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震荡所致的脑血管痉挛发生机制和尼莫地平治疗脑震荡作用。方法:224例脑震荡患随机分成尼莫地平组(113例)和对照组(111例)应用经颅三维多谱勒(3D-TCD)检测大脑中动脉(MCA),基底动脉(BA)脑血流平均峰流速度,分析脑血流变化规律,特点,结果:脑震荡脑血流分为脑血流低灌扩张期,脑血管痉挛期,脑血流恢复期,尼莫地平组在脑血管痉挛期和恢复期临床主要症状消失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有非常显差异(P<0.01),结论:脑血管痉挛和脑缺氧,缺血损害是脑震荡主要病理改变之一,脑神经功能障碍是否可逆,主要取决于脑血管痉挛持续时间长短。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脑震荡样症状的治疗效果,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80例脑外伤后脑震荡样症状患者,按简单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养血清脑颗粒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对照组采用尼莫地平治疗,用经颅多普勒对脑震荡样症状患者脑血流变化进行检测并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入院第1天脑血流平均峰流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第7、14、20天脑血流平均峰流速度均明显增加(均P<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养血清脑颗粒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脑外伤后脑震荡样症状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为活血行气,祛风镇痛,解除脑血管痉挛,减轻脑血流速度。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3.
脑震荡后脑功能障碍与相关因素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脑震荡后脑功能障碍形成原因、类型和相关因素。方法对1995年3月~1999年10月治疗的86例脑震荡后脑功能障碍临床资料运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6例脑震荡后脑功能障碍占同期脑震荡的21.6%,通过经颅三维多普勒(3D-TCD)检测显示,尼莫地平组在解除脑震荡引起脑血管痉挛和改善脑血流平均峰速度明显优干治疗组。结论伤后是否残留脑功能障碍取决于颅脑损伤程度和由此广生的意识障碍时间与脑血液循环障碍,治疗时间与采取主要治疗方法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钙联合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疗效。方法选择SAH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在加用阿托伐他汀钙后再出血死亡1例,脑血管痉挛2例,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6.1%;对照组再出血死亡2例,脑血管痉挛9例,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2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联合尼莫地平能够防治SAH DCVS,可在临床上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动脉瘤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临床治疗中联合应用法舒地尔、尼莫地平的效果。方法:以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本院接收的58例脑动脉瘤栓塞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双盲法为参考进行分组,即观察组(29例)、对照组(29例);对照组行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行尼莫地平+法舒地尔治疗,比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意识状态(GCS)评分、日常生活质量(Barthel)指数、神经功能缺损(NFI)评分以及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CA)。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观察指标基本一致,即对应数据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不成立(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GCS评分、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NFI评分低于对照组,MCA高于对照组,即组间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脑动脉瘤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临床治疗中联合应用法舒地尔、尼莫地平效果较为显著,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神经功能,对患者康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SAH患者62例随机分为尼莫地平组和对照组,各31例,2组均给予SAH常规治疗;尼莫地平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针剂静脉泵入,20 mg/d,共14 d,之后予尼莫地平片口服,20 mg/次,tid;于治疗前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血压、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尼莫地平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尼莫地平组的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2组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治疗明显降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并发症及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4):744-746
目的分析血管内介入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的原因,总结其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于我院接受血管介入术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为40例。两组均给予脑血管痉挛预防治疗,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注射液治疗方案,观察组给予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预防效果,总结血管内介入术中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原因与处理对策。结果观察组痊愈18例,显效14例,好转3例,总有效率高达8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5%,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5例患者发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12.5%,术后3~4d 1例,5~8d 4例;对照组14例发生脑血管痉挛,占35.0%,术后3~4d 2例,5~8d 9例,9~14d 3例;对照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法舒地尔在降低血管内介入术中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方面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血管痉挛一直被认为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严重的并发症,鉴于钙离子超载在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机制中的重要地位,许多学者致力于钙离子阻滞剂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研究。其中,尼莫地平的疗效确切,被作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的推荐药物。现就尼莫地平治疗脑血管痉挛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外伤后脑脊液中内皮素、一氧化氮浓度动态变化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重型脑外伤患者30例,入院时GCS<8分。入院后24 h及3,5,7 d动态检测双侧大脑中动脉与颈内动脉颅外段脑血流速度以及脑脊液内皮素与一氧化氮浓度。结果:13例(43%)发生脑血管痉挛。外伤后血管痉挛组与非痉挛组患者脑脊液中内皮素浓度均高于正常组,一氧化氮浓度均低于正常组。血管痉挛组患者内皮素及一氧化氮浓度变化过程同经颅多普勒超声表现相符,与非痉挛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血管痉挛组与轻度血管痉挛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外伤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高;伤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的机制可能与脑脊液内皮素升高,一氧化氮抑制,导致血管收缩舒张平衡破坏有关。  相似文献   

10.
王华彬 《临床医学》2020,40(1):102-104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对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在宝丰县中医院进行治疗的TSAH后脑血管痉挛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接受甘露醇、地塞米松及氨甲苯酸等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尼莫地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脑动脉血流速度及并发症。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后动脉处的血流速度均降低,治疗总有效率(94.29%,33/35)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TSAH后脑血管痉挛患者中应用尼莫地平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脑动脉血流速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利于患者转归。  相似文献   

11.
经颅三维多普勒监测脑震荡患者疗效与预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经颅三维多普勒(3D-TCD)监测脑震荡患者脑血流演变规律、特点、与判断治疗疗效预后的价值。方法:将1998年2月至1999年10月治疗的123例脑震范患者分成胞二磷胆碱组(59例),尼莫地平组(64组),于住院24小时,3、8、9天采用3D-TCD监测大脑中动脉(MCA),基底动脉(BA)脑血流平均峰流速度,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合后症状消失率、治愈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脑震荡血流分为  相似文献   

12.
脑震荡患者脑血流变化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彩色三维经颅多普勒(3D-TCD)检测93例脑震荡患者伤后48小时以内与治疗后144小时后脑血流平均峰流值,结果伤后48小时以内脑血流平均峰流速度较治疗后差异显著(P<0.05)提示脑震荡早期脑血流增强,后期逐渐回落的病理过程。应用20%甘露醇、脑复康注射液治疗后,随脑血流回落,脑震荡的临床表现趋于消失。  相似文献   

13.
背景脑震荡是一种轻型颅脑损伤,因其客观指标较少,常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难度.在基础研究方面,脑啡肽和多巴胺在其中的表达及其意义尚不清楚.目的探讨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在大鼠实验性脑震荡中的表达及意义.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健康Wistar雄性二级(清洁级)大鼠80只,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清洁级动物房饲养,水料任意,用于复制脑震荡动物模型,依致脑震荡所用砝码质量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50,100,200 g组.主要观察指标实验动物于伤后1,3,7,14及30 d活杀取脑组织,经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等技术研究nNOS在脑震荡中的变化规律.结果100 g组见典型脑震荡的临床表现,其病理改变为脑血管扩张,脑组织瘀血、水肿,神经元变性、坏死,尼氏体减少甚至消失.nNOS蛋白和mRNA于伤后3 d表达增强,7 d达高峰,14 d后开始减少,30 d仍呈阳性表达.阳性部位见于大脑皮质、海马、丘脑和小脑神经元胞浆内.结论脑震荡以血液循环障碍和实质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病理改变;nNOS基因表达参与脑震荡发生时脑组织损伤的病理过程,可能对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起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背景:脑震荡的机制未明,脑啡肽和多巴胺在其中的表达及意义不清。目的:探讨大鼠脑震荡脑组织中脑啡肽和多巴胺的表达及意义。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实验地点: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健康Wistar雄性二级(清洁级)大鼠80只,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清洁级动物房饲养,水料任意,用于复制脑震荡动物模型。依致脑震荡所用砝码质量的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50,100,200g组。干预:实验大鼠于伤后1,3,7,14及30d活杀,取脑组织,经免疫组化染色等技术,研究脑震荡发生发展中脑啡肽和多巴胺的变化规律。主要观察指标:①临床表现。②病理学改变。③脑啡肽和多巴胺表达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结果:100g大鼠组出现典型的脑震荡临床表现,其病理改变为脑血管收缩与扩张、脑组织瘀血与水肿、神经元变性、凋亡与坏死。脑啡肽于伤后1d表达增强,阳性部位见于大脑、小脑和海马区的血管内皮细胞浆中;于伤后7d达高峰。14d后表达逐渐减少,30d仍高于正常水平。多巴胺于伤后7d,在大脑、海马区、丘脑及小脑各部分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壁的表达明显增多,但各时间点无明显变化。结论:脑震荡后以血液循环障碍和实质细胞变性和坏死为主要病理改变。脑啡肽和多巴胺参与了脑震荡发生时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可能对血管损伤、血脑屏障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AND PURPOSE: Neurologic injury caused by changes in cerebral blood flow is a concern in infants treated with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 To investigate the hypothesis that cerebral hemodynamics would be influenced by bypass flow rates, eight ketamine anesthetized lambs (age range 1 to 8 days) had measurements of cerebral hemodynamics before and after institution of venoarterial bypass. METHODS: Cerebral blood flow (whole brain and regional) were measured using the radiolabeled microsphere technique. A left carotid artery catheter (placed without sacrificing the vessel) reference sample was used for calculation of brain blood flows. Arterial and venous (sagittal sinus) oxygen contents and blood gases were measured across the cerebral circulation. Cerebral oxygen consumption, oxygen delivery, and fractional oxygen extraction were calculated. Measurements were made pre-ECMO and after placement on venoarterial ECMO at flow rates of 50 and 100 mL/kg/min. In addition, four other lambs were studied at a flow rate of 150 mL/kg/min, and seven additional animals were used to address methodologic issues with the microsphere technique in this model. RESULTS: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oxygen delivery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control at both flow rates of 100 and 50 mL/kg/min (87.8 +/- 5.2 vs. 36.4 +/- 6.2; and 35.1 +/- 5.8 mL/100 g/min; 5.82 +/- 0.37 vs. 2.14 +/- 0.35; and 2.19 +/- 0.39 microM/100 g/min, respectively). Cerebral fractional oxygen extractio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t a flow of 50 mL/kg, and cerebral oxygen consumption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t a flow of 100 mL/kg. At a flow rate of 150 mL/kg/min, cerebral hemodynamic variables did not differ from control measurements. CONCLUSIONS: These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changes in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cerebral oxygen metabolism can occur in the newborn lamb with the initiation of ECMO, and that these changes are dependent on bypass flow rate.  相似文献   

16.
背景新近研究表明,急性期各种原因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的脑保护措施中,轻度低温的作用受到特别重视,并推荐临床应用.但多限于实验研究和动脉瘤出血,做临床研究亚低温可能对重型颅脑损伤的脑血管痉挛期有重要影响.目的以脑循环动力学指标变化观察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后脑血管痉挛期的脑保护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第十六医院神经外科和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全军神经医学研究所.对象选择1997-07/1999-08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全军神经医学研究所收治3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8例.同期筛选出24例正常人检测其脑循环动力学指标,作为正常组,所有被试对象均自愿参加本实验.方法对照组和治疗组均给予抗炎、止血、限液、脱水、支持、高压氧等治疗.对照组维持正常体温,治疗组4~8 h内将肛温降至33℃左右,维持3~5 d.监测项目①伤灶脑水肿体积每例患者伤后当天(0),1,3,7,14,21 d各行1次CT检查,计算伤灶脑水肿体积.②脑循环动力学指标于伤后当天(0,未治疗前),1,3,7,10,14,21天每例患者各检测1次,其中最低血流速度和最低血流量是反映检测点远端脑血管供血状态和血流量的指标,脑血管阻力反映脑微循环通畅程度的指标,动态阻力反映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评估标准伤后1周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判定意识恢复情况,3个月后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评定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5分良好,4分中残,3分重残,2分植物状态,1分死亡).4分以上为预后良好.主要观察指标①对照组和治疗组动态脑循环动力学指标和脑血管痉挛发生率.②对照组和治疗组动态伤灶脑水肿体积.③对照组和治疗组伤后1周意识恢复情况和预后情况.结果3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与正常组比较,对照组伤后脑循环动力学指标可划分为4个期,即低灌注期(0 d)、高灌注期(1~3 d)、脑血管痉挛期(4~14 d)、好转期(> 15d);而治疗组仅表现出3个期,即低灌注期(0 d)、好转期(1~3d)、恢复期(> 4 d),未出现高灌注期.对照组和治疗组脑循环动力学指标出现脑血管痉挛变化者分别是8例和2例(P<0.05).②伤灶脑水肿体积对照组在伤后第14天最大(140.9±22.95)cm3,治疗组在伤后第3天最大(95.83±14.97)cm3,在伤后第14天治疗组比对照组减少42%(P<0.05).③伤后1周内转清醒率对照组为22.2%(4/18),治疗组为55.6%(10/18)(P<0.05);预后良好率对照组为38.9%(7/18),治疗组为66.7%(12/18).结论亚低温通过稳定重型颅脑损伤后脑循环功能,尤其是能平抑重型颅脑损伤后急性高灌注,降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从而明显减少伤灶脑水肿体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时,FLAIR序列上高信号血管征(HVS)出现部位脑实质血流灌注状态,评估HVS变化对近期预后影响。方法:纳入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急性脑梗塞且未经溶栓治疗的患者67例,根据有无HVS分为HVS阴性组和阳性组。采用3D-PASL扫描方法获得"HVS-DWI"不匹配区域或梗塞灶周围CBF值,分析HVS与NIHSS评分、梗塞面积、rCBF关系。观察13例HVS阳性患者复查时HVS和病情变化关系。结果:HVS阳性组NIHSS评分、梗塞面积均大于阴性组(P<0.05)。"HVS-DWI"不匹配区域rCBF多为减低状态(P=0.012<0.05)。复查患者中,5例HVS范围无明显变化,患者新发梗塞灶,病情进展。结论:急性脑梗塞时,HVS的出现提示梗塞面积大、神经功能障碍重,"HVS-DWI"不匹配区域脑实质血流灌注不足,HVS持续存在需警惕新发梗塞。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总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网剥脱切除手术联合Bobath康复法治疗3~6岁脑瘫患儿中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82例3~6岁脑瘫惠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家属意愿等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观察组组给予两组患儿颈总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网剥脱切除手术及Bobath康复法治疗,对照组给予Bobath康复法治疗.一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经颅多普勒检测大脑中动脉血流指标,其中使用粗大运动功能(GMFM)评分对两组患儿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价.[结果]1个疗程后观察组患儿的有效率为95.12%(39/4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3.90%(18/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086,P=0.026<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GMFM评分中各项评分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GMFM评分中各项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儿GMFM评分中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颅多普勒检测显示治疗前两组患儿的大脑中动脉血流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大脑中动脉均值流速、峰值流速、舒张末流速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颈总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网剥脱切除手术联合Bobath法康复训练能有效增加脑瘫患儿脑部血液的供应量,能明显改善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其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早期康复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脑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脑血流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47例),两组均进行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组加以早期康复治疗;每例患者入组时和治疗第30天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同时应用经颅多普勒(TCD)进行脑血流检测。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但康复治疗组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TCD各项指标的改善也较对照组明显(P<0.01)。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脑血流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