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综合疗法治疗糖尿病189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病"范畴.病因包括先天禀赋不足、长期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等.基本病机是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表,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其病位在肺、胃、肾,尤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代谢综合征,属于中医"消渴"范畴。中医认为消渴病的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燥热常常累及肺、脾、肾三脏,因此中医治疗消渴病常以"三消"立论。吴颢昕教授认为现代的糖尿病与古代消渴病的证型已有所不同,临床辨证不可拘于一格,应突破三消辨证,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并认为气阴两虚、脾肾俱亏为糖尿病发病之本,且伏热为标、瘀滞为变,治疗上以益气养阴、健脾补肾为主,佐以清泻伏热、活血化瘀并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3.
温阳法治疗消渴病的古今文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医论治消渴病多以阴虚燥热立论,采取滋阴清热之法.然笔者通过大量古今文献研究,认为消渴之病机当以阴虚燥热为标,肾气(阳)虚为本,温阳法在治疗消渴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阴虚燥热为消渴病的基本病机,养阴润燥消热为其治疗大法。本文提出了脾胃虚弱及湿热阻中为消渴病的另一病机,益气养阴,益气健脾与清热化湿为其相应治法。并附验案三则。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常见病。迄今为止,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笔者临床观察发现,清、补、消三法对本病的治疗具有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浅论如下,仅供同道参考。1清法糖尿病多在素体阴虚的基础上,复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而致病,其病机主要为阴虚燥热,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燥热与阴虚往往互为因果,燥热愈盛则阴愈虚,阴愈虚则燥热愈盛。就其病理性质而言,燥热为标属实,阴虚为本属虚。如《素问·奇病论》说:“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临证指南医案·三消》说:“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渴…  相似文献   

6.
1阴津亏耗,燥热偏盛阴津亏耗,燥热偏盛是消渴病早期病变的主要特征。中医学在论述消渴病发病机理时大多以阴虚燥热立论。如《素问·阴阳别论》曰:“二阳结,谓之消”,就已指出胃肠热结、耗伤津液是消渴病发病的主要机理。《医学心悟·三消》说:“三消之症,皆燥热结聚也。”《临证指南医案》亦指出:“三消之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一般认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但事实上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素体阴虚,复受燥热所伤,阴愈虚而燥热愈炽。燥热愈盛,愈耗伤阴液,恶性循环终成消渴。消渴初起多属燥热为主,病程较…  相似文献   

7.
2型糖尿病相当于中医“消渴病”范畴。大多数医家认为消渴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燥热,其治疗大法为清热滋阴润燥。本人在跟师侍诊及总结前人经验文件中,切身感到消渴病的病机除了阴虚燥热外,尚有痰热互阻,脾胃气虚之病机及患者存在。因此,本文着重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方药等方面阐述温胆汤在2型糖尿病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现代中医学认为,阴虚燥热是消渴病的基本病机。文章根据传统中医经典,结合临床实践,从元气的角度对阴虚燥热、阴阳等概念进行了重新解读和辨析,提出元气虚衰才是消渴病及其并发症发生发展的根本病机,治疗的关键应从扶助元气入手。用附子理中汤、四逆汤之类。  相似文献   

9.
消渴病基本病机为阴津亏损,燥热偏胜,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消渴之本在于阴虚,阴虚是消渴病慢性病程中的主要病机关键,阴虚生毒之热、湿、痰、瘀毒既是消渴的重要病因,又是消渴发生发展变化的中医病理基础,可加重病情并导致变证丛生。  相似文献   

10.
消渴证诊治     
消渴证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以及尿崩症、精神性多饮多尿症相似。其病理可概括为阴虚燥热四字。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燥热甚则阴愈虚,阴愈虚则燥热益盛。而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其病所成,总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使脾胃运化失职,致内热壅盛而化燥伤阴;或情志不  相似文献   

11.
万健民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1):117-118
对消渴病发病的认识,传统多认为本病"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位在肺、胃、肾三脏。但结合古代医家论述及现代中医研究,从肝论治消渴为消渴病诊治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朱国茹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0):1743-1744
《儒门事亲》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攻下派医家张子和的代表著作 ,集中反映和体现了其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 ,真实记录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医案和一些医家的论著。《三消论》是刘河间所著 ,由张子和收录于《儒门事亲》卷十三之中 ,载有治疗消渴的方剂 7首 ,已初步孕育分型治疗的雏型。对消渴病机的论述 ,集中体现了阴虚燥热的认识观点 ,并从病因、病症及并发症等多方面阐述阴虚燥热的机制 ,至今仍指导着消渴病的理论认识和临床应用。治疗上重视养阴泻阳 ,同时应辩明病之标本 ,辨证施治 ,对消渴病的研究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1 阴虚燥热的病机观中医…  相似文献   

13.
消渴病传统多以三消立论,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进行治疗,但临床实践发现湿热内阻在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的不同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尤其是受现代生活方式及其饮食因素、地理环境等的影响,糖尿病的中医证候规律不再以阴虚燥热为主,而更多见湿热内阻之侯。笔者通过分析消渴病湿热证的成因及辨证以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4.
中医传统认为,消渴病(主要指糖尿病)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液亏虚,燥热偏盛,以阴虚为本而燥热为标。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提出了糖尿病中医病机的"三热论",即燥热、湿热、瘀热这一创新理论,该理论认为糖尿病的病机虽主要表现为阴虚燥热,但亦可由于过食膏粱厚味酿生湿热,燥热与湿热缠绵日久则脉络瘀阻,瘀而化热,三热交织,阴伤气耗,从而发展成为糖尿病发病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医杂志》2013,(3):408-411
总结刘文峰教授从医46年治疗消渴病的学术思想,中医传统的观点认为消渴病(糖尿病)发病病机为阴虚燥热,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主张从肺、脾(胃)、肾三脏论治。刘教授则认为消渴病的发生发展,尽管与肺、脾(胃)、肾三脏有密切关系,然而肝在此病全过程中居重要地位,而脾不散精是津液代谢失常的首要因素,故肝郁、脾不散精为糖尿病的始动因素。因此,提出了"从肝论治""从脾论治"消渴病(糖尿病)的理论,其理论是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补充和发展,从而亦为消渴病(糖尿病)的治疗提出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正糖尿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属中医学"消渴病"范畴,至今仍被视为一种难以根治的"终生疾患"。中医认为消渴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本病的治疗大法,故临床多从阴虚燥热论治,而对辛香行散之品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未予足够重视。在此以中医理论及古今医家临证心得为依据,从消渴病基本病机入手,对辛味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独特作用略作探究,从而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合并缺血性中风基本病机及治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气阴两虚和瘀血阻滞是基本病机 缺血性中风是消渴病的并发症,而且多发生于消渴病的后期,两者在病机上存在着以消渴病机为基础的转化规律。消渴病的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初期以燥热为主,燥热伤阴,渐致阴虚,后期则损及肾阴,以阴虚为主,兼有气虚。消渴病合并缺血性中风之气阴两虚是由消渴病阴虚燥热病机发展而来。若阴虚,则虚火煎熬阴血,瘀阻脑络发为缺血性中风;或气虚无以行血,血停为瘀,阻滞脑络发为缺血性中风,阴虚与气虚同时存在共同导致瘀血阻滞脑络而发病。瘀血既是消渴病最常见的病理产物,同时又是缺血性中风最直接的原因,因此笔者…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分泌代谢疾病,其病机主要为阴虚燥热,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往往互为因果,燥热愈盛则阴愈虚,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病延日久阴损及阳,可见气阴两伤,或阴阳俱虚,甚则肾阳虚衰之候.目前该病发病率较高,但多发于成人及老年人,且易并发感染、肺结核等.笔者曾护理该病60余例,疗效较好,现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一味荔枝核散治愈糖尿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本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根据文献记载和前贤对本病的认识,不外乎阴虚和燥热两方面。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笔者在学习前人治疗本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临床体会,曾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中医向来多从"阴虚燥热"立论,然而临床发现阳虚证更为常见,以脾阳虚证尤甚,应用"温运脾阳"法,往往收到较好的效果。故引述古代医家对消渴病的认识并结合临床体会,从理论依据、病机作用、治法治则等方面论述消渴病与脾阳虚的联系,认为消渴病发病病机与脾阳虚密切相关,脾阳虚是消渴病的重要证候,在中医治疗中应重视温运脾阳,为中医药防治消渴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