出量为790.396 t·km^–2,总生产量为959.3 t·km^–2。三疣梭子蟹生物量密度为0.125 t·km^–2,生态容量为1.125 t·km^–2,增殖容量为1 t·km^–2。结果表明该海域初级生产力水平较高,海洋生物多分布在第二、第三营养级范围内,生态系统成熟度较低,三疣梭子蟹在该海域内仍有一定的放流空间。  相似文献   

18.
基于Stella的江苏近海海域生态足迹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量化人类活动对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干扰的程度,本研究基于渔业生态足迹的算法,对江苏近海1978―2014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研究江苏省的渔业生态现状。在此基础上,依据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SD)原理,嵌入营养动态模式,构建了江苏近海海域渔业生态足迹SD模型。利用2006―2014年的历史渔业数据验证该模型是可行的,并运用模型预测了不同捕捞强度下江苏近海渔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模式。结果表明:1978―2014年江苏近海渔业生态足迹由2.41×10~6 hm~2增长到6.61×10~6 hm~2,平均值为5.38×10~6 hm~2,已经高于生态承载力3.45×10~6 hm~2,约为承载力的1.5倍,表明江苏近海海域渔业生态资源已处于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中;根据模型仿真分析,如果进一步加强捕捞强度,渔业生态足迹会急剧下降,最终趋于0值,且随着加强程度的增大,生态足迹下降越快,趋于0值的时间也越短;根据海洋渔获量阈值的计算结果,需要在目前捕捞强度基础上降低约50%,渔业生态足迹才能回升,生态赤字也能平稳降低,从而防止渔业生态系统崩溃。该研究结果可为江苏省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有益参考,也可用于江苏近海海域生态效应的预警。  相似文献   

19.
福建沿海张网作业捕捞能力的计算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02年福建沿海张网作业的生产调查及全省渔业统计,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法,分析福建沿海6个地级市和4个县市张网作业的捕捞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并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000年和2002年,福建沿海张网作业"能力利用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5 2%~100%和7 3%~100%,平均为67 2%和80 9%。各地市间张网作业的"能力利用度"有极显著差异(P<0 01),对给出的投入要素的利用未达到充分发挥其应有产出能力的水平,存在张网作业船数和网具数量的投入过多、渔船功率和吨位的投入偏大的问题。调查36个捕捞单位的"能力利用度"变化范围为46 4%~100%,平均77 4%。4个县市不同生产水域间张网作业"能力利用度"的差异极显著(P<0 01),捕捞单位间的"能力利用度"有显著差异(P<0 05)。近海有翼张网的平均"能力利用度"高于沿岸无翼张网的平均"能力利用度";张网捕捞单位投入的功率、吨位、网具数量、渔船数和作业天数,对其捕捞能力的发挥有比较重要的影响。跨生产水域比较各捕捞单位投入的网具规格和船员数对其"捕捞能力"有一定的影响。CPUE法仅适用于单一或两个投入因子的计量,不足以充分反映张网作业的实际捕捞能力;DEA法则擅长多种投入要素的生产决策,提供各种约束条件的最优选择途径,可以有效获取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