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梗死与非心肌梗死之间冠状动脉狭窄的差异,了解冠 状动脉狭窄与相应心电图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狭 窄的 47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分为陈旧性心肌梗死组、急性心肌梗死组、非心肌梗死组,比较 各组血管狭窄程度,观察单、双、3支病变的分布情况,组间差异均采用两率差别的显著性检验-U检 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心电图变化之间的关系用数量的比例来表达.[结果]陈旧性心肌梗死组、急性 心肌梗死组、非心肌梗死组各组重度以上的冠状动脉狭窄各占 76%, 68%, 68%,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急性心肌梗死组与非心肌梗死组以非心肌梗 病变所占比重相对较高,陈旧性心肌梗死组以多支病变所占比 重相对较高.[结论]单支病变几乎是左前降支,左前降支相对应的胸前导联(V1-6)对冠状动脉病变的显 现率相对较高,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其余导联对冠状动脉病变的显现率相对较低,与狭窄程 度之间无规律性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aVR和V1 ST段相对抬高程度对左主干病变引起的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因急性心肌梗死住院而行冠状动脉造影的29例患者的心电图,按左主干病变程度分为两组,严重病变(狭窄≥70%狭窄)组(18例);普通病变(狭窄<70%)组(11例)。通过分析心电图aVR和V1 ST段抬高程度与左主干病变的关系,计算以心电图出现STaVR>STV1预测重度左主干狭窄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18例冠状动脉造影诊断重度左主干病变组患者中有7例心电图呈STaVR>STV1,其中1例为孤立性左主干病变,诊断敏感性为38.9%;普通病变组中1例前降支合并回旋支狭窄心电图呈STaVR>STV1,诊断特异性为90.9%,阳性预测值87.5%,阴性预测值47.6%。结论 STaVR>STV1诊断左主干病变特异性较高,但敏感性较差,该心电图征象有助于识别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胸前导联心电图变化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诊治过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80例,依据胸前导联ST段压低幅度和持续时间分为4组,所有患者均在发病7~10d内完成冠状动脉造影,统计各组患者不同血管病变例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胸前导联ST段压低持续时间不足72h与持续时间超过72h患者造影结果对比和胸前导联ST段压低<2mm与≥2mm患者造影结果对比,右冠状动脉病变及左回旋支病变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冠状动脉或左回旋支合并左前降支病变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选择连续1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根据年龄分为3组:A组,59例,年龄<60岁;B组,60例,年龄60-69岁:C组,67例,年龄≥70岁。分别以下述指标评定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目测法估算狭窄百分数,且以前段正常血管直径为100,则狭窄百分数值表示狭窄程度;病变冠状动脉支数,造影示腔径狭窄≥50%的病变累及左主干(LM)、左前降支(LAD)、回旋支(LCX)和右冠状动脉(RCA)支数;冠状动脉病变计分按狭窄程度分级计分,≤25%狭窄,为1分,26%-50%狭窄为2分,51%-75%狭窄为3分, >75%狭窄为4分。若一支血管有多处狭窄,则测量最狭窄病变处;若多支血管有狭窄,则将各支血管狭窄分数累加。所有计量资料均作方差分析。结果3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无明显差别(P值均>0.05)。结论高龄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风险增高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关系不大,可能为非冠状动脉的因素所致。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ST-T变化与相关梗死冠状动脉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艳萍 《医学综述》2011,17(7):1102-1103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ST-T变化与相关梗死冠状动脉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6月瑞金医院6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12导联心电图、心肌蛋白检测,根据需要加作18导联心电图;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观察不同部位心肌梗死心电图ST-T变化。结果 19例右冠状动脉病变中,ST段Ⅲ>Ⅱ19例,ST段Ⅰ、aVL下降15例;左旋支病变中,ST抬高Ⅱ>Ⅲ8例,ST段Ⅰ、aVL抬高7例。前壁心肌梗死,左前降支近端狭窄引起,V1~V5ST段抬高8例;左前降支中远端狭窄引起,V1~V3ST段抬高6例。结论根据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ST-T变化可以预测相关梗死血管,有助于预计可能出现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电图在ST段抬高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病变部位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9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前降支为梗死相关动脉患者的18导联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电图STV2抬高≥3mm、STV3抬高≥2mm、STⅡ,Ⅲ,avF压低≥1mm对前降支近段闭塞的判断有较大的价值,其阳性率与前降支远段闭塞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其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结论ST段抬高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体表心电图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闭塞部位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刘伟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8):31-32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下降与否及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探讨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下降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8月诊治的8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总结患者的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下降与否及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下降的40例为A组,未下降的46例为B组,对两组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以及心律失常与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左前降支病变和多支冠脉病变的发病率明显高于B组,而右冠脉狭窄发病率低于B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心律失常与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下降可以作为判定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一个有效指标,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45岁以下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发病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147例患者分为稳定心绞痛(9例)不稳定心绞痛(52例)和心肌梗死(86例)3组,对比并分析其冠状动脉病变的范围和程度,分析心肌梗死的临床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对应关系以及危险因素的评价.结果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大量吸烟史为其最为常见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损伤以左前降支单支病变最多占63.6%,冠状动脉重度狭窄者多占72.8%,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有13例CAG无明显狭窄占8.8%,4例系变异型心绞痛,9例系急性心肌梗死.结论中青年CHD患者吸烟为其最为重要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以左前降支单支受累为主,狭窄程度重,部分患者CAG正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分布及病变与疾病诊断、临床心电图表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38例选择性冠脉造影的结果。结果与结论冠心病下壁心肌梗死及前壁梗死分别与右冠状动脉及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重度狭窄病变有关,若存在双支或3支冠状动脉病变,则心电图上除心肌梗死改变之外,相应导联还出现缺血性ST—T改变。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如仅有单支冠状动脉发生狭窄性病变,则静息心电图上可不出现相应导联的缺血性ST段下移。  相似文献   

10.
48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特点。方法对48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等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造影主要表现为前降支严重狭窄、闭塞,可能存在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早期可能出现猝死。结论对于高龄、多支血管病变,或伴有左心功能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等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应特别注意生命体征的监护。  相似文献   

11.
吕新才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2):185-187,190
目的:分析并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心电图U波倒置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ACS患者86例,根据心电图U波倒置与否分为U波倒置组和U波非倒置组;比较2组各冠状动脉病变指标差异。结果:38例患者存在U波倒置,48例患者无U波倒置。U波非倒置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U波倒置组(P<0.01),而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低于U波倒置组(P<0.01)。U波倒置组与U波非倒置组比较,E/A比值减小,左心室射血分数值减小(P<0.01)。U波倒置组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中度与重度狭窄,U波非倒置组主要表现为无明显病变与轻度狭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冠状动脉病变表面形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波倒置组的左主干与左前降支两支病变发生率均高于U波非倒置组(P<0.01和P<0.05),而2组的左回旋支与右冠状动脉两支的病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单支、双支和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波倒置深度在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狭窄程度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冠状动脉病变表面形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U波倒置情况能够有效反映出ACS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电图aVR导联ST段改变在急性心肌梗死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4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心电图检查结果作为分组依据,将心电图aVR导联ST段抬高≥0.5 mm的40例患者纳入抬高组,将ST段未偏移的79例患者纳入未偏移组,将ST段压低≥0.5 mm的29例患者纳入压低组,对三组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抬高组和压低组的单支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均低于未偏移组,三支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未偏移组(均P0.05);三组双支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抬高组的左前降支近端、左主干病变发生率高于未偏移组和压低组,左前降支远端、右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低于未偏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压低组的左前降支近端、左前降支远端病变发生率低于未偏移组,左回旋支病变发生率高于未偏移组和抬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心电图aVR导联ST段可反映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梗死血管位置,对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电图a VR导联ST段改变对急性心肌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安阳地区医院收治的已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心电图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抬高组左前降支近段、左主干病变比例明显高于压低组、未偏移组(P<0.05),压低组右冠状动脉、左回旋支病变比例明显高于抬高组、未偏移组(P<0.05);抬高组左前降支近段、左主干病变比例明显高于压低组、未偏移组(P<0.05),压低组右冠状动脉、左回旋支病变比例明显高于抬高组、未偏移组(P<0.05);未偏移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抬高组、压低组(P<0.05)。结论心电图a VR导联ST段改变在急性心肌梗死预测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冠心病类型及其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血浆脂联素(APN)水平的关系。方法2006年3月至2007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心内科187例患者。按照WHO关于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分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46例,陈旧性心肌梗死29例,不稳定心绞痛88例,稳定性心绞痛20例。入院后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其中140例证实有冠状动脉狭窄病变,CAG正常者47例作为对照组。冠心病组患者年龄为(69.7±10.6)岁,男90例,女50例;对照组年龄(64.7±12.0)岁,男27例,女20例。个体之间无血缘关系,两组年龄、性别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次日晨起空腹静脉采血,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APN水平。入选患者行CAG,经多体位投影,右冠状动脉取左前斜、右前斜位,左冠状动脉取右前斜、右肩位、肝位、左肩位、蜘蛛位, QCA判定病变血管及其病变程度。证实有冠状动脉主要分枝,左前降支和(或)回旋支和(或)右冠状动脉病变。病变程度按最大狭窄(百分比内径狭窄法)为标准,同时判断病变累及支数。冠状动脉评分方法根据CAG结果采用Gensini积分方法,管腔狭窄程度20%-49%计1分,50%-74%计2分,75%-89%计4分, 90%-95%计8分,>95%计16分,100%计32分:根据病变血管的不同制定不同系数,左主干5,左前降支近段2.5,左回旋支近段2.5,前降支中段1.5,左前降支第二对角支0.5,左后外侧支0.5,其他1。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病变血管系数所得最后积分为各分枝积分之和。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血浆APN为(2 021±1 392)pg/mL,陈旧性心肌梗死组为(2 082±1 153) pg/mL,不稳定心绞痛为(2 301±1 920) pg/mL,稳定性心绞痛为(2 883±2 186)pg/mL,各组间依次呈逐步升高的趋势。但只有急性心肌梗死组与稳定性心绞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按CAG示累及血管病变支数分组,对照组为(3 263±2 587) pg/mL,1支病变为(2 036±1 633) pg/mL,2支病变为(2 049±1.298) pg/mL,3支病变为(1 932±1 291) pg/mL。各累及血管病变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累及血管病变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CAG的Gensini积分方法,按照Gensini积分的四分位数1.0,9.00,22.00分四组,发现各组血浆APN水平随着Gensini积分逐渐升高,APN水平逐渐下降。且Gensini积分0-1及1-9组与22以上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APN与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累及支数、Gensini积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APN水平随其疾病分型的严重性而降低,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累及支数越多,血浆APN水平有越低的趋势,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越高,血浆APN水平越低,血浆APN与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胸前导联心电图变化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动脉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103例,并依据胸前导联ST段压低幅度和持续时间分为四组,统计各组患者不同血管病变例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结果 胸前导联ST段压低持续时间不足48小时与持续时间超过48小时患者造影结果对比、胸前导联ST段压低小于2mm与大于等于2mm患者造影结果对比:仅右冠脉病变及仅左回旋支病变例数差异无显著性,右冠脉或左回旋支合并左前降支病变例数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下壁心梗患者若胸前导联ST段压低幅度较大,且持续时间较长,则右冠脉或左回旋支合并左前降支病变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心电图始终处于正常范围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冠状动脉造影和酶学检查的特点,以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的漏诊。方法选择2005年3月至2011年3月临床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574例,按照是否有ST段抬高分为ST段抬高组和心电图正常组,分析比较两组冠状动脉造影和酶学检查的特点。结果心电图正常组81例,ST段抬高组493例,两组冠状动脉造影比较,病变血管在左主干(LM)、右冠状动脉(RCA)有显著差异(P<0.05,P<0.01);酶学检查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CK)有差异(P<0.05)。结论心电图始终处在正常范围的急性心肌梗死,其特点是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呈多支病变,不易发生左主干梗死,酶学检查数值升高的程度低于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7.
<正>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MVD)患者多见于糖尿病、长期大量吸烟、绝经后女性等多重危险因素聚集的患者,临床中常发现合并陈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复杂情况,所以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患者是高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也是冠心病治疗中的难点及重点[1-3]。MVD定义为至少存在2处位于2支主要心外膜下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或一支心外膜下冠状动脉和来自另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oronary collateral circulation,CCC)形成的潜在促发因素和临床意义。方法 从2712例AMI患者中入选的1662例符合研究条件的患者分为CCC组和非CCC组。分析两组的基本临床特征和冠状动脉造影数据,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CCC形成的潜在因素,以及比较住院期间心脏功能、估计梗死面积大小和主要心血管事件(main cardiovascular event,MACE)。结果 两组之间基线资料总体均衡,CCC组冠心病病史(既往诊断)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高于非CCC组。冠脉状动造影结果提示,CCC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大,各支血管存在狭窄的比例较高。Logistic分析显示,CCC的促发因素包括:年龄、冠心病病史、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临床结局方面,CCC组住院日较长,心功能较差,但心肌梗死面积并不比非CCC组大,两组之间MACE事件无显著差异。结论 伴随有CCC的AMI患者,存在冠心病病史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的比例较高,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高;年龄、冠心病病史、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等是CCC形成的促发因素;CCC不能有效改善住院期间的心功能和减少住院日,但伴随有CCC的AMI患者,其心肌梗死面积和MACE事件不高于无CCC的AMI患者,提示CCC有不全面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①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胸前导联ST段压低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②方法 回顾分析 1 999年 1月~ 2 0 0 3年 1月我院住院的 1 1 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其胸前导联心电图改变 ,并进行对比分析。③结果  1 1 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冠状动脉造影均证实右冠状动脉有不同程度狭窄。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肌酸激酶水平、心律失常与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显著高于胸前导联无ST段压低者 (t=9.90 7,χ2 =4.434~ 7.81 1 ,P <0 .0 5、0 .0 1 ) ,且左前降支病变和多支冠状动脉病变者显著多于无ST段压低者 (χ2 =8.0 2 5~ 2 0 .331 ,P <0 .0 1 )。④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可作为判断病情和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这可能提示心肌梗死范围较大或存在左前降支病变和多支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20.
1资料和方法王.且我们对1993年6月~1994年11月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sl例均同期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其中男43例,年龄25~7O岁;女8例,年龄57~71岁。病变冠状动脉共77支,其中右冠状动脉30支,左前降支28支,左回旋支19支。全部患者均有典型的心肌梗死临床症状,心电图动态演变及血清酶学变化。回.2方法记录患者发病后Q波形成后的心电图(前壁心便参阅12导联,下壁心梗参阅18导联)。采用图表法对冠状动脉造影后冠状动脉狭窄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巨.3结果判定心肌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狭窄大于50%为阳性.心电图两个相应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