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非饱和多孔介质热湿传输的一般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提出了非饱和多孔介质热湿传输的一般数学模型,此模型引入了在非饱和多孔介质中同时发生热质交换的多种传输机制,以使质量、动量和能量方程得到改进,引用由Whitaker建立的体积平均法,讨论达西定律应用于非饱和多孔介质的限制。  相似文献   

2.
基于多孔介质内部热、湿、气耦合迁移的数学模型,用场协同理论的观点,推导出含湿多孔介质自然对流传热的气相流体与壁面间的整体和局部换热系数.针对宽高比为1∶3的竖直封闭多孔腔,数值检验了含湿非饱和多孔介质自然对流的场协同现象:即非饱和多孔介质自然对流的强度不仅取决于温差、气相速度和流体物性,还取决于气相速度和温度梯度之间的协同.改变气相速度和温度梯度的协同性,将影响非饱和多孔介质自然对流传热的强度.  相似文献   

3.
高Da数封闭腔内非饱和多孔介质的自然对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描述高Da数封闭腔内多孔介质非饱和自然参流行为的二维无量纲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法对两侧为恒壁温条件的封闭腔内的流动与传热特进行了数值求解,分析了含湿非饱和多孔介质的自然对流特性,并将其与饱和多孔介质的流动情况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非饱和含湿多孔介质传热传质的渗流模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综述了非饱和含湿多孔介质传热传质模型研究的发展。从多相渗流和扩散迁移机制出发建立以温度、压力和饱和度为基本变量的实用化三参数模型。该模型由一组描述水-汽质量守恒、空气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成。利用该模型对埋管的热过程、砂土物性测量、毛细滞后现象、回湿过程、突发高温作用下多孔介质内部的传热传质过程和冻融过程进行了研究。为了模型的进一步应用,仍需对束缚水饱和度以下毛细压力与饱和度的关系、导热系数的影响因素及其获取方法、非饱和多孔介质传热传质的边界效应和滞后效应的物理机理等方面深入研究。非饱和多孔介质中溶质的运移更是一个饶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5.
非饱和土壤渗流问题的混合元-变网格有限元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饱和土壤渗流运动是多孔介质流体运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单纯运用有限元等方法不易得到最优误差估计,为更好地研究该问题,在混合元方法基础上提出了混合元-变网格有限元格式,并应用微分方程先验估计的理论和技巧,得到最优阶的L^2-模误差估计结果,从理论上证明了该方法在研究多孔介质流体运动中的实用性,从而为更好地研究非饱和土壤渗流问题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多孔介质有效导热系数是研究地源热泵、土壤及岩土热储、材料热质传递的重要参数,运用分形理论,建立了一种预测非饱和多孔介质有效导热系数的分形物理模型和相应的有效导热系数计算公式,基于MATLAB数值分析显示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测量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并通过该模型探讨了相关微观参数对多孔介质有效导热系数的影响,结果显示弯曲度分形维数、孔隙率与多孔介质导热系数呈负相关,固液相占比、饱和度、固相基质边长与多孔介质导热系数呈正相关,当孔隙率大于78.4%时,导热系数较小的孔隙相对多孔介质有效导热系数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正利用半解析法得出单层非饱和多孔介质一维瞬间相应解浙江大学凌道盛凌道盛等基于Zienkiewicz提出非饱和多孔介质波动理论,考虑两相流体和固体颗粒的压缩性及惯性、黏滞和机械耦合作用,采用半解析的方法获得了一类典型边界条件下单层非饱和多孔介质一维瞬态响应解。研究推导出无量纲化后以位移表示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从连续介质力学的观点出发,建立了描述非饱和多孔介质内部热质传递现象的二维稳态模型.并用此模型对水平多孔窗的传热传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不同运行工况下的床内各量的场分布及其蒸发制冷量分布,从而揭示了环境参数与多孔窗内部热质传递及其换热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非饱和含湿多孔介质微波冷冻干燥的物理过程,提出了一个更适合于实际情况的升华-冷凝物理模型,导出了相应的传热传质微分方程组。模型中考虑了升华冷凝区内由于蒸汽迁移造成的含湿量重新分布及其对热质传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多孔介质的有效应力原理,解析推导出了非饱和土的有效应力计算公式,并将其推广到了非饱和多孔介质情形.该有效应力公式中没有出现难以确定的Bish-op经验系数,而是包含了渗流力学中常用的孔隙度、饱和度、毛管力等物理含义明确的参量.  相似文献   

11.
含湿多孔介质传热传质三参数渗流模型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含湿多孔介质传热传质模型的发展,系统地介绍了三参数渗流模型概括的基本传递机制和物性数据,特别是松散介质的物性数据的获取方法。以埋管周围砂土内的传热传质动态过程研究为例,给出了不同边界条件的描述,介绍了介质物性数据及初始温度、含湿饱和度等的确定方法。最后,给出了常功率加热条件下,浅埋水平管道周围温度、含湿饱和度以及压力分布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热湿迁移机理出发,通过在液相渗流中引入毛细滞后的影响,采用液相运动的最小梯度假设,建立了未饱和含湿多孔介质在考虑毛细滞后效应时传热传质的较普遍的模型理论.并对方程中的热湿迁移特性系数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发展确定热湿迁移特性的有效实验方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一个连续的相结构模式,分析了非饱和多孔介质中液、气两相的流动问题和水分的迁移机理,并对具有单自由蒸发表面的多孔体结构建立了一个简单易行的数学模型;提出了相应的数值计算方法.本文模型可用于预计自由蒸发制冷及热泵-土壤床埋管问题中水分的蒸发速率,并由此估算热量的抽取率.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考虑介质内部流体运动惯性力及粘性力的封闭腔内多孔介质非饱和自然对流行为的二维无量纲模型。研究了两侧为恒壁温、上下为绝热条件的含有湿多孔介质的矩形封闭腔内自然对流的非达西效应。通过数值计算,揭示了介质的惯性力、粘性力及Da数对传热的影响,同时对颗粒导热比、加热条件等对传热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Based on the method of separation variables with addition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 new methods of separation variables are proposed, and two algebraically explicit analytical solutions to the general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 set of non-Fourier and non-Fick heat and mass transfer in porous media drying are derived. The physical meaning of these solutions is simple and clear, and they are valuable for computational heat and mass transfer as benchmark solutions.  相似文献   

16.
Dryingprocessinporousmediawidelyexistsin manyfieldssuchasenergy,chemistry,biology,medicineandarchitectonics.Researchesintothiskind ofphenomenonaretraditionallybasedonFourierlaw andFicklaw.Thesetwolawsincludethehypotheses ofinfinitepropagationofheatandmassdisturbance,respectively.Suchanapproximateapproachisprecise enoughfortheconventionalunsteadyheatandmass transfer.However,forhighintensiveandrapiddry ingprocess,itcouldleadtoerrorstosomeextent.Therefore,itisnecessarytoconsiderthenon linearrel…  相似文献   

17.
Based on the method of separation variables with addition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 new methods of separation variables are proposed, and two algebraically explicit analytical solutions to the general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 set of non-Fourier and non-Fick heat and mass transfer in porous media drying are derived. The physical meaning of these solutions is simple and clear, and they are valuable for computational heat and mass transfer as benchmark solutions.  相似文献   

18.
对不同热流密度下CPL蒸发器多孔芯内相变工质的流动与传热特性进行了数值计算研究.计算所采用的是加入了非饱和传热传质段的三层数学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多孔芯内液相含量的变化十分明显,为将多孔芯的汽液相变区处理为非饱和多孔区提供了充分依据.当热流密度增加时,非饱和区域的厚度开始变薄,且在热流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干饱和区域的出现对整个多孔芯的传热传质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